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发布时间:2011-12-25 11:46: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随着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这两种模式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显而易见,从国情出发,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首先我要说“严进”是符合我国社会实情的。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以公立高校的形式为主,“宽进”的形式就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教育体制决定着我国的教育资源和分配比例相当有限,很显然,我们要提高教育水平,要提高国民教育的比率就必须采用严进的模式,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的利用到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这是增加效率的体现,也是更负责任的体现!宽进的方式虽然表面上让大多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多的个体身上必然导致整体的教育水平下降,因此严进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就好比经济中因为供求关系变化有时就是需要提升物价来调控稳定,严进在这里也是这个作用和期望!

接着,所谓“宽出”并不是要高校毫无原则放松毕业制度,而是在这样一个要求人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条件下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目标,考试成绩优异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反而能让更多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更多知识多元化,技能精密化,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成为高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对而言,“严出”的模式会使得教育人才相对较为单一化,更有甚者不能通过学校高难度的“严出”考试拿不到学历证明,浪费了四年的时间和青春可是没法弥补的。简单的对比相信大家不难看出,“宽出”才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正确方式。

当然,高等教育不一定都是在校期间的学历教育,还包括各门类各科目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进修,这样的教育机会更是难得,也许几百上千人的公司只给出个位数的名额,因为企业一定不会浪费机会和金钱在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员工身上,而得到这样宝贵机会的人一定会把握机遇步步为营的。所以,这样的非学历教育更是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典范。

虽然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但仍能达成的共识就是好的教育模式的目标一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要对社会负责任。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我要请对方辩友认清的一点是不管是严进的选拔模式还是宽出的人性化人才培养方式都无疑是对社会最负责任最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让我们的朋友们都可以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成长,就让我们一起呼吁: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吧!谢谢大家!

[ 一辩对垒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对方辩友,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再次,我方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可行,理由有二:第一,当今中国近 20 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为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没有超过 GNP 0.65%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当然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钱的我他,而本质上却是体制与观念的问题。现实当中,一方面大学对巨大资金的需求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面对这样的情况,症结就在于体制与观念。只要我们在体制上理顺关系,在观念上解放思想,那么一定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到良性循环。最后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宽进严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把宽进严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比较帅气的对方辩友,比较激动,比较热情,但却给大家一个无法比较的问题。对方今天大谈体制理念与推动器,却没有给大家一个具体的事例做依据,对方的逻辑是建构在何等的事实基础上么?请对方在接下来的攻辩中,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严肃的命题,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定义,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是两种现存的模式,我们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这一共同前提之下来比较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的问题,明确了探讨的北京,再让我们探讨起真正的含义。严进是入学时选拔保证生源质量,宽出通过水平测试即予以毕业。严进宽出保证质量在质的基础上求量的教育模式,而比较标准就是看谁能更高效高质地培养人才。为什么严进宽出更有利?第一,严进宽出更体系那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看进口,世界人权第 26 条,《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四条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应依据一些人平等开放,而这种在入口处依据成绩能力而保证生源质量的模式不正式严进么?再看出口,严出是校方单方推选毕业生,而宽出是把更多的合格者推向社会,予以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两相比较,严进宽出更体现高等教育的实质公平,更体现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第二,严进宽出更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率原则。大学的目标是什么?不是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法》告诉我们,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严进宽出以严进严把质量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利用大学的资源,更好地适应大学严格的教学管理。两相比较,严进宽出更体现了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合理、更经济、更高效的原则。第三,严进宽出更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原则。大学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什么?是通过选才严格、育才高效来体现。对方的宽进能严把质量关么?不能,正如低标号的水泥,无法建筑高质量的武汉防洪大堤一样。对方如何在宽进当中去符合大学教育的严格要求呢?再看今天,北大与清华,贵校与我校,是对方的宽进严出么?美国的哈佛、耶鲁,英国的牛顿、剑桥是对方的宽进严出么?都不是。可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综上,我方认为,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 一对一攻辩 ]

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

正方二辩:有请对方三辩。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潮流,中国是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还是逆潮流而动?

反方三辩:当然是顺应大众化的潮流,但是在大众化的趋势之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良种,一种是严进宽出,一种是宽进严出。今天我们就是在比较大众化模式之下这两个办学模式哪个更有利地体现培养人才、教育成才?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正方二辩:对方说的非常好,您告诉我要顺应这个潮流,请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要顺应?

反方三辩:因为这个潮流是大势所趋,对方辩友跟我说,但是我倒不明白,大众化它肯定就是宽进严出吗?那么严进宽出是什么,难道是精英化吗?你把大众化与精英化对立起来,可是马丁路德告诉我们说:“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辉煌,更加繁荣。”对方辩友,这两者是不能对立的。

正方二辩:这恰恰说明了在大众化时代,宽进严出依然可以进行精英化的培养教育。请教您,相比而言,宽进和严进谁的毛入学率更高?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毛入学率指的是什么,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吗?我们说要把握质量关,任何入学都要有个标准,《世界人权宣言》 26 条告诉我们说,要依据成绩。高等教育对大家平等开放,成绩把握质量,这就是严进。

正方二辩:《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教育权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但现在中国很多适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湖北省分数线是 560 分, 550 都上不了大学这公平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是说所有的高中生上大学就是公平吗?《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说,绝对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只有对待成绩不对分数线标准进行判别,这才是公平。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想请对方的三辩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这个话题。请您举例说明我国哪一类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

正方二辩:宽进严出的大学正在发展之中,如果对方辩友一定要让我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现在的网络大学,现在的开放大学,现在的自考大学,现在的民办大学不都是宽进严出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承认的民办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那么请问您大学的质量是不是大学的根本?

正方二辩:大学的质量当然是大学的根本。

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民办大学更有利于保证质量,还是今天北大,人大这些严进宽出的大学更能够保证学生的质量呢?

正方二辩:恐怕对方辩友对大学存在一种等级观,北大人大是大学,难道民办大学就不是大学了吗?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像孔子那样认为“上智”与“下愚”不可逾。

反方二辩: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我们只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来客观地比较二者,请问究竟哪一所民办大学培养的人才比政法更强呢?

正方二辩:这不一定,人才有很多层次,政法大学从来不敢说培养的人才就一定比一个民办大学要好。我知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一位教授,他就是自考毕业的,而且很受欢迎。

反方二辩:那么我们今天说两者模式应该并存,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要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的普高呢?

正方二辩:我方从来没有说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而是要整个高等教育都走宽进严出。

正方三辩选反方二辩

正方三辩: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选择对方二辩。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提倡宽出,那这种对人才的低要求,如果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呢?

反方二辩:首先对方把宽出定义成是低要求。我们在一辩的立论中已经指出,宽出是指达到水平测试,合格即予毕业,由社会来选拔人才,社会来大浪淘沙。我们看到今天我方和对方的学校,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政法大学 50 年来大约培养了 10 余万的政法干部,被称为是政法干部的摇篮,您认为政法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吗?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认为宽出也可以符合标准,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学化学的,他的化学不好,但是画画很好,可不可以毕业呢?

反方二辩:如果一个学化学的成绩不能达到优,但是他的化学成绩达到了一个及格,您难道认为他不能够毕业吗?他达到及格符合社会对他的基本要求,他还能够画画,画画能够陶冶情操,甚至女朋友还喜欢,这有什么不好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一个学化学的不但化学学的要好,而且还可以画画,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宽要求?

反方二辩:化学几个了,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低要求?如果我们连专业成绩都不及格,那这是宽,这样的宽是什么定义呢?我方已经说,宽是有条件,它不是无限度的宽,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及格就能够出去,我们这个宽是只要符合水平测量,他合格了就能毕业,而对方今天说的严是什么呢?严是这个要求非常的高,今天我的化学成绩……

正方三辩:还请问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说严师出高徒,为什么没人说宽师出高徒呢?(时间到)

反方三辩选正方三辩

反方三辩:我想选择对方的三辩,请问您的宽进对于考生有没有具体要求,请告诉我们有,或者没有?

正方三辩:宽进当然对考生有具体要求了,这就好比说,我的择偶标准很宽,但也并不表明我饥不择食,不分男女。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的要求就是不是通过宣传选拔进行淘汰,请告诉我们是,或者不是?

正方三辩:通过选拔进行淘汰,是对方的严进,我方的宽进是要从多个角度、多元化地选择人才。

反方三辩:就是想进就可以进,那欧美委员会指出,英国高教高中已经普及,高教资源并不稀缺,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英国高中生都上大学了呢?

正方三辩:恐怕也不是英国所有的高中生都想上大学。我们说现在有许多人想上大学可就是上不了,对方辩友却要把他拒之门外,也合理吗?有一句话叫“天上的九头鸟,地下的湖北佬”,这么聪明的湖北老乡还有百分之六七十上不了大学,对方辩友你于心何忍呢?

反方三辩:英国高中生并不是都想上大学,而是因为严进宽出的学校因为他成绩差,宽进严出认为他没有钱,您认为哪个更公平呢?

正方三辩:其实我们不应该认为进大学的宽进就一定导致质量滑坡,我们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出人才,而不在于让进大学的人已经是人才了。

反方三辩: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到底是靠金钱还是靠成绩,哪个更公平?

正方三辩:靠金钱靠成绩都不公平,因为让每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反方三辩;就是说没有标准的高等教育是或不是?

正方三辩:不是没有标准,是放低标准。(时间到)

[ 攻辩结辩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经过刚才的几轮攻辩,大家会发觉我们双方聚集的矛盾在质量上。也就是说严进宽出能够保证质量,宽进严出可能不能够保证质量。我们认为这首先要从大家的定义上来看这个问题,对方辩友讲宽出的时候,说只要符合洋合格水平测试就可以宽出了。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将宽进的时候,只要符合了一个合格水平的测试,就不可以进大学了呢?为什么我符合这个合格水平测试的时候,我进了大学,我的质量就没有保证了呢?这不是对方辩友的矛盾吗?对方辩友又问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我觉得我们政法大学在连续三年扩招之后,质量好象也没有下降,并不像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严进宽出。至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我们可以看一看, 2001 4 19 号的《光明日报》是怎么说呢?他们的副院长楚平告诉大家,连续扩招以后,他们专门成立了教学评估处和专家督导组,切实加大了监控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扩招以后质量下降了没有?你们宽进严出之后,质量是不是一个问题呢?我想对方辩友待会儿一定要告诉大家。对方辩友高物我们说,在严出的时候,要执行洋多元化的标准。那我就不明白:今天一个大学生如果打“斗地主”打得很好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给他颁一个生物学的学士学位?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首先要告诉对方一辩的是:你方的宽进是宽,所以推出宽好,这是你方的逻辑,我方从未认同;其次还有,对方刚才说到民办大学就是对应的宽进严出,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谁英雄,谁好汉,人才市场比比看”,对方的宽进严出是现在对应的民办大学这么完善的吗?与严进宽出相比在规模质量成才率方面都低得很多,而更应该看到,严进宽出在体现人才质量、效率、公平方面,三大原则与三大质量的统一。而对方的逻辑就是说:我方说宽是趋势,而且民办大学是宽,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学都要向民办大学发展,在座的各位大学的领导,能认同这一观点吗?还有我方三辩又问到,宽进有没有具体的标准,读说有,多方面选才。监考老师多看你几眼,这是宽还是严呢?还说要淘汰一部分,我们也要靠质量,那与对方的民办大学不淘汰不选拔相比,你方的宽进还是宽进吗?你方的宽进是猴皮筋儿,突而宽,突而严,那么要么宽进四不象,就与你方一辩立论自相矛盾,要么宽进就等同于我方严进,是否认同我方观点呢?对方刚才辩论的时候,概念始终不清,逻辑始终混乱,起原因就在于他们弄错了今天辩论手段与目的的区别,弄错了辩论的前提,而我方是机遇三大原则,三大统一,提出我方观点,所以我方认为……(时间到)

[ 自由辩论 ]

正方四辩:对方告诉我们严进也能够增加入学的数量,那严进是不是就是慢慢的宽,小小的宽呢?严进是不是就是一个小宽进呢?讨论宽进只有两个问题:第一应当,第二可行。请问对方辩友:资源充足的时候,我们到底应不应当让每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接受大学的教育?

反方四辩: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愿意,但是他上大学也是上两类大学 , 严进宽出的大学和宽进严出的大学,这一点我方三辩在攻辩已经说明。请问对方辩友:我认识一个美国人,他 50 多岁了,他告诉我他是硕士括弧候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正方二辩:请对方解释给大家听。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来告诉大家,那就是候选硕士是美国社区大学宽进严出这种模式造成的, 20 多年才混出个候补,对方辩友认为这种人才培养的效率何在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如果没有这种候补硕士,我可能会去中关村买一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硕士文凭,到底谁对我的素质更有利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认为他买硕士这个假文凭的问题是我们今天严进宽出带来的问题吗?美国社区大学是想进都能进,而毕业率只有 1/5 ,这是典型的宽进严出,正是这样的宽进严出造成了大量的人才之流,再次请教对方辩友,培养人才的效率体现何在?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美国的社区大学,是想进都能进,要说我们的民办高校也是想进都能进,这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夜大学招生简章上,还哟啊说哟啊有一个高中会考文凭呢?请对方辩友解释给大家听。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因为我们的夜大是成人高等教育,不是民办大学。民办大学想进都进,是北京圆明园学院招生简章上告诉我们的。对方辩友您说资源充足可以都进了吗?我刚才问您英国的例子,您可没有回答我,您两次逃避我方效率的问题,其实效率就三个字——老童生。我再次问您:人才之流浪费资源合理吗?

正方三辩:我从来不认为上夜大学或者上什么其他大学就是浪费资源,一个人以前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到底是哪一个给社会的贡献更大呢?请对方辩友告诉我。

反方四辩:当然是接受高等教育贡献大,但是他接受也是两种模式的高等教育,这里我不想再重复,再请问对方辩友,您知道法国高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什么吗?

正方四辩:既然是两种模式,那就要探讨两种模式,哪一点最有利于大众化这个目标,宽进就好像正门一样,严进就好象后门一样,如果很多人都走正门,我们能说正门不比后门更有利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四辩提出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是让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够毕业。我们说不管宽进还是严进,我们都希望他能够毕业。能够拿到这个文凭,都能够宽出,可是对方辩友您说法国的目标,您又如何解释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都要让他毕业。对方辩友,在大学里面不务正业的人也要让他毕业,在大学里面不好好学习的人也要让他毕业,请问您的宽到底宽到什么地方才为止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我们已经多次声明,我们的标准是《高等教育法》的第 58 条,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让他毕业这能叫宽吗?对方辩友你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说不仅有法国,还有中国,《 21 世纪发展纲要》说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办一些一流大学,严把质量、严进宽出。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只说了一半,而没有说后一半。中国大学的发展目标,还要让更多的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刚才对方反反复复说我方的严进,反而导致了教育人才的不合理,而且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可是现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人每天早上 9 点才起床,每天晚上完到三辩点才睡觉,被戏称为“九三学社”。请问对方辩友:针对这种现象你的宽出如何杜绝呢?

反方二辩:对方说我“九三学社”,“九三学社”是目前普通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今天要是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这一个前提下,来讨论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

正方二辩:当然不是谁取代谁,有没有我们对比一下谁更有利呢?他如果不是宽出造成的,难道是严出造成的吗?《光明日报》 2001 8 1 日报载,福建省福鼎市和宁泽市,连续发生两起高考落榜生跳海自杀事件,对这种人间惨剧对方还要严进,您于心何忍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那个都是严进宽出的错,其实这是课程设置惹的祸。比如说蒋军教授来我这儿讲学,场场爆满,这不是老师的风格吸引了学生吗?对方辩友说高考有自杀的,那么我告诉你,美国的宽进严出的大学有一位同学,他叫林德,因为价值没有被认同,他去哪里了?他跟着塔利班……

正方四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课程设置反而影响了高中教育吗?当然。因为课程设置都是严进之后的结果,如果严进这种模式不改变,那么如果有 33% 的学生都想到自杀的话,那恐怕严进就是对人折磨,就是对人性的扼杀,这正是对方辩友学院与《中学生实事报》统计的结果。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顺便大声地告诉大家,他刚才说 33% 的人因为高考要自杀,请具体地论述一下你的数据来自于哪儿?

正方二辩: 1998 年《北京青年报》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北京中学生实事报》联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32% 的高中生因为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而企图自杀,而其中正是有 10% 的人多次企图自杀,面对你们学校调查的数据,您还要告诉我这是一个特例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到底是严进宽出惹的祸,还是呆在家里的他有错呢?还有,对方辩友, 2001 7 13 日《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三天的问卷调查, 88.3% 认为高考制度是合理的。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高考制度是合理的,可是高考之后的严却是不合理的。大家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团团转,搞的有人想自杀,您却不承认,那问您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您知道我国教育部最早发出的减负文件是哪一年吗?

反方二辩:对方今天无非在说高考不合理,所以得出严进不合理。我们说严进宽出是一种模式,而高考是模式的具体操作,模式操作的具体问题对方不肯承认。对方打击这个问题,那是不是一部好经和尚念歪了,究竟是这个和尚嘴歪,还是这个经歪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国第一次提出减负是在 1950 年,减负已经喊了 50 多年了,可为什么总是“火车进山,吼的响,走的慢”。

反方四辩:是减负喊了 50 年了,可是贵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办了 50 年,而且被称为中国政法干部的摇篮,这又是为什么呢?

正方二辩:我们为什么不把摇篮做大一点,多培养一些政法干部呢?正是因为 50 年的严进才导致喊了 50 年的减负。我父母是背着书包上大学,到了我就是拖着书包上大学,对方辩友于心何忍!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发展高等教育是我们的前提,读说了你们的学校要不断扩招,可是扩招之后就是严进吗?贵校政法大学在 2001 年研究生扩招 88.8% ,请问你们的研究生究竟是宽进还是严进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之后当然不是严进,而是宽进,对方辩友自己不要口误。然后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您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是要在培养人才的结果上,还是要在人才选拔的开头阶段来把握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严进的不是我们,是贵校校长徐贤明先生。他告诉我们扩招之后中国政法大学还是严进,把握质量在什么,在人才市场上比一比,在 2001 年本科就业率 92.08% ,是不是体现了我们严进宽出的高质量呢?

正方三辩:光靠严进根本不足以满足现在的人才需求。据我所知,中关村的 IT 人才,一年就要 2 万,相当于该专业的整体毕业人数。请问对方辩友,靠您的严进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呢?

反方四辩:大家听到了没有,对方辩友告诉我,你这个人才市场光靠严进是没有解决的,那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告诉我们,现在靠严进已经成为了一种更有利、最有利、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呢?谢谢对方辩友论证我方观点。

正方二辩:这是对方辩友自己理解我方观点,绝不是我方的观点。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允许的话,我们能不能让大多数的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说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刚才一辩说我方扩招所以就是宽进严出,那么如果明天贵校没有扩招,是不是就改成了严进宽出了呢?按对方的逻辑,现代中国的大学是不是都变成宽进严出的大学了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也不能一味地扩,要让资源也跟上来,不过资源的问题,就像您去追求一个姑娘,不要傻傻等待,而要苦苦追求。

反方二辩:确实是这样,因为扩招不能够随便的扩,扩招还是要严把质量关,正如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我们扩招的水平,大学生的水平绝不能下降。这是什么,这不正是一种严进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严进宽出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效率,如果你们要严出的话,那这个严究竟是 10 人毕业,还是一个人毕业呢?对方辩友对效率视而不见,让我们看一下宽进严出的例子:布鲁贝克说过美国社区大学的大学生质量还不如德国、法国一些高中生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

正方四辩:我终于听清对方辩友的立论了,他们所谓的严进就是符合质量标准才能进,那宽进肯定就是不符合质量也能进,那同一个概念,在他们的宽出这里是不是根本就不符合毕业标准也毕业呢?

反方三辩: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对方一辩告诉我们说质量上他要放松。放松是什么,降低质量是一辩立论告诉我们。对方辩友,哈佛大学校长告诉我们说评论大学只能靠质量,您的宽进严出质量何在?

正方二辩:因为激情是不败的,对方说宽在我们这里是不符合要求,在他们那里就是符合要求,一个概念为什么可以变来变去,是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反方二辩:正因为我们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说明了今天宽进严出的模式和严进宽出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和理性,宽进严出对应的是民办大学和社区大学,严进宽出是现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北大、清华和武大都是这种模式,我们只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来现实地比较两种的区别,对方辩友无非是在说这些大学的不好。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今天辩论始终采用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将名牌大学与民办大学相比,这公平吗?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对方辩友的宽进却不能结实对方辩友的严出,这有符合我们的逻辑法则吗?

[ 观众答辩 ]

观众 1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学法学系 2000 级的陈鹏。我想请问反方一辩何新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严进宽出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指在市场上拿着文凭呼风唤雨的呢,还是在专业领域上属于有专攻的人?

反方一辩:谢谢这位观众!首先我要说的是:社会是需要不同层面的人才,而严进宽出通过宽出把更多合格者推向社会。这样可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又能够给在学的毕业生更多的就业的机会,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竞争与社会的淘汰。

反方四辩:我们说严进宽出,宽出它是指是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 58 条的规定,符合这个规定他就能毕业,请注意这个法律他最基本的规定如果不叫宽出的话,那还能够叫严出吗?如果他符合这个规定,我们就让他出去,让他拿到这个毕业的文凭。然后让他到这种人才的时常上去自由地竞争,让社会来考验他到底是不是优秀的人才。而对方高物是说,论文要好,专业要学的优秀,请问我们只是说他达到那个水平,他可能是一个合适的研究生。

观众 2 :我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名学生,我想请问一下正方。刚才正方立论的时候,告诉我们宽进的一种趋势体现为扩招:而正方三辩又告诉我们,宽进的集体表现体现为民办、网大等各种大学,请问你们的宽进到底是一种趋势还是模式,请具体论证一下,好吗?

正方四辩:坦白地说宽进,在现代是一个方向,因为我们即使认识到宽进是一个好的东西,但是在现代的社会制度上,我们并没有完全采纳宽进这种模式,这是基于我们认为现在严进这种模式不符合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认为在现代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我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可能会对人才发展、平等公平等第理念都会造成一定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宽进这种模式现在没有实现,但它作为方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正方二辩:我只想用一句话来回答。宽进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必须用宽进的模式来适应。对方一辩在陈词中告诉我们,一场严肃的辩论赛需要有一个严肃的概念,但对方对宽如何界定呢?我放的宽进是不符合入学标准也可以进,他方的宽出是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出,如此的概念偷换,合理吗?

观众 3 :我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我想请问一下反方。您今天一直在论证北大比民办大学好,我们不否认。但是北大这样的大学,在社会上究竟是多数还是少数呢?

反方四辩:我来回答这位观众的问题。其实我们说北京大学,我们只是举的这样一类的离子,其实不仅北大还有清华大学,还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你在座的各位来自湖北的大学。他现在实行的是一种严进宽出的模式,我想大家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中的一个直接的受益者,那我们说这种模式它的数量也可以不断增加、扩招,它就变成了宽进了吗?我们扩招,但是入口处还是要通过选拔,还是严格的要求生源质量,它还是一种严进的方式。

反方三辩:我们今天不是对民办教育有其实,我们是客观地比较两种模式谁更有利,也是为民办大学寻找一种办学之路。我们看到内蒙古民政学院就是通过高考严进宽出培养的模式,在内蒙古培养了一流人才,这不是一道人文风景吗?

反方二辩:我们说民办大学、全日制普通高校都有起存在的现实合理性,我们只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来比较两者谁更有利,我们认为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道路上,应该以全日制普通高校这种严进宽出的大学为主流,而以民办大学这些宽进严出的大学为辅。

观众 4 :正方同学,我想问一下,大学宽进严出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是中国 13 亿人,大学每口要宽到什么程度,而毕业的时候,严又严到何种程度,才能叨叨大学不滞留,校外无怨声呢?

正方二辩:我们说判断今天这个边体要有两个价值判断,进大学是给每个人以高等教育的机会,出大学是大学向社会尽责任。从机会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得到的机会越多当然越好,所以是越宽越好。到底是宽到什么限度,我们说如果全中国的高中生都能符合上大学的标准,不妨让他都去上大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严到什么标准,那就是每个人必须叨叨一个专业要求的限制,如果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限制,即使他再有特长,也不能授予他学位,这就是我方所说的严。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今天讲严进宽出的时候,只是架构在自己的一个思想之上,却没有看一看中国的现实。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上不了大学,有很多根本不符合大学标准的人却大学毕了业,所以这就是严进宽出 体制之下的弊端,我们要解决这个弊端靠什么呢?当然要宽进严出。对方辩友你自己设想出来的严进宽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我们来讨论它有什么意义?

[ 总结陈词 ]

反方四辩:好,谢谢!我刚才对对方一辩的回答觉得不能接受,他说严进宽出这种现实不存在。如果现实不存在,我们今天比什么呢?还有对方辩友一直说我们的逻辑不能够统一,我要他,逻辑怎么统一,恰恰是对方辩友没有统一。我们今天可那这是一个苹果,它应该具有苹果的特性,我反过来看它也应该根据苹果的特性对不对?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宽进是一种趋势,宽进严出是统一的,那么严出是不是也应该是一种趋势呢?他告诉我们宽进是越来越宽,那你们的严你必须得向大家论证它也是越来越严。对方辩友还告诉我们,宽进它这种趋势有一个最终的目标,让所有想上大学的都能上大学,那你严出这种趋势,它也必然要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就是想让所有想毕业的人都不能毕业,否则你们的逻辑怎么能够统一呢,对不对?

好,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的具体立论。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第一,宽进严出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他谈的还是一个趋势问题,我上面已经说了,这一点根本不能成立。我们还知道马丁路德,这位大众化理论的鼻祖就告诉我们,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更加繁荣,仍是这样要地位。精英教育机构是什么,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严进宽出的大学的模式吗?还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我们的严进是一种筛选,筛选是我们说的吗?贵校的徐贤明校长说,我们在大学入口处就是要大力要求生源质量,这又是什么,这不是严进吗?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对这个制度执行不严格,学风、课程都不严格,那是不是说我们这个制度它本身并没有宽严好坏之分呢?一切都在于人的掌握呢?请问来自法大的同学,你们说出这种人治的观念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说他这种宽出指的是符合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法》第 58 条的规定就可以毕业,我想这已经是没法再宽了的。第三点,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现在资源不充足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未来资源充足了,我们就要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条条大路通罗马,去通吗?罗马大学是什么大学,罗马大学还是严进宽出的大学,对不对?

其实今天我方基于对这两种模式的确切定位,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去培养人才出发,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两个层面充分地论证了严进宽出它更能够体现高等交游效率与公平的相互统一,更能够培养一些高质量的人才。其实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都怀着同样的心情来到武汉,那就是都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够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共同探讨的前提。所以说今天无论说宽进严出是不是一种趋势,我们要不要上楼或者下楼?上楼是不是一种趋势的问题?我们要探讨的是我们能更好地上楼呢?是走东边的那个楼梯,还是走西边的那个楼梯,而恰恰对方辩友 在这里把我们的目的和手段、把趋势和具体的模式相混淆了。所以对方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其实我们今天辩论可能更大的意义就在于,听过辩论能激发您的思考。也许你能发现,第三条道路是真正的更有利。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在立论之中有这样同样矛盾冲突,我们在自由辩论已经指出来了,就是他们的宽严概念自始不能统一。他们认为所谓的严进就是符合标准才能进,照此观点,宽进就是不符合标准也能进。我举一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我们说严打期间,是不是说按对方辩友的理论就是凡了罪都要打呢?那么非严打期间,必然就将推出犯没犯罪,我们都要往公安局里抓,这显然就很荒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一直就不能解决,他们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宽和严其实是相对的概念。坐而论道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基于当今中国的显示,当今中国在大学入口处有太多的人有需求,有能力,但是入不了大学。基于此,我们认为应该宽进,而在大学出口处有太多人根本不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他们反而窜入了社会。基于此,只有基于社会现实讨论,才有辩题的实际含义。在这个时候对方辩友出现了一个非常荒谬的逻辑,他们告诉我们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都能够实现大众化的需求。那我就不明白:难道严进严来严去反而还能使入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实现大众化吗?我方三辩非常瘦,他如果想变得强壮一点儿,他难道摇通过不断的减肥减肥减肥,最后变成强壮吗?这我无法理解。我们换一个角度说,即使严进,严来严去,它和宽进相比到底谁能够最好的达到大众化呢?宽进高歌猛进,我们为什么不能采取呢?严进就像蜗牛在爬,对方辩友认为可以等、等、等。但是就以湖北为例,每年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上不了大学,面对这种现象,那些人到底能不能等啊?再换一个角度,如果严进可以不断地使入学人数得以增加,那严进是不是就是慢慢地宽进,小小的宽进,严进是不是就是严格执行宽进的原则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现在最终只有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谁更能够更好的解决社会现实。只有宽进才能意味着我们立下了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才能够使有教无类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找到了得以生根的土壤;只有严出才能够使大学在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本着严格、严肃和严禁的作风,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量;宽进严出意味着大学遵守每个人的教育权,它帮助每一个人去发觉内心的财富和力量,它在以人为本,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无歧视的态度;宽进严出意味着大学仍然遵守着底线的公平,不去拒绝每一个有需求并且有能力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如果有 100% 的机会让 100% 的有能力者全都进入大学,这就是宽进严出的理想。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对于个人如此,社会亦然。

自我介绍

(正方一辩)宽进是解除人民对教育需求的良付方。

(正方二辩)严出是符合社会对人才渴望的方向。

(正方三辩)宽进使科教兴国战略大步前进。

(正方四辩)严出使人才强国战略散发光芒。所以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

(反方一辩)我们的信条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反方二辩)字字惟情,句句夺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反方三辩)平时不鸣,比赛定鸣。

(反方四辩)我们一定会通过默契的配合,取得比赛的胜利。

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

何谓高等教育?据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的解释: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它包括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高等教育这一前提下,不可否认的存在着“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两种模式。但权衡利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宽进严出”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模式。为什么呢?首先宽进严出是指扩大招生数量,降低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使高等学校按自身实力广泛的吸收与其教学水平相符的学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学生有梯度的进入各个教育机构。大家可以想象,教育成本若居高不下,其直接结果导致的是一些优秀的贫困家庭子弟无力承担教育费用,人力资源严重流失,大众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看严出。所谓严出是指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中,严格要求,采用高标准的人性化制度,严格的课堂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方辩友,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的必要责任,且它以人为本,对社会有利,对人有利,对学校建设有利,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数量。”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试问对方辩友,高等教育若不严出,而如你们所坚持的宽出,放宽要求,大行人情世故,学校里个个都是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上下一片其乐融融。这样的培养模式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吗?能响应党的号召吗?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吗?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等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可以使更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更应该以培养和造就大众为己任。放宽入学限制,而通过把好出口来保证让教育的质量。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宽进从量上保证了接受教育的学生,严则从质上保证了能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故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非常感谢对方辩友非常精彩但不是很正确的发言。对方的空中楼阁看似美仑美幻,实则不堪一击。因为这样的空想不合理,更不实际。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而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前提之下,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究竟哪种模式更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培养人呢?我方将给大家一个明确且合理的解答。

首先,我想澄清一下被对方辩友混淆的概念问题:宽进严出。宽进,就是降低入学门槛,增大招生数量;严出,是校方提高毕业标准。而我方的严进,是保证生源质量;宽出,也绝不是对方辩友的黄袍加身,毫无限度的宽,而是通过水平测试予以毕业。明确了概念,严进宽出的优势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严进较宽进打下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个人素质较高的基础环境。世界人权26条《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四宽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应依据成绩平等开放,这即是严进。古语云: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江河,集源细流。好比哈佛牛津亦或清华北大,高质量的严进更确保了高质量的严出。是故数十位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千千万万的各行业人才从这里走出,造福社会。

二、宽出较严出给社会提供了更全面,更广阔的筛选人才的机会。经过大学的学习锻炼,多数人已经达到水平测试标准,有能力融入社会进一步的学习、成长。为什么还要将他们用高高的门槛困在学校之中呢?

三、严进宽出更符合社会实情。高等教育以公立高校为主。资源、财力有限。宽进,国家就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财力有限,且不能确定这种投资是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宽进了一些平庸之辈,泛泛之流,不但不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反而会拉GDP增长的后退,对方辩友还能因此自豪和骄傲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既不能在入口处提高生源质量,提高教育教学基础,也不能在出口处提高数量质量双重保证。而严进宽出更等符合实情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更能高效高质量的陪养人才,因此,我们坚信:高等教育应严进宽出。

补充陈词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下面我进行补充陈词。

高等教育之所以应该宽进严出,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来建设。宽进有利于减缓中小学生考试压力,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了解课本外丰富的知识,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严进使大学的功能仅限于筛选,使基础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奴仆,扼住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其二、宽进避免人才的流失。当年的吴晗、钱钟书文科优异而数理极差,如果高等教育一味严进,那他们二位将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中国也会少了两位巨匠,而现在依然存在许多身怀绝艺却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可造之才,对方辩友,你们如果忍心如此良材美质的璞玉被高等教育拒之门外呢?

其三、严出是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所决定的,它保证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对方辩友坚持的宽出则无法保证高校学生不出现上网成瘾,生活奢靡等问题,低素质的毕业生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表面上是为了学生的利益,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行为的掩盖和对用人单位的欺骗,会进一步降低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目前我国已制定出措施推行宽出严进,扩招政策使高校入学人数由1978年的40.2万增长到今年的650万,本科入学率由1987年的6.7%上升到今年的33%。让更多人踏入教育的殿堂。在教育成本方面,我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已超过全部GNP1%,今年的发展空间还会相当大。

高等教育宽进严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如此精彩的陈词不得不令人赞叹。下面我将进一步补充我方观点。

对于一个国家,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握高等教育的质量呢?这就要求“严进”,如果不严进,那么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肯定是有问题,难道来大学是为了补小学中学该学的课程吗?马丁路得金曾说过:“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辉煌,更加繁荣。”所以“严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有人在大学中放松对自己的管理,那只能说明他不够理性,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我们还要求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高等教育下的人才应该让社会大浪淘沙。大学不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法》告诉我们。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2001713日《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三天的问卷,88.3%的人认为高考制度是合理的。《21世纪发展纲要》说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办一些一流大学,严把质量,严进宽出。我们学校的领导在表彰大会上说:“全国有若干个省把我校列问一批本科录取院校,这是可喜的成绩。”您对此不会有怀疑吧!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徐贤明先生说过,扩招之后,中国政法大学还是严进,把握质量。内蒙古民政学院就是通过严进宽出培养模式,在内蒙古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

如果“宽进严出”。能缴纳受教育的学费,大学的大门就无限向你敞开,但这不等于每一所大学的门都向你敞开,不同的大学。还是有区别。所以“宽进”在客观上是无法达到的,因为每所大学都有其衡量标准。

“严出”是什么,高等教育给他一个文凭?那么又有多少才能是体现在文凭上的?这是太功利主义的做法,其往往扼杀了大学教育的学术生命。如果严出标准过分限制学生的话,也会在大学里造成一种畸形的功利倾向,对大学这种自由的探究学问的风气也会带来副作用。

目前美国很多大学有5万人,最后拿到毕业文凭的可能只有40%,那么,我们花费如此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岂不徒劳?

“保姆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德国入学后往往感到茫然。想到德国读大学,除经济外,更要优良的成绩,生活能力等。否则即便进了大学,也很难完成学业。梁敏教授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大学里呆下去。”由于中国教育“严进宽出”,因此有90%的大学生能够毕业。而在德国大学里的有些专业,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毕业。

北大、清华、哈佛、耶鲁实施的是对方的“宽进严出”吗?都不是,可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上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效率与方法的统一。

所以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盘问阶段

(正方三辩)2006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5%,照此速度增长,就可在2020年以前实现100%的毛入学率,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这种趋势?

(反方二辩)招生规模的增长不等于宽进。

(正方三辩)很多大学生一直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交税为学习宗旨。那么对方辩友对宽出造成的这种现象如何理解?

(反方一辩)这不是严进宽出惹的祸,这归功于个人素质。对方辩友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难道没看到呢们多人在努力学习吗?

(正方三辩)831日,武汉理工大学组织学生补考,人次多达8466人,如此大规模的补考对方辩友还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出吗?

(反方一辩)个例这是不具代表性。

(正方三辩)如果100个人想上大学,但是因为实行严进而只有4~5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是不是其余的90多人都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就都不是人才了呢?

(反方二辩)他们可能是人才,但他们不一定眼通过高等教育来提升自身,他们可以通过社会的淘沙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反方三辩)请问宽进的定义是什么?

(正方二辩)所谓宽进,是指扩大招生数量,降低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而且我方所说的宽进是有梯度的宽进,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把所有的学生都塞进一所大学。

(反方三辩)在我们国家,民办大学入学标准很低,可以所谓是宽进,而其中学生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证的人只有20%~31%,那我想请问,您为什么不选择那样宽进严出的大学而选择我们这个严进宽出的学校呢?

(正方二辩)因为社会需要不的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人才,社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我们所进的这个人才是社会需要化工方面的人才,而民办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另一方面的人才,社会选拔人才是多方面的,所以我没有去民办大学。

(反方三辩)宽进如何严出?

(正方二辩)宽进为什么不能严出呢?宽进以后我们可以在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难道不能严出吗?

(反方三辩)为什么美国的学生没有全部进如哈佛,而是进入那些洲立学校,哈佛是个工科学校

(正方三辩)美国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宽进严出么?刚刚你方也提出耶鲁也是宽进严出,而且宽进严出这种有利于更多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吗?

攻辩阶段

(反方三辩)扩大数量如何减少教学资金?

(正方三辩)现在国家给大学拨了很多资金,你知道这些资金都用于什么了么,大部分都用于大兴土木工程,如果把那些资金用于师资建设的话,你觉得还不够吗?

(反方三辩)不大兴土木工程,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要师资力量干什么?

(正方三辩)你学习就一定要条件好吗,现在多少贫困的学生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难道他们不是人才了吗?

(反方三辩)不过你得先有住的地方,总得先住下来吧,总不能搭一个棚把人塞进去吧

(正方三辩)是得有住的地方,但不应该要那种豪华套房吧。

(反方三辩)难道你所谓的大兴土模工程就是指这些吗?

(正方三辩)难道你认为那些资金不去用于师资建设,而更应该用于建设操场之类的东西吗?请问对方辩友,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从发展需求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扩招前提下仍无法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如果再进行严进,是不是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

(反方三辩)当然不是,首先严进会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而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的使更多的人进入大学,那么就失去了大学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意义了。对于对方辩友刚刚提到的大兴土木工程的问题,我想问,难道我们学校就不需要操场之类的东西了吗?难道我们上大学只是为了学习吗?

(正方三辩)大学当然不只是为了学习,但是你觉得建一个和AC米兰体育馆一样豪华的操场有意义吗?

(反方三辩)学生的体育素质会提高。

(正方三辩)我们的高等教育因为宽出已经导致了相当严重的信誉危机,也就是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具备的实力已经感到了怀疑和失望,你觉得这样还可以实施宽出吗?

(反方三辩)我方一辩已经澄清,这是个人素质问题,不是宽出造成的。

(正方三辩)正是因为在宽出的体制下,才导致了这个问题啊!

(反方三辩)体制和个人素质没有直接关系。

(正方三辩)如果实行严出的话,就不会有这样不合格的人才流向社会了。

(反方三辩)那你就把很多人堆积在学校,那学习岂不成了监狱?

(正方三辩)那可以发给他们结业证,而不是毕业证,这可以由社会来选择。

(反方三辩)那你所谓的严出还有意义吗?

(正方三辩)当然有了,严出不仅是结果的严出,也是过程的严出。严出就是有相当严格的学分制度,相当严格的管理制度,那么宽出就是不管理,不要求他了吗?我们现在的学校难道不在生活上严格要求我们吗?你不用整理宿舍内务的吗?

(反方三辩)难道宽出就不用做这些的吗?宽出指的是什么,宽出指的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宽出,并不是只要你进了大学就一定能出。

(双方时间到)

小结坏节

(反方四辩)我方认为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能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今天我方继续对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这两种模式的确切定位,依据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去培养人才出发,从理论和事实两个层面充分的论证了严进宽出更能体现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的相互统一。更能培养一些高质量的人才。那么,从对方的立论来说,首先,我就说对方的宽进,严进宽出是我们现在采用的模式,你们又说到国外,那么我们就说国外,欧洲大陆,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实行严进宽出。当时高等教育规模还比较小。升学率基本在18%~20%之间,比我国要高一点,那么现在呢,国外也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就是把门打开。只要你有高中毕业文凭,你就可以进入大学。但是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并没有控制,但是象哈佛,剑桥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仍然对招生对象严格把关。其二,你想要上大学必须要有高中文凭,高中文凭是人人都能有的吗?从这一层次来看,这绝非对方辩友所说的宽进是建立在严的基础上的。

(正方四辩)我方的一辩和二辩已经提到了宽进和严出是有梯度的,全方位的,而我方四辩也提到了扩招是规模扩大和国家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向。而对方辩友竟然说我国的教育都是严进宽出。而且对方又说是民办大学是严进宽出,如此荒谬的逻辑错误,我简直闻所未闻。而且对方辩友提到了严进的问题,提到了很多人可以不通过教育,采取社会淘沙的方式,那么所有的人没有必要读大学了,还有必要接受高等教育吗?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华人巨富李嘉诚通过在港大插班,获得了港大的名誉博士学位,他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的,他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大学。今天的辩题是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而不是所谓的名牌大学教育应该宽进严出。对方辩友又提到了国家15年的发展标准是建立一流大学,而26号国家教育部做总结的时候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职,高专等高等教育模式。然后对方有替到一个体制与个人的问题,我想连古代的小孩都知道“子不教,师之惰”的原理。如今不仅仅是师的问题,而且是体制的问题。我们在体制上严格要求每个学生,慎于律己,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自由辩论阶段

(反方二辩)反对教育体制公约1960年第四条规定:各国约定,所有人依据各自能力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方辩友认为这个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正方四辩)高等教育反对教育体制公约,它只是反对教育歧视教育。它反对歧视就是为了更多的学生能接受教育。

(反方二辩)你们的宽进是不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正方一辩)我们的宽进是指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梯度进入不同的学校。

(反方一辩)这还是一种严。

(正方四辩)这怎么会是一种严呢,按照不同的学校广招生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去读名牌大学啊!

(反方四辩)对方刚刚说60分万岁的情况,那么如果我们采用宽松的模式,会不会产生40分万岁,30分万岁呢?

(正方三辩)刚刚对方辩友提到,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那是不是严进也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呢?那么我怀疑你们在严和宽的定义上就出现了矛盾。

(反方三辩)那你们又是如何定义严和宽的呢?难道你们的宽就是无限的宽,严就是无限的严吗?

(正方一辩)很明显我刚刚已经说过,是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梯度把学生送的不同的学校。

(反方一辩)那么对方也就是说不同梯度的学生都可以进大学,那么对方用好坏混杂的钢筋石板,能建起一幢结实的大楼吗?

(正方二辩)对方还是没有理解我方的意思,我方说的是分梯度进入。另外我想问对方辩友,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在增加,那么是不是应该让每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都接受高等教育呢?

(反方三辩)对方分梯度的时候用的评定标准就是我们的严进。

(正方三辩)大学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反方三辩)我是说对方将好的学生和差一点的学生分开用的就是我们的严进。

(正方四辩)高考制度是严进吗?

(反方三辩)是。为什么要采取高考制度,就是因为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中国人数过多,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如果我们一味采用宽进,会导致大学质量下降,这样大学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对方采用了宽进的话,就没有办法保证严出。

(正方四辩)按照对方的逻辑,一个省有60万高考高生,只有1万能进入重本,那其他的59万都不用读书拉?

(反方三辩)用啊,他为什么不用读书,你刚刚说还有专科嘛。

(正方三辩)难道专科就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吗?

(反方二辩)对方二辩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合格的高中生都接受高等教育,那么这个合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正方四辩)高中自有高中的评判制度,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现在国家GTP上投入了更多的教育资金,对方为什么要对这种趋势持否定态度呢?

(反方三辩)我想请问,为什么高中生要有毕业证?

(正方四辩)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应该有梯度,广招生,综合测评一个学生,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按梯度进入不同的学校。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一直在提宽进严出的好,那么我想请问我们严进宽出的大学为什么就业率会有90%多呢?对方辩友的宽进严出又能怎样提高这个数字呢?

(正方四辩)我想我们学校如果实施宽进严出的话,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更是在制度上。

(反方一辩)那么现在为什么我们不实行你说的那种制度呢?

(正方四辩)我们学校也在不停的实施教育改革,在不断的实施党的号召,不是吗?

(反方一辩)那么我们学校有没有说以后要变成一所宽进严出的大学呢?

(正方二辩)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的宽进严出已经成为国际潮流,而我国也正在适应这种改革,说明我国已经有了宽进严出的趋势。

(反方三辩)它只是一种潮流,潮流就都是好的吗?潮流也有错误的潮流啊。

(正方一辩)如果不实施严出,如何制止大学现在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情况?

(反方三辩)对不起,我们说的是高等教育,而不是大学。

(正方一辩)但是高等教育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啊。

(反方四辩)象你们这种情况,在我们严进宽出的情况下仍然不能避免。

(正方四辩)我方说的宽进严出就是多梯度的,请对方明确。

(反方三辩)但是您对于梯度标准的确立就是一种严的要求。

(正方三辩)让学生们分梯度的进入大学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啊,这怎么会是严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中国每百万人大学生数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每百万人大学生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比例越高表明该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越高。难道对方辩友希望我国普遍知识文化水平停低而实行严进吗?

(反方一辩)这只是目前的一个现状,因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个经济实力水平,去建更多的大学。扩招和我们的严也不违背,因为严也是有标准的,任何人达到这个标准的都可以进大学。

(正方四辩)那么我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对方如何理解这种精神?

(反方一辩)终身教育不一定就是上大学啊,上大学只是一种更多人选择的方式,还有人不选择上大学来学习,比如比尔盖茨。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刚刚提到,只是我们国现在没有这个经济实力,那是不是等我国有这个经济实力的时候,就会实行宽进严出了呢?让很多人来上大学了?

(反方三辩)请问资金怎么到位?

(正方四辩)难道对方没看到我过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1.2%?国家高等教育法第六条规定,鼓励各种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对方如何理解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呢?

(反方三辩)首先,国家经济增长的人均值是多少?其次我们所说的严进是把一部分人放到社会里去进行大浪淘沙式的教育。

(正方三辩)难道我们严出后的人才就不能进入社会了吗?

(反方三辩)我的意思是宽进严出会将人困在学校里。

(正方四辩)现在有一种叫做校漂族,就是因为当初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使得自己无法进入社会,只能留下考研,而现在我们在制度上刚开始就严格要求,难道不对吗?

(双方时间到)

全场总结阶段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关于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这是一个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细细一想,我们就会得出宽进严出这一种模式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根本不实际的。

第一,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与更高级的通才,专家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是达到某种标准,并将不可能达标的学生通过入学考试或中途淘汰排除在外,吹鼓给尽可能多的人高等教育的机会,吹鼓不能毕业也多少可以受些熏陶,强调接受教育的过程重于结果,这一切,都混淆了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

再者,在学分制下,宽进的另一危害是把智力与学习基础大不相同的学生捆绑在同一个班级,使教师不得不为迁就多数人而降低教学难度。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严进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

再说严出,我们知道,一个人才培育需要好有字书与无字书。而他既要在大学里面刻苦学习文化知道,也要经历社会的洗礼,学以致用,造福社会,而严出只会片面的将教高文化素质过于着重化,直接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龟缩在大学里,得不到社会的锻炼,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而且,严出对于大学校园里自由学习的民主学风也会产生压制。

再说我们方所严进宽出,严进宽出更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而宽出则是把更多的合格者推向社会,予以全面,客观评价。其更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实质公平,更体现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同时严进为高等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宽出则从尽可能的最大程度上为大家提高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大家有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正因为宽进严出的不实际性,导致了对方辩友在今天的辩论中立论就站不住脚,逻辑混乱甚至出现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窘境,在立论环节中,对方辩友只大谈理论,却没有给大家一个具体的实例,举的事例也只是个例来做依据。那么对方逻辑是构建在什么事实的基础上呢?这也恰恰说明对方的观点不切实际。

再次,对方看问题过于理想化,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上大学这只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也绝非是什么好事。现在世界上经济发展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可现在教育模式却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比接受技术专业教育的人多的多,从我国现状看出,我国机关企业普遍不缺干部,特不缺没有知识的民工,而是缺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技术工人,其次,大多数的高级人才我们养不起,待遇低了,这些人才又会留学不归,即使归来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10多年来,中国一个的人才大量滞留海外,就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你方又谈到趋势,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切题的话题,而对高等教育这样一个象牙塔,我们在这里讨论是要不要上这个象牙塔的问题,而是怀着一颗让高等教育的更加美好的心情,来谈如何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加完美,更加更上一层楼!对方辩友今天把我们的目的和手段、把趋势和具体模式相混淆了,所以得出了错误结论。

朋友们,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今天,只有高等教育严进宽出才能为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评委们,观众朋友们,下午好。

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刚刚尘埃落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上强调“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祖国在党的带领下越发的繁荣富强!

何谓“科教兴国”?“科教兴国”即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而这正是我方提出的“宽进”的力量源泉!而“人才强国”更是表达了我国对人才的渴望,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应当“严出”的理由!

由此看来,高等教育,宽进严出是社会的需要,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切实方针,而对方辩友对这一历史潮流硬是质疑,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下面,我将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诸多错误:

首先,对方辩友将高等教育理解为大学,可是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指高级中等基础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大学,高专,高职,等教育模式。而对方四辩刚才提到了技术工人培养的问题,而事实上技术工人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难道对方辩友刚才就承认了我方观点——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吗?此是对方所犯的第一个错误——立论偏题。

其次,对方辩友又提到毕业问题,认为毕业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我国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分,诸如李嘉诚先生通过自己钻研,到港大插班,一样获得了港大的名誉博士学位,这难道不是可以的吗?对方把接受高等教育理解为毕业,难怪提倡宽进,多多益善嘛!这是对方所犯的第二个错误——目的错误。

再次,对方仿佛强调宽进可以把好学生素质关,可是一个天才放到一个庸懒的环境中能成为天才吗?天才始于勤奋啊!要个的高考后没有相应难度的大学毕业方式,使得续断学生放松警惕,沉迷网络,缠绵悱恻,忽略学习,迷失方向,降低要求,素质不进反退,生活越发消极,如此结果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宽出有何益?此是对方所犯的第三个错误——结果错误。

最后,对方又提到,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两种教育模式,一会说哈佛大学是宽进严出的模式,一会又说是严进宽出的模式,这样看来,对方所犯的第四个错误——逻辑错误也未免太荒谬了吧。

如此四错另人寒心啊,下面我将对我方观点做进一步的总结:首先,我方一辩明确指出,所谓宽进是指高等教育应该降低成本,多渠道,有梯度,全方位的招生。而严出则是以高标准,严要求,多角度,综合测评的方式让每一个学员毕业,否则最多给予结业证,我方也同意对方的观点,经过社会淘砂式的不断筛选人才,二我方二辩又从吴、钱二位名人的角度阐述了宽进的必要性,又从许多学生沉迷网络,消极怠工并且道德素质低下的角度阐明了严出的急迫性。还从高考三十年的历史角度出发,看到了招生率的不断上升,我国对高等教育资本的不断投入,而这一系列的现象,对方竟然说这一趋势是荒谬的,不合实际的,难道对方要否认我党非常正确的方针吗?如此种种迹象表明,高等教育应当宽进严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供求关系的地位明显凸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代人必须通过接受更多教育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更多的知识来接受社会的检验,而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则恰好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历史契机。

所以,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b4533e87c24028915fc333.html

《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