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民,又称“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是一个新的范畴,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也就是“农商”。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中国农民这样一些特点: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保守与短视,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等,这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占比并不高,但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农业生产中,新型职业农民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更以生产安全为己任。 相关背景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昔日的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式生产队成员乃至公社社员,然而,他们的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计划产品。所谓卖公粮,交余粮,剩下的分口粮。

新型农民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一个农夫,从自然产品经济转变为计划产品经济,这样从个体农夫转变为集体农夫。而农商则不同,是一个新的范畴,它是现代农民的经济学意义表述。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主要政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
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2] 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而且与农民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农民的思想观念、农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都会间接地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眼界开阔的新型农民,有专业知识,懂经营管理,能够不断汲取新的技术理念,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队伍。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该文件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
2006年年初,农业部进一步提出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
2007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等概念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内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新型农民是从宏观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泛指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而职业农民范围较小,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群体,是对一种职业的称谓,总的来说,职业农民是新型农民的一个当然范畴。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造就农村人才队伍,着力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明了方向,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且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解决职业农民的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对2013年一号文件解读中提到,我国现在有2.6亿农民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流出的村庄出现“空村化”现象。以职业农民来解释“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的说法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肯定。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给职业农民下的定义是,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
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经营理念、资金技术和抗风险能力较之传统农民都要强很多。 培训意义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
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职业转变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出现“空心化”,明天的中国谁来种田?针对这一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看来,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解决明天“谁来种粮”、“怎样种粮”问题的时候。 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

不过,在中国部分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有所行动。去年8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0个试点(市、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b7d4da284ac850ad0242e9.html

《新型农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