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5-28 07:53: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聋四年级第八册

《1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

第二课时

语文 聋四年级 作者单位: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姓名:钟声芳

第八册第三单元课程:看图学文 11、小蝌蚪找妈妈 12、骆驼和羊

课文 13、草原上的鹰 14、通知 15、农夫和蛇(阅读课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聋四年级第八册,第十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是一篇聋四年级本册书的中间课文,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理解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看、听、话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的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似,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对于听障学生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这还是一篇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分析:

由于聋哑学生理解领悟能力尚弱,再加上本班学生原本底子就较薄弱,真正深入课文去体会是不可能的,但学生到了四年级已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学起来应该不会太吃力。而且,真的要使一堂课上得生动,就得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可能都见过小蝌蚪和青蛙,只有少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见过,此课文中能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依据教师平日的教学及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总结出学生具有如下的学习特征:

1.在聋哑孩子9─11岁的年龄段中,孩子能较好的接受直观、形象以及贴近于他们生活实际的知识。

2.在学习中,学生对创新识字、自主阅读、表演、想象,说话拓展等语文学习活动较感兴趣。

3、在课堂中加上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含有大量的小蝌蚪的图片,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图片和材料作为引线,把尽量多的知识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设计思路、理念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设计情境,注重双向互动,在“找中说”,“说中创”,“演中悟”。

  以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为主线,以小蝌蚪的“寻人启事”为载体,以“帮助小蝌蚪找妈”的演练活动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新颖的动画课件激趣下,能够主动积极的思维。在快乐读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体现个性化阅读。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用游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注意语言积累,给学生以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教学目的、要求:

经过再三斟酌,结合本班实际,我制订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③、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能力目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理解 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获取课外知识、拓宽语文教学的层面。

3、认知目标:

认识生字和词语。

了解小蝌蚪的特点和青蛙的点以及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和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了解小蝌蚪的特点和青蛙的点以及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小蝌蚪、长出前腿的蝌蚪、长出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蝌蚪、青蛙、鲤鱼、乌龟”图片。

3、鲤鱼、乌龟、蝌蚪、青蛙头饰

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渎会读。“四个原则“是: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话剧表演等;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以及要保护会吃害虫的青蛙。

4、课内外联系结合,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这一应用上延伸,增长见识。

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式、手口结合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带读、自渎、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带着手语朗读对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叫你们回去朗读第十一课的课文,都读了吗?

(读了)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1、小蝌蚪找妈妈》(板书)

(读课题两遍)

师问:你们见过小蝌蚪吗?(有或没有)

谁能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呀?(圆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

老师这里也有一群小蝌蚪(展示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指着头问怎么样?(大脑袋) 身子是什么颜色?(黑灰色)

尾巴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板书)

对了,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小蝌蚪生活在哪里吗?(水里或池塘里)

解释“快活”是什么意思。

师:小蝌蚪找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你们知道吗?(青蛙图片)

你们知道它们的妈妈是青蛙,但是小蝌蚪却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的它们的妈妈,也不知道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我们看看,小蝌蚪和它们的妈妈长的像吗?(不像)

对,它们和妈妈完全不一样,那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板书中在“找”字上打上一个问号)

教学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以及聋哑学生对语句需简洁明了的特点,我直接开门见山的与学生谈到蝌蚪和青蛙。这一环节即调动了学生视觉、感觉交叉参与学习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又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言和关键字词变成自己语言来描写蝌蚪的特点以及检查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程度,知道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1、全班跟着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师: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有谁能说说?

板书(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出示鲤鱼和乌龟的图片

小蝌蚪先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在哪里,然后向乌龟打听妈妈在哪里,最后找到了妈妈。

教学评析: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利用课件展示图文结合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根据这四幅图来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又通过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自然段是写小蝌蚪向鲤鱼妈妈打听的?(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师:教师引导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

蝌蚪是怎么向鲤鱼阿姨打听的(找出一个动词)

课件展示:小蝌蚪“迎上去”说明鲤鱼和小蝌蚪游的方向是相对的(面对面的)

表演:老师做鲤鱼妈妈,请一位同学做小蝌蚪(演示“迎上去”这个动词帮助学生理解)

2、师:小蝌蚪是怎么对鲤鱼阿姨说的?鲤鱼阿姨又是怎么回答的?现在我们做个“我问你答”的游戏,老师问,同学们找到句子回答老师。

师引读:

师:小蝌蚪游啊游,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生(略)

师:鲤鱼妈妈说:“——”生:(略)

比较句子:

  (1)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有礼貌)

(2)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这两句话有哪些不同?哪句好?为什么?教师指导读第一句。

师问: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了什么?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3、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学生可以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4鲤鱼不是小蝌蚪的妈妈,他们又根据鲤鱼阿姨说的妈妈的特点继续找妈妈,他们又遇到了谁呢?把谁当作了自己的妈妈?

教学评析:这一环节我们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先图文结合学习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遇到了谁;再学习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最后通过对话得知妈妈长什么样。这样的学习,既对聋生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第3自然段。

1、与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式(我问你答)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

(老师读旁白,男生读乌龟的话,女生读小蝌蚪的话)

2、师问:他们又遇到了谁呀?板书:(乌龟)

师问:他们是怎么向乌龟打听的呀?

板书:(“追上去”说明乌龟与小蝌蚪游的方向是相同的,乌龟在前,蝌蚪在后)请两名学生来表演

3、同桌互相读并表演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

4问:小蝌蚪把乌龟当作了妈妈,乌龟是它们的妈妈吗?(不是)

乌龟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把乌龟的话读一遍

5、它们从乌龟那打听到了什么呀?

板书: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披着绿衣裳

师:请同学们自己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找看,小蝌蚪在向鲤鱼妈妈和乌龟打听妈妈的同时自己有什么变化?

(向鲤鱼妈妈打听的时候,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向乌龟打听的时候,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全班齐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感受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教学评析:这一环节能够勇于大胆尝试,因为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再次感受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的蝌蚪的生长过程。课堂上体现了自主、自悟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读、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激情导法上把学生引向深入,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仿、自说,牢固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

(三)过渡语:我们继续往下学习,看看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小蝌蚪在荷花旁边的荷叶上看见了什么?

 2、读读课文第4自然

 师: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尾巴变短了

师:小蝌蚪在荷花旁边的荷叶上看见了什么?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这次他们找对了妈妈吗?分角色以高兴的心情朗读青蛙妈妈与蝌蚪的对话,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天天去做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他们天天跟着青蛙妈妈去捉害虫。)

教学评析:这一环节自学四、五自然段采用前面老师教的方法教学,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 、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学习这两个自然段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课堂练习

1、小蝌蚪首先向( )打听,知道了自己的妈妈( )、( );然后向( ),知道了自己的妈妈( )、( );最后在( )找到了妈妈。

2、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小蝌蚪 ( ) ( ) ( ) ( )

青蛙

教学评析: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讲解这篇课文的同时,还加强了习题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检查学生是否学会、读懂了这篇课文

(六)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flash动画给学生看

教学评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再次通过看动画的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妈妈的。由于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听不到声音,但视觉却是很灵敏的,我就利用这样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1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评析:我设计这样的板书是为了让聋学生能够从视觉上直观地进行对课文疏通,同时又能让学生看着板书对今天所学课文根据板书进行回忆起到更好的效果。

(七)作业布置

1、课后 《 思考·练习》第1、2、3题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是一篇聋四年级本册书的中间课文,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理解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方法,我没有较多引导学生的读书机会,而是花较多的时间在让学生自己读,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虽然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讲——扶——放”、直观式、手口结合朗读式教学法。对聋哑学生来说,过分地强调学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利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不够。

虽然这节课的板书能够很清楚的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进行对课文疏通,但是现在的语文课的板书追求的是简练、易懂。因此在板书上还必须有所改进。

每个学生个体,由于身心发展、生活阅历等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与不同学习需求,在课堂作业设计中让聋学生能够从视觉上直观地进行对课文疏通,但是显得太古板。作业布置也太普通,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作业设计能从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展示。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8526b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34.html

《《1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