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发展

发布时间:2014-09-14 13:32: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花旗银行危机和解决方案

摘要:花旗银行从全球银行竞相模仿学习的榜样到濒临破产被救助的境地,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层面看,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而促使银行不断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原因,有金融自由化浪潮下金融监管日益缺失和能力滞后的原因,有滥用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金融机构风险不断积累而得不到有效释放的原因,还有美国消费模式以及宪政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花旗银行危机的研究,寻找出一条适合解决银行危机的一般性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花旗银行;危机爆发;解决方案

一、 花旗银行发展史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616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31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199846,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蓝色字标。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二、花旗危机的原因。

(一)、次贷危机是其沦落的导火索。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鉴于雷曼兄弟公司陷入危机,因为美联储拒绝援救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引起整个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的金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产生了令世界恐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花旗在前几年房屋市场高速发展的周期,大量从事高风险房屋贷款发放和房屋贷款相关证券投资,并且放松贷款标准,累计了大量高风险资产。在房屋业衰退后,由于损失大幅上升,损失准备金增加,资本和流动性压力增加,不得不采取紧缩对策,使收入和利润下降。

(二)、归因于自身的企业文化。

花旗的企业文化总体上偏向于大胆甚至是冒进(如花旗银行2Beta值超过1.68,而美国银行业2Beta平均值为1.43,反映出其较高的中长期风险偏好)。在激进的战略导向下过快发展顺周期业务却疏于风险管理,是致使花旗深陷次贷泥潭的根本原因。

(三)、业务线之间的高相关性抵消了多元化降低整体风险的效应。

1998年美国拆除了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花旗银行通过长期的证券化过程,本来已经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了外部,但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花旗银行同时又进行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等业务,以及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和相关信用支持业务,从而导致已经转移出去的信贷风险,又通过资本及衍生品市场业务再次循环回归了回来。由于花旗银行又是一二级市场的主要交易商,许多其他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所蕴藏的风险也就又更多地集中到了花旗银行身上,使花旗银行在劫难逃。

(四)、采用顺周期的发展模式。

与美国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花旗银行不仅所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规模要大得多,而且其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传统商业银行难望其项背的。作为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曾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第二大交易商,拥有的资产组合价值最高时达到3.6万多亿美元。2006年,花旗集团通过建立SPE实体而交易的各种证券化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等。这些表外资产哪怕遭受到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2007年,因次贷危机爆发花旗银行的这一比例才首次降到57%左右。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是在裸泳”。很显然,花旗银行就是一个“裸泳者”。这种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在市场转向低迷阶段,就会带来超额损失进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五)、花旗银行兼并的快速扩张

花旗集团在快速扩张的1999~2003年,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翻了10多倍。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花旗银行90年代后一改此前主要在自身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进行并购扩张的做法,大举进入到自己比较陌生的领域———投资银行领域。形成花旗银行资产规模与世界其他几家大型银行相比较大并不是非常显著,但其业务复杂程度却是最高的,有效进行管理的难度极大。运营效率低下、市场反应速度慢等弊病不断显露,高级管理层驾驭的能力也日益相形见绌。花旗集团前几年就曾因集团收益下滑,遭遇成本负担,不得不将名下几乎全部的国际保险业务出售给大都会人寿保险,以化解成本及管理上的压力。2006年开始,花旗银行又开始分拆资产管理业务。实际上,花旗在发展全球金融超市的过程中也极不顺利,屡遭投资者质疑,其内部也因为发展问题矛盾重重,本次危机就把此前内部一直存在着的各业务板块的巨大隔阂,以及在内部整合和统筹管理方面的失误甚至失败等,暴露在了公众面前,最终花旗银行不得不在日前作出了分拆决定。

三、 应对花旗银行危机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行为:花旗银行的部分“国有化”     

1、花旗集团开始部分“国有化” 

在银行面临危机的时候,政府还手持银行大量股权,在短期内对于银行是利好因素。花旗集团在美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美国商业银行的巨头之一,它的存在可以带给许多人经济利益、就业岗位等,同时它的倒下也会引发美国甚至世界金融系统的动荡。正由于它在国际金融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花旗和美国政府经过谈判后,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为花旗集团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总计3060亿美元债务提供担保。同时,美国政府还将从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拨出200亿美元用于购买花旗的股份。而作为帮助花旗的条件,花旗集团将向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出售一定数量的优先股。对于3060亿美元以外的风险资产,美联储将为花旗集团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美国政府认购花旗的优先股也表明,花旗银行部分“国有化”。   

 2、花旗部分“国有化”有何意义: 

虽然花旗集团的现金相对于许多银行来说很充裕,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股票大跌让花旗集团的投资者、客户等等开始对其是否能拜托困境开始缺乏信心,从而导致他们的撤资和挤兑,花旗集团是很难解决这样的情况的。因而必须得采取恢复客户信心的措施,政府的入市干涉从长期来讲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但是从短期来讲,政府的救援则在此时展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花旗和花旗的客户都是利好因素。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花旗集团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总计3060亿美元债务提供担保和购买花旗股份的200亿美元可以稳定花旗的投资者和客户,增强他们对花旗的信心。这对于花旗能否走出困境是十分重要的。

(二)、企业的自救行为:  

 1、内部控制成本: 

花旗集团声明称,2009年花旗集团的年度支出将下降至大约500亿美元。过去四个季度中,该集团的支出总额为620亿美元。花旗如何控制支出,有以下措施: 

 ①薪酬方面: 

根据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1123的联合申明,花旗集团必须严格执行对公司管理层薪酬计划的规定,并必须严格遵守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关于修改抵押按揭程序的规定。在申明里面还提到在未来三年里,如果没有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以及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同意,花旗集团每个季度对股东的分红不得超过每股1美分。 

香港花旗的员工的收入也只有去年的2/5。对于在此次危机中没有被裁员的员工,他们其中一些人,整个个人全年收入仅仅是去年的30%-40%。全年的分红也介于0至去年的20% 不仅花旗集团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缩减成本,根据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今年很多银行的高管的奖金平均将会缩水70%,而其他普通雇员的奖金将会下降10%45%,明年的降幅将更大。 

投行员工贵,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年薪一般都在几十万。花旗全球员工30多万人,可见花旗在薪酬方面的支出是非常庞大的。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花旗的资产缩水,股票大跌,也让其财务比较紧张。因此花旗集团通过缩减薪酬来控制公司内部的财务支出,虽然不利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如果它能集中这些资金来缓解危机,对于它的员工来说还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受危机影响下,同时在美国拿出纳税人的钱来救援其的情况下,如果花旗集团仍然高薪对待员工,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②裁员方面: 

花旗集团在过去一年已裁减了2.3万个职位,使其雇员减少至35.2万人。而后花旗网站公布声明称,集团首席执行官潘伟迪计划在“近期内”裁员大约14%,至30万人。 

从花旗方面可以看出,从去年第四季度的员工人数最高峰37.5万人到计划裁员后的30万人,相差了7.5万人。 

花旗巨大的裁员数量有以下有利影响:一、大大节约了员工工资福利的支出,节省了其成本支出;二、人员的减少有利于公司的运转更有效率。   

2、外部出售资产 

花旗集团不仅仅在内部采取了控制成本,大量裁员的行动,对外也采取了出售资产套现的行动。 

之前汇丰有意购买花旗一些资产,但花旗随后声称他们将继续重整一些非策略性资产,但目前无须出售资产,尤其是作为他们业务核心的新兴市场资产。 

花旗无意出售他们的核心资产,但并不表示他们会紧紧握住所有资产。因为连续四个季度亏损,花旗集团自从去年的12月就开始通过出售资产和股权的形势募集资金了。在今年12月,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美国花旗集团受金融危机之累经营陷入困境,决定出售其在日本的一个分支机构——日兴-花旗信托银行。 

美国花旗集团准备出售其日本子公司日兴花旗信托银行,以此作为通过资产出售和重组措施来筹集急切所需资金的全球行动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775946d83c4bb4cf6ecd13f.html

《花旗银行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