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的爱情悲剧

发布时间:2019-02-19 17:2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边城》的爱情悲剧

薛向东

内容摘要:《边城》以富有诗意的笔触描写了湘西边地农村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翠翠的爱情不受权势、名利、金钱等物欲的污染,她对爱情从朦胧认识、忧虑感受到执着追求,始终表现出一种纯朴和真诚,但在当时由于受民族心理缺陷和当事人主体意识微弱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她的爱情最终是个悲剧。宿命感和神秘感是这个爱情悲剧中的特点,善良和谦让的美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动力,即便她是一个悲剧,却能让人们在悲剧中寻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无限凄美,引导我们去认识社会,振作起来,追求其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 《边城》 翠翠 悲剧特点 悲剧原因

《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一个充满着“ 爱”与美的王国。这里人民憨厚、朴素、勤劳,几乎每个人都是善和美的化身。而就在这个几乎唯美的世界中,却演绎着一段爱情悲剧—— 翠翠的恋爱悲剧。留下翠翠孤独无望地等候着傩送的归来,使人不得不对纯情可爱的翠翠发出一种由衷的感叹,也叫人深思。正如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指是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而毁灭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遭受到挫折、牺牲。”

翠翠的爱情悲剧充满着人类阴差阳错的神秘感和命运感在自然描绘中表现一种化外之境的生命形式。诗情画意中闪烁着边地原始神秘性和浓厚地方色彩,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老船夫善良愿望却终于不能实现,小说安排他女儿与军人私奔不能而喝水自尽,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女的悲惨情节,已为全文渲染了悲剧气氛。随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一位勤劳善良有着至善至美心灵的老人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他希望外孙女翠翠能有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他与艰难生活抗争的意识,似乎自己完全没有什么过错,却招来了别人的误解,又似乎是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一次次的努力,都使事情朝着老船夫的愿望离得越来越远。

一、翠翠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沈从文在《边城》中营造着爱与美的天地,潜心于表现“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生之常。从表面看,《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其中的主人公们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然而似乎总有些完美还是不够吸引人的,应该有点遗憾或是痛惜的感觉才会更加使人难忘。《边城》就是这样,它“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②在这个美丽的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善良,可是善良并不代表完美。善良和纯朴的人性带给我们无限的感慨,感慨它们为什么没有带给翠翠美好的结局。这其中无不表达了作者本来的用意,用善良而不是批判来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极具神秘感的宿命论,还是一味只想让人幸福的母爱般的关怀,这些因素都在悄悄构建着一个沉默的悲剧,它没有什么嚎啕大哭,只是在一旁默默抽噎,可这种静默悲伤更能沁人心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造成翠翠爱情悲剧的主要因素有客观偶然性因素、人物性格上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一)客观偶然性因素

边城处处散发着人们的质朴、善良、勤劳。一却都是那么和谐,人们从不会因个人私而发生争吵。沈从文有意回避或冲淡了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而是设计了很多偶然性的误会。他认为:“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③不凑巧就是偶然,偶然即命运,沈从文说的就是一个命运问题。《边城》里隐含着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例如,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初次与傩送见面是在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上,因与爷爷走散而等候在岸边的翠翠碰上了捉到鸭子的傩送,傩送邀她到家里等爷爷,她误以为要她到有人唱歌的楼上去,心里觉得受了侮辱,便轻声骂了傩送。傩送不但没恼她,还打发伙计送翠翠回家。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开始在少女的心里萌芽。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船,她人长大了,而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按理说他们应该是男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可事与愿违,不巧的是,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但他们事先却都不知道对方心意,在没弄清翠翠爱谁时,老船夫见天保有意,便指出“马路”或“车路”的求爱方式让大老选。爽直的大老采取的是汉族成婚,有男女双方父母的家长通过托媒决定,即所谓的“车路。”天保虽然真心爱翠翠,但翠翠并不爱他,而翠翠早已钟情于二老,但矜持的她却未向任何人甚至爷爷吐露心声,老船夫好心办了坏事。在媒人杨马兵看来,翠翠的婚姻大事是掌握在老船夫手中的,可老船夫出于对孙女的尊重与爱,也不想让她重蹈她母亲的覆辙,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不愿意包办孙女这场婚姻。当他征求翠翠意见时,翠翠又不好意思地选择逃避,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菜抛到水中去” “痴着,忽地站运气,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 “第二次被祖父询问到自己主张时,仍然心儿忡忡的跳着,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去掐葱。”这使得老人手足无措,只好将大老两次托人提亲不置可否地搪塞过去大老因此对老船夫产生了误会。反而怨恨老船夫说:“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孙女嫁给一个会唱歌的水手呢,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而当大老打算走“马路”时(苗族以唱情歌赢得爱情的自由恋爱方式),才知道弟弟也爱上了翠翠,于是两人准备公平竞争,为心爱的人唱情歌,但二老一开口,哥哥便知不是对手,因此抽身退出,在失望与愤慨中驾船外出而意外溺水身亡。爷爷在天保死后,摸清了孙女的心意后,又来撮合她和傩送的婚事,无奈,深爱着翠翠和哥哥的傩送对老船夫吞吞吐吐的行为十分反感,认为是他间接害死了大老,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他父亲身上,致使老船夫在他们那里碰了壁。顺顺不愿让间接害死大儿子的女孩子再来做二儿子的媳妇。而傩送既钟情于翠翠,可又得不到翠翠明确的爱意,唱情歌那晚,翠翠睡着了,翠翠有意听着时他却没来唱。后来两次见面翠翠都不好意思地逃掉了。加上父亲逼他娶团总的女儿,他只好负气下桃源了。天保赌气出走,客死他乡,这本与翠翠无关,但顺顺却迷信的认为儿子的死就是翠翠造成的,翠翠是一个大克星,所以“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 ④正是这种心理缺陷,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这一美好人性的阴暗面,直接导致了翠翠与二老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一系列的不巧致使老船夫的努力失败,在为翠翠的终身幸福上心力交瘁,使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猝死。而在他死后,傩送走后,顺顺才承认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可悲剧已经酿成。作者所要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用老船夫的话来说:“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老船夫认为翠翠父母的悲剧就是这样,而他也预感到翠翠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然而这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一语成谶了。包括善良的杨马兵,他在年轻时对翠翠母亲唱了许多情歌,却得不到理会,但多年后他却成了这个孤雏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这岂不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这种左右人类的无形力量从小说的背景故事一直延伸到翠翠的爱情故事中,尽管人物个个争取,个个心态美丽健康,但悲剧还是降临在了他们头上,这使作品笼罩上了一层无奈的命运感,流露出作者的无奈与叹息。他由此揭开了边城人生和谐的一面,让我们领悟到一种只应由“天”负责的爱的缺憾。正如他在作品所言:“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二)人物性格上的主观因素

人们都会有性格上的缺失,而正是这些缺失的暴露使得本应完美的爱情有了遗憾。翠翠过于含蓄内敛了,在祖孙之间、爱人之间,她都未能大胆倾心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把自己的爱与希望,孤独与痛苦默默埋在心底,致使爷爷无法了解她的心意,而遭到他人误会。翠翠”这个名字就预言了她这个人是活泼、单纯、可爱的姑娘,因在那独特的环境中孕育了她独特性格,即“翠翠在风日里长大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育了她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写出她自然天真、乖巧、活泼、不染纤尘,也就为她命运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她很明白自己心爱的是谁,她耽于梦想,只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化于梦中,在现实中却不敢行动,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她痴痴地追寻、等待歌者。可是,这些等待有什么结果呢?这使她与爱无缘,无法打破传统的网,并在恋爱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她对傩送的爱情一直处于一个萌生与觉悟的阶段,如当她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浪滩恍惚如梦地问爷爷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而她知道爷爷的船是不会去那里的,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经完全觉醒。唯其心属傩送,在摆渡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捏着嘴,很自负提拉着那条横缆既不轻浮又不撒野,可看出她一方面对爱情的渴望,但当心爱的人站在自己面前,又有了羞涩感,不敢大胆的将爱情表白出来,说明她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致使她得不到幸福的人生。面对天保对自己的爱意,她没有作出决定而采取回避他的方式,最后通过爷爷来解决问题。可看出她性格当中有懦弱的一面,做事不果断。天保的离去致死,在她人生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船总顺顺逼儿子取王团总家的女儿时,她还是害羞,自己心爱的人欲别人,还不勇敢的站起来,向爱情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害羞,已经是软弱了。一直以来由爷爷安排着做事,不知道所谓幸福人生自己争取奋斗才行,在她的思想里好象一切都听从天意。所谓天意弄人,所以到最后,她什么也没有。傩送最后承受不住人们的舆论,并把天保的死归与自己身上,以及父亲的逼婚而毅然离去,走了。翠翠的祖父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着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面对这样一系列悲惨事情的发生,她依旧不愿做爱情的叛逆者,坚持着傩送会回来,不愿离去,渡口,一边接送四方客人,一边矢志不渝等心上人的归来。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⑤这个结局,我以为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了,或者如翠翠一样、如“边城一样,温情善良,不希望那个可怜的人儿太过残忍,也不想让读者太过失望和悲伤。”所以她去做了一件没有答案的事,并把时间用在了等待上,她对爱情的忠贞,换回的却是形单影只,若她接受了船总家的要求,也不会使别人孤独,自己也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她性格中的矜持,以及保守的思想,还有强烈的自尊,使她把自己放不下,甘愿做一个孤零零的人,又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

(三)社会现实的影响

尽管沈从文不忍心让现实的丑与恶直接显露出来破坏美与善,也清醒地意识到了现代世界的喧嚣和威胁。面对被现代文明冲击瓦解下的湘西人情美,沈从文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焦虑和无奈。正是这种痛惜无奈的情绪使他将《边城》中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处理成一个悲剧,使读者在体味美的同时,引起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⑥因此他笔下还是透露出了与“清越的牧歌声不谐和的现代杂音”。边城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它也有了一定的“文明”,商业已在小城落脚,“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不谐和的现代杂音”具体表现为“横在翠翠与傩送之间的那座碾坊”。在它的上面,凝聚了封建买卖婚姻的本质。它是财富的直接象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乡亲们关心的是傩送要“碾坊”还是“渡船”,“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正是这样一种世俗价值观逼视着傩送翠翠的爱情自主权。在象征财富的碾坊与象征清贫的渡船的角逐中,慷慨洒脱,乐善好施的顺顺的内心天平明显倾向碾坊一边,所以他没征得傩送意见就欣然应允了团总的婚事。傩送远下桃源也是在和他吵了一架之后赌气出走的。可见,在义利的取舍上,他也绝非完全舍利而取义,现实中的门当户对观念在他心中也很牢固,他在牌桌上回答老船夫问话时那种轻慢的态度与口吻,固然有他埋怨老船夫的一面,然而从老船夫在他面前表现出的自卑不安,欲言又止上,都从更深层面上反映出他们之间由于社会地位的悬殊造成的隔阂。顺顺受人推崇,不光是他德高望重,更是由于他有超过一般人的财富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其善的增加是以财富的削减而获得的。在碾坊与渡船的角逐中,老船夫也表现出相当的羡慕与自卑:“在河边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变化,有趣味。”他“转着那双小眼睛,很羡慕的去欣赏一切,估计一切,把头点着”,当别人说到谁得到翠翠谁有福气时,他会不自觉地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连天真淳朴的翠翠听到乡民议论起碾坊与渡船的事时,她“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明的东西”,第一次感到了金钱力量的可怕。在第八章里,她无所谓的唱着:“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显然是她潜意识里对金钱至上观念的反抗。在作品中,这种现实的障碍始终只作为一种隐蔽的力量存在,而没有被强化为一种对社会的控诉。因此最后在老船夫死后,傩送走后,顺顺还是承认了两人的爱情,留给人们没有结局的一丝希望。作者希望作品能够给当时的年轻人一种勇气和信心

二、翠翠爱情悲剧的特点

()宿感和神秘感是翠翠爱情悲剧最突出的特点

文章初读来,如朗诵一首诗欣赏一幅画,充满民间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透过小溪中升起的浓浓水雾,隔着岸边飘来的柔柔歌声,巡视整条河街与渡船,偏远的边城渐渐融入了生活中的大千世界。美好愿望与残酷的现实,爱与被爱的幸福与痛苦,恩与怨的牵牵连连,在这部小说得以充分展示,使读者读后难以释怀,难以不再思索人生与命运这部大书,在小说中无处不透露出较浓厚的宿感和神秘感。

关于《边城》,沈从文曾经说:“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生活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的情形中。”当生活中的种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实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各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人应该在正视自己的悲剧命运时,不改自己的天性,一代代地生活下去,而且不泯心中的希望。虽然宿命充满了其中,却并非没有希望,神秘却并不缺少亲切,那是在冥冥之中教导人们,善行必得善果,努力终究会有希望。即使在最后,翠翠的命运也留给我们无限的希望。

()悲剧之中充满了善良和谦让的人性

在作者审美理想的作用下,从《边城》中塑造了一个凄美而矛盾的悲剧。这悲剧满是宿命的阴影,又到处都是神秘。然而在这宿和神秘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古来从未改变过的世上最美好的人性。在良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冲突中构成一个无法解开的悲剧。

山的宁静、幽深仿佛是祖父的性格写照。船夫一生勤劳,每日渡船载人方便,获得仅能维持祖孙两代人清贫生活的物质条件。他爱女儿,爱孙女,对于女儿。尽管觉得做出了让他感到惭愧的事情,而老船夫却没有更多的责怪,就在女儿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后,老船夫依然一手抚养那个“爱”的结晶翠翠长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对于翠翠,则更倾注了老船夫全部的慈祥与仁爱。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翠翠有一个如意的归宿,能够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然而悲剧的产生本身在于美好事物的破灭,正因为小说不断告诉读者老船夫的善良美好纯真,他对周围的人是善的,对翠翠的爱是美的,但美好的事物在残酷现实面前最终破灭了,至善至美的人自身也毁灭了,于是悲剧产生了,似乎是善良的人性带来了无可奈何的结果。然而小说让读者不只是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矛盾,更让人认识到理想的美好,追求的快乐,不是因此沉沦,反而多了对生活的认识,振作起来,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与老船夫仁慈的爱相对应的是老大和老二之间的谦让。因为老船夫知道了孙女的心思,便以为老大应该是翠翠的爱,于是出谋献策,让老大走“车路”,这都使心有所属的翠翠心中多了一份挥之不去的愁苦,好心却办了坏事。而当老船夫真正了解孙女的爱在老二身上时,老大的负气下辰州往芡滩却翻船身亡,遇难原因之一似乎落在老船夫身上,一切的误解使小说矛盾加剧加深。老二依然恋着翠翠,翠翠也喜欢老二,但老船夫看到老二及其父顺顺的“冷淡”,误以为老二无意于翠翠。这悲剧结果给老船夫带来巨大的压力,使老人良好的愿望与残酷的现实不能相称,从一定意义上说,兄弟二人的谦让间接的造成故事的悲剧。谦让本是一种美德,在这里却造成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而这些偶然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三、爱情悲剧并未画上句号

在悲剧之外,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来自原始人性本身的力量,当我们真正唤醒自身的善良和纯朴后,留给我们的是希望——楚楚可怜的翠翠最终会找到她的幸福。作品于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不忍心让翠翠彻底绝望,而让她带着希望接受爱情的考验,等待恋人归来。这样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咀嚼的空白,余味袅袅,就象翠翠唱的那首歌,微笑里藏着哀痛,快乐里夹着忧郁,非常柔和,又不知不觉浸着一丝凄凉,让人心感忧伤却不忍放下。

注释:

沈从文:《湘行散记》《沈从文文集》第9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254

②汪曾祺著:《又读〈边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00

凌宇编:《水云》《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310

沈从文著:《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出版,78页。

沈从文著:《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出版,87页。

沈从文:《边城·题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出版,3页。

参考文献:

1 周仁政著:《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湖南岳麓书社2005年版

2 凌宇著:《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12出版。

3 杨瑞仁:《〈边城〉研究述略》,《吉首大学学报2004425卷第2

4 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 施军:《美丽总令人忧愁〈边城〉题旨解读》,《名作欣赏200511

6 徐小平,赵士化:《行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合肥学院学报20055月第22卷第2

7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7469e333968011ca300917c.html

《浅析《边城》的爱情悲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