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高兴佑)可持续发展视域下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

发布时间:2016-05-24 15:25: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

高兴佑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要: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渐污染和温室效应凸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和气候挑战的必然选择和共同行动。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提出并分析论证了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成分及其关系。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理论能为自然资源的定价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自然资源的价格取决于生产费用和效用,由内在价值和外部性成本构成,其中内在价值又分为天然价值和人工价值,外部性成本又分为生态补偿成本、环境补偿成本和代际补偿成本。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价格构成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编号:YB2012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兴佑(1975-),男,云南宣威人,教授主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价格理论。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无形的力量,正确的价格信号是实现配置效率的关键。自然资源的价格是基础性的价格,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其高低和起伏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价格高低和涨落并会影响生产者的利润甚至整个国民经济。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自然资源的价格改革首先要解决什么样的资源价格才科学合理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弄清自然资源(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不但在理论体系上是一个尚需阐明的问题(尤其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传统观念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突破),而且在定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我们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觉来研究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

一、决定自然资源价格的因素是成本和效用

(一)生产费用价值论

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产品市场基本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经济学家在考察商品价值(市场价格)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让·巴·萨伊和纳索·威廉·西尼尔等人相继提出和发展了生产费用价值论。比如,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价值理论,认为生产就是创造效用,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种生产要素“协调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三种生产要素在创造效用的过程中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决定的。工资、利息、地租就分别是为取得劳动、资本、土地的生产性服务所付的代价,这就是创造效用的生产费用,它决定了商品的价值[2]796。现代经济学中的费用还包括支付给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即利润。

(二)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的渊源可追溯至17世纪,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拉·巴奇首次提出。古拉·巴奇认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们的用途;而它们的用途则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让·巴蒂斯特·萨伊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效用决定价值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构成的”。后来一些经济学家修正了一般效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19世纪70年代以前,已经有人阐明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其中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18101858)是最杰出的代表。19世纪7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价值论在一大批经济学家的推动和发展下趋于成熟。这些经济学家主要有英国的杰文斯、埃奇沃斯、希克斯、艾伦,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法国的瓦尔拉斯,美国的费雪和意大利的帕累托。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满足人们欲望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由其使用价值决定。效用价值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实际上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出现的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效用价值论是从消费的角度考虑商品的价值问题。

(三)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是成本和效用

事实上,真实的交换价值的决定(市场价格的实现)需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市场价格是厂商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由厂商的成本和消费者的效用共同决定。恩格斯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1844年他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指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3]603-606。恩格斯写道:“一开始就被竞争所歪曲的生产费用,应该起价值本身的作用;纯主观的效用也应该起同样的作用”。他提出:“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还提出:“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很明显,恩格斯的观点就是,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和效用两个要素共同决定的,并且不能撇开竞争[4]47。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在决定生产问题时,上述的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而《资本论》则是对这一见解的“科学论证”[5]348。事实上,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也得到马克思的赞同。

其实,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是成本和效用的函数,即P=fCU。其中,P为价格,C为成本,U为效用。一般来说,只有当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取决于他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高于厂商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即供给价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成本)时商品市场才有可能达成交易,最终的交易价格一定位于生产成本和效用之间,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至于成交价格究竟是什么,则与双方的力量对比有关系,也与买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卖者之间的竞争有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一方面吸取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效用解释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坚持从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强调生产费用对价值的影响。他认为效用和生产成本共同决定价值,就像剪刀的两片刀片共同剪开了纸一样[2]800。马歇尔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出发推导出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边际生产成本递增(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出发推导出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时候,其交点就是均衡点,该点处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价格也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价格(交点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公共点,该点处的价格既是需求价格又是供给价格),这样交易就达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第二代的最著名代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解释清楚了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吻合得非常好,为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因而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以上论述的是商品价格的决定问题,主要说明的是消费品(生活资料)价格形成的理论。自然资源是生产要素(生产资料),但作为商品,其均衡价格也是生产要素市场买方(即生产者)和卖方(即消费者)相互博弈达成一致的结果。因而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与消费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一样的,其价格(交换价值)也取决于效用和费用两个因素。

二、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就是其使用价值或称效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1662年在《赋税论》中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个论断指出,价值的源泉是土地(土地现在泛指天然形成的资源)和劳动。恩格斯也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6]509。事实上,马克思(1875)也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李金昌(1991)认为[7],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二是基于人类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价值。安晓明(2004)指出[4]:“商品有两个价值源泉:一是物的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的因素,来源于人的劳动。商品及其价值是人与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和自然界都是社会财富及其价值的源泉。这两个源泉结合在一起并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够生产商品,形成价值,这是认识商品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创造财富的活动和过程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人类本身也是自然历史演变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劳动力也是一种自然力,劳动本身则是这种自然力的表现”。罗丽艳(2005[8]83认为,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一起是价值的源泉。决定商品经济价值的最终基础是最基本的两个生产要素——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替代和补偿这种耗费所必须的物质量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底线。马承祖(2007)提出[9],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效用价值、生态价值和劳动价值。杨文选,李杰(2009[10]也指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三部分构成,其中经济价值又由天然价值(产权价值)、人工价值(劳动价值)和代际补偿价值三部分构成。王军(2009)则认为[11]111,资源环境价值包括自然价值和附加价值两部分,自然价值又包括物质性资源价值和功能性资源价值(功能性资源价值由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三部分组成),附加价值则包括劳动力价值和投入资本。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应该包括天然价值和人工价值两个部分。天然价值是大自然孕育的价值,是自然界的恩赐,是商品价值中物的因素。人工价值则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给其带来的价值增值,是商品价值中人的因素。自然资源往往不能被直接利用(比如石油深藏于地下),它们被开采、加工以后就附着了人类的劳动和智慧成为了资源性产品,具有了天然价值和人工价值的双重价值。

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包括三种更为具体的价值,即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内的学者还提到精神价值(包括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国外的文献中甚至还提到选择价值、馈赠价值和存在价值,认为它们是非使用价值。这些价值的提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分类比较混乱,不能满足标准统一和不重不漏的原则。我们把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作如下的分类(见图1)。天然价值首先分为使用价值(物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精神价值,或称社会价值),使用价值指自然资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的能力;非使用价值指自然资源满足人们心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的能力。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实体价值,或称经济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功能价值,或称生态价值),实体价值是指自然资源的物质性的有形的商品价值;功能价值是指资源环境舒适性的无形的服务价值。自然资源的人工价值是人类在探索、勘察、开采、加工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投入智慧、劳动和资本所带来的价值增值。以森林资源为例,如果把它作为木材来使用,则它具有经济价值;如果把它看作环境,它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营养循环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具有生态价值;此外,森林还能为人们提供自然美景,使人们可以放松休闲、歌舞娱乐、写生创作、思乡怀旧,为人们提供生物多样性,使人们可以欣赏感悟、研究思考,此时它就具有社会价值。

1 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

三、自然资源的外部性成本(External Cost

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正外部性是厂商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好处而他自己却没用得到补偿,此时他的行为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外部性是厂商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损害而他自己却并不为此支付成本,此时他的行为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吴进明[12]1997)提出,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包括资源补偿费、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平均利润四个部分,后来葛京凤[13]2002)也进一步阐述了一致的观点。章铮[14]1996)提出了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思想,他认为,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简称MOC,包括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 Production Cost简称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 User Cost简称MUC和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简称MEC。边际生产成本指增加利用一单位某种资源带来的勘探成本、再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等直接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指增加利用一单位某一稀缺自然资源时对后代平等利用该资源权益的损害;边际外部成本是增加利用一单位某一自然资源时给他人造成的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的损失。王舒曼和王玉栋[15]2000)提出了自然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定价法,该理论认为社会成本是整个社会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付出的总的机会成本。边际社会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简称MSC等于边际私人成本Marginal Personal Cost,简称MPC和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简称MEC之和。自然资源的边际私人成本也就是自然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 Production Cost;而自然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由两部分构成:资源稀缺性带来的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 User Cost和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所带来的边际环境成本Marginal Environmental Cost。边际社会成本不仅包括了生产者获得自然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了因自然资源利用对后人、环境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从理论上反映了增加利用一单位自然资源整个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何承耕[16]2002)在综述自然资源定价理论时谈到,边际机会成本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格应包括3种成本: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即P=MPC+MUC+MEC。实际上,以上这些理论虽然有一些差异,提法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比较而言,王舒曼和王玉栋的边际社会成本(MSC)的提法更科学一些,因为其分类和逻辑更为严谨。但章铮的边际机会成本(MOC)理论事实上居于主流地位。边际机会成本理论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从机会成本(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放弃的在其他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的角度来度量使用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忽视资源使用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以及对后代人权益侵害的缺陷,是一个理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社会造成损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带来生态破坏,比如采煤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动物栖息地的消失等。二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伴随环境污染,比如采煤造成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三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使其数量减少(甚至枯竭)、质量变差,比如采煤导致某些地方煤矿枯竭或者只剩下贫矿和难采矿,这会损害我们的子孙后代平等地利用资源繁衍发展的权益。正因为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这三种负外部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觉,我们必须对破坏了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污染了的环境进行治理,对子孙后代的利益进行保护,为此花费的代价就称为补偿成本,分别是生态补偿成本、环境补偿成本和代际补偿成本。

生态补偿成本和环境补偿成本都好理解,下面对代际补偿成本作一些说明。哈特维克Hartwick1977年提出了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的概念。国内学者章铮(1996)在论述自然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时提出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增加利用一单位某一稀缺自然资源时对他人和后代平等利用该资源权益的损害)是代际补偿成本的雏形;王舒曼和王玉栋(2000)提出了自然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定价法,边际社会成本中包含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两部分,而边际外部成本又包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两部分,其中的边际使用者成本(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与代际补偿成本已经很相近;安晓明[4]2004)提出了自然资源产权代际分配的概念;杨文选,李杰在[10]2009)提出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由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代际补偿价值三部分构成,首次提到了代际补偿价值;高兴佑[17]2010)指出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效用价值、劳动价值、环境价值和代际补偿价值。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产生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当代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时候总会侵害后代人的利益,完全不侵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除非不使用资源。怎么实现代际补偿呢?当然,我们应该能做到尽量少侵害或侵害后有所弥补,在资源利用中有计划、有节制、有补偿,为我们自己的子孙留一些资源储备和生存空间。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资源税中提取一部分设立国家基金专门用于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资源的勘探和替代资源的研究,这样就可以减缓资源的消耗速度以及找到新资源和替代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环境保护费中提取一部分设立国家基金专门用于已污染环境的治理和未污染环境的保护以及二氧化碳的减排,以此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四、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公式及各成分的关系

著名资源环境经济学家于连生教授2004)在《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及其应用》[18]147-148一书中提出自然资源价值的完备结构式为:其中:为自然资源的价值,为使用价值,为补偿价值,K为弹性系数,其值在01之间。使用价值其实就是效用,补偿价值其实就是费用。于连生先生还认为,“效用和费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价值关系,因此其价值构成不能单纯地进行简单加和。价值定量计量模式依据‘价值是效用对费用的关系’,一般说来,其模式可以有多种函数形式。这里只假设最简单的一种向量加和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定量计算式:价值对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的向量关系如图2所示。

2 价值对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的向量关系

其中,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决定于它的功能或质量;取决于人类为了保护、回复、再生、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而投入的费用,其价值大小取决于自然资源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不可替代性。”

这个公式创造性地把效用(即使用价值)和费用(即补偿价值)作为价值的构成要素,并给出了价值的“向量和”计算方法。但很遗憾这个公式并不对。原因很简单,效用不是向量,费用不是向量,价值更不是向量。比如费用是3万元,它的方向为何呢?既然不是向量,而是标量(没有方向),就不能进行向量运算。另外,使用价值和补偿价值就算是向量,谁能断定其夹角一定是直角从而能用勾股定理计算价值的大小呢?

其实,效用的单位有西方学者提出是“尤特尔(util)”和费用单位(比如“元”)不同,是不能直接进行运算的,平方以后再相加当然也不行。就像1斤苹果和2尺布不能直接相加,平方以后也不能相加一样。其实1斤苹果和2尺布也不是真的无法相加,如果苹果和布匹可以用相同的标准来计量,那它们就可以相加。如果1斤苹果可以换算为5元,2尺布可以换算为10元,那它们就可以相加,结果是15元。费用当然可以用货币来计量,这没什么问题。那么效用能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呢?消费者在评估商品效用的时候其实就是用货币来计量,把这个货币化的效用与商家的卖价比较,当主观评价的效用价值(比如20元)大于商家的出价(比如15元)时才会决定把商品买下,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对于效用的计量,恩格斯指出效用与生产费用是可以相互抵偿的。或者是,效用与生产费用具有同质性,可以换算。恩格斯认为,“只要承认竞争关系”,“不管愿意与否,对立的一面就要转化为对立的另一面”,即作为对立面的效用可以转化为生产费用本身[19]326。效用向生产费用转化,是由商品交换的实质决定的。从现象上看,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实体同另一种使用价值实体的交换;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以要素个别占有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的交换。换言之,供给与需求统一于交换。所以,在交换中效用能够而且也必须转化为生产费用[20]

当我们把效用(即使用价值,本文称内在价值)转化为内在成本时,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其中的天然价值转化为资源税,人工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和外部性成本就可以相加了。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的价格最后都转化为成本和利润,而成本当然又可分为内在成本和外部性成本。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资源税和生产成本,而外部性成本又可细分为生态补偿成本、环境补偿成本和代际补偿成本。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公式,这个公式是完全成本意义下的自然资源价格计算公式。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公式并弄清其各成分间的关系(见图3)。

3 自然资源价格构成成分及其关系

自然资源的价格公式为:P=Vn+Va+Cec+Cen+Cic其中P为自然资源的价格,Vn为天然价值(Natural Value),Va为人工价值(Artificial Value),Cec为生态补偿成本(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st),Cen为环境补偿成本(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Cost),Cic为代际补偿成本(Inter-generational Compensation Cost)。

或者,更具体一些,自然资源的价格公式可表述为:P=V1+V2+V3+Va+Cec+Cen+Cic其中V1为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V2为生态价值(Ecological Value),V3为社会价值Social Value

若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的价格公式则为:P=Ci+Ce=Cr+Cp+Cec+Cen+Cic其中Ci为内在成本Intrinsic CostCe为外部性成本External CostCr为资源成本Resource CostCp为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

自然资源的价格是基础性价格,自然资源的政府定价往往采用比较公平合理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即P=C+π=C1+r,其中C为成本,π为合理利润,r为合理利润率。r的确定可参考国内相似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可参考国外相同行业的利润率。r一般取10%左右。很显然,自然资源的价格也应该包括利润,否则资源开发企业就不愿意生产了。不过西方经济学往往把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应获报酬)当作隐成本放在总成本中了,所以企业的利润在自然资源的价格公式中没有单独列出。

需要说明的是,自然资源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作为消费品使用,一种是作为生产要素使用。当作为消费品使用(比如森林可作薪柴,水可直接饮用)时,其价值体现在效用上,即体现在满足人们生活或享受需要的能力;当作为生产要素使用时,其价值体现在为产品的生产所做贡献的能力。自然资源价格公式是从生产的角度提出的,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最后都转化为厂商的内部成本(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和利润,其中天然价值转化为国家的资源税,人工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和利润。外部性成本当然都转化为上缴给政府的各种费用,以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以减少外部性的危害。这个自然资源的价格公式是一个一般性的公式,它的含义是指:我们在给自然资源定价的时候应该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工价值、生态补偿成本、环境补偿成本和代际补偿成本的角度来考量。其实各种资源的属性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种资源,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其价值也是不同的。比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同的,其价格公式也有差别,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公式应该把代际补偿成本Cic去掉,因为可再生资源是循环永续利用的。举例来说,水资源的价格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也就是说,在给自然资源定价的时候,要根据资源的各种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吕福新.关于自然资源价格研究的意义和视角[J].经济学家19912104-111.

[2]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 李金昌.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和定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9-33.

[8] 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马承祖.关于自然资源价格构成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79):3-7.

[10] 杨文选李杰.我国自然资源价格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91):35-38.

[11] 王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12] 吴进明孙海清杨永康.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J].生态经济,19973):10-14.

[13] 葛京凤郭爱清.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200212):70-72.

[14] 章铮.边际机会成本定价——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19962):107-112.

[15] 王舒曼王玉栋.自然资源定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20004):25-26.

[16] 何承耕.自然资源定价主要理论模型探析[J].福建地理20023):1-510.

[17] 高兴佑郭昀.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自然资源价格构成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2):129-133.

[18] 于连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4.

[19] 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0] 朱健.“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试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2.

Price Compos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AO Xing-yo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s is drying up,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lluted, greenhouse effect is highlight, which is inevitable choice and collective acti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cope with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The price compos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s put forward and analyzed under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ice composition the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 provide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pricing practic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price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ends on production cost and utility, consists of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costs, in which, the intrinsic value is divided into natural value and human value; the external cost is divided into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st,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cost and inter-generational compensation cost.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s; Price Composi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5de150e53a580217fcfe17.html

《7.0(高兴佑)可持续发展视域下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