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袁氏(袁世凯家族)

发布时间:2019-05-18 23:28: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项城袁氏

据现有资料显示,项城袁氏起源于汝南,后由十三世祖持衡公迁居于项城,于是项城袁氏便尊持衡公为一世祖。

持衡公从汝南郡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龙宿桥村)迁至项城年湾村(现属老城乡),为袁氏最初的居住地;至三世祖步月公携子学诗、学礼,又从年湾村迁至秦坡村(今项城市永丰乡秦坡村)。当时,秦波村一带人烟稀少,地势低洼,野草丛生。步月公父子三人在此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至步月公病逝后,家人本打算将他的灵柩送回年湾村的祖茔安葬,但灵柩行至袁阁村(今项城市高寺镇袁阁村)时,抬灵柩的绳索突然断裂,棺材掉落地上。步月公长子学诗认为这是父亲留恋此地,此地该为风水宝地。于是便将步月公就地安葬。步月公的子孙为了祭扫方便,遂举家从秦坡村搬到袁阁村,袁阁当时还不叫袁阁,乃因学诗公等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兴族望,盖起阁楼,遂有袁阁之名。

步月公三子学礼之孙六世祖临公分居于袁楼,八世祖炳公迁居于湖北郧西,九世祖应名、应时则世居于项城秦波。

清乾隆年间,项城袁氏家族人丁兴旺,人增地窄,生计艰难。为改善生存环境,九世祖九能、九芝公携子迁居骡马张村(骡马张营本是明初张姓移民定居之地,到乾隆盛世,村中开辟了骡马市场,生意红火,便称此村为骡马张营)。九能、九芝二人来骡马张营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扩地三顷多,盖起了砖瓦结构的三进院落,成为村中首富。兄弟两人各生两子:九能生耀先、耀南,九芝生利振、耀东,子孙渐多,骡马张营之名也被人们改称袁张营。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耀先、耀南、利振、耀东四兄弟于袁张营村分家,各授田八十亩,俗称老四门

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十一世祖、耀东公次子甲三公首发科第,荣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项城袁氏从此人文蔚起,仕途不断。因甲三公考中进士,袁家大院成为进士门第,后又因甲三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家大院又被当地尊称为大帅府

随着家族的繁衍兴盛和仕位升迁,袁张营村府宅难容,项城袁氏家族继续向外迁居,扩大居住面积。先是光禄公耀南愁闷郁结,于1852926日病逝,其子乡贤公登三在家尽孝,筹划终养,弃儒就贾迁至夹河集(今项城市区水寨镇),成为水寨首富。后又有十二世祖保中公与四叔重三公为防捻军袭扰,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买下距袁张营村二十多华里的石腰庄庄田(也有称石家花园的),挖土筑寨,历时三年多,建成袁寨防御寨堡。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前后,耀东公遗孀郭氏率家族迁居袁寨,袁寨就此取代袁张营村成为项城袁氏的中心居住地了。十一世祖登三公后人除部分迁居夹河集外,其余仍居住在袁张营村。

之后,还有因随官或经商或随田产地亩而迁的情况,在十一世至十三世时,先后大量外迁。

 从一世祖持衡公起,项城袁氏前七代为:持衡、膺举、步月、学诗、体二、方芭、理全。从第八代起,项城袁氏始定辈份派语,为:

志九耀三 保世克家
启文绍武 威卫国华
令德寿考 绳池嘉伐
茹纲纪兆 尔懂梁宽
承昭列记 祖呈祥仪
继贤扬善 延续天昌
翰墨恒贵 通睿智强
紫砚开鼎 仁慈伦常
惠成蕃秀 笃信裕彰
尊望悦泰 英胄永康

十世祖耀东公子四:澍三、甲三、凤三、重三,夫人郭氏出身淮宁大家,知书达理,自从嫁到贫寒的袁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当然更不会跳槽另嫁,而是亲操井臼,辛苦劳作,操持起一个人口繁多,经济拮据的大家庭。耀东公去世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不但要养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子女,而且还要他们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以完成亡夫的志愿。郭氏望子成龙心切,宁肯自己含辛茹苦,忍饥挨饿,白天操劳不算,晚上还要检查孩子们的学业。她后来觉得自己所学毕竟有限,于是典卖家当,请来名师家教给孩子补习功课。郭氏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澍三、甲三都进了县学(秀才),而且得到官方的补助,即成为廪生。凤三和重三,也都考中秀才,相继迈入士人的行列。澍三为廪生,曾以候补训导的功名,署理过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他就是大总统世凯公的祖父。凤三也曾捐了一个禹城训导的功名。特别是甲三公荣登两榜,项城袁氏更是大放异彩。澍三公子二:保中和保庆。保中公是附贡生,曾捐同知,但是一辈子只是个优游乡里的富绅,从未做过官。他,就是世凯公的生身父亲。

澍三、甲三、凤三、重三,俗称新四门

澍三公子二:保中、保庆,保中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凯、世辅、世彤,保庆无子,保中将四子世凯过继其为嗣。兄弟六人,俗称的新六门,从此,项城袁氏有老四门,新四门,新六门之称。

澍三公故去后,其子孙同重三公一起迁入袁寨。其长孙世昌公留居袁张营村,世居帅府;次孙世敦公迁至陈州;四孙世凯公官至清内阁总理大臣,后又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为袁氏骄傲;三孙世廉公随四孙世凯公做官;五孙世辅公迁居苏州;最小的孙子、项城名士世彤公在出使比利时等国后,远离政治,后一直居住在项城袁寨赋诗作画。

甲三公迁居淮阳;凤三公迁居河南禹州做官。

耀南公之后,一部分后人迁居田寨、盛庄,也有一部分迁入周口、水寨。

耀先公子长子祝三、次子书三、三子益三公于道光年间先后由袁张营村迁回袁阁;而四子变三、利振子畏三、耀南子登三公的部分后人则世居袁张营村。

大总统世凯公逝世后,项城袁氏族人群龙无首,四处迁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项城袁氏家族后人中,有些人迁居至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郑州、开封、武汉、台湾、宁夏、新疆、辽宁、山东、江西、湖南、湖北,至此,项城袁氏家族后人已经遍及全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家族派系已经传至二十一世字辈。。

20099月,新六门后代,近百年后从世界各地赶回,首聚故里,发起成立了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

宣统三年《项城县志》人物/名臣

袁甲三,字午桥,河南项城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三十年,迁御史、给事中,疏劾广西巡抚郑祖琛慈柔酿乱,又劾江西巡抚陈阡贿赂交通,皆罢之。户部复捐例,疏请收回成命。咸丰元年,粤匪起,南河丰北决口,上疏极论时事,皆切中利弊。二年,粤匪窜湖南,疏言:总督程矞采为守土之臣,责无旁贷。若复令赛尚阿持节移军,诚恐诿过争功,互相掣肘。请命赛尚阿回京,专责程矞采便宜行事,如有疏虞,按律定罪。并言:湖北巡抚龚裕闻贼入境,讬疾乞休,尤宜严惩,以昭炯戒。又列款奏劾定郡
  王载铨卖弄横势,擅作威福,及刑部侍郎书元贪鄙险诈,谄事载铨状,诏诘载铨所收门生实据,疏请饬呈出所绘《息肩图》,事皆得实。载铨坐罚王俸,夺领侍卫大臣兼官,书元及尚书恒春降调,题图者降谪罚俸有差。於是直声震中外。

三年,命赴安徽佐侍郎吕贤基军务。粤匪陷凤阳府,踞明淮关,煽动土匪,连陷蒙城、怀远。甲三至军,疏言:贼势未遽北犯,请饬诸臣勿涉张皇,急图制贼。命权庐凤道。汉、回相閧,围颍州,遣兵解散,诛首乱,事即定。会漕运总督周天爵卒於亳州,命代领其军。时土匪合五十八捻为一,势甚张。甲三至王市集,收散勇,整民团,击贼高公庙,破之,加三品卿衔。命署布政使,疏辞不赴,请专治兵事,允之;命专剿捻匪,破贼标里铺,擒其渠邓大俊。乡团先后擒献者二千馀,悉置之法。

十月,粤匪由安庆窜踞桐城,寻陷舒城,吕贤基死之。上命移军桐城,甲三疏言:捻首张茂踞怀、蒙间,窥庐郡,请先赴蒙、亳为诸郡声援。时捻匪麕聚雉河集,甲三令县丞徐晓峰击破之,擒贼渠孙重伦。分兵击败临湖铺窜匪,擒贼渠宫步云、马九,并其目数十人。令游击钱朝举、知县米镇攻怀远,大破之,张茂负伤遁。十二月,贼陷庐州,巡抚江忠源战殁。甲三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褫其职;并请拨兵防寿卅、六安以杜旁扰。四年二月,粤匪陷六安,窜蒙城,甲三进捣蒙城。贼走永城,甲三恐其趋宿、徐,阻粮道,急蹑之,贼已济河,不及而还。贼寻复南窜,连败之颍州、正阳关,馀贼退六安。还军蒙、亳剿捻匪,捣临湖铺,进逼雉河集。贼空巢诱官军,甲三侦知,尽泊船南岸,令知州张家驹阵河干,参将朱连泰、李成虎败贼马家楼,迫之涡河,歼贼殆尽,遂破义门集,捻首张捷三遁去。

甲三移屯临淮,地数被兵,比户凋敝。既至,讨军实,抚残黎,众皆乐为之用,超擢左副都御史。疏言:皖军以克复庐州为急,宜出偏师赴南路断贼接济。寻以贼陷和州,窥江浦,将北窜。分遣将扼关山,赴滁河鸠团练为声援。十月,北路捻匪复炽,令张家驹、朱连泰率军破之於寺觉集。粤匪踞乌江,令庐凤道张吉第击败之。贼夜结五垒於驻马河,乘其初至薄之,歼擒甚众。令参将刘玉豹、举人臧纡青规桐城,连夺大小关,击走庐江援贼。纡青战甚锐,进攻桐城西门,贼由安庆潜山来援,城贼出应之,纡青战死,玉豹收馀众退保六安。

五年,疏陈军事,略曰:北路以临淮为要,正阳次之。臣驻临淮,牛鉴扼正阳,以防贼北渡。庐州为中路,和春、福济师老力疲,久攻不下。西路蕲、黄无处非贼,兵力过单。东路沿江针鱼嘴、西梁山,贼船贼垒,来去无常。张光第等分军进攻,然无水师夹击,终难收效。目下悍贼力争江路,群聚上游,庐州有机可乘,请益厚兵力,分扼庐城东南,或增兵并剿舒、巢,俾其应接不暇,庶可一鼓而下。

时淮北官吏,甲三欲有更调,和春、福济意不合,甲三专奏,诏仍饬会衔。於是和春、福济疏劾甲三坚执己见,并劾其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裁饷银,冒销肥己。召回京,部议褫职。甲三呈诉被诬,下两江总督按治,事得白。甲三在淮北得军民心,其去也,军民泣留者塞道。未几,捻首张洛行勾结皖、豫诸捻,势益炽。怀远民胡文忠鬻子女,徒步京师,控都察院求以甲三回镇,格不达,怀状自缢。言官孙观、曹登庸、宗稷辰先后疏请起用;疆臣怡良、吉尔杭阿、何桂清亦交章论荐。

六年二月,命随同英桂剿捻河南。甲三赴归德,招集旧部,三战三捷,进解亳州之围,毁白龙王庙砦,破燕家小楼贼数万,直捣雉河集,擒苏天福,洛行仅身免,特诏嘉奖,命以三品京堂候补。洛行寻复纠党犯颍州,击走之,又踞雉河集。七年,平王、邓、宋、姚诸圩,诛捻渠李寅等百馀人,授太仆寺卿,赐花翎。胜保督师攻张洛行於正阳关,久不下,奏请甲三合剿,令部将朱连泰、史荣椿攻韩圩,克之。八年,偕胜保解固始之围,复六安。史荣椿破捻匪於铜山,斩其渠孙大旺。移军宿州,袭贼王家圩,诛贼首王绍堂等,乘胜复七圩。七月,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张洛行方踞陈家庄,击走之,分兵复丰县。未几,蒙、亳诸捻入归德,窥周家口,甲三令子保恒偕总兵傅振邦驰援。贼遽趋西北,逼开封,振邦追贼,及之太和李兴集。保恒集团勇扼桥口,马步合击,大破之,歼毙数千,逐贼出河南境,赐号伊勒图巴图鲁。疏言:兵分则势孤,合则势盛。捻匪踞地千馀里,臣兵不过数千,不能制贼死命。请敕各督抚合力大举,为扫穴擒渠之计。

九年正月,击张洛行於草沟,破其巢,追至沱河,多溺水死,复击之双渡口,洛行泅水免。胜保与甲三意不合,屡疏诋之,诏斥甲三督剿半载,但防徐、宿,不捣贼巢,日久无效。召回京,入觐,面陈军事。四月,命署漕运总督。寻胜保以母忧归,命署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进攻临淮关,军南岸,断其粮道,降捻内应,斩关而入,生擒贼首顾大陇等,遂克之。

十年,进规凤阳,屡战皆捷。邓正明以府城乞降,张元隆犹据县城,诱出诛之,并诛悍贼三百馀人。未匝月,拔两城,诏嘉调度有方,赐黄马褂,命其子保恒赴军差遣。

捻匪陷清江浦,窥淮安,令道员张学醇击走之,乘胜复全椒。粤匪陈玉成来援,分扰滁州,令李世忠夹击走之。是时江北无统帅,扬州叛将薛成良拥众剽掠,亟发舟师扼高、宝诸湖。成良走依李世忠,甲三责以大义,即缚献成良,斩之以徇。令保恒合总兵张得胜、副都统花尚阿各军围定远,陈玉成纠众来援,会合捻匪扑凤阳,据九华诸山,连营数十里。城中食且尽,甲三令参将黄国瑞潜率锐卒四百夜薄九华山,跃入垒,城上发炮应之,贼大乱,弃营走,围乃解。

是年秋,英法联军入京师,车驾幸热河,甲三请率兵入卫,诏以临淮为南北筦钥,止勿行。和议定,条上四事,曰:慎采纳,节糜费,精训练,选将才,下所司议行。复疏请还京,泰西诸国欲助兵讨贼,甲三力陈非策,皆报闻。十一年,张洛行屯聚涡河北,令李世忠击走之。

练总苗沛霖者,凤台诸生,健猾为闾里雄。以团练功累擢川北道,加布政使衔,然不冠服,令其下称先生。所平贼圩辄置长,收其田租。缘道设关隘,垄断公私。涡河、浍、颍之间,跋扈自恣。甲三屡羁縻之,用以牵制捻匪。胜保尤信用沛霖,沛霖亦深与结纳,内怀反侧,惮威不敢猝发。至是藉口其练勇被害,据怀远,围寿州,巡抚翁同书为所劫持,杀寿州团练徐立壮;囚孙家泰,亦自尽,而寿州之围仍不撤;遣其党苟憬开犯河南,受粤匪封职,令练众蓄发,四出扰掠。於是诏褫沛霖职,命甲三会诸军进剿,同书罢去,贾臻代署巡抚,复於颍州被围。会张洛行大举渡淮,甲三移军击之,洛行败走。甲三屯长淮卫,解散沛霖属圩二百馀处。十一月,保恒偕总兵张得胜等克定远,粤匪遁走,进拔六合、天长。

同治元年,会克江浦、浦口,移军会多隆阿军攻庐州,克之。陈玉成走寿州投苗沛霖,执送胜保军,诛之。於是胜保为沛霖乞恩免罪,责剿捻自效,佯奉命而倔僵如故。甲三策沛霖终为患,疏陈大势,先剿群捻,次沛霖。荐李续宜抚皖,而自移师会僧格林沁军击捻匪,上报可。寻以病剧乞罢,允之。前因寿州失陷,部议革职,特诏宽免。

既受代,行至归德,疏陈四事,请崇圣学;议政亲臣专心国事;用人宜审;听言宜断:上嘉纳之。复奏苗练终难就抚。二年春,沛霖复叛,围蒙城,群捻助之,诏甲三在籍会筹防剿。临淮军苦饥乏。甲三奉命急筹接济,乃倡捐募敢死士出间道,运至蒙城。捻匪两犯陈州,甲三病已亟,榻前授将吏方略,击走之。寻卒,优诏赐恤,谥端敏。擢其子保恒侍讲学士,保龄内阁中书。陈州、临淮、淮安并建专祠。后淮安请祀名宦,河南请祀乡贤。(清史稿列传第二百零五)《项城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一/七/名臣

袁保恒,(袁甲三)子保恒,字小午,道光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从父军中,咸丰五年,诏允留军差遣。七年,从解亳州围,拔白龙王庙、寺兒集、雉河集贼垒,进攻三圩,战最力。胜保以闻,加侍讲衔,赐花翎。八年,会攻怀远捻首李大喜,夺其辎重,又大破孙葵心、刘狗於太和,赐号伊勒图巴图鲁。九年,甲三罢军事,保恒回京供职。十年,复命保恒赴甲三军,破贼定远,帮办军务穆腾阿上其功,甲三力辞,上谕甲三不必引嫌。十一年,破苗沛霖党张士端於怀远,会克定远。同治元年,连擢侍讲、侍读、庶子。甲三以病解职,命保恒仍留军。寻丁继母忧,归。二年,从甲三督治陈州团防。甲三寻卒,恤典推恩,命保恒以侍讲学士即补。  

淮北初平,保恒疏陈善后八策,请以逆产、绝产募民屯垦,整顿两淮盐务,以济屯田经费;又密陈李世忠骄恣难制,请加裁抑。三年,保恒以屯田议未即行,请诣京与廷臣面议。诏斥不谙体制,下部议降一级,以鸿胪寺少卿候补。服阕赴京,廷臣交荐其才。七年,捻匪犯畿辅,保恒自请效力戎行,命赴李鸿章军委用。捻平,加三品衔,授侍讲学士。从陕甘总督左宗棠赴陕西,八年,命筦西征粮台,许专摺奏事。十一年,迁詹事。肃州克复,加头品顶戴。十三年,连擢内阁学士、户部侍郎。保恒督饷凡五载,诸军欠饷纠轕,腾挪无缺。及大军出关,诏襄办左宗棠转饷事,进驻肃州。保恒请入觐,未许。光绪元年,召回京,兼署吏部侍郎。二年,调刑部侍郎。

保恒久历兵间,审於世变,屡上疏论时事,请辨人材,厉士气,收人心,言甚切直。又言:“历观各国情形,惟俄为最强最狡,往往不动声色,布局於十数年以前,肆毒於十数年以后。履霜有象,桑土宜先。伏原特简久经战阵熟习韬略之治兵重臣,专办东三省练兵事务。凡属兵马饷糈边防之事,悉以属之。重以事权,宽以岁月,无事则可消觊觎之萌,有事则可为挞伐之助。用以拱卫神京,慑服他族。根本至计,未可委之一二不相统辖之武臣,谓可威强邻而弥外患也。福建之台湾,僻处海澨,物产丰饶,民、番逼处。非专驻大臣,镇以重兵,孚以威信,举民风、吏治、营制、乡团,事事实力整顿,未易为功。若以福建巡抚每岁半载驻台,恐闽中全省之政务,道路悬隔,而转就抛荒。台湾甫定之规模,去住无常,而终为具文。请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湾,而以总督办福建全省事,各专责成。”疏入,下部议行。

三年,河南大旱,命保恒襄办赈务。既至,疏陈沿途流民状,先令州县停徵。四年,奏请截留江南漕粮九万石,不许;请借直隶平粜馀米三万石,许之。又请借用江苏义仓积穀及台湾捐修铁路洋银五十万圆,下部议。令筹归还之法。保恒请缓禁川盐行楚,加抽盐釐,备抵赈需,为两全之计。疏入,仍下部议。保恒查赈所至,屏绝供张,服食粗粝,刊赈章二十二则颁行,就孔道设粥厂,就食省城者凡十馀万人,栖息得所。时亲视察,感疫病卒,优诏赐恤,谥文诚。河南省城建专祠,附祀陈州、临淮甲三祠。子世勋员外郎。(清史稿列传第二百零五)《项城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一/二十三/名臣

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宦绩

袁保庆河南项城人,咸丰八年举人。随其叔父给事中袁甲三,勦办粤逆。咸丰八年,攻克安徽六安州城,经胜保等奏请,以光禄寺署正即补,允之。 十年捐纳郎中,签制刑部,时顺天府丞毛昶熙,督办河南团练,保庆奉旨发往河南,交毛昶熙差遣委用。十月,山东竄匪七八万人句结亳州,出巢捻逆牵制官军,意图西竄,毛昶熙檄保庆偕内阁中书刘锡鸿等,督率练丁迎击之於开封、归德等处。首先陷阵鏖战数日,斩擒以数千计,贼败归亳州老巢,河南全境安谥叙功,赏加四品卿衔并赏戴花翎。十一年正月,捻酋刘添幅大股竄扰宋集、雷集、平台一带,保庆与道员周照徽等,会合总兵成景,分带兵练前后夹制连破丁小楼、张椿等四寨贼,自是不敢远出。同治二年,莠民赵凤冈句引捻首王九现、季如松盤踞项城之尚店寨,深沟高垒,以拒官军。保庆督率团勇与总兵张曜等攻克之,俘斩畧尽生擒李如松等十九名,河南巡抚张之万上其功,奉旨赏加盐运使衔。四年张之万奏言,保庆在籍办防勦发擒,亲冒锋镝,动中机宜,请以首员分发省,分归候补,班前先补用疏,下部议格不行。寻浙江巡抚马新贻,奏请以道员留於浙江补用。谕令保庆速赴浙江,吏部核与成案不符,奏寝其议。五年,调取引见奉旨以知府发往山东。七年,以保庆勦办捻逆迭著战功,命免补本班,以道员仍归山东,侭先题补适。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调保庆差委上飭赴两江俟差,竣仍回魇省。九年,奏留江苏,仍归原班酌量补用。寻署江宁盐法道。十二年,卒於官。两江总督李宗义疏称,保庆讲吏治,整飭鹾纲,经理河渠,诸大政不辞劳瘁,备極周详,沿江上下要害分布防军,井井有条,请以事蹟,宣付史馆并请附祀等语。奏入谕曰,已故江宁盐法道袁保庆,前在原任漕运总督袁甲三军营颇资得力,后在河南南阳等处,督带团练,历著战功。旋经调赴两江,於吏治河工鹾务及整顿防军,均能实事求是。据所奏各节卓有贤声,賫志以殁,殊堪矝悯,著加恩将袁保庆事蹟宣会史馆附列袁甲三传后,并附祀袁甲三临淮专祠,以彰荩绩。/国史馆原传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宦绩/1791)

袁保龄,甲三次子。同治元年举人,兄保恒自有传。咸丰间,甲三视师淮上,保恒及其从兄保庆皆征役。保龄奉大母郭母陈里居,寻甲三积劳成疾,保庆太息流涕曰,吾父力疾督军,诸兄频年戎马,吾不能执干戈、卫社稷,非大丈夫也。所不忍离者重慈奉养耳。祖母及母嘉其志,命之军,时兵饷奇窘,躬历各营,拊循众志,固结虽饥,困中踴躍用命。同治二年,蒙城饷竭,苗沛霖踞怀蒙窥陈宋,甲三已乞病归,复被命督办团防,保龄周历各团,抚其反侧各圩,晓以利害,使苗逆不得,合从内犯张总愚率大股再犯,陈州复会合,兵团分筹堵御,危城独完,群捻纷竄,孤其党羽,官兵乘之,皖豫肃清。甲三以己子不列奏报,曾国藩一见目为国士。寻甲三卒,蒙恩赏内阁中书。五年,补缺。十年记名内用。十一年,㳟校勦平粤匪方畧、勦平捻匪方畧告成,保侍读,遇缺奏补。光绪三年,㳟纂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遇半,赏花翎并换品顶戴,㳟纂玉牒告成,奏奖俟补侍读,缺后以知府在任,即选并交部议叙。四年,以兄保恒,奉命筹办豫赈,尽瘁以卒,因念直晋陕豫,洊饥不速拯流亡,伏莽一煽,蔓延大局,匪第为桑梓患,时方补侍读慨然以兄志未竟,豫民未活,呈请开缺归里办赈,尽出家财,益以称贷,遠近闻风佽助,大河南北,全活无算,举凡赈灾善后,兴修水利置农具,靖奸宄,无不力陈抚臣,次第施行。豫抚涂宗瀛,以捐助豫赈不敢邀奖奏闻,称保龄念累朝豢养之恩,遵父兄勇於为善之教,倡率乡人,勉图博济,毁家纾难,出於至诚,诏敕部照各省赈例给奖,遂以道员不论双单月,即选加三品衔。五年,实录全书庆成,赏二品顶戴,保龄历官内阁中书侍读,十有三年,於天下要政,博考远览,熟悉掌故。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其曩侍甲三军中襄事,谙习戎机,博通经济,才具勤敏,疏调办理北洋海防营务诸差。时淮练各军集於津沽,保龄勤加蒐讨,遇有兵民交讼之案,率右民抑兵以保良懦。八年,朝鲜乱党内讧,毁日本使馆,兵轮驶仁川口,日使臣以兵入汉城,保龄奉檄援护庆军,统领吴长庆方率六营东渡。保龄建议韓王孱弱,宜大举戡乱,选得力军,数道并出,清埋案犯,更订条约,遣忠正廉,诚胸有古今者,统旅长驻彼都,扶起孱王,实行监察效卫、文治卫,力策富强,与辽东三省,左提右挈,实东方一大屏障,若敷衍了局,韓其不旴食矣,力请调宋庆所统毅军为后盾。吴宋皆甲三旧部,曾同袍泽,愿以军旅自任。直隶总督韪其言,日人知我寝韩乱既定,直隶总督疏请,以道员留直隶补用,乃益锐请整顿军实。是年冬,赴奉天旅顺口,督海防工兼办水陆军防务。先是奉檄履勘沿海,通筹形势,无以易旅顺者,跨金州半岛,突出大洋水深不冻,山列屏障口门五十余丈,口内两澳,四山围拱,形势天然,诚海军之奥区也。於此濬浅滩、展口门、创建船坞、分筑礮台、广造库厂,设外防於大连湾,屯坚壁於南关岭,与威海各岛遥为声援,远驭朝鲜,近蔽辽沈,实足握东亚海权,匪第北洋要塞也,至是规尽建筑。九年,李鸿章奏飭驻工督率称,北洋防务以旅顺是为钜,西国遇此天险可为水师窟穴,必以全力驻之。北洋岁收经费有限,衹可就现在财力逐段竭蹶经营,开山濬海,工大费钜,购料运器於西洋,派员雇夫於直省与内地,工程过异,初旅顺於七年间,试办筑壩濬澳久无成功,滩地沮沼海潮怒撼百计不足捍御。保龄受仕迭与提督宋庆、丁汝昌,臬司周馥,道员刘含芳等察看,妥筹次第,兴作其筑攔潮壩一役,於水雪风雾中督工役植立壩上四十日,仿栗毓美石壩纯用块石护之。始获坚稳,时荒岛初闢海声硠硠,内地宾僚率相视裹足。保龄书督工作,夜草文书,恒以一身兼数任其劳苦,非常人所能耐。法越搆衅,法人声言北犯旅顺口,僅成黄金山礮台一座。保龄跋山涉海测地鸠工,不数月而东西两岸七台成,又设备战土台无数,分置克虏伯大礮,添置防营环营数十丈,植植梅花椿阱,沿岸伏旱雷海口,伏水雷以防敌兵暗袭。其时津沽陆路二千里未设电线,急请兴建联络防军节节布置,声势俱壮,法舰遂未敢北窥,其规划旅防战守也。则以严防后路为要义,任守者自西南之馒头山,讫东南之崂嵂嘴,分段布置,敌船逼近洋西面环攻各台,则守台者當之。任战者专顾后路,与礮力不能及之零星口岸,大队游击随宜策应倘各台坚守而寇来袭,我则任战者當之。其通筹金州旅顺大局也,则以客军久戍非长策,添练土兵为要义,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嘗就海口隙地,种桑柘,教民纺织,设学堂导民忠义,屡陈當事庆专司简练以开辽民敢战之风。聊奉直之疆防合兵民为一体,尤於议懲庸将,不稍贷请申军律,如临阵溃逃或畏葸不前,宜照前明传首九边例,於正法,后传示南北洋,以昭炯戎。十年夏,李鸿章会同吴大澂、张之洞等,出洋巡阅,以旅顺新筑礮台营壘坚緻曲折,颇据形胜,操演水雷、旱雷均渐熟习,设海上有事牵制敌船冀,可凭险固守,合疏奏闻称,保龄督飭达力,会朝议立海防衙门,大治水师。李鸿章飭保龄密议乃建六策:一曰,重事权谓宜设海防大臣一员,凡七省防军制兵在海口二百里者司道都统提督以下,归节制黜陟用舍,均以海防大臣为衡关道任,兼海防宜照粮道属漕督例,以海防大臣为专辖;一曰,定经制,由部颁关防制,同六部设参赞一视四五品卿大臣,驻北洋参赞,驻南洋或暂置翼长二员,一驻渤海、一驻南洋,刖设南洋水师统领。一凡岁时查阅防务得失,师船勤惰制楛,皆为参赞。若翼长职之又设四司,曰军政、曰船政、曰度支、曰考艺,第司设官由中外大臣遴荐;一曰,建军府,应以旅顺为建牙、为师船归宿以威海备巡阅;一曰,简船械,宜将机器制造统一整顿中分两大端,曰制造宜分寄责任,枪礮宜规定划一;一曰,筹用费用减额兵,汰江海旧防;一曰,储人才,宜设水师小学、大学,练船别设科目优予出身,洋洋万余言而终之。以无竞维人,且谓人才不出,纵使船坚礮利其孰,与奏折动之效慨乎?言之远甲午之役,日人逆慮攻旅顺不能破,适铭豫各军分顾辽沈,后路空虚,遂得乘虚袭击,坐失天堑,论者惜之。是年十一月韩乱党附日本者,乘沽口封冻,驻韩防军皆属北洋,电线未通,意欲断其接应,谋为不轨,韩逆首金玉均等,戕害大臣,迫胁国王,伪请日兵入卫,举国震动。保龄从子世凯,驻兵朝鲜迎护韩王,驰报保龄,急电北洋,由旅顺分筹接应,立集水陆军,轰水渡洋,驻马山口,以厚兵力,密禀力陈法,氛图南警报,方恶宜款法,以纾兵力,调南北洋各舰合力救韩。规定久计,赦李昱应以坚韩民,内向韩政失當,中国力尽保藩之义,须越俎代谋,若虚与委蛇,终为越续,语極切挚。李鸿章据以入告朝,命吴大澂续昌驰往,查办乱党,由北洋设备接济日使井上馨,后我军三日始至懾於声势,复与韩定约实,保龄在旅顺筹济策应之力,日本鉴於壬午甲申中国防军,两次赴机迅速诡议互相撤兵,遂有天津之约。朝鲜君臣亦坚请赦昱应,旋即释归而外侮内患,逆党纷持,无兵力以镇之。卒未能悉如保龄初议。保龄以韓势日危,乃请於边门凤凰置重防,西连旅顺,东接珲春,举张曜督治之。遥顾朝鲜庶金旅防军首尾相应,请添汉城至边门电线,军报资控制,李鸿章皆用其策,陈奏施行。寻李鸿章奏派保龄从子世凯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务。因言自古交鄰视乎强弱,兵事与使事相维持未可专恃笔舌,日俄争先图韩,英德实阴忌之,宜联与国以拒敌,厚边备以图战。北洋兵轮时巡仁川大同各口,弭患无形,韩王被闵妃党蛊惑,媚外甚力,非速清君侧,实行改革,莫挽危局,李鸿章以为然。卒以牵於时势,未行也。十二年,醇亲王亲视阅旅顺,深以海防布置合宜。袁保龄万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十五年七月,病卒於旅顺防次。李鸿章奏陈其经营旅防,保护朝鲜以死勤事,请照军营积劳病故例优恤。诏从之,赐祭幛,赠内阁学士,荫一子如例。宣统三年,河南京官吏部右丞孙绍阳等,以保龄勋勤卓著,遗爱在人,略谓光绪间,豫省奇荒御灾捍患,厥功尤伟,呈请将其生平事蹟宣付史馆,列袁甲三传后,得旨俞允,子世承,荫生,山东候补直隶州知州。世显,江苏候补同知。世敭,附贡生,分省通判。世同,廪贡生,湖北候补知府。世传,附贡生,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世威,候补布政司理问。史馆原传 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人物志二/宦绩/1794)

袁保基,字立亭,由廪贡报捐两淮盐运大使,历充两淮釐局,差加捐花翎同知,指分江苏,丁外艰,光绪三年饥,在籍办赈服阕,引见到省候补,历委各局提调委协,解东京豫甘等省饷,丁封海运差使跋涉出力,蒙保知府加盐运使衔,十三年,河决郑州,奉委坐探即解饷源,合龙后,蒙保奖奉旨著以知府补缺道员,升用加二品衔委金陵水西门,保甲疾恶稽匪多施善术,嗣蒙宪委办上海布捐总局,到差一载积劳成疾,卒五十九。子世钊,字勉堂,直隶候补通判监提举衔;世钧,字秉政,知府衔分省补用同知。(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二十三/1809)

袁保纯,字粹庵,郡庠生,以胞伯端敏公,荫知州选云南南安州,亲老告近选山东莒州,莅任即惩衙蠹、伸儒懦、兴文教,政声卓著,调署益都知县,补德州知州,所至皆有声。光绪乙亥,项饥电属,家中糴买豆粟,颁给族中贫户保全甚,众感其惠者,立碑宗祠以志不忘,卒於任所。子世谟,字显廷,四品衔东河补用同知。(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二十三/1810)

袁保颐,字荫臣,禹州训导凤三子也。年十四失怙,随从兄文诚公保恒,读书京邸。同治壬戌,以伯父端敏公荫授户部主政,辛巳,丁内艰,哀毁尽礼,服阙补陕西司主事,擢奖以知府候补选,适从兄保龄督办旅顺船政,乃携之赴津,讬以家政。会刘庄肃公开府台湾,召保颐随办军务,比至台治军有法,士民感戴。后办理沪尾海关税务,沪尾为台南北财政要枢,徵榷未能得人,财源日涸,逮保熙莅沪,视事月徵数十万两,台政务均利赖之。因积受烟瘴致疾,闻从从兄保龄讣,病益沉重,夫人白氏,割股疗之,病稍痊可。乃乞假国疾回津料理丧务,扶柩旋里安葬,时项之娄堤店,河渠塞道,路梗阻,保熙捐赀疏通,行旅至今称便。辛卯,旋台湾值漳番之乱,随刘庄肃公勘平逆番,卓著伟绩,叙功以道员优选简放加三品衔办理营务处,并善后事宜,及邵小村中丞奉命抚台,尤深器重之,凡军务要政咸倚畀之。两台山岚瘴厉内地,随军队死亡过半,保颐捐廉优恤,俾遗体归乡里,其无告者,则购义茔以葬之,凡施乐施棺及设义学种种善举,皆特捐廉俸以为之,万众戴德口碑流传不绝。会合肥龚仰蕖星使出英国,奏调保颐为参赞,行抵天津以积劳成疾卒。子二,世斌,湖北知府;世恪。(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三十五/1813)

袁世敦,字厚甫,捐监大使分发淮北叠委要差,张勤果公曜抚山东咨调之,密保以知府用派管带营务处兼巡河工。时教匪滋闹,带兵抚勦及俞中丞接篆信教纵匪,世敦被议除职。光绪庚子,鄂督张奏邪术误国罪,及无辜开复原官仍归原省委用,周袁两中丞接任皆派全鲁翼长随带一营,以积劳卒。子二,克復,庠生;次史勣。(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三十八/1820)

袁世廉,字清泉,庠生,素有干才,匪魁张天罕,肆行抢掠府县,急捕不能得有用人,侦获恐遭反噬,世廉慨然诣县送案正法,阖邑称快 。初捐理问,继知县候补,北洋有朴实耐劳之奖,历保知府道员用。光绪十一年,游历朝鲜,阅时务知交涉事宜,甲午战后,投效聶军总理芦防营务处,庚子会匪乱,作微服去省母,山东助设减成捐局以救急需,母卒奉榇回籍,卜葬后豫抚派全军翼长时祥符沙压荒地,官派升科起租,乡民聚众抗拒,几酿大变,世廉出为排解,众感之,送匾额。奉调武昌办督销淮监总局,奉署徐州府兵备道,莅任未几,患风痺,请解任,复委大通监局督销,疾转剧养疴彰德,寻卒。子二,长克成,次尚幼。(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二/三十九/1821)

《项城县志》人物志三/方正

袁九芝,字瑞茎,别号湘浦。温恭孝友,处邻里谦和忍让,虽以非礼犯之不校,其厚德至今里堂犹称道之,拓田三顷余。子四,长利振、次耀先、耀南,字丽中,端厚有父风;耀东,字海门,庠生,端敏公甲三父也,两世皆以端敏公贵赠光禄大夫兼振威将军。(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方正/四/1833)

袁凤三,字桐友,端敏公胞弟。早孤,与兄励志读书,英年饩於庠,例授禹州训导。斋舍狭隘,来学者至不能容,乃重修文庙,恢拓旧宇。值禹境内大旱,大府檄委查灾,不遗不濫。咸丰间,有匪假聊庄会名谋倡乱,驰往晓以利害,皆感动解散。南阳山谷中多悍贼,不时出扰禹,时城多倾圯,人心洶懼,州守每出督战,委凤三处守,乃率众巡城,徹夜目不交睫,复典衣倡捐粟米以济贫乏,士民感其忠义。守益固贼平,凤三谓州曰,天下多事,兵未可旦夕弭也。遂率士民,修城培隍濬池,缮守具修郭外石桥,以利避乱者入城。皆始终其事,后皖匪至禹,而城屹立独全,凤三之力也。蒙恩加四品衔,在任候选同知,不就,禹人感之,为设长生位,送衣繖匾额,固辞不得,始受。殁后,士民请名宦祠。子保颐,字荫臣,自有传。孙世斌,字兼之,署广济县知县。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方正/八/1840)

《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三/孝友

袁重三,字惺轩,号敬友,端敏公季弟。幼聪颖,早年食饩,援例贡。成均素有大志,因诸兄甲三、凤三,姪保恒、保庆皆宦遊於外,母郭太夫人年高,家居奉亲,色养备至。为子姪延师,课之维严,一家数十口,雍睦无间,处世敦厚,接人无少长,和平坦易,遇事慷慨敢为。中年遭世乱倡修寨堡卫乡里。尚店寨陷於贼,总兵张曜督师围攻,重三率乡团助之,卒赖以平。乱定,母年益高,须臾不忍离。惟以训教孙曾,博堂上欢。子五,保晋,字锡蕃,安徽候补通判,署寿州知州;保纯,自有传;保瑜;保经,字下斋;保永,字季长,邑庠生,保举知县。(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孝友/二十三/1871)

袁登三,字陟夫,增生。幼聪敏颇务外,父耀南以为优,使从从兄端敏公於京师游学三年,有成,闻亲疾,星夜驰归,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数月,病剧割肉和药以进。父殁,哀毁如礼庐墓尽情,时家计窘甚,假馆授徒,陶成多士,继遭匪乱,筹办乡团,又於水寨镇创修寨堡,变产措资,首先倡捐,嗣是屡经大冠,卒赖保全。同治二十年,土匪吴萃亭李如淞等,陷城北尚店寨,时端敏公养疴在郡,登三赴府请兵驰勦。身为乡导督率乡团,以助军势,卒至渠魁受道 。地方肃清,以功奖用训导。光绪三年春,北方流民载道弃老抛幼,惨不忍睹。因协同富商捐资筹赈,复函商其姪文诚公,奏颁护照发商领运过卡免釐。由是粮船入境,络绎不绝,陈属一带得平粜实惠,平日遇贫苦亲邻或婚葬无资必極力助之。他如修桥路设义熟诸义举,尤不可胜述,卒年五十七。宣统初元,祀乡贤。子四,保基,自有传;保毅,廪贡生,例用训导;保敬,监生;保信,廪贡生,例用训导,以郑工出力保知县。(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孝友/二十三/1872)

袁保中,字寿臣,附贡生,捐同知,端敏公兄树三子。保中於诸昆弟为最长,其父赠光禄公,即世端敏文诚,俱宦遊於外,同居数十口家,事惟保中上任,祖母郭太夫人、母王太夫人,皆年高。保中奉事维谨,能得堂上欢,课诸弟读书,敦请名师,诱掖鼓励,俾各有成,教诸子尤严。弟保庆仕南京道,无子,以子世凯为之嗣,使从侍任所,以安其心。中遭兵燹,於本村筑寨堡,备守具练乡团,以保护乡里。未几,端敏公薨於郡,不敢令祖母知,或问及必诡词以对,务强作欢颜,以博其愉。平日为弟姪辈所口讲者,在乡则睦族里、在官则笃忠义,处家惟一公字。故尊卑长幼,皆循循礼法,内外大小无诟谇声。子六,长世昌;次世敦;世廉;世凯,出继;世辅;世彤,先后以督抚府道郎官,敭历中外,声绩卓著。(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孝友/二十七/1879)

《项城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义行

袁保山,字奠安。性仁厚,轻财好义,族议修祠堂茔垣墓碑,保山慨捐三百余缗,又施地三十亩。从兄保江,贫难自给,即以所施地,又益己田十五亩俾佃种。课子延名师,不惜重聘,邻族贫士可造者,皆许附馆,成就甚众。姪孙均平从师十数的年,脩费悉保山助之。忠平无资经商,助以五十缗,不责偿。平生义行多类此。子二,世昇,附贡,四品衔;世㳟,业儒。孙克荷,附贡,江西候补知府;克堪,县丞,能世其业。(宣统三年《项城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二十三/义行/1953)

选举表科贡

封赠、保举、捐职、荫袭、杂职

袁树三,一名澍三,具体生卒年不详,河南项城高寺镇袁阁人。是袁甲三的同母长兄。他与二弟袁甲三少小入学,都因品学兼优而“食饩”,受到士子们推崇。为减轻家庭负担,兄弟俩也曾设馆授徒。在设馆授徒的同时,为博取功名以实现父亲的遗愿,兄弟俩专以八股文(时称制艺,时艺)为务,不去研究那些无病呻吟的诗词和不能“代圣人立言”的华丽文章。后来由于家计艰难,虽有远大志向的袁树三却不得不终止走科举考试为官的“正途”,以“廪贡生”(县学一等生员的前列,由官府供给膳食,简称“廪生”)的资格,被任命为陈留训导兼摄教谕。上任之前,他母亲郭氏教育他说:“不要把你所从事的教职看成小事呀!这是为朝廷培养栋梁之材,为社会培养精英和青年才俊啊!也是你学以致用和帮助司牧官员治理国家的大事。”袁树三在陈留干得非常出色,受到陈留县地方官绅、士子及百姓的爱戴,名气很大,口碑很好。道光癸卯年(1843年)间,黄河发大水决口,冲毁了开封城墙。这个在陈留小县“分管教育”的小小芝麻官,却以其政绩卓著被封疆大吏看中,请他主持修葺那段被黄水冲坏的城墙。袁树三没敢立即接受如此重任,而是先请假回项城向母亲禀明这事。她母亲见儿子有畏难情绪,便训戒说:“城墙是保护老百姓安全的重要屏障,对抵御兵匪和自然灾害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修葺被黄水冲坏的开封城墙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上司命你负责督修,你为什么还要心存疑虑呢?你应当仔细地综合考察修葺工程中各种具体问题,不要怕麻烦,不要避艰苦,把这个差使干好!”听从母亲教诲,袁树三当即返回开封接受了任务。他不辞劳苦,不避风吹日晒,严寒酷暑,亲临修复工程现场。为保证工程质量,他革除了当时官场上的诸多弊端,堵塞了-受贿、虚报冒领、以次顶好、“豆腐渣工程”等侵吞或挪用工程银两的各种漏洞。在袁树三的督促下,修复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他的身体却累垮了。
  袁树三终因积劳成疾,殉职在修复工程任上。
  人物后代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袁保中一生虽没从政,但以附贡生资格捐过一个“同知”,在家族中以嫡长子身份主持家政,事奉尊亲。次子袁保庆则官至二品,成为“江宁盐法道”,掌管南京江宁)府的食盐产销。

袁甲三(1806~1863年),字午桥,河南项城市人。清朝大臣,赠一品袁耀东次子,袁世凯叔祖。

出身项城袁氏,聪慧好学。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授礼部主事,转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事,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同治二年(1863),病故,享年五十八,谥号端敏,葬于淮阳县西关,著有《端敏公遗著》传于世。

早期经历

袁甲三自幼聪慧,读书刻苦。他七岁入学,八岁的时候曾偷偷写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袁耀东见后很感诧异,认为“孺子可教”。可惜,袁耀东四十多岁就因病去世,没能看到这个儿子“功成名就”。袁甲三“家贫,刻苦励学,以慰母志”(《端敏公集·礼部议奏入祀乡贤祠折》),十四岁与长兄澍三同补县学,中秀才后,加入“勤工俭学”行列,在项城望族高崃云家当家庭教师。高家世代书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袁甲三在此受益甚多。

二十二岁,得廪生功名。三十岁,考中举人。三十一岁(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终于考中进士。而后,顺利步入官场,先后在京担任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礼部郎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担任御史、给事中。

弹劾上司

他性格刚毅,敢言直谏。他曾弹劾广西巡抚郑祖琛“慈柔酿乱”,弹劾江西巡抚陈阡“贿赂交通”。这两个巡抚也因袁甲三的弹劾而被朝廷罢免。户部提出恢复捐官制度,袁甲三亟陈利害,朝廷不得不收回成命。

清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驾崩,皇太子奕詝即位,年号咸丰。袁甲三被升任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兵科给事中印(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南河丰北决口,上疏极论时事,皆切中利弊。

咸丰二年(1852),列款奏劾定郡王载铨“卖弄横势,擅作威福”,弹劾刑部侍郎书元“贪鄙险诈,谄事载铨”(详见附录)。咸丰皇帝接到袁甲三的奏疏,亲自接见他,让他“明白回奏”载铨的情况。经朝廷查证,袁甲三所奏都是事实,于是载铨被免去领侍卫内大臣职务并被罚去三年俸禄,书元及刑部尚书恒春降职。此事当时震动朝野。

安徽团练防剿

咸丰三年(1853年),起义的太平军、捻军声势日大,工部侍郎吕贤基被派去安徽办团练防剿事宜,他奏请让袁甲三同去“帮办军务”。时当广东太平军攻陷了凤阳府,占领了临淮关,接连攻克蒙城怀远以后,又由亳州滁州窥视河南。袁甲三采取先稳定军心民心的办法,成功平息了颍州因汉回纠纷焚杀围攻府衙事件。

升任兵部侍郎

当年秋,兵部侍郎漕运总督周天爵卒于亳州,诏命袁甲三继任统帅军队。在这之前,周某曾奏报说,蒙城、亳州的捻军,合五十八捻为一大股,设有四大天王等名目,不可急剿。周某死后,袁甲三到亳州的王市集时,兵勇已散,民无斗志。袁甲三急忙召集散兵游勇,整顿团练,凝聚军心,占据要隘,结果在高公庙首战告捷。皇帝下旨命袁甲三接办剿“匪”事宜,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袁甲三向朝廷上疏推辞说,担任布政使职务后,政务繁杂,无法指挥军队打仗。朝廷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专门办理剿办安徽捻军的事。后来他又在标里铺打了个大胜仗,活捉了捻军首领邓大俊,俘虏捻军二千多人。

这年十月,安庆太平军占领桐城后不久,又攻陷舒城,吕贤基战死。朝廷想让袁甲三移军桐城,袁甲三急忙上疏说:“捻军首领张茂盘踞在怀远蒙城之间,正想进攻庐州(合肥),请先驻军蒙城和亳州,声援各州。”

捻军聚集雉河集,袁甲三令县丞徐晓峰击破之,擒捻军首领孙重伦。分兵击败临湖铺窜匪,擒捻军首领宫步云、马九。令游击钱朝举、知县米镇攻怀远,大破之,张茂负伤逃走。

平定太平军

十二月,太平军果然攻陷庐州(合肥),巡抚江忠源战死。袁甲三上疏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舒兴阿被免职。

咸丰四年(1854),袁甲三入据临淮,属安徽剿捻的北路军。不到一年,皖北捻军被他各个击破。朝廷褒奖,破格擢升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这时他最关心的是庐州收复问题,认为“庐州居江北腹地,又旁陷十余州县……庐州不克,不特江北各路防兵为所牵制,楚师东下亦不能急捣江宁。”但是中路军首领和春福济“师老兵疲,急难奏效”,谕旨却让他与和春、福济“联衔具奏”,“详细酌度办理”。

在淮北官员的任用上,和春、福济二人与袁甲三意见不合,二人上疏举劾袁甲三:“坚执己见,无从会衔”,诬告他“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饷银,冒销肥己”。朝廷听信了和春、福济的奏报,命袁甲三回北京交兵部“严加议处”,袁甲三在淮北很得军民心,他离开的时候,挽留他的百姓把路都堵住了。

暂遇低潮

袁甲三到京不久,即被革职。咸丰五年(1855)五月,袁甲三向督察院申诉说:和春他们说我擅截饷银等罪名,都是诬陷的。因为在鮦城战役(咸丰四年)后,我曾经责怪和春他们“置不应援”。今年又因为他们攻打庐州失败,弹劾过他们。他们怀恨在心,所以捏造流言蜚语诬陷我。督察院接到袁甲三的申诉,就向咸丰文宗皇帝作了汇报,文宗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

袁甲三离开皖北不久,捻军首领张洛行又把安徽、河南各部捻军联合在一起,声势更加浩大,老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怀远县的老百姓胡文忠,卖掉自己的女儿作路费,徒步走到京师,请求都察院让袁甲三回安徽镇守,因为他的状纸没有被都察院接受,就怀揣状纸上吊自杀了。言官给事中孙观、御史曹登庸宗稷辰等,先后上疏说:“袁甲三在临淮剿办有方,地方才因此得到安宁。”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也纷纷上呈奏章,请求“仍起甲三视师”。经各方查证,和春福济指责袁甲三的种种罪名,确系诬告。袁甲三才得以平反并被重新起用。

重新起用

咸丰六年(1856),袁甲三受命协助河南巡抚英桂剿办河南捻军。他先到归德(今商丘)召集旧部与捻军对垒,三战三捷,一举瓦解了捻军对亳州的包围。然后在燕家小楼歼灭捻军几万人,俘虏了捻军首领苏天福,只有张洛行一个人逃跑了。对此,朝廷特诏嘉奖,命以三品京堂候补。

后来张洛行又纠集溃散的捻军进攻颍州,失败后再度占领雉河集咸丰七年(1857),袁甲三的军队先后消灭了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为太仆寺卿,赏戴花翎。胜保督师攻张洛行正阳关,久不下,奏请袁甲三合剿,袁甲三令部将朱连泰、史荣椿攻韩圩,克之。

咸丰八年(1858),与胜保一起解固始之围,收复六安。史荣椿破捻军于铜山,斩其首领孙大旺。移军宿州,袭取王家圩,诛首领王绍堂等,乘胜收复七圩。七月,受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恒偕总兵傅振邦大破捻军于太和李兴集,歼毙数千,逐捻军出河南境,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咸丰九年(1859)正月,与胜保意见不合,屡被上疏参奏,故被召回京,入觐,面陈军事。四月,上谕袁甲三为漕运总督。胜保因母亲病故回籍丁忧时,袁甲三被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

咸丰十年,他进军凤阳,屡战屡捷,朝廷嘉奖他调度有方,赐黄马褂。这年秋天,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王公贵族都逃到热河去了。袁甲三请求率兵北上,保卫北京,朝廷说临淮是南北要塞,没有批准。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袁甲三督军攻占捻军坚守三年的定远县城,并派兵与多伦阿部同取庐州城。袁甲三知道自己带领的军队不是嫡系,又无用人和筹饷的实权,与自成一派的湘军、皖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虽然屡战多胜,但寿州失陷仍有诬言上达。这使他处事更加谨慎,长子袁保恒作战勇敢,就从不准他与别的将士争功。

多年戎马生涯,袁甲三已积劳成疾,全身麻痹。他先请假休养,后病势剧增,又请开缺回籍。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但是所下谕旨却说:“前因寿州失陷,袁甲三与翁同书共办一事,且有督办军务之责,降旨交部严加议处。维念该大臣督办安徽军务三载,时值艰危,竭力支持,一切尚属稳练,该部所议袁甲三应得革职处分,著(着)加恩宽免”。

袁甲三住在陈州(今淮阳县)家中养病期间,捻军两次进攻陈州。当时袁甲三的病已非常严重,他就在病榻上向守卫陈州的将吏传授破敌方法,结果捻军两次进攻陈州都没有成功。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岁。同治皇帝赐谥号“端敏”,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建专祠。有《端敏公遗著》传世。

袁凤三,字桐友,取凤凰为“百鸟之灵长,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之意。河南项城人。
  袁凤三和树三、甲三、重三一母同胞,不知是没二哥聪明还是没二哥运气好,虽然同在母亲耳提面命之下,篝灯夜读,甚至两个哥哥都当了官,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自己尽管奋发努力,用心苦读,可就是不能进学,以致“屡困秋闱”,进不了“走科举正道入仕”的门槛,连袁甲三都为之扼腕叹息。
  于是,袁凤三想走大哥树三的路,但他不具备大哥“廪贡生”的资格,想用“纳捐买官”的办法却又没钱。据说袁凤三是用了二哥的续娶夫人陈氏典当陪嫁的首饰钱,捐了个“禹州教谕”实缺。
  禹州任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年。袁凤三很看重自己所从事的教职,身教为先,时时向生员们和百姓、下级官吏讲解“修身、治家、平天下”的道理和方法。在禹州,袁凤三不仅个人享有很高声望,禹州的官绅富户士农工商也大都了解袁母郭氏的为人。郭氏到禹州看望儿子期间,禹州的官绅士子往往掺扶着自己的老母亲到学塾去拜望她,争睹郭太夫人的丰采。
  禹州虽然地处河南中部,但西临伏牛山区,鲁山宝丰等边远山区,自古多有土匪为患。禹州地处土匪东掠西蹿要道,每当大股小股土匪兵临禹州城时,人心惶惶,“跑反”的事经常发生。此时,袁凤三却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和未着戎装的儒将风度。每次州守出战,都委任袁凤三留守。袁凤三每天率兵丁在全城巡逻,彻夜睡不上觉。为接济守城粮草,他甚至典当自己的衣服捐献。禹州官民被他的忠义所感动,守城更加坚定。
  土匪离开禹州以后,州守想松口气,凤三对州守说:“现在天下正是多事之秋,守城的事一日不可松懈”。于是州守率士民修城、培隍、濬池、修缮兵器,修复城外石桥,为防备贼人再次攻城作好了充分准备。后来捻军活跃时,许多州县的城池都被攻陷,只有禹州城完好无损,是袁凤三的功劳啊。因为守护禹州的功劳,袁凤三被加四品衔,在任候选“同知”。
  可惜的是,袁凤三死在禹州训导任上的时候,也没能补上副县令的实缺。官位“四品”,不过是虚衔而已。但当地的官绅百姓追念他的功绩和人品,对他的不幸辞世表示了沉痛的哀悼。族人从禹州“扶柩归葬”时,禹州的民众因不能在袁凤三生前攀辕留靴,送万民伞,在他死后自发的为其送行,所谓“士民哭巷,追思弗衰”。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袁重三,字惺轩,号敬有,具体生卒年不详,今河南项城高寺袁阁人。他是袁树三的三弟,小时候也很聪明,也是早年“食饩”,也是远近闻名的师表人物。
  他素有大志,可是看到哥哥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侄儿袁保恒袁保庆都在外地做官,老母亲郭太夫人年事日高,需要侍奉,就不再往仕途上努力,专心在家料理家务,孝养老母,课读子侄。他为子侄们请来了塾师,严厉督导子侄们的学业。当时他们家三世同堂,一家数十口,却能和睦相处。他为人处世忠厚老成,待人接物不论老少都和平坦易,遇事却又敢作敢为。中年的时候恰逢乱世(捻军起义),就倡导修建寨堡,保卫乡里不受侵犯。范集尚店寨被捻军攻破后,清总兵张曜督师围攻,袁重三也率领乡团协助。
  母亲年龄越大,他越是不忍离开母亲,只以训教子侄、孙辈,博取老母亲欢心。后来朝廷为表彰他侄儿袁保恒平定捻军的功绩,封他为“资政大夫”。这是一个相当于民国议员类的荣誉。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袁世凯的生父,袁耀东一支的长门长孙,秀才出身,捐过同知。他没有随叔父袁甲三征战,也没有出仕为官,主要在家经营家业,照顾老幼。地方不宁时,在本村筑寨堡、练乡团,保护乡里,恪守礼教。同治十三年,他在叔伯兄弟袁保恒的支持下,主持编修完成袁氏家族搬迁项城后的第一部《袁氏家谱》,并铸于铁牌,镶嵌在袁阁村袁氏家祠中,这就是著名的袁氏“铁牌家谱”,是研究项城袁氏的最早谱史资料。袁保中有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凯、世辅、世彤(《袁世凯和项城袁氏家族》,《项城文史资料》总第十辑,第136页)。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项城袁张营(今属项城市千佛阁区)。袁甲三长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因跟从父亲袁甲三在安徽剿灭捻军战功卓著,获一品顶戴赏。

袁保恒自幼在父亲调教下苦读孔孟,兼修武学,“十三学书十五学剑”,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了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袁保恒请假送亲回籍,转赴安徽看望统兵剿捻的父亲袁甲三。袁甲三奏请朝廷同意,把他留在军中辅佐军务。此后袁军亳州之围,又连拔白龙王庙、寺儿集、稚河集等捻军据点。战斗中,袁保恒作战勇敢,所向克捷。随军钦差大臣胜保,提议为他请功,却被袁甲三为避嫌疑而拒绝。直到咸丰七年,胜保坚持上奏袁保恒的功劳,他才得到圣旨赏“侍讲”衔花翎。

咸丰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领部分捻军,从安徽怀远出发进攻孙家寨,袁保恒率领步兵由潘家屯、杨庄一路配合骑兵会剿,俘斩捻军数十人,夺得大量辎重。十一月,又统兵取道永城,追剿孙葵心、刘狗带领的进攻陈州周家口的捻军。经鹿邑绕道截击,后在太和境内击溃孙刘部,被朝廷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 [1] 

咸丰九年(1859)正月,袁保恒跟随父亲奉命回京,被允文渊阁校理,八月份任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三月,袁保恒奉命仍回袁军营中听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马步军剿定远捻军,屡战屡捷。袁甲三的军务帮办穆腾阿移,建议袁甲三给袁保恒请功,袁甲三仍以“不敢与将士争爵赏之荣”阻拦。后来朝廷得知此事,特发上谕给袁甲三:“保恒著有功绩,亦应实叙,不必引嫌。”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归顺清廷的捻军将领苗沛霖、张士端重举义旗,分别攻占了定远和怀远。袁保恒率精兵五千进攻怀远,于当年十二月收复二地,擒斩苗、张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恒被擢封为翰林院侍讲,八月份转为侍读。这时袁甲三病重,上折请求解职,获恩准退养后,袁保恒请假回淮阳侍奉父亲。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恒被赐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皇帝的老师)。这时,皖北、山东的捻军已在清军镇压下渐趋平息,袁保恒深谋远虑,为防止捻军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项建议”,其中有一条“置军屯田”的重要建议,可惜朝廷无议,如石沉大海。恰在这时,苏州又被捻军占领,还筑垒固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灭捻军。袁保恒得知后,立即上折反对,认为夷人贪而无信,不但不能借用,还应多加防备。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重视,终于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再次上奏请“置军屯田”,认为此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愿回京与廷臣“面议”。可是朝廷认为他不经督抚反复奏请一事,属于自信过深,不合体制,交吏部议处,结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给予降一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袁保恒虽然受降职处分,但前任顺天府尹蒋琦龄仍在上奏的策论中称赞袁保恒“武备娴熟”,户部尚书罗淳衍疏论人才时,也提及袁保恒“久在军中,武事谙练”。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军又起,声势如前,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立即上折请缨出战,奏折中提到豫皖各路大军都是父亲的旧部,自己愿意和他们同甘共苦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朝廷准奏,调他到李鸿章营中委用。清军与捻军在商河一带决战时,袁保恒率轻骑冒酷暑追击捻军,配合李鸿章的部队围歼捻军于徒骇河。捷报上呈后,朝廷撤销了对袁保恒的处分,仍以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并授予三品衔。

这年八月,袁保恒又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实缺,被委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 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备翰林官升迁﹐无实职),十月再升为詹事。左宗棠军克复肃州时,朝廷大奖左军将士,袁保恒荣膺一品顶戴。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返军时,让侄儿袁世凯随侍身边,想为袁世凯以后的发展丰富阅历。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寿典,她特别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额、如意、文绮,以示对袁保恒的恩宠。光绪元年(1875)三月,袁保恒奉召从左宗棠军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回籍奔丧,正赶上河南一带发生特大旱灾,饥民相食,饿殍遍野。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朝廷革职查办。袁保恒丧假期满后,受命到河南府(开封)帮办救灾事宜。此间,袁保恒摒绝供帐,服食粗粝,协同暂署河南的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通饬所属府、州、县署,详查灾民户口造册上报。他日夜为救灾操劳,连上数折陈述灾情,还亲书求助信件发给全国各省大吏,并写家书要求家人倾尽家财恤救本地灾民。

赈灾事务繁重,袁保恒经常食宿无定,身心日渐憔悴。光绪四年(1878)4月,豫东一带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计划到灾区视察一边,巡视春种情况,尚未成行却不幸染上霍乱。那时,霍乱本就属不治之症,心力体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长逝。灾民闻袁侍郎病故,无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配享。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清史稿》有传。

袁保庆1825-1873),字笃臣,号延之。河南项城人。袁树三次子,袁世凯的嗣父。他幼承家教,学业突出,于咸丰八年(1858)中举。后跟随叔父袁甲三在鄂豫皖苏一带,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卓著,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

七岁时,他与堂弟袁保恒,同受读于叔父袁甲三。袁甲三管教严格,细心教他们读儒家著作。袁甲三入仕后,他们又到邻村继续读书。袁保庆性格内向,不好玩耍,经常一个人思考问题,对老师所教内容都能融会贯通。遇到宋儒以来的著作,总是探赜索隐,务求甚解。

青年时期,正是袁甲三统军剿捻时期。袁甲三恐他们学业无进,就把他们召入军中,一方面让他们参与军事行动,一方面特聘睢州著名塾师吕新吾、汤潜庵为他们授课。先生们对袁保庆的评语是:学切于实用。咸丰八年(1858年),叔父让他回乡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因为他在叔父军中作战勇敢,亲自带领清军攻克了安徽的六安,被副督统胜保上奏朝廷,封光禄寺署正

咸丰十年(1860年),顺天府毛昶熙督办河南团练,奏请袁保庆帮办,专司训练。那年十月,山东捻军集结亳州拟西进,袁保庆督率团丁声援官军,在开封、归德商丘)一带布阵阻敌。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军在数日内杀死捻军几千人,捻军节节败退,随后退回亳州。袁保庆又率领军队攻破夏邑、睢州等地,斩杀捻军首领数人,被朝廷嘉奖四品衔并赏戴花翎。

第二年正月,捻军占领了陈州宋集、雷集一带,袁保庆约请道员周旭徵带领团练前后夹击,再次大败捻军。同治二年(1863年),豫皖交界捻军四起,侵扰正阳、息县、项城、沈丘等地,还占领了新蔡县城。毛昶熙及钦差大臣胜保,先后把陈州、汝宁防地交给袁保庆。袁保庆率军奋战,先后击溃多处捻军,俘虏并杀死捻军大小首领上百人,攻克或收复了被捻军占领的路阎庄、三官庙等五十多个村寨。捻军将领王九现、李如松率兵攻占了项城尚店寨。袁保庆督军和他交战五十多个昼夜,最后杀死了李如松等十九名捻军将领,斩首、俘虏捻军三千多人。这次战役大获全胜,袁保庆又被加封盐运使衔。

同治四年(1865),河南巡抚张之万保举袁保庆为道员,留河南补用,浙江巡抚马新贻也力保留浙江补用,但都未被吏部批准,却被旨封为知府,发山东补用为济南府。同治七年,升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再次力保袁保庆赴江苏办江防,终被军机处议准,钦封江宁盐法道,掌一省食盐的生产、运销,衙门设于南京。

在盐法道任上,他查看河工,督办盐务,并指挥江防水陆各军,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克勤克俭,昼夜操劳。

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庆病故于任所,终年48岁。谥中义,生平事迹被宣付国史馆,附祀于临淮袁甲三专祠内。

袁保庆逝世后,袁保龄将他的文稿编撰为语录体《自乂琐言》一书,详述为官之道。如他认为官民本是一体,当官的只要能对老百姓关心五分,老百姓就会对你颂扬十分。官不负民,民断不负官。所以他特别强调:为官者,不责己而责民,却动曰百姓不好,是醉语耳!据说,他逝世时留给嗣子袁世凯的,就有这部书。袁世凯的一生,受其影响甚大。这部书于辛亥年夏,被收入清芬阁刊印的《项城袁氏家集》流传至今。(清史稿)

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1862年中举人。

1866年,25岁的袁保龄任清朝廷内阁中书侍读。1877年,袁保龄因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1878年因赈灾有功,升为道员,加三品衔;1879年《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告成,赏二品顶戴。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袁保龄是诸习戎械,博通经济,才具勤敏的官员,于1881年以北洋佐理需才为由,奏请朝廷将其调到天津,委办北洋海防营务。

1882年,袁保龄接替黄瑞兰,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上任后,他锐意改组原工程局,裁撤贪鄙无能官员,启用熟谙技术的人才,妥善处理上下级和军民、华洋等关系。在督办海防工程时,他大胆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建港修坞,很快使旅顺海防工程展现新的局面。在修筑拦海大坝时,他冒严寒,亲临现场,监督民工洋匠日夜赶修,历时40个昼夜筑成拦海大坝。在他的主持下,港坞配套工程,如挖掘坞基、修建码头、开渠引水、拓宽海口、疏通航道、购办机器,以及成立修船厂、机械局、建筑弹药库、海岸炮台、水陆医院、旅顺电报局、建造机器超重船等10多项重大工程,均得以按时完工。为保证施工决策的正确性,他坚持施工原则和质量标准,对于不能保证施工质量的错误主张,做坚决斗争,毫不退让。其时,受聘的德籍工程师善威主张用砖建坞,他认为砖不耐久,必须用石料。双方争执4个多月,终于按他的指令用石料修坞,从而保证船坞历百年而坚固如初。 袁保龄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但督办船坞时立下功劳,受到朝廷表彰,而且为旅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正义,公平合理地处理前工程局与当地土地业主在用地方面的争议,如数退还前任拖欠百姓的货款。此外,他在倡导旅顺一带广种桑树,教民养蚕和纺织,兴办学堂,促进了旅顺的经济发展和民众开化。

1884年,李鸿章巡阅旅顺口,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对袁保龄赞赏道: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18864月,醇亲王奕譞(溥仪的祖父)亲阅旅顺口,认为旅顺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

1889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病卒于旅顺防地。清政府比照军营积病故例优恤,授资政大夫,晋封光禄大夫,赠内阁学士,列入国史列传。生前著有《阁学公集》等书。

袁保颐,字荫臣,河南项城人。父亲是禹州训导袁凤三。十四岁那年,他父亲去世,随堂兄袁保恒在京师读书。后来也是因袁甲三余荫,被授为户部主政,后补户部陕西司主事。升为知府候选后,就跟堂兄袁保龄到旅顺督办船政。

光绪十一年(1885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袁保颐被派去协理军务。由于他治军有方,兵不扰民,很受当地老百姓敬重。后来受命办理沪尾的海关税务,更显示出突出的管理才干。沪尾今名淡水,是一个山水汇集的山城河港。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当时台湾南北的财政要枢。然而,这里的征税却向来困难,地方财源日涸。袁保颐到任视事后,采取果断措施,一举征得税银数十万两,为台湾府的稳固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他听说驻守在旅顺的从兄袁保龄病危,急忙请假前往探视。可是等他赶到时,袁保龄已经病逝在任所。袁保颐只好协助堂兄的家人,把袁保龄送回天津办理丧事,又扶柩回项城袁阁祖茔安葬。

期间,与袁家祖茔所在地袁阁相距不远的娄堤店,位于汾河北岸,因河渠淤塞,道路梗阻,行走很是不便。袁保颐就慷慨解囊,出资疏通道路,方便行旅。

光绪十七年(1891年)台湾发生漳蕃之乱,袁保颐受命返台,投入戡乱战争。平乱战斗中,他功绩卓著,被叙为道员,加三品衔,负责办理营务处并处理善后事宜。

因为受瘴疠之气侵扰,内地驻台官兵死亡很多。袁保颐长期在烟瘴中生活,就也曾大病过一场。病愈后,他一方面想方设法治理瘴气;一方面亲自处理病故官兵的后事,有时还亲自带人把死亡官兵的遗体送回家乡。有地址不详的人,就买义地埋葬在当地。平时他施药、舍棺、兴办义学等种种善举,都是用自己的俸银办理的。别人听说了这件事,万分感激,口碑传扬一时。台湾巡抚刘铭传非常器重袁保颐,凡军务要政都要保颐协助。

后来合肥人龚仰渫受命出使英国,就奏调袁保颐当参赞。可袁保颐刚回到天津,突然病故。其长子袁世斌,湖北知府,次子袁世恪,不详。事迹散见于《清史稿》。

袁世凯及其后裔事迹简介(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1ab1f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9.html

《项城袁氏(袁世凯家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