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研究

发布时间:2013-09-19 15:5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岛的研究

北岛的研究

摘要:北岛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诗人。近20多年来,评论界对北岛的研究时断时续。这些研究可以从背景、思想研究、文本、艺术手法研究、北岛研究的不足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以展示学术界对北岛研究的现状及亟待深入探索的必要和可能。

关键词:北岛述评

引言

80年代初他的一些作品被广泛争议。对其诗歌的细读和阐释,每每使敏感的社会问题一触即发。北岛的诗以其冷峻的怀疑主义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深刻的悲剧风格与荒诞感的扭结,精神的措辞和独立的要点,既使思想上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又使庸众和权力主义者震惊。十余年匆匆而过,关于北岛诗歌的接受状况实际上并未得到明显改变。无论是激赏北岛者还是怨愤北岛者,他们的关注点却有极大的一致之处即“政治”视点。尽管时至今日关于北岛诗歌的公众接受状况,实际上并未得到明显改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屈从于这种状况

1、背景及思想探源

北岛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与他文学创作的独特个性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分析较深的是,认为“文革”荒诞的历史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在作品中体现为作者成为了倒挂在“一棵墩布式的老树上”的形象,因为惟有倒挂在树上,才能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理性关照阅。王干说:“北岛‘文革’时期诗作的一个凝聚点便是十年动乱的惨痛历史。”评论者一致认为,“文革”对北岛所造成的那种深重的优患和悲观的怀疑意识对其一生都有影响。其一,他诗中沉郁、悲壮、凄枪、优患的情感基调与汉民族在特殊时代的深重忧患意识和谐一致;其二,北岛后期诗作中也怀有前期作品中深重的优患与悲观的怀疑意识;其三,他后期诗歌中还使用着前期惯常使用的那些词语元素,留下了那个时代的话语烙印,如《苹果与顽石》、《过夜》等作品,诗中鲜明地留有“反文革话语”的痕迹。在肯定“文革”这一时代背景是造成北岛独特个性的主要因素的同时,研究者也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北岛的影响。有的指出,其诗节对称、注意押韵,几近歌谣,如《小木房的歌》、《星光》、塔五色花》等诗,明显有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影响的痕迹。

思想研究,是北岛研究的焦点所在。研究者以其思想中的理性启蒙与人道主义为起点,多侧面地关注和透视了作家的精神世界。理性和人道主义是北岛创作的起点。“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他的这一思想主要表现为在“文革”及稍后一段创作中抨击人性被扭曲这方面的内容。或在诗中表现理想与现实在他内心引起剧烈冲突的激情;或唱出英雄的悲壮颂歌,以表达冷峻否定的外表下潜藏的对理想人性焦灼、热切的期待之情,如《结局与开始》。大多数评论者认为,北岛这种理性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影响和熏陶之下,北岛对民族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作为一种外在经验条件而与他的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而产生。有的指出北岛这种强烈的理性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作家似乎只有一路放声歌唱的权利的时代是对广大民众的一种启蒙与警醒。当然,也有与之意见相反的,认为北岛这种理性是“诗人乘机在共和国的大合唱中插入了一连串怪音。”

这些研究现象表明,研究者大都是在反思历史的自觉意识上,对北岛思想研究展示了较为宽阔的视野和相当的理论深度,这对于在北岛研究上努力克服只停留于表面把握和感性阶段而缺乏理论发现与探索的不足,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文本、艺术手法的研究

研究者在研究北岛其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其文本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进展。在北岛发表的诗歌中,被学者们分析得较多的作品有:《回答》、《宣言》、《结局或开始》、《雨夜》、《履历》、《古寺》、《岛》、《一切》、《同谋》、《日子》、《可疑之处》、《走向冬天》、《爱情故事》、《睡吧,山谷》、《生活》、《明天,不》、《彗星》、《白日梦》等。《回答》则几乎每一位评论者都曾对这首诗进行了分析。如《回答》对十年动乱的荒谬现实进行了尖锐有力而又形象的否定和批判,显示了某些青年那时的迷惘、困惑和某种觉醒,是诗人以挑战者的身份,向变态社会发出的吼叫和宣言,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新时期“胧诗的压卷之作习”。当然,也有对《回答》进行否定的。综观对北岛单篇作品的研究,不难看出,评论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阐释的居多,且多集中在第一层面即作品本身,也有注意到第二层面的即创作主体心理,能深人到作品的第三层面即哲学思考。

北岛诗歌的艺术手法比较独特,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对于北岛诗歌中的独特意象,有研究者称为“北岛式”的意象。北岛前期诗歌创作有着对新诗形式进行积极而大胆探索的精神,80年代引进西方超现实主义和直觉主义美学,运用象征、暗示、夸张、蒙太奇等手法,为其诗歌带来了艺术的妙处。北岛曾在1980年说:“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人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

诗歌的容量、潜意识和瞬间的捕捉。”的确,北岛诗中的意象转换较为灵活、迅速,已被研究者广泛认同。王干认为北岛诗中“多层

杨景龙,朦胧诗的压卷之作[J].文学知识.1988(6).

意象的巡回转换,强化了诗的密度”。因此,“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是北岛诗的一大特点。在具体意象的探讨中,有的学者说:“否定深刻的悖论式意象在北岛诗中俯拾皆是,它们构成了北岛诗的张扬力和警醒力,是北岛诗歌意象的独特之处。”北岛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新时期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可供继续探索的新路。北岛的艺术手法与其艺术原则之间的内涵、联系、变更及其由此导致的经验与教训,还有待于学术界深人探究。

3、北岛研究的不足

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中期的评论界,关于北岛的评论,或吹捧之声登峰造极,或极力贬斥将北岛打入冷宫。其一,研究时间上的断层。国内北岛研究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1985-1988年这四年里,发表的相关论文大概平均每年有5-6篇;1989年以后,研究北岛的论文在国内几乎不见了将近十年之久;1998年开始,国内每年才开始出现12篇研究北岛的论文。其二,北岛诗歌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自北岛80年代末旅居国外之后,在很多高等院校编写的新中国文学史诗歌章节里没有北岛,即使偶有提起的也只是一笔带过。其三,北岛研究有待深入。北岛研究主要集中在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正是受外来思潮影响研究方法不断革新的阶段,虽然人们审美意识和发现愿望不断被唤醒,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时间上,毕竟少了一些经验积累,总体而言,研究方法还是比较陈旧、单一,而到了90年代,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有了较多的经验时,北岛研究又陷于沉寂,因此,对北岛前中期的诗歌研究还有待深人。

总之,面对已有的北岛研究成果,展望21世纪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北岛研究将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谢冕.关于九十年代的话题[A].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王干.历史·瞬间·人[J].文学评论,1986(3).

[3]王玲.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意识[J].辽宁教育学报,1987(3).

[4]王干.孤独的北岛,真诚的北岛[J].当代作家评论,1988,(2).

[5]陈绍伟.重评北岛[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5).

[6]丁宗皓.人格的界碑,北岛的位置[J].当代作家评论,1988,(4).

[7]于慈江.孤独的醒者与绝望的期待[J].名作欣赏,1986,(5).

[8]张阂.北岛或关于一代人的“成长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8(6).

[9]章亚听,耿建华.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161.

[10]李传申.深邃·悲壮·跃动[J].名作欣赏,198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1755419b6648d7c1c746e9.html

《北岛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