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发布时间:2013-06-20 16:26: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以《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优课”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作者对“优课”标准的认识: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而教学亮点的创设则来自课前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调整与创生。

[关键词] 教学亮点 预设 调整 创生

作为教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怎样教出一流的“优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2006学年,我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参评让我对于“优课”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常言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上课也一样。如果说沉闷、枯燥、平铺直叙是一堂差课的共性,好课各有各的精彩。那么我以为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它可能是教师刻意设置的一个活动体验,也可能是课堂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问答……正是这些教学亮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认知与情感交融成一片的良好学习境界,使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新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正是这些教学亮点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令人意犹味尽、回味无穷。作为一个历史与社会教师,该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教学高潮呢?笔者在此想以2006学年参评的优质课《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预设的“亮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策划才能出好戏,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亮点都是预设带来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来自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教学创意,是指与其他教师上课相比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教研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灵感的体现,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你想得出,它应该是出人意外又引人其中的教学创意的优劣往往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标尺。教学创意在预设时一般可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礼乐文明的确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始课,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教材层次清楚,内容简洁明了。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认识礼乐文明制度的基本内涵;礼乐文明制度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了教学中我亟需克服的几个问题:1、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师生关系融洽有一个过程;2、尽管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这类抽象概念,对八年级学生来讲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运用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是教学的重点。3、如何通过一节课来渗透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学习探究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是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设计:

预设一:想象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去过杭州的“宋城”?(生……)“宋城”有一句非常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借我一天,还你千年。确实,到了宋城,那里的建筑布局,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逼真得让人觉得似乎倒转光阴,回到了宋代,真有“今夕不知何年”的感觉。那么大家愿意借我一节课,还你千年前的文明吗?(设计意图: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不熟悉,想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预设二:视频导入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请同学们思考: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设计意图:借助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历史背景,迅速理清基本历史发展线索,从而导入分封制的教学。)

预设三:“命运选择”小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简单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条,由四大组推选代表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由教师作为错坠时空的现代记者对之采访,谈谈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看法。事先预设问题如下:(问天子、诸侯)1、你今天的身份和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自己的努力吗?2、你会把你的王位或爵位传给谁?3、你的兄弟姐妹你将如何处理对待?4、现在有机会来到现代,你愿意吗?……

(问平民、奴隶)1、你这样出身的人在周朝能否当上大官?在现代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央领导人?2、你愿意留在西周吗?原因何在?3、西周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感受在西周,每个人的命运、地位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通过教师采访这一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游戏问答中来增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性认识,感受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平等、竞争这一文明的进步。)

预设四:课后拓展

出示问题: 2003年,一位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曾说:“德国教师来到会场,都大大方方先往前排和中间坐,中国教师到会场大多只是静悄悄地、小心翼翼地坐在偏僻角落里。”请从礼乐制度等方面解释这一现象。由46人小组合作,感受现实生活中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设计意图: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受其影响的影子,通过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礼乐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借此告诉学生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课后能自觉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然,预设好的教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由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它必然要求教学活动能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僵硬的套用教案,不知调整和变通,教师上课就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这种“按部就班”的“表演”,又何来亮点可言呢?因此,教师对教学亮点的预设不仅要适度(针对教学重难点),而且还要留有空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弹性空间”教师的预设,更多是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预设学生在各种可能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的是教师的总体实力,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调整和创生的“亮点”

新课程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教学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主观可以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在调整中创生教学亮点。

在《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中,尽管我自我感觉良好,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作了很多变动。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变动创生成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也打动了评委的心。

变动一:课前几分钟抓紧时间与学生闲聊,无意中得知本周班会课将举行成语故事大赛。我立刻决定变换导入,既节省时间,又能产生我想要的氛围。设问导入同学们正在准备周四的成语大赛吧!老师先来助你一臂之力,先来考考你。你知道临阵倒戈这个成语故事吗?(生……)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你知道吗?”因为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原本我预设要两个环节完成的任务,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而且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原本相当紧奏的教学时间也有一定的缓解。

变动二:“命运选择”小游戏中,有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种礼乐制度既然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还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而沾沾自喜?” 怎么办?我事先没想过这个问题,看着这个男同学骄傲又有点狡猾的笑容,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我知道他是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学生,我首先表扬他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然后开始设问“同学们认为该不该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我们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全盘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缘故吗?”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讨论非常热烈,我乘机要求男女生作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我顺势点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照办照抄,全盘吸纳的,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渐渐沉淀下来。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而西周礼乐制度中那种森严的等级观念早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渐渐消逝。本来这一知识点应该在新课完成后的小结中提及,但机会来了,我们就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环节,随时调整,不但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知识点得到落实,而且为九年级文化部分的知识作了铺垫。

……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现象甚至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因为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

2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3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中,惟有教师课前科学的预设教学亮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创生亮点,我们的课堂上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才能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案例设计与教学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求实尚活的课堂教学》 曾宪一 浙江教育科学 2006年第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df50a569dc5022aaea003f.html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