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野果··有毒菌类

发布时间:2018-07-01 15:01: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毒野果(农检2班:朱柱兰)


一、麻风果
  麻风树为喜光阳性植物,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具有较强的耐干旱瘠薄能力,因此在三亚野外随处可见,误食中毒的现象也屡发生。儿童时期,父母便常为此特别叮嘱。
  毒性:苦、涩,凉。有毒。麻风树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毒性大,枝叶次之,种仁有泻下和催吐作用;食2—3粒即引起头昏、呕吐、腹痛、腹泻,多食症状加重,有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循环衰竭,并有尿少、血尿及明显溶血现象,最后虚脱死亡。


 

 



二、相思豆
  相思豆,又名相思子、红豆、美人豆等。王维的一首红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让相思豆自古以来都诠释为爱情的种子,相思寄托之物。用其所做的饰品风靡南国,时尚女性以佩带红豆精美饰品为荣,男女恋人纷纷为对方选择相思红豆饰品表达心中的爱意。然而,不要被其美丽的传说迷惑,其毒性超过砒霜!
  毒性:种子剧毒,叶和根次之,相思子有毒成分属于植物毒蛋白类型。种子外壳较硬,误食无破损的种子不易中毒,而一粒果仁即可致人死亡。

 


 

 


三、野菠萝
  野菠萝并不是真的菠萝。学名叫露兜树,露兜科热带小乔木,属于红树族谱,是一种野生的固沙植物。它的果实象菠萝,但却坚硬无比,几乎无法食用,因此把它们叫野菠萝。野菠萝生于村旁、路边、山谷、溪边及滨海地区。在三亚如南山、蜈支洲岛、呀诺达等景区均可看到。
  毒性:果实富含挥发油、多种有机酸等,还含一种水解蛋白酶,有实验表明,摄食后7天可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但其根、果和果核可入药,有发汗解表,清热解毒,利水化痰等功效。


四、枇杷树
  枇杷树学名叫榄仁树。在充足空间下,枇杷树可生长成近似木棉的平衡分层树冠,是理想的观叶乔木。因此,在三亚河东、河西路两岸,随处可看到作为行道景观的枇杷树。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枝、叶、果的乙醇提取物1000mgkg6分钟死亡。而据网上的资料介绍,带杏仁味的果仁可以食用,还可用来榨油。小时候我与许多同学也曾摘食过,除了觉得果实味道酸涩外,也无不良反应,看来毒性不是那么强。


 

 

 


五、苦楝
  苦楝是古老的树种了,除了三亚以外,黄河流域以南、华东及华南等地也皆有栽培。苦楝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且树形潇洒,枝叶秀丽,因此也常用做庭荫树、行道树、疗养林。在三亚许多学校里都可以看到有数十年树龄的苦楝,我们上学的时候便常摘其果子来进行对战。每逢春天,是苦楝花期,一树的淡紫色小花簇拥在枝头,偶有微风拂过,花朵便纷纷扬扬飘落,如雪花飞舞,甚为漂亮。

毒性:全株有毒,果实毒性较大,成熟果比未成熟果毒性大,其次是根皮、茎皮。人食果69个,种子3040粒,根皮400g,即可中毒以致死亡。食用者在服后半小时、一般46小时出现症状,最快3小时死亡。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全身麻木、无力、体温升高、瞳孔散大、抽搐、心慌、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紫绀、狂躁或委靡、神志恍惚,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六、五色梅
  五色梅又叫马樱丹、臭草,为常绿灌木。花期5—10月,由多数小花密集成半球形头状花序;花色多变,初开时为黄色或粉红色,继而变为桔黄或桔红色,最后呈红色。同一花序中有红有黄,所以有五色梅、七变花等称呼。它的花具有吸引蝴蝶的诱因,每当花开时,会有许多蝴蝶翩翩而至。
  毒性:枝叶具臭味,有小毒。牛、羊食后可引起慢性肝中毒,发生胆汁郁滞症,症状为高烧、体弱、步态不稳、腹泻,继之出现便秘和严重黄疸及光敏感。叶的乙醇提取物可使犬血压降低、呼吸加速及震颤。


 


  


 七、山小桔
  灌木,高2-3,果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淡红色或朱红色,半透明。由于果实看起来鲜美而常被摘食。
  毒性:含有生物碱、挥发油、α-蒎烯(α-Pinene)和柠檬烯(Limonene),有小毒。医书《本经逢原》认为:  “血热妄行、色紫浓厚、脉实便秘者禁用。



 


八、苍耳
  苍耳,为一年生杂草,高可达1。在三亚野外常见,果实表面具钩刺,易黏在头发衣服上,因此,我们儿时常常摘来做恶作剧用(如抓一把用力黏在女生长长的头发上)。
  毒性:全株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炒食种子25400g可引起中毒,多在45小时至3天内出现症状,严重的可造成死亡。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心率减慢、精神委靡、全身无力、多汗或无汗、嗜睡或烦躁不安、瞳孔扩大等。严重者肝肾检查有损害,肝大、黄疸、广泛性出血、昏迷、抽搐、心力衰竭、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家畜食后也引起中毒,尤以猪和牛为多。症状有抑郁、呕气、脉搏急速、体温下降、呼吸困难以致死亡。

 

 

 

 

 


九、曼陀罗
  曼陀罗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为旱地、果园和苗圃杂草,或入侵林缘、路旁和草地。注意曼陀罗和曼佗罗的区别,一字之差,前者是毒品,后者是茶花。
  毒性:全株有剧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其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药性镇痛麻醉、止咳平喘。主治咳逆气喘、面上生疮、脱肛及风湿、跌打损伤,还可作麻药。三国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曼陀罗。


十、少花龙葵

别名:白花菜、苦凉菜、苦纤纤、古钮草、扣子草、野辣椒

生境:生于路旁、溪旁和村边荒地等荫湿处。

毒性:全株有小毒,以未成熟的浆果毒性较大,不能食用。中毒多发生在4月份以后,此时幼叶芽生长迅速,其含毒量亦增加,有毒成分为辛辣挥发油和生物碱。中毒后选择性地损害四肢运动神经和视神经。中毒症状有喉干、口渴、恶心、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悸、头晕、全身无力、腹胀、腹泻,重者谵语。



十一、露兜簕

别名:假菠萝、野菠萝、山菠萝、婆锯簕、猪母锯、老锯头、簕古、水拖髻

生境:生于村旁、路边、山谷、溪边及滨海地区。

毒性:果实富含挥发油、多种有机酸等,还含一种水解蛋白酶,有实验表明,摄食后7天可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有毒菌类

一、美丽粘草菇
     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直径610cm,初期近圆形,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变粉红色。菌柄细长,长615cm,粗0.61.3cm,圆柱形。菌托苞状而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等地。
     有毒,不可食用。

|臭黄菇
     又称鸡屎菌(广西)、油辣菇(四川)、黄辣子、牛犊菌(广西)、牛马菇(福建)。
     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土黄至浅黄褐色,表面粘至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的粗条棱。菌盖直径710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质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浅黄色,常有深色斑痕,长短一致或有少数短菌褶,弯生或近离生,较厚。菌柄较粗壮,圆柱形,长39cm,粗12.5cm,污白色至淡黄色,老后常出现深色斑痕,内部松软至空心。
     夏秋季在松林或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
     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众晒干,煮洗后食用。但在不少地区往往食后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精神错乱、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一般发病快,初期及时催吐可减轻病症。
     可药用。制成舒筋丸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70%。该菌子实体含有橡胶物质,可能利用此菌合成橡胶。属外生菌根菌,与榛、桦、山毛榉、栗、铁杉、冷杉等树木形成菌根。

三、毛头乳菇
     又称疝疼乳菇。
     子实体中等。菌盖深蛋壳色至暗土黄色,具同心环纹,边缘白色长绒毛,乳汁白色,不变色,味苦。菌盖直径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这缘内卷 。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较密,白色,后期浅粉红色。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
     此种蘑菇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病症。还有含毒蝇碱等毒素等的记载。但在苏联地区生长的可食用。子实体含橡胶物质。属外生菌根菌,与区、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

四、赭红口蘑
     又称赭红口蘑。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菌盖直径415cm。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
     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区。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但也有人无中毒反应。

五、毒蘑菇--大鹿花菌
     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六、土生红褶菌
     又称土生红褶菌。
     子实体较大。菌盖一般污白色,直径可达20cm ,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长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
     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
     分布于我国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
     有毒,不可食。误食中毒后,潜伏期短的约半小时,有时长达6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中毒症状往往近似含有毒伞肽的毒伞。抗癌试验表明,此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
     属树林外生菌根菌,可与栎、山毛榉、鹅卫枥等树木形成菌。

七、毒蘑菇——白黄粘盖牛肝菌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带黄褐色,老后呈红褐色,幼时边缘有残留菌幕。菌肉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菌管直生或弯生,白色。管口小,近圆形。每毫米34个,有腺眼。柄长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内实,初白色,后与菌。

八、毒蘑菇——粉红枝瑚菌
     又称珊瑚菌、扫帚菌、刷把菌(四川)、鸡爪菌、则梭校(西藏)、粉红丛枝菌。 子实体浅粉红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实体高达105cm,宽510cm,干燥后呈浅粉灰色。每个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多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又称珊瑚菌、扫帚菌、刷把菌(四川)、鸡爪菌、则梭校(西藏)、粉红丛枝菌。 子实体浅粉红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实体高达105cm,宽510cm,干燥后呈浅粉灰色。每个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多生于阔叶林中地上。

九、白毒鹅膏菌(白毒伞)
     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十、半卵形斑褶菇
     子实体一般中等。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 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现。
     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十一、大青褶伞
     又称摩根小伞。
  子实体大,白色。菌盖直径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盖部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菌褶离生,宽,不等长,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褐色,褶缘有粉粒。菌柄圆柱形,长1028cm,粗12.5cm,纤维质,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浅灰褐色,菌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有香气。菌环膜质,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缘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香港、台湾、海南等地。
  此菌普遍被认为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征与高大环柄菇相似,明显区别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十二、毒鹅膏菌
  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菌盖初期近卵园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素。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发病初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后12天症状减轻,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动,但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云南民间还利用毒伞的浸煮液杀红蜘蛛。该菌的子实体提取液对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该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与松、支杉、栎、山毛榉、栗等树木形成菌根。

十三、毒蝇鹅膏菌
  又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长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细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数圈白色絮状颗粒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腊质菌环。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蝇碱、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此菌还产生甜菜碱,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
  该菌可药用,小剂量使用时有安眠作用。子实体的乙醇提物,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所含毒蝇碱等毒素对苍蝇等昆虫杀力很强,可用于森林业生物防治。
  据记载,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及雅库将人曾用作传统的节曰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会产生如痴似醉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印度用它作为魔术师的药剂。在一些国家民间被作为一种安眠药物。 我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后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动物。另外毒蝇伞表面的鳞片脱落后,往往与可食用的橙盖伞相似,采食时需注意区别。在德国民间将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风湿痛。
  该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盐用作防腐剂、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
  此菌属外生菌根菌。与去杉、冷杉、落叶松、松、黄杉、桦、山毛榉、栎、杨等树木形成菌根。

十四、介味滑锈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粘,初期扁平球形,后期中部稍突起,深蛋壳色至深肉桂色,直径一般512cm,边缘平滑。菌肉白色。菌褶浅锈色,稍密。菌柄柱形,长约10cm,粗12cm,污白色或带锈黄色。
  夏秋季常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吉林、云南、陕西、山西等地。
  有强烈的芥菜气味,口尝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

十五、毛头鬼伞
  又称鸡腿蘑(河北、山西)、毛鬼伞。
  子实体较大。菌盖呈圆柱形,当开伞后很快边缘菌褶溶化成墨汁状液体。菌盖直径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浅褐色,随着菌盖长大而断裂成较大型鳞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圆柱形,较细长,且向下渐粗,长725cm,粗12cm,光滑。
  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
  该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种生物碱以及甾醇脂等。食后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毛头鬼伞可人工栽培,不过因为成熟快,容易出现菌褶液化,必须掌握采摘时间。还可以用菌丝体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十六、细褐鳞蘑菇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红色,最后变黑褐色,较密,不等长,离生。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细小纤毛,基部膨大,伤处变黄色,内部松软。菌环薄膜质,双层,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纹,下面有白色短纤毛。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分布于河北、香港等。
  该菌有毒,有很强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双环林地蘑菇,但此种幼时菌盖顶部不呈四方形,菌盖鳞片细小。

十七、细环柄菇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渐长,长48cm,粗0.30.6cm,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苏、云南、广东、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可食用,但有人认为有毒,不宜随意采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24430216fc700abb68fc1a.html

《有毒野果··有毒菌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