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05 08:1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广水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

201512 25

命题人:魏传鹏

卷 阅读题

考生注意:本试题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4 页,共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 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 )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      听:准许

B.或多惶惧,失其常        度: 考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     壁:营垒

D.公转营之       迫:逼近

5.对文中加线句子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一项是 ( ) (3分)

A.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B.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C.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D.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D.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敕公千条万端, 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2)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答张十一  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8.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

9.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雾气笼罩的江面上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一样的意境。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昆明西山龙门有一副对联“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该对联的上联化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

三.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无奈中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他所不齿的时代得以独善其身。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B.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C.2010年广州亚运会不仅办成了体育竞技盛会,而且办成了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的人类文化庆典。

D.导演陈凯歌把《赵氏孤儿》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葛优,其他演员几乎成了的人物。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D.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②①④ C.③②⑤①④ D.②⑤③④①

15. 下面是一些关于学生吸烟的数据,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字) (5分)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吸烟人群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各职业高中,超过90%的男生吸烟,我国13-18岁青少年约1.3亿,已超过5 000万人吸烟或尝试吸烟。吸烟学生出现斗殴、赌博和观看色情制品的行为是不吸烟学生的2.6倍至4.1倍,吸烟学生出现抑郁、自杀意念和离家出走行为是不吸烟学生的1.2倍至4倍,失足青少年试吸率和吸烟率分别为94.4%和69.7%。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全球的页岩气不仅储量巨大(全球资源量约156万亿m3),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北美、拉美、中东、澳洲和独联体等等世界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堪称全球战略储备能源。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格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建在对中东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的严重依赖上。一旦页岩气在全球范围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开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凭借页岩气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美国已实现了天然气自给。不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气井稳定性差、储运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消耗巨大等,前景尚不确定。

.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沿路总有那么一些风景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或是小草、高山、河流、村庄、街巷、城堡,或是阳光、雨露、狂风,或是一个亲朋好友、一个故事中的角色,或是一首诗、一本书、一张照片、一辆自行车、一种游戏、一个布娃娃、一部电影,甚至是一句话、一个眼神……这些美丽的风景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带来了惊讶、欣喜、悲伤、忧郁、信心、斗志……他们实在太精彩了,有时我们忍不住就想大声说出来。

请将“我与 不得不说的故事”补充完整,作为作文标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2D

A.“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错,原文为“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错;C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于文无据。

3C

C项,原文是说你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4B B项,度:态,气度。

5A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可抓住人称词语、虚词标志、相对整齐的句式来断句。人称词如;虚词标志如但、若、乃;相对整齐的句式如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6D“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说法错误,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说明是先树起旗帜,然后才和刘尚合军。

7(1)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与刘尚分营驻扎,有紧迫事情发生时,不能再互相救援

(2)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1)比、敕、悖、大意。(2)潜、就、并兵、大意。

8.最传神生动的是“竞”“闲”这两个字,(2分)“竞”就是竞相、争相之意,一个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就是清闲自得之意,一个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2分)上句的字同下句的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绿竹红花,色彩艳丽、明快,浓淡相宜,形象突出,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许多春天的气息。(2分)

9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人生而已,(2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和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3分)

10.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1DE D2 D“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依据;选E3 D “从而突出了 陶渊明的‘奇才’”错。)

2)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3分)

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3分)

3)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3分)

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3分)

4)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

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12. D(3分)【解析】D项“举重若轻”比喻进行苛繁的工作或处理艰难的问题却显得很轻松。望文生义。应该为“无足轻重”。

13.D(A否定失当B 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

14. B.见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15.青少年吸烟人数众多,出现不良行为及导致严重后果的比率很高。

16.而且分布范围广 世界能源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页岩气开发还受多重制约

17.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先把标题补充完整,然后再开始写作。材料中已经给了学生众多的启发点,所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人,比如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有教育之恩的老师,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朋友等;也可以是物,这些事物可以是见证成长经历的事物,比如一首诗、一本书、一张照片、一辆自行车、一种游戏,一个布娃娃等等,这些都对自己的成长有莫大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首先叙述清楚这个人或是事物和自己的关系,最后要写这个人或是物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影响。注意本题的体裁是写记叙文,记叙文应有一定的细节描写,这才是记叙文真正带给读者的感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90b34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8.html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