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议论文入格训练素材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0-05-30 03:44: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议论文入格训练

教学目标:

  1 明确议论文的格式,做到从形式上区分议论文和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等。

  2 在审题的基础上学会造排比句,学会构思中心论点的分论点。

  3 初步学会写议论文。

  教学方法:鉴赏法,讲述法,实践写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发放一篇例文给学生熟悉议论文的典型模式;周三安排写作一篇关于“学会欣赏别人”的作文,准备在周五课后进行修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知着我们的生活,感知着这个世界,并做出自己的评判,我们评判、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甚至以争辩的方式企图说服别人。简单地说,针对某件事情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看法的写作形式就是议论文。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写作议论文。请同学们自读刚发的材料,感知议论文的特点。

  稳中求胜

  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刘备做事敦厚,宋公明为人沉稳。他们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由此可见:为人沉稳,才能稳中求胜。那么沉稳从何而来呢?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最后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大山一样的沉稳之心,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师: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本文是篇典型的议论文,那么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为人沉稳,才能稳中求胜。

  师: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

  生:沉稳从志而来

  沉稳从难而来

  沉稳从无欲而来

  师:同学们,那么这三个观点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后回答。

  段首提出;结构相似;构成排比段落。

  师: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生: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句式相同构成排比显得很有气势,具有说服力。

  师:常见的考场作文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三者各有侧重点。记叙文侧重故事情节的讲述,情感融入其中;而散文不拘一格,随性而谈,率性而发,多为所见所闻引发的感性想法,而议论文则需有明确的观点,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你们希不希望自己写出这样一篇富有气势的议论文呢?

  老师今天就教大家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文无骨则不立,写议论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结构框架,因此,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中心论点,拟造排比句,架构框架。

  Ppt1、欲作文,先造句

  如果作文的题目是词或者短语,就用这个词或短语造一组排比句。如果是话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就用自己确立的中心论点造一组排比句。

  那么,我们就以“学会欣赏别人”为中心论点,仿照上文,同学们试着造几个排比句。

  生:思考写作 5分钟

  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的观点。

  请同学们点评分论点写得怎么样,语言上点评,围绕这个句子是否能引用相关事例证明?

  总结:对照例文,你们发现自己造的句子和例文有何不同?(生谈)既然造的句子是作为文章的结构,每个句子都是观点,那么这就要求不要花里胡哨,要简明扼要且富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展开的可能性等,这样后面运用材料证明才能游刃有余。同时,作为排比句而言必须注意:表意清晰,简洁明了,一般不用比喻修辞等。

  同学们,觉得造句难不难?是不是无章可循呢?并非如此,老师给大家提供三个思考方向。

  板书:类------因-------法。

  中心思路确定以后,如何展开论述,支持自己的观点呢?

  同学们可以试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来造句。

  Ppt:一、类——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

  中心论点:宽容

  分论点一: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分论点二:宽容是一种高远境界。

  分论点三:宽容是一种正直的品格。

  中心论点: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叫好

  分论点一:胜于蓝,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他们的发奋取得了成绩。

  分论点二:胜于蓝,是老师的期望。

  分论点三:胜于蓝,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师:请同学们从是什么的角度,仿写句子。

  展示两个。

  二、.因——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例1: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一: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二:我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三: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中心论点:为人当勤劳

  分论点一: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分论点二: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分论点三: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师:请同学们从为什么的角度,仿写句子。

  展示两个。

  三、.法--怎么样、怎么办,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法”。

  例1:我是一株百合:中心:要开艳丽的花,证明自己。

  分论点一:用坚强努力,证明自己。

  分论点二:用朴实真诚,证明自己。

  分论点三:用不懈追求正义的精神,证明自己。

  例2:爱,用心来传递

  中心论点:爱,需要我们用心来传递

  分论点一:请露出笑容,把心澄净清澈,用真诚传递爱的心志。

  分论点二:请道一声礼让,把心放宽飞翔,用宽容传递爱的感情。

  分论点三:请伸出双手,把心焙烘加热,用帮助传递爱的信号。

  试一试:

  同学们修改刚才的例句。(先展示自己造的例句,再展示作文,让学生谈)提示:类、因、法可以各选一个,随意组合!

  Ppt展示自己的例句:

  学会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种真诚和宽容。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

  欣赏是一种理解与沟通。

  才能唯才是用,不造成人才浪费;才能取长补短,提升自我;

  才能消除偏见,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气氛。

  要求自己虚怀若谷、毫无偏见的作风。

  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借鉴,不求全责备,不嫉贤妒能;

  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有纯真而美好的心态;有坦荡而开阔的心胸;

  有分辨真善美的聪慧;有感受生活的从容。

  这次课我们学习如何拟排比句,建构文章的结构,下面工作就是结合论点补充论据。为所造排比句的每个句子找一个或几个恰当的故事、或者几条名人名言作证明。

  老师下水作文展示:

  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胸怀坦荡的气度。花有百样红。一个人只有拥有坦荡的胸怀,能容纳不同个性的人,学会欣赏他人,才能体会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之心被利益蒙蔽,处处担心、防备他人,而不会用坦然的胸怀去欣赏他人。步步为营,故步自封,沉溺于利益的漩涡。如此一生,何尝懂得什么是闲适,什么是旷达,又何曾体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默契所在?

  学会欣赏别人,才能消除偏见,唯才是用,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试想当年项羽若能听人言,抛却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的偏见,欣赏韩信,那么他的霸业必将是另一幅宏图。韩信得不到项羽欣赏,改投刘邦,最初也未能受到重用。韩信失望而逃,萧何夜追三千里。因萧何如此肯定和欣赏,刘邦才重用韩信,终成霸业。倘若不是萧何懂得欣赏韩信,不以世俗眼光论人,能阅人,能容人,那么汉代历史恐怕也因缺少这么精彩的人物而黯淡不少吧!学会欣赏,唯才是用,可见,也是一种智慧的展现。

  学会欣赏别人,也许不经意间就镌刻下一生情缘,留下千年佳话。欣赏是一种发自肺腑、源自灵魂的感觉,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士为知已者死”的动力,绝非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所能及。文人相轻,自古如此,却不必然。李白杜甫,一个狂放不羁,卓然独立,千金买醉;一个潦倒失意颠沛流离却心忧天下,至死都不能释怀。就是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个诗人,却彼此欣赏,情谊经受聚少离多的岁月消磨,更彰显出因欣赏而理解,进而终身为挚友的真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别人看到了李白生云烟的飘逸,却没有体察到李白内心深处那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杜甫理解,进而我们明了。学会欣赏他人,让我们不再哀叹:“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情感正来源于我们懂得欣赏。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让我们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更明了自己的个性,在认同之中区别,在区别之间欣赏。用微笑来面对,用聆听来理解,用赞许来支持。善于发掘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营造出更为和谐、动人的新乐章。相信,我们短暂的生命也将因此而充满明媚的阳光!

  作业:老师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结构作文,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格式修改自己的作文,写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议论文教学的“入格”与“出格”

在主张作文教学张扬个性的理念大受青睐的同时,我们有许多技术性的东西需要得到明确。这里,考虑到操作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可能性,我主张,议论文教学必须有“入格”与“出格”之分,不必拘泥于新理论的制约。

所谓“格”,就是模式,就是得到公认的作文框架。入格,就是指初学者根据公认的模式学习作文,符合写作的一般要求;出格,就是指写作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积累了自己对写作的经验,打破一般模式,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中学阶段,学生写作的层次是有区别的。部分学生比较优秀,能熟练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并初步具备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而大部分学生则还处在“格”外,等待“入格”。

必须明确的是,“入格”是“出格”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责任就是引学生妥善地“入格”,之后再鼓励学生大胆“出阁”,大胆创新。

参照高考作文的等级划分,“入格”相当于“基础等级”,而“出格”相当于“发展等级”;这两个等级应是循序渐进的、不可倒置的环节,我们既应重视后者,也不应忽视前者。

如何“入格”

引导学生“入格”,许多教师都曾做过有益的尝试,我们不应全盘否定,只是要注意,必须避免机械地操作和不思变通的执着。议论文的模式,就曾有“引议联结”之说,其来源是古代科举的“八股文”。但对于初学者或写作有困难者,给出一定的模式,比任其盲目地摸索和痛苦地煎熬,当然要理智得多。因为,虽然“文无定法”,但写作有一定的规律。议论文就是要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必须有自己的理由,而且这样的理由还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性,有一定的说服力。

作为议论文,其基本的特点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基本的模式(“格”)指导,具体可有以下几个步骤:

1、感知。即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的议论文,让学生充分感知其结构,得到关于“格”的感性认识。所谓“典范”,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典范,越是大家手笔,就越朴素。例如,毛泽东是一个政论大家,其政论文(含演说辞和文稿)往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其基本特点就可以概括为:提出论点,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分析问题,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透辟深刻;解决问题,方法具体,切实可行。具体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纪念白求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鲁迅的《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吴晗的《谈骨气》等,都是上好的范文。指导感知,还要注意与时文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现实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

2、析“格”。即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佳作名篇的结构与行文,并分析出他们的基本规律,使学生从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作文方法。

优秀的议论性文章会有哪些基本的规律呢?

从思想内容看,思想深刻,表达明确。具体来说,优秀议论文有三点特别值得学习,一是现实针对性,二是历史厚重感,三是面向未来。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很有代表性。现代人写议论文,更注重现实问题的思考。最典型的是鲁迅,他的杂文有很大部分是议论性的,均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思辩论理,发人深省。

从论说技巧看,论据充实,说服力强。这一点,古今均有极为丰富的例子。韩愈《师说》中列举的孔子的例子和言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例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例子,“李氏子蟠”的例子,既有典型性,又有针对性,使文章富有说服力;苏洵的《六国论》结合丰富的战国史实的分析,雄辩地说明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道理;司马迁《报任安书》列举古代圣贤的例子,表达了战胜挫折与困苦,迎接生活的磨练,最终有所成就的道理和决心。现代的例子则更是不胜枚举。

从语言表达看,雄辩的论理,无不体现出焕然的文采。所谓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均以文采胜。而引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和条件、假设、因果、递进、转折等复句形式的使用,既体现出逻辑性,也彰显了文采。

从议论结构看,在我看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结构方法有两种:一是“正反对比式”。即在文这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法,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和说理。二是“层层递进式”(“WWIH”式)。即:“是什么”(解说概念)——“为什么”(说明意义)——“如果不”(反面强调)——“怎么办”(提出方法)。

3、迁移。即引导学生模仿写作。这里,严格训练对某种模式的掌握,是打基础,不可含糊敷衍。根据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改经验,迁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有效迁移,必须做到“分项训练,个个击破,循序渐进”。这里,是把优秀的东西加以内化,因此必须先有模仿。这种训练必须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

在迁移训练中,特别要注意的首先是“神似”。即要强调学生对所模仿的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只是学了一个“形似”。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内外阅读,确定自己模仿的对象,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三,注意分项评价。

如何“出格”

作文教学的目的决不是要使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与整个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一样,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止是为了现实的功用,更是为了理想的滋润。议论文写作先要有“入格”,之后就要引导“出格”,使学生跳出“格”(模式)的限制,根据表达的需要,个性鲜明地选择表达自我的方式。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人云亦云的庸常的表达往往会被人忽视,无法达到表达的目的。当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议论文写作的方法,就应该鼓励他们进而尝试着在某一方面“出格”(突破常规),更鲜明地表现自我。而有了某一方面的“出格”,就自然会使文章“出彩”,“精彩”。

1、怎样做到“思想深刻”?

具有深入思考、见解深刻的文章,往往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较高层次的理性享受。我们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文章家,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的品质,从而使他们的文章发散理性的灵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几个方法必须引导学生掌握:

一是大胆质疑。善学者善疑,善学者贵疑。思想深刻,首先必须得益于善于质疑。如何质疑?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把同样的论题放到不同的语境中,换一个角度,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材的关键是什么?内因还是外因?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来证明,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如是说。那么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外力、环境是否也会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性的作用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都是至理名言,却为什么如此矛盾?“孟母三迁”与“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被传为佳话,但它们透露出的内涵却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区别?……如此质疑下去,对问题的思考就必然不会机械呆板,就必然会更为深刻全面。

二是多向归因。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复杂性,既有一果多因,也有一因多果。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多向归因,就是要避免单向线性思维的片面,而培养多向发散思维的品质。这里,还需再强调的是,作文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刻,其实是作者思想深刻的外现;而思想的深刻,则得力于经过发散思考后的“见人之所未见”。

三是大胆假设。有时候,现实的东西无法看个一清二楚,于是就要进行假设,来一个“跳出三界外”,来一个“旁观者清”。而最简便的做法就是,对事物的发展做一个逆向假设、逆向推理。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真命题吗?假设是,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鼓励社会的动荡以造成“忧患”,以获得“生”?假设不是,那么成功者就不必历经千磨万击了吧?如果“忧患”“安乐”指的是人的心态,那么沉湎与“安乐”者也许必然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沉醉于“忧患”者则永无宁日,岂非杞人忧天,同样可笑甚至可悲?

2、怎样做到“逻辑性强”?

与上面的论述紧密联系的是关于论证的逻辑性。一篇富于逻辑性的文章,得益于作者思维的缜密。而体现在文章中的逻辑性,可以说,主要表现为对可能性、必然性、或然性的准确的判断,从而使未然之事了然,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做出正确的决断。在这里,辨证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在逻辑思辩上出彩,必须大力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时对多种可能性的全面分析和把握。亦即前面所提到的“多向归因”。

其次,逻辑性强还体现在对必然性和或然性的准确分析上。经过全面的分析,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明确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或然性,则在具体行文时就应该条分缕析地进行表述。例如,2020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就明确要求必须联系两幅图形的内涵展开。而两幅图形的象征意义,在提示文字中已有揭示,那么考生就必须考虑二者的关系。例如以《规范与创新》为题,则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规范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其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事物与事物之间必然是以某种关系存在着,恰当地使用关联词,目的就是使这些关系更明确,使表达更富有逻辑性。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关联词的使用即为典范。

3、怎样做到“富有文采”?

与思想深刻得益于长期坚持的深入思考一样,文采的突出也主要得益于日常的广博的阅读积累。厚积薄发,其先决条件是“厚积”。论证时要能恰当地引经据典,要能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要生动,要雄辩,均须“厚积”。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加强积累。而名言警句的背诵则是一条简捷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合理恰当地引用,必然可以做到文采斐然。

同时,鼓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比喻、排比、对比等,都是议论文中常用而且有效的增加文采的好方法。

4、怎样做到“观念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思想进步富有魅力的重要条件。创新并非易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当今社会的崭新观念高度关注,并把这些观念内化,使之融会贯通。特别要注意的是,创新的价值,主要在于观念的内在的变化,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在这一点上,它其实是“思想深刻”的一个部分。因为,我们对问题进行多向的质疑、归因、假设,就必然可以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

一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社会的进步,必然是伴随着人的观念的进步,而观念的进步,也就必然会表现为一些核心理念的流行。例如,我们现在搞课改,提出“以生为本”,这与近年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分不开。学生必须对这些概念十分熟悉,并且加以内化。

二是要力避人云亦云。对热点的“冷处理”,即冷静的思考,也是观念出新的一条捷径。例如,对一些至理名言或时下的流行话语进行逆向思考,很容易推陈出新。

三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指导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都往更深处再想想,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对自己发问,不断追寻。这样才能披开表象和假象的迷雾,直达本质。

四是要避免片面。创新的见解,可能会出现片面和偏颇,因此,在提出新的观点后,还必须进行全面的自我审视,排除偏激的干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46b36a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2.html

《2020高考语文 考前读与练 议论文入格训练素材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