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的闭关锁国

发布时间:2014-12-19 16:3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清朝的闭关锁国

[摘要]许多学者将清朝落后的原因归结到闭关锁国政策,本质上是将内政和外交的重要性没有区分清楚。闭关锁国是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但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则基于国家的内政。闭关锁国实际上为清政府提供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国内环境,而清政府没有把握住机会进行任何的改革进步,从来导致了最后的灭亡,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关键词]:闭关锁国 合理性

提及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批评的声音向来不绝于耳。这里不妨援引教科书对于闭关锁国的定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是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一言以概之,闭关锁国是落后的,错误的,是清政府愚昧无知的表现,这在史学界也一般没有异议。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仍然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学者在研究历史问题上必须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才能客观评价。正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现在看来当时是大大的错误,可是对于当时来说,不能不说是有益的,维护了秦朝的专制统治,是秦始皇采取集权的某种手段。所以要对清代闭关锁国的有正确客观的评价,至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清代是否真的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其二,果真有闭关锁国政策,对于当时的清朝是否是消极的,而并不是时人时观。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感到奇怪,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何还要讨论。而事实上,“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而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闭关锁国是否存在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相反,可能只是后人的一个臆想。首先,清政府确实开放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不能说清代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毕竟还是有开放的门户。所以,从通商口岸的数量来评定是否闭关锁国其实是不客观的,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仍然极其有限,如果开放一个通商口岸是闭关锁国的话,开放极其有限的通商口岸也不能不说是闭关锁国。而史学家却未曾将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政府归于闭关锁国的行列,似乎鸦片战争之后一夕就开放了门户,如此未免有失偏颇。其次,对于清政府来说,“关”的概念从未有之,又何来的闭关。清政府真正采取的是海禁而并未闭关。清初的“海禁”是针对台湾郑氏力量而采取的消极措施,即便如此,也谈不上对东南亚锁国,因为东南亚一直以朝鲜为商品的集散地,更谈不上对“西方”的“闭关”。 对于元明之际就已经东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等“红毛夷”,从来也没有“闭”过“关”。它们一直来华经商与传教,除传教士因为“生事”而受到民间的强烈抵制外,清政府何尝真的“禁”过“教”?[1]最后,不妨再援引一下两组数据:

中英进出口贸易价值及其指数(一七六0至一八三三年每年平均数)

  价值单位:银两 指数:(一七八0至一七八四年)平均=100

  年度      进口 指数 出口 指数

  176064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7074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0

  178084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0

  179094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5

  180004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024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2

  183033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6

东印度公司输华商货的盈亏

  一七七五至一七九九年每年平均数   价值单位:银两

  年度   毛纺品 金属品   东印度产品 总计

  1775-79  -23788 +7679   +17512 -2831

  1780-84 -22456   +6754   -4849 -23199

  1785-89 -26284   -4443  +24829 -7906

  1790-94  -1061877  +24746 +26703 -62141

  1995-99 -191552 +9772   +20687 -168099

[2]

从上图可以显然易见得看出,清代中国不仅与国外进行数额巨大的贸易,而且清政府往往处于有利的出超地位,这样,又怎么能说清政府闭关锁国呢?

当然就时人的观点,清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如今的改革开放一比,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显而易见。不仅限制通商口岸数量,而且对于商品交易也有诸多限定,尤其对于文化的的入侵更是步步严防。这就需要提及本文的第二个问题,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是消极的。这个问题的指代对象是今人的话,当然可以毫不犹豫得说,闭关锁国是消极的,有错的,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阻碍了民主进步的思想传播。当时,指代对象是清政府的话,答案则是相反的。就封建帝国的经济政治形态而言,闭关锁国是清政府的有效的维稳手段,无故开放国家门户对于清朝的统治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姑且不论清初需要严防郑成功的政权的进攻采取的海禁,清代闭关锁国针对的主要对象其实是西欧诸国,对于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交往很频繁,不仅有官方的交流,民间也常有交流。当时的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有何不同,使清政府对他们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肤色、语言和习俗并不是借口,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和思想方面。

亚洲各国当时和清政府一样处于封建时代,而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有文化宗教,而这些中含有的反封建思想是绝不可让百姓了解的。真正令清政府畏惧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清政府是害怕西方先进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影响国人,危及自己的统治才出此下策的。因为西方人主张的门户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但要通商还要求传教自由,基督教中人人平等、天赋人权思想无疑会危害封建统治。对于国人来说,西方的民主自由文化吸收得越多,对于本朝的统治就更加不利,时至今日的中国,对于本国的互联网的管制,对于国外网站的屏蔽,在某种意义上,也类似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不能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本朝采取的行为如果不能说是错的,那么清朝的闭关锁国也正有了其合理性。

许多学者将清朝落后的原因归结到闭关锁国政策,本质上是将内政和外交的重要性没有区分清楚。闭关锁国是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但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则基于国家的内政。和清朝起步差不多的日本,闭关锁国政策比清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日本有“明治维新”,正是优秀的内政使日本走向了富裕与强大。所以清政府败在其内政而非外交。闭关锁国为清政府提供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国内环境,而清政府没有把握住机会进行任何的改革进步,从来导致了最后的灭亡,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铁血社区:《“清朝闭关锁国”是天大的谎言》

[2]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f6f99df90f76c661371a94.html

《论清朝的闭关锁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