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成语

发布时间:2017-04-13 09:5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七擒七纵、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赔了夫人又折兵、割须弃袍、赤膊上阵、单刀赴会、草船借箭、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单骑救主、木牛流马

1、三

后, 备。 表。

庶, 了, 都。

备, 亮, 助, 了。

天, 羽、 物, 访 亮。 了,

来。 了。

天, 羽。 家。 书,

礼。 弟。 备, 了。 望,

信, 助, 下。

年, 子, 中。 次, 觉。 羽、

候, 着。 间, 来,

法。

势, 说:“ 时, 利, 和,

西 业, 曹、 势。” 听, 服, 助。 了。

27 岁。

2、草

亮, 亮。

天, 10 箭, 10 要。 了, 说:“ 3

10 来。” 惊。

20 船,600 兵, 上, 草。

后, 怀 疑, 样。

天, 亮, 便 来, 说:“ 箭。” 后, 20

来, 去。 时, 大, 人。 白,

事。 笑, 答。

久, 寨。 西, 开。 喊。

告, 说:“ 战, 伏。 箭, 军。”

是, 20 船。

上, 麻。 儿, 来, 西 开,

是, 箭。 时, 了。 船,

喊:“ 箭!”

岸, 500 箭, 箭。

瑜, 遍。 说:“ 算, 啊!”

3、赤

间, 后, 6 队, 来,

动。

后, 20 苇、 船, 去。 时,

火, 势, 着。 话, 起,

走。

时, 着, 光。 了。 计, 骂,

只。 时, 来, 海。

时, 来。 下, 兵。

方。 时, 来, 跳, 么, 说:“

亮、 谋, 马, 了!” 完,

马, 云。 围, 士, 来。

时, 了, 雨。 了, 饭。 中,

来。 问:“ 马, 呢?” 说:“ 亮、

谋, 马, 了?”

落, 声, 来。 惊, 穿 马。

敌, 伤。

次, 路。 道。 雾, 兵。 说:“

烟, 路。” 是, 道, 平,

雨, 走。 草, 面。 上。

面, 来:“ 仗,

马, 亮、 啊!” 完, 响, 路。

跳。 来, 时, 容:“ 长。 错,

上, 吧。” 人, 处,

子, 路。

操, 气, 说:“ 事, 了!”

听, 情:“ 样, 的, 他, 了,

吧。” 了。

4、火

羽, 州, 火。 阻, 75

吴。

3 甲, 征, 疆、 理,

人。 疆、 务, 飞, 权。

害, 场, 骨。 来, 怕,

忙。 时, 死, 争, 利, 以,

派。

备。 桓、 备, 败。

法, 疆、 备, 和。 应,

可。

好。 逊, 说:“ 逊, 可!” 便

督。 说:“ 官, 轻, 令。”

逊, 奏。

然, 服。 时, 战, 骂。

可, 营。 劳、 兵。

督, 上, 说:“ 了,

吗?”

天, 力, 了。

个, 长。 妥, 说:“ 营, 见?”

说:“ 法, 明。”

忌, 谋。 天, 猛,

种, 路, 营, 40 海,

城。

5、三

260 年, 髦( 子), 帝。 时,

中。

言, 维, 了。 息,

国。

263 年, 西 军, 西 军,联 国。

章,可 话, 乐。 都,

军。 此, 了。

265 年, 后, 台, 帝, "

"。这 样, 也灭 了。 掉。 皓( 孙)

乐,不 事。

天, 乐, 了,

惊。 说:" 上, 锥, 过不 了。"

理。

锥, 笑。 筏,

炬, 人, 下。 筏, 来; 炬,

了。 吓跑 了。

业, 法。 办, 不回 ,一 宫,

的岑 昏。 时, 城, 降。

此, 权, 魏、 蜀、 面。

6、大

候, 羽, 曹。

满, 人, 了。

候, 权, 州。 应,

家。 怒, 使 说:“ 子?”

会, 州。

样, 军, 江, 备,

州。

时, 羽。 多,

来。 平、 路, 退 --- 城。

时, 住。 救, 事, 兵。

降。 道:“ 哥, 了!”

降, 打。 破, 甫、 城,自

平、 200 去。

击, 少。 都,

了。 响, 倒, 来,

实。

羽, 权。 说:“ 好,

人, 备,你 吗!”孙 了。

7、桃

年,朝 败,张 义,反 廷,起 号,

的“黄 义”。

压“黄 巾”, 兵。这 天, 示,

儿, 飞。 便 军。

馆。 酒, 了, 道:“ 来,

呢!” 大, 风, 酒。 羽,

霸, 里。 说:“ 吧!”

酒, 园。 誓,结 弟。 的“

义”。

8、捉

189 年, 20 城, 辨, 9 帝,

权。

暴, 满。 天, 卓,曹 说:“

卓。”

家。 息, 刀。

了。 他:“ 么?” 说:“ 刀, 您。” 看,

刀, 了。

门, 他, 告, 操。

城, 了。

操, 跑, 家。

酒。 着, 到“ 嚓” 声, 便 听。

说:“ 吧!” 他, 去, 8 人。

房, 上, 人, 开。

远, 来。 想: 人,

来。 奢, 说:“ 人, 我。”

人, 他。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时,赵云已赶回解围

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

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曹操在世时,曾想立曹植为继位者。但后来还是曹丕得了位子。曹丕称帝后,借口想杀掉曹植,指责曹植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并限他七步成诗一首,不然就杀了他。曹植果在七步成首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黄忠于定军山斩夏侯渊,曹操亲领大军至汉中。一次,曹军运米至北山下,黄忠领兵去夺取,过时未还。赵云领少数骑接应,中途突然和大队曹军遭遇。赵云毫无惧色,突击其阵,将敌军打散。赵云且战且退,曹军又汇合起来,追至赵云营寨。赵云入营之后采用空营计,大开营门。曹军怀疑有埋伏,不敢进攻,急忙退走。这时赵云令军士齐击战鼓,鼓声震天,并用劲弩在后面射击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践踏,大败而走。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寨,察看昨天作战的地方,不禁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于是大摆宴席,作乐喝酒欢娱直到天黑。军中将士亦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是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为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周瑜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仅是演义记载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中的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长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记录,因此附会之说当是正解。然而,《长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又发觉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后来,人们就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

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 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 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 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他身居要职,但因小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吕蒙不以为然他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孙权开导说:我的军务比你们要繁忙多了。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周易》。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感到大有益处。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笑笑:离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出自东吴大将吕蒙,吕蒙擅长作战,但不懂文章,兵法,常被他人嘲笑,吕蒙不服气,便苦读兵书策略,后来吴主孙权议事之时,吕蒙都能对答如流,孙权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已非吴下阿蒙!

人在曹营心在汉:出自徐庶,在诸葛亮出山以前,徐庶追随刘备破曹操的八门金锁阵,曹操大惊,将徐庶的母亲软禁,要徐庶投诚,徐庶是大孝子,无奈前往,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后徐庶的母亲见儿子为自己而投曹操,自尽而亡,徐庶便下誓:终身不向曹操出一策,献一计!后来曹操屡次遭受诸葛亮,庞统的算计,徐庶都是看在眼里不闻不问!

乐不思蜀:出自刘备之子刘禅,蜀亡后,刘禅封为王在魏国纵情享乐,司马昭恐怕其有复国之心,于一次宴会上询问刘禅:可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败走麦城:出自关羽。关羽镇守荆州,孙权数次进行讨还,均无功而返,后来吕蒙和陆逊设计白衣渡江,智取荆州,关羽带着残兵败走麦城,后身中毒箭,不久被孙权的伏兵所杀!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出自关羽,关羽和刘备失散,寄居在曹操处,后得知刘备的消息,之一带着两位嫂子寻找刘备,先后经过五座关卡,斩杀六员大将,最后顺利和刘备会师!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了今天,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高兴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幸福之中却忘了过去的痛苦。

不知所云:

三国时期,蜀国南部彝族头领孟获,兴兵反蜀。诸葛亮为了维持安定局面,积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抚。经过几年,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归于蜀汉。南方平定后,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表章《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安排妥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百官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多远。

成语“不知所云”就因此而得名。

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奸臣董卓手中。董卓骄横拔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供他玩乐。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王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到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貂蝉。王允问道:“三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貂蝉回答说:“大人把我抚养大,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近来见大人双眉紧皱,知道必定是为国操事,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天又看见大人发愁,因此,也长叹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到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觉不推辞。”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给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善战,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这样才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地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刀下!”王允与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出初茅庐: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曾三顾茅庐,请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出山当了军师。对此,军中很多人不理解,刘备身边的两员虎将关羽和张飞尤其如此。张飞不服气地对刘备说:“孔明年纪尚轻,能有多大本事!您对他是不是敬重得过了头······”刘备答道:“我有诸葛亮,犹如鱼儿得到了水。你们绝不可造次。”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对刘备构成了强大攻势。寡不敌众,情况危急。刘备立即召集众将商议退兵之计。张飞吹胡子瞪眼说:“哥哥不是辛辛苦苦请来个军师吗,何不让他去带兵御敌?”诸葛亮缓步而出,在刘备身边坐下,手摇羽毛扇道:我是要带兵遣将的,只是恐怕有人不服.”刘备闻听,就把宝剑和帅印交给了诸葛亮,一切由他指挥;不听令者,按军法处置。诸葛亮有了指挥权,便开始发号施令:令关羽带一千人,去博望坡左边的豫山埋伏,曹军来时放过不打,见南面起火再出兵截杀,切断曹军粮草;令张飞领一千人,埋伏在坡右边的山林,望见火起,就向博望城方向猛攻,务必把曹军大本营的粮草全部烧掉;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士卒,备齐放火用具,在博望坡后山谷两翼等候,待曹军的一半进到山谷,立即放火点燃芦苇;令赵云做前锋正面迎击曹军,但只准败不准胜,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又请刘备亲率一支精兵,在博望坡下驻扎,敌军到时就弃营而退,看见火起时再挥军掩杀。号令完毕,诸葛亮走下点将台,众将疑惑不解。张飞说:“把我们都派出去了,军师你干什么呢?“诸葛亮笑道:“我在大营为各位准备庆功酒!”张飞听了,愤愤不平,正想说些什么,关羽劝道:“三弟,咱们姑且照他的计谋行事,若打不赢,回来再跟他算账不迟!”于是,众将遵令而行。这天傍晚,夏侯惇引军前来,远远望见迎面而来的赵云兵马,不禁哈哈大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人都说诸葛亮善用兵,现在他让赵云这千把人马作前锋,真是以羔羊和虎豹相斗。今天我一定能活捉刘备!”于是他亲自与赵云交战。只几回合,赵云佯装败走,夏侯惇策马紧追。曹将韩浩喊道:“将军,休要急迫,恐有伏兵!”夏侯惇道:“敌军这点兵马,纵有十面埋伏,又能奈我何!”他不听劝告,一直追到博望坡。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迎战。战了一阵,刘备弃营退走。此时已近深夜,浓云密布,月光灰暗,大风突起。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闯进一条山谷,两边都是芦苇。曹将于禁对夏侯惇说:“将军,此处地形险要,我们要防备敌人火攻。”夏侯惇猛醒,急令撤兵。话音未落,背后杀声震天,火光四起。曹军顿时乱成一团,烧死的,踩死的不计其数。这时,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各引兵杀回,直杀到天明,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就是诸葛亮出山后指挥的第一个漂亮仗,后人根据以上故事提炼出“初出茅庐”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刚进入社会,缺乏经验;也指刚刚参加工作。

思贤若渴

三国时期,刘备为曹操所破,往附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愿不愿见他呢?”刘备说:“你陪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拜访,不能随便把他召来,您应屈尊去看望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刘备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形势,并献计说:“您既是皇族的后代,信用和道义传遍天下,广泛收罗英雄、盼望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那么称霸的大业就能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连声称好。

后世用“思贤若渴”比喻迫切地想得到有才德的人。

忍辱负重

三国鼎力时期,蜀汉战将关羽率荆州驻军士兵北伐曹魏,没有料到被东吴大将吕蒙钻了空子。吕蒙趁荆州空虚一举袭取荆州成功。关羽见荆州要塞失守,立即回兵援救,不想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慌忙中被东吴的伏兵活捉。堂堂的关羽哪里遭受如此失败,不屈而死。消息传到蜀国京城成都,刘备大为震怒,立即召集起全国六十万精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这时,为东吴夺回荆州的吕蒙已染重病在身,不久便死去了。孙权看到吕蒙死去,便仰天长叹道:“我吴国周瑜死去后有鲁肃,鲁肃死后有吕蒙。现在吕蒙也死了,以后谁还能与我一起分担忧愁呢!”谋士阚泽看孙权如此忧愁,便对他说: “主公不要过于忧伤,陆逊可为大将。前次在攻取荆州就是采用陆逊的计策才获得胜利的。就我们吴国目前而论,没有谁能比他担任大将更为合适了。”孙权认为阚泽的话很有道理,当即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三军与刘备决战。孙权的这一任命引起东吴许多老将,如周泰、韩当、朱然、徐盛、丁奉等人的困惑不解。他们认为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诸方面来衡量,陆逊都没有出任三军统帅的资格。但孙权的命令已经下达,不容更改,他们只好十分委屈地在陆逊帐下听令。陆逊见蜀军兵多将广,士气旺盛,便命令吴军避免正面交锋,凭险固守,任凭蜀国的军士阵前辱骂,坚决不与之交战。东吴的老将们误认为陆逊胆小,纷纷要出战迎敌。孙权的侄子孙恒自恃英勇善战,血气方刚,不经请示就率军出战,结果被蜀军困在一座孤城之内。韩当、周泰见孙恒被困,强烈要求陆逊发兵去救,陆逊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他们的意见。周泰等老将见陆逊见死不救,便出口不逊辱骂陆逊,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出现了违抗军令的倾向。陆逊这时觉得事态严重,不治一治他们就无法统领三军,大有申明军法的必要。于是,他召集起众将官,只见陆逊手按腰中宝剑:“刘备是当代英雄,很会用兵,连曹操都怕他三分。这次他亲自率领六十万精兵而来,决心与我们一决雌雄,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我初任三军统帅,所以希望各位将军能以大局为重,与我同心协力,共歼强敌。”陆逊说到这里,用眼睛环视了一下,接着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这样要求诸位决不是为了我陆逊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公命我为大将,就是因我还有值得称道的一点才能,那就是肯忍受屈辱,担负重任。我希望各位严守军令。不然,以军法论处,定斩不饶!”陆逊的一席话使众将不敢再有半点怨言,他们虽然心里不服,但不敢违抗命令。直到最后,在陆逊的指挥下东吴军队大获全胜,众将才真正了解陆迅的军事才能。

这就是成语“忍辱负重”,意思是为了大的目标或目的忍受一时的屈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f48bd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b.html

《三国时期的成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