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琶洲 - 员村地区城市设计竞赛公示

发布时间:2013-09-05 16:16: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次城市设计竞赛于今年1月份开始, 2月至4月先后组织了设计单位广州工作营、技术文件发布及答疑、设计成果中期汇报等等一系列工作,正式参与竞赛的六家国内外设计单位(联合体)于5月21日提交了最终设计成果,通过有关技术审查后,该项工作开始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设计范围

  琶洲-员村地区总体规划范围共计23.6平方公里,分两个层次,1、整体城市设计范围:西至广州大道(珠江新城),东至东环高速公路(员村、琶洲岛东端),南至新港西路、黄埔涌,北至黄埔大道;2、城市设计范围:约13.5平方公里,包括华南快速干线以东员村地区、广州珠江啤酒厂地区、琶洲岛东、西两翼(琶洲岛科韵路与华快干线之间地块除外,该区域大部分为现状建成区或已审批用地,因此未纳入本次城市设计范围)。

规划设计要求:

(一)设计原则:

  1、设计成果应指导该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城市中心区,琶洲地区是广州的国际会展、研发商务区;员村是城市中央商务区的拓展区,以商贸功能为主。2、规划设计应充分突出标志景观区域,创造国际品味和地方特色相融合的滨水地区新形象。3、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现状建设条件,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4、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性和文化品味,考虑地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5、注意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等。

(二)整体城市设计研究

  1、通过对现状问题及发展潜力等一系列研究,提出本地区整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总思路,提出改善地区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形成新城市中心区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和人文活动场所。2、发掘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制定延续该风貌的策略和措施,完善景观系统、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利用,提出建筑容量控制要求。3、重点研究内容为地区功能定位、功能结构、功能布局,开发建设时序建议、建筑容量研究。制定交通组织策略、景观控制要求,提出珠江两岸一、二线建筑物的规模、体量、空间视线、景观控制要求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

(三)地区城市设计

  1、结合国内外相关城市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本地区的功能和建设规模进行整体策划,结合实际对城中村提出改造策略。2、研究设计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确定设计区域主要轴线与重要节点,对现状拟改造区(原有工厂和城中村)进行详细设计。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分析规划区发展带来的人流和车流量的变化以及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功能明确、结构清晰、交通便捷的道路网络,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城市设计应合理考虑区内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并考虑与其他公共交通的衔接。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及各公共建筑的自用停车场,并制定步行系统的设计指引。4、绿地与景观系统设计。要求设计方案中绿地系统与自然水网须有机结合,充分协调规划区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合理配置各类公共广场、公园和集中绿地,建立该地区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环境品质,强调滨水沿岸、交通网络及多层次开放式的绿化建设。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体系完整的绿地系统。5、空间设计,应合理组织地区空间景观系统,对城市空间意向进行总体设计,包括城市生态廊道、城市节点、城市地标、空间区域界面、滨水环境等。城市设计应提出沿江城市界面总体设计要求,并充分考虑琶洲、员村两地区的相互关系,以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6、进行地块划分并制定地块控制导则,制定主要道路街景设计、开敞空间设计导引,并对建筑设计、街道设施、标识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等提出综合设计指引。

  技术评审和专家评审阶段参加媒体见面会的专家:曾惠芳:新加坡CPG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规划设计总监;赵万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副总工;俞军:联邦德国慕尼黑亚尔派国际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

各参赛方案简介

方案一

总体定位研究:聚焦CBR首善之区

珠江新城-琶洲-员村地区,承接着城市“东进南拓”战略轴线交汇点的良好区位,面临城市“中调”战略起点的良好契机,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空间集聚、形象鲜明、功能复合的大CBD地区。广州珠江新城的建设已有十多年,CBD轮廓基本形成,但在功能和规模上远远不能满足广州未来的发展需求。从国际CBD的发展经验来看,广州迫切需要建立次一级的副CBD区,与珠江新城共同代表广州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而琶洲-员村地区,将利用其邻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基础,与珠江新城共同形成CBR——中央商务带,成为提升广州城市竞争力的引擎。

总体定位:构建CBR中央商务带

该区域由三个核心组成:珠江新城:整合提升区域高端服务业,继续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与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员村服务城:强化都市功能,创造与现有CBD相连的活力中心,构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地。琶洲会展城:完善会展业在城市中的标签形象,发挥海洋文化与商贸文化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国际会展和商务旅游的目的地。

整体城市设计:寻求CBR人本特质

规划结构:规划区整体呈现“一带、两轴、三核心” 结构。

一带:沿珠江城市发展带;各功能区沿该发展带紧凑布局,拥江发展。两轴:新城市中轴线发展主轴、员村-琶洲发展主轴;两轴贯穿珠江两岸,统领空间景观。三核心:珠江新城商务核、员村总部岛、琶洲会展核,承担三大片区的核心功能。其中总部岛是员村地区的启动区,启动城市东进进程;会展核是琶洲岛的启动区,带动两翼发展,最终辐射东部研发园。三大核心与七个软核由主干道系统联系,使大CBR地区成为有机的整体。

珠江新城及赤岗地区(范围约8平方公里)承担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商业等主导功能;员村服务城(范围约6平方公里)承担企业总部、创意产业、时尚休闲等主导功能;琶洲会展城(范围约10平方公里)承担现代会展、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主导功能。

综合交通规划

方案提出四大举措,提升交通承载力:1、强化区域交通衔接,加强内部道路与广州市域“四环十八射”高快速路网的联系,特别是设置沿黄埔涌南岸的“会展大道”,连接琶洲岛四大功能区,大大提升内部交通的快速疏导能力。2、规划“六横十一纵”的主干道系统,完善支路网,保障该地区会展、商务与居住容量提高后有充足的道路交通保障;3、将地铁六号线支线终点站从赤岗塔站向东延伸至万胜围站;途径员村D区和琶洲B1区增设“U”型地下公交集运系统,与珠江新城的地下公交集运线连成环状,增加高强度和大人流地区的公共交通集散能力;4、沿江及“文化足迹”设置高架观光单轨列车,填补该地区观光型交通的空缺。

景观风貌控制

以广州大道为界,将珠江前航道中心城区段划分为新、老城区江段,在规划范围内控制三组标志性景观区,分别是“新电视塔-双塔景观区,会展中心-长青藤大厦景观区,国际游艇会-水晶酒店景观区”,超高层地标建筑分别控制为600米的新电视塔、350米的长青藤大厦、250米的水晶酒店,与其余滨水建筑共同构成起伏有致、层次分明的天际轮廓线。规划还通过200米乘200米的用地模数,构建便捷高效的棋盘状跳跃式组团,表达城市肌理的内在秩序。

文化足迹设计

黄埔古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了广州的贸易文化历史;会展中心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主会场,传承着古今贸易城市的灿烂成就;珠江新城是正在崛起的金融中心,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员村曾一度辉煌的产业文化将在CBR新定位下迎来新契机。

方案梳理归纳出涵盖广州不同发展时期的4类共16处文化节点,用文化场所和线路将广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深深地镌刻并串联在城市的土地上。沿文化足迹线路设置高架单轨观光线路,为员村地区的“退二进三”改造提供动力。

核心区城市设计:演绎CBR活力内涵

总体构思:珠江新城拥有龙头地位的商务金融核心,为高雅的城市会客厅。琶洲会展城将会展产业做大做强,诚邀天下客商,是城市的会谈室;会展港、会展核、会展村、研发园功能区沿新港东路带状布局,之间等距设置三处隔离绿轴。员村服务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的活动室,为会客厅及会谈室注入活力,总部岛、创意岛、时尚岛分别倡导快、缓、慢三级生活节奏。

员村服务城D区:总部岛:1、以“T”字形开放空间走廊为骨架,引入天河公园生态景观,承担开敞空间核心与垂直交通枢纽的功能,组织两侧高度集聚的商务办公、文化组团,空间形态张弛有度。2、南北向的中心文化广场作为核心景观轴线,连接珠江,向南延伸至琶洲会展中心入口“巨龙”。350高的长青藤大厦是该区域的空间制高点,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共同呼应一江两岸标志性景观。3、高架单轨在该区结合重要建筑设置3处站点,并通过花城之桥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联系,提升珠江两岸地面交通承载力。4、对鹰金钱罐头厂、铁路遗址等历史元素进行创意产业改造,设置商业走廊、特色餐饮娱乐、高端购物等项目,将地区文脉注入到新建商务区中。

琶洲会展城A区:会展港:1、打通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与新电视塔之间的视觉通廊。2、以250米超高层地标作为该区空间景观控制点。3、建构完善的二层步行系统网络,提供全天候联系的条件。

琶洲会展城C区:研发园:打通两条开敞空间轴线,包括贯通黄埔古港至岛端的东西向景观轴线,及联系江心岛与古黄埔港的南北向绿轴,将珠江中心城区入海口景观引入研发园内部,水网与绿轴共同营造疏密有致的岛屿端部空间景观,并成为新区与历史街区间的自然过渡。2、水晶酒店高250米,是该区域空间制高点,广州贸易塔将成为从珠江入海口进入中心城区的新标志。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

方案二

总体发展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水会展商务中心区

通过发挥新城市中轴线和滨水会展经济区的叠加效应,共同构成“大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使其成为广州对外展示国际化城市形象的“窗口”。另外,通过会展经济的兴起,催化广州CBD作为面向东南亚、影响全国、辐射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核心区的崛起,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使广州CBD成为泛珠三角经济版图的核心。

规划定位——“一江聚两岸,展心融珠城”

区域功能定位:规划将琶洲-员村地区打造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广州活力中心区,使其可以容纳区

域甚至全球顶级产业,同时成为酝酿生态宜居城市生活的新平台。其中,配合广州CBD发展极轴建设的逐渐完善,以琶洲会展中心区为极核,沿员村地区与琶洲地区,分别建设以科技研发、金融信息及文化生态功能为主导的三大总部经济区,大力打造广州CBD的总部经济圈,使广州CBD成为以现代高端服务业为重心的总部经济核心区,发挥其面向东南亚、影响全国、辐射泛珠三角的集聚作用。

文化定位

规划凸显琶洲-员村地区作为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塑造体现广州城市文脉特色的中心区文化形象,提高其文化品味,真正实现城市中心区对活力的持续凝聚。规划重点在于对用地内丰富的文化古迹、现代城市文化活动场所和水网村落环境进行多层次的整合,表达出城市的文脉格局,从而打造中心区的文化品牌。通过上述规划定位,实现“一江聚两岸,展心融珠城”的整体发展格局。

整体城市设计构思:拓展城市CBD区域,建构“大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

规划以城市新中轴线及会展区为启动点,沿交通线配置多个城市功能组团及生态廊道,通过由轨道交通、公路及水上交通组成的便捷公交网络,促进整体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功能相对整合、互补的新城市中心区。将CBD向琶洲-员村地区拓展,共同构成“大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

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构思

地区设计构思:

在遵循经济性与可操作性原则,规划将在琶洲-员村地区构建由中央公园、总部经济区、会展中心区、滨水创意产业区、滨水娱乐休闲公园、沿珠江水道的线性开放空间所共同构成的一体化开放空间网络。其中,将重点城市设计地区分为五期进行联动开发,以推动整体设计构想的最终实现。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从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入手,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环境条件,延续生态廊道的发展意象。其中,重点强调外部生态环境楔入和内部景观绿地的有机融合。以线性林荫大道为框架、中央活动公园为核心,沿珠江两岸连续步行道为纽带,串联各个绿地节点、各组团中心绿地和沿小水道渗入基地内部的线性开放空间,形成“网络状、点线面结合”的有机绿地生态系统,在绿色生态环境中打造广州CBD总部经济区。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规划区内将以四条轨道交通线、五条城市高快速路组成立体化快速交通网络,并以之为骨架,结合2010广州轨道交通发展战略构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主要交叉口和人流密集的轨道站点区,采取立体交叉和渠化交通的组织方式保证中心区的出行通畅;同时引入便捷的水上快速交通,设置8个主要航运码头和多个水上交通站点服务区,提高内外交通效率及容量;此外,规划区内还充分利用连接各广场、绿地的地面步行道、滨水步行带,连接建筑物之间或跨越道路的空中步廊、隧道以及居住区步行道组成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网络系统,积极引导步行化公共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规划建构高效、宜人、互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

景观体系规划

构建由中央城市公园,总部经济综合区,会展经济综合区,滨水休闲步行道,滨水娱乐休闲公园,沿珠江水道的线性开放空间所共同构成的一体化开放景观空间网络。其中,从滨河到腹地设置多个主要景观节点,在开阔的绿色开敞空间中,结合自由的连续步行广场休闲带与形态活泼的文化、办公建筑群体,共同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此外,沿“景观化”堤岸布置尺度宜人的连续空间,并利用河道的航运功能在其中设置观光航线和游艇码头。

地下空间整体规划

规划结合穿越基地的城市地铁线路及其站点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实现集约化、立体型的城市空间生长模式。在总体开发结构模式上,以地铁交通线的建设为发展轴,建设清晰的网络型城市地下综合体节点。开发重点在于:促进新建项目地面与地下同步发展;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和地下铁道、管线设施等结为一体,形成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地下综合体、发展地下交通系统;鼓励适度开发地下公共服务空间,发挥地下空间的经济效益;理顺地下生命线网络,增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

方案三

功能定位

城市设计方案拟将琶洲员村地区定位为——国际一流水准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广州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地区。其中琶洲地区应当围绕国际会展中心,完善会展产业链,形成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主要发展国际会展、常年展贸、研发商务、国际外包、职业教育及生活服务功能;员村地区是珠江新城CBD的拓展区,发展中小企业总部、信息科技及研发、商贸服务及中高档居住功能。

概括地说,琶洲员村地区将成为一条国际化滨水新经济走廊,成为珠江两岸10公里长的金色经济外滩,即“珠水金滩”。

功能布局

琶洲应当充分利用国际会展中心已有的资源优势,完善会展产业链,打造会展产业集群。包括:国际采购中心:位于琶洲岛西端,以常年展作为主导功能,吸引跨国采购机构进驻。国际外包中心:位于琶洲岛中部,包括设计中心、虚拟交易平台、信息中心等。吸引珠三角、全国乃至国际制造业企业总部在此设立外包虚拟生产等高增值产业。产业研发中心:位于琶洲岛东端,包括产业孵化中心、交流合作平台、行业标准发布中心、培训中心等,为会展业及其相关行业提供信息、研发、培训等支持,并结合黄埔村形成文化旅游步行休闲街区。商务服务及旅游休闲区位于琶洲岛东端,新港东路北侧,包括超五星酒店地标建筑、国际会议中心、工业博物馆、步行风情街等功能,与峨嵋沙生态旅游区遥相呼应。

员村地区应当与珠江新城CBD、天河软件园形成互补,并营造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包括:中小企业总部及总部后台区:位于花城大道以南,面临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是珠江新城外围中小企业总部以及总部后台的聚集区;信息科技企业总部及创业园:位于员村东部是智力密集型产业空间;居住生活区:位于花城大道与黄埔大道之间,规划为中高档居住区,依托天河公园,为员村地区居住板块打造一个综合生活服务中心。

整体城市设计

琶洲员村地区整体城市设计,吸收国内外跨河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构建以珠江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打造公共生活、形象展示、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城市滨水地区。

景观体系:建立“三轴、两廊、六节点、多地标”的景观体系

三轴——新城市中轴线、商务生活共享轴、生态景观轴;两廊——珠江与黄埔涌(chong);新建立琶洲东端门户景观节点、员村中部内港生活景观节点、商贸水都景观节点,打造城市新地标,与已确定的国际会展中心、新电视塔、珠江新城东西塔形成完善的地标体系。

天际轮廓沿江作高低起伏的变化,总体上对滨江街区的建筑体量和形式分六个区段进行控制。塑造起伏有致、层次丰富的滨江天际轮廓线。平面轮廓主要反映城市功能和珠江岸线的关系,沿江有节奏韵律的部分城市公共功能直接亲水布局,可以丰富滨水区的平面轮廓。

综合交通:——强化便捷的对外联系:临江大道向东延伸至港前路,建立规划区与黄浦港的快捷通道;建立花城大道与黄埔大道的快捷联系;提升阅江路为城市主干路;使新港公路具备快速交通的条件。——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轮渡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两岸交通缝合:利用步行桥、过江缆车、水上巴士、地下集运系统等多种交通形式,实现交通缝合。——建立沿江交通环路:将6个分离式立交改造为互通式立交,建立一条沿江交通环路,加强琶洲和员村地区之间的内部联系。——延长珠江新城CBD地下集运系统:建立CBD、新电视塔地区、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采购中心四大功能区的地下快捷通道。

城市空间的立体综合利用

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建立地下空间导控单元:——以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支撑体”,周边200米范围的地下空间作为“填充体”,发挥“插座效应”,引导形成地下空间导控单元。支撑体可以是地铁站,下沉广场等地下公共空间;——依托支撑体,高强度开发周边核心区地块的地下空间;——通过地铁线,各导控单元形成联动的体系,相互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在各导控单元内,鼓励地下停车库相互连通,形成P+R换乘体系。以重要功能节点为核心,局部建立二层步行系统。

地区城市设计

赋予五个功能区独特的城市意象,与珠江新城、会展中心构成完整的总体城市形态。

“文化金洲”——产业研发中心、商务服务区及黄埔村保护区:由产业研发中心、商务服务及旅游休闲区、黄埔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构成,以休闲风情街作为各区的共享通道,是一个富有休闲氛围和文化品味的综合性产业研发区,也是广州城市东南部的门户区。“活力港城”——中小企业总部区:由总部办公、后台服务、休闲娱乐、居住生活构成,以天河公园、步行街、休闲内港作为延伸至珠江的共享空间主轴,是繁荣的商务港。“商贸水都”——国际采购中心:由常年展贸区、SOHO区、星级酒店、采购办公、居住区组成,以两条景观水系作为公共空间的主干,是产品和品牌的常年展示之都。“创意岛链”——信息科技企业总部及创业园区:信息科技企业总部及创业园区,发展信息及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空间。连通现有河涌(chong)形成一组岛屿的景观意象,是创意的科技岛。“生态商埠”——国际外包中心:以国际外包为主的商务办公区,同时为周边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社区。以纵横交错的绿色公共空间和韵律感的滨水码头,展示宜人的环境和开放的特质。


总平面


大鸟瞰


大鸟瞰

方案四

本方案提出“回归核心地位、创建城市名片、构筑水岸生活”三大核心战略,将琶洲员村地区打造成为国际贸易的大枢纽,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广州城市形象的新标志,融合两岸发展的新纽带,市民生活的水边客厅……

形象——门户与标志

以珠江新城、员村、琶洲三大现代化标志性商务建筑集群和琶洲会展区,形成广州城市新形象。以观光塔、赤岗古塔、琶洲古塔、东端标志建筑为四大地标,强化城市的标志与门户形象。利用珠江水域,通过连续、不连续和韵律界面的交错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沿江界面,通过沿江一二线建筑高度控制,形成梯度上升、江景共享,塑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山水城市和地区性国际城市的滨水中心区新形象。

结构——突破与创新

本次地区城市设计将基地划分为五大组团,员村商务组团、国际商务中心区、国际居住SOHO区、创意产业区和历史文化及总部基地区。

组团划分图:在员村商务组团形成“一核两带三轴”的空间格局。一核是员村商务核心区的商务核,体现了核心区的现代化和国际品质。“两带”指十字型绿带,构成CBD拓展区的开放空间骨架,把北部较为复杂保留居住区和沿江高端的商务办公区适当分离,有利于滨水城市形象的塑造。“三轴”——包括“CBD商务主轴线”,“员村二横街商务次轴线”,和“商业广场次轴线”,这些轴线和绿带把珠江的景色充分引入地块内部。

结构2:国际商务中心区是商务发展圈中的重要节点,联系赤岗使馆区和会展中心。呈现“两轴两带”的空间格局。两轴是东西向联系会展中心与赤岗使馆区的“绿轴”和南北向联系地铁站与珠江岸线的“商业轴”。两轴构成了该区的空间框架,在此基础上,东西向的“商务办公带”和“商业娱乐带”形成由地铁中心区向沿水的活动过渡。

结构3:在国际居住SOHO区形成“一岛两轴”的空间框架。“一岛”指开挖的“商业休闲岛”,包括酒店、咖啡馆、酒吧、公园等等休闲设施,是居民和游客的休闲乐园。“两轴”包括挖岛形成的河道“水轴”,和联系珠江、地铁站以及黄埔涌的“中央轴线”。

创意产业区是一个中等密度的区域,除了保留的厂房改造成创意工作室,吸引创意产业入驻,还十分重视公共交往空间的塑造,在珠江岸边,园区内部,都规划了公园、广场、码头等,形式各异的多功能开敞空间,努力提供一个轻松惬意,激发创意的环境氛围。

文化旅游及总部基地区是一个低密度的区域,城市设计主要围绕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展开,形成一轴、两廊、五节点的空间框架。旅游步行轴联系黄埔涌-黄埔古港-黄埔村和珠江;生态廊道将黄埔村与高速公路和交通干道隔离开来;景观廊道沿黄埔涌联系了黄埔古港和门户酒店。黄埔村节点和黄埔古港节点进行历史风貌保护,控制高度,发展旅游业;总部中心节点,在地铁站周边营造商业氛围,形成总部基地的活动中心。

交通——通达与疏散

方案对道路系统进行全面优化,完善干道网络,打通各功能组团的对外通道,就近疏散各功能分区的诱增交通,通过错时、分层、分类疏导等手段重点处理好会展交通流、日常进出岛交通流、岛内交通流的组织与协调。通过水上巴士、地铁、大桥、隧道、SK空中缆车系统等多方式、全方位的越江交通手段,整合两岸交通,为两岸的融合发展提供完备的交通设施基础。

历史——传承与重现

通过琶洲岛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重塑,两千多年的贸易中心地位得以延续,曾经的辉煌将得以重现。
充分发掘黄埔古港等历史遗迹的人文价值,以黄埔古村和黄埔古港保护区为核心,结合滨江旅游服务中心,构筑历史人文风貌旅游区,并形成一条贯穿古港、古村、旅游中心、花之岛的历史人文轴线。
对员村东部现状有保留价值的旧工厂进行外部立面和内部功能的改造,注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功能,使该地区在保留原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社会——和谐与共荣

方案强调珠江岸线的公共化,将直接面江的地区作为完全公共性的空间,为市民共享,真正实现还江于民;在村庄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强调对村中居民利益的保护,留出村民自有经济发展用地,解决其就业和原址居住的需求;适当提升土地的开发强度和复合性,努力实现土地开发的经济平衡。同时可以与外围土地联动开发,通过土地的外围平衡提升方案的实施性。对保留的现状住区,加大对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

方案五

规划构思

调整、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合理控制建筑容量,优化交通组织,构建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创建兼具国际品位和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新形象。

方案的总体思路是:1、完善与强化广州CBD功能;2、完善琶洲岛的功能布局;3、明确珠江两岸功能与容量;4、优化交通组织;5、提出工业与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及城中村改造策略;6、构建广州国际大都会城市代表形象;7、构建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整体城市设计研究

功能定位

方案通过对区域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与空间环境的研究,提出本地区的功能定位:以珠江新城CBD、广州会展中心为动力和核心,将本地区发展成为以金融商贸、企业总部、会议展览、研发商务、信息交流、高新技术研发、旅游服务为主导,兼具高品质居住生活和休闲娱乐与服务配套功能的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生态型城市中心区。

在此功能定位基础上,形成了三轴 三带 三心 六区六纵 八横的总体空间结构。

三轴即:珠江景观空间轴、珠江新城CBD景观纵轴、员村CBD拓展区与琶洲会展中心景观纵轴;三带即:珠江北岸滨江绿化景观带、珠江南岸滨江绿化景观带、黄埔涌滨水绿化景观带;三心即:珠江新城CBD、员村CBD拓展区企业总部与商贸中心、琶洲会展中心;六区即:珠江新城区、员村新城区、电视塔区、琶洲A区、琶洲B区、琶洲C区;六纵即:由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连接珠江南北的线形空间。八横即:由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道形成的东西方向的线形空间。

绿化景观体系规划

方案在绿化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根据“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尊重和保护利用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珠江、黄埔涌等丰富的水系资源,构筑生态廊道,营造山水城市,形成以珠江水体、滨江绿带、城市公园、干道绿化为主体的“一轴、三带、四片、十四线”的总体绿化生态框架。并结合区内河涌水系、步行视廊、组团绿化等共同形成渗透全区域的综合绿化网络系统。

方案规划的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化空间、公共广场空间、城市公园及组团绿化空间等,通过步行空间及视廊将各类开放空间有机联系,形成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

工业遗迹保护与利用

本方案对设计范围内工业遗迹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在琶洲地区对珠江啤酒厂部分建筑与工业符号进行保护与利用,打造工业历史遗迹浓厚的啤酒文化展览与餐饮娱乐休闲商业区;保留员村热电厂特有管道作为工业印迹,并结合城市街头绿化、广场的设计,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形成新的城市工业遗迹景观符号。

黄埔村保护与利用

方案以黄埔村古村落为基础,结合黄埔古港的利用,在保护现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梳理街巷,重塑完整的古镇风貌,并注入现代休闲旅游商业活动,如餐饮、酒吧、纪念商品、客栈等,打造一张反映广州特色文化的历史古村镇旅游名片。并以黄埔涌和珠江水上游乐活动为纽带,东联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区,南接广州农业生态区、海珠果树保护区并与在生态区建设的农家乐休闲区,汇成一个广州特色旅游休闲生态大区。这就为解决城中村村民就业提供了广泛机会。

地区城市设计

珠江两岸景观体系:本方案城市设计突出标志景观区域,重点控制沿江建筑群界面,力求新建区域与已有的标志性建筑相互协调,通过对区域的城市地区、边沿、通道、节点和地标等城市意向元素进行重点设计,对建筑设计、街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做出设计导引,旨在创建兼具国际品位与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区新形象。城市地区风貌: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协调控制城市地区风貌,包括总部与金融商贸风貌区、商务办公风貌区、文化休闲商业风貌区、会展中心风貌区、居住风貌区及黄埔古港古村落风貌区。方案对各风貌区的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建筑材质和开放空间环境提出了具体控制要求,以期形成清晰易辨具有特色的城市地区风貌。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夜景)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日景)

方案六

规划定位:随着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员村地区也需要对其片区的功能和结构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由于员村地区紧邻珠江新城,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因此具备了作为城市中央商贸区的拓展区的先决条件。琶洲会展中心区与员村片区隔江相望,随着琶洲会展中心周围基础设施的完善,琶洲地区也将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会展、研发商务区。

本方案通过一个单轨交通系统,在这两个片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其成为广州未来集商贸、会展、科研于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区。

交通规划

交通解决方案

会展中心:为充分发挥琶洲大道东的通行能力,将在新港东路转向快速干线的匝道上,地铁2号线的北侧引入一条单向隧道,直接和琶洲大道相连。为了快速引导离场的会展交通,在反方向也设置了一条单向隧道。并调整收费站的位置。同时华南大桥上也设置两条直接和琶洲大道相连的上下匝道和收费站。这种交通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可从各个方向到达会展中心的直达性,同时也为相邻地区的交通提供了与外部的联系,使之能够经由快速干线或新港东路快速到达目的地。

根据估算整个会展中心的停车需要量是15,000至20,000个。因此在会展中心西侧设置6幢停车楼,共提供约9000个停车位,和现已有的停车位置将能满足会展中心停车的最低需求量。同时在珠江北岸,规划员村地下城下部设置约有5000个停车位的地下停车场,提供“P+R”的机会,起到交通分流的作用从长期规划来看当整个琶洲岛的开发工作结束后,新港东路将汇集大量交通,所以有必要在它的南部规划一条新交通主干道,确保琶洲岛交通的通畅有序。

整体城市设计

规划结构

在会展珠江对面将布置世界贸易中心,集中商业、金融功能。其他的商业用地主要布置在规划地铁站点周边的城市副中心。在琶洲岛东南片区沿珠江一侧规划有高科技园区,沿黄浦涌一侧则设计以生态居住为主题的“世界村”。

城市空间和建筑结构

考虑本次竞赛非常强调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整体建筑结构上,我们充分尊重现状已建建筑及已批准的规划,在调整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梳理和设计并使得新规划建筑与既有城市空间和建筑结构相和谐。城市建筑密度与城市功能相对应。第一等级为珠江新城核心区、国际贸易中心和科技城。第二等级是区内的副中心。其余地块为中低密度区,密度最低的是琶洲岛东南端的“世界村”。

沿江天际线

规划建筑高度充分考虑城市整体景观,形成错落有致的沿江天际线,并结合用地功能进行设计。规划片区内的制高点为琶洲岛东端的科技塔,其次是国际贸易中心150米的世贸中心五座塔楼。城市副中心周边的建筑相对较高,沿珠江的建筑较高,沿黄浦涌的建筑最低。

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员村西片区:规划在琶洲会展中心与员村世贸中心间兴建一个单轨交通环线。员村地区作为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拓展区,意味着这将是一个高密度的商贸中心。而在会展活动期间,会展中心聚集了大量的交通。虽然有华南快速干线和科韵路联系,但它们将无法承担如此大的交通量,因此,必需增加更多的交通联系,以高架单轨交通方式连接两个地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员村东片区:从珠江引入城市的四条小河道。规划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环境资源,组织高质量住宅。为充分利用沿珠江岸线,滨江路往回收,在路外与防洪岸线间的地块中布置点式住宅。琶洲西片区:建议琶洲大道西作部分下穿处理,在地面上兴建一片区中央公园,并通过这个公园把绿化一直引到珠江江滨和黄埔涌河岸处。对此块片区北面的珠江啤酒厂厂区建议进行整体搬迁、改造和功能置换,形成新的文化娱乐中心,注入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画廊等功能。琶洲中片区:自琶洲塔引出一条南北方向、联系珠江和黄埔涌的大绿带和一条东西方向的弧形景观轴线,让区内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琶洲塔。琶洲东片区:从城市功能和空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有各自的主题。北部的主题为高科技区,建筑风格现代,密度较高;南部为世界村,建筑体量较小,尺度亲人。北部珠江沿岸的建筑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加,最高点则是岛端观景广场上350米的科技大楼,成为琶洲地区的“龙头”。高科技区采用严谨的直角平面布局形式,现代、高效,与自由、有机的南部“世界村”平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规划区整体鸟瞰图

 


夜景效果


各参赛方案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欢迎广大市民踊跃投票,选出心水方案。

下一阶段,将综合六家参赛方案的可取之处,进行深化,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c8bb00192e45361166f517.html

《广州市琶洲 - 员村地区城市设计竞赛公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