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18-10-13 17:32: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

敕造

,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又如: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 脾胃虚弱叫中气不足,气血虚弱叫正气不足。

美人觚:有两种说法。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一种是因为印有美人图案,所以称之为美人觚。另一种是因为其器型,因其中部收紧变细,类似于美人的细腰,因此称之为美人觚。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借指童年时期。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寄名锁: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用银朱等红颜料从碑刻上拓印下的文字或图形)按拓法分,可分 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送灶是传统节日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之一。传说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中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是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王权合法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  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怨府,出处为《左传·昭公十二年》,意思为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史记·赵世家》中有“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中人,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和掮客(掮客是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相似。

八十千,即八十吊钱。旧时称钱一千文为一贯、一吊或一串。

桌帏亦称“桌围” ,办婚丧事或祭祀时,悬挂在桌子前面用来遮挡的东西,多以布或绸缎做成。

庙祝,古时寺庙中管香火祭祀的人。

鹰洋,指墨西哥银元,币面铸有鹰的图案(墨西哥国徽)又叫做“墨银”或“鹰洋”,后讹为“英洋”。鸦片战争后大量流入我国,曾与我国自铸的银元同在市场上流通。

,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用羊、猪各一,称“少牢”)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蜀道难》中“参”和“井”皆为星宿名。春秋战国时(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诸侯国)人们按天上星辰的位置,把地面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叫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是江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已有职无权。

善才,唐代琵琶师之称。唐元和中,曹保有子善才,精通琵琶,因以"善才"称琵琶师,后可以引用为擅长“诗”“书”“棋”“琴”“画”等文学、艺术某一项或多项的人,亦作“善财”。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时改为“云韶府”。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隶属礼部,清废。

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青衫,黑色单衣,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可借指学子、书生;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因以泛指官职卑微或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五陵,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尤,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虎旅,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并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为卫士之称。在《马嵬·其二》中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指巡夜的梆声 。宵:夜; :古代打更用的梆子。

鸡人,周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可借指时间。

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泛指禁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七夕,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很多汉字文化圈国家。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记载战国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即半步)为“跬”,跨两脚(即两足各跨一次)为“步”。可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雍州,是中国汉族文化传说中的九州之一(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写作“连衡”。合纵,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四海、八荒、六合、宇内、九州,都是天下的意思。

敲扑,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短曰敲(木杖),长曰扑,亦指敲打鞭笞。

百越,百越之称谓源于古代中原人对南方沿海一带(如桂、粤、闽、浙等地)古越部族的泛称。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统称“百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古代百姓的别称还有氓、布衣、 白丁、 庶民、 草民 、匹夫、 黎庶、黎民、刁民等。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万乘,①指一万辆兵车。 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 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二十五人(即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或什伍泛指军队。

巫医,专门从事于用咒语、符咒、卜占、草药和魔法以治病、驱邪除祟等的人。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bbd66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5.html

《必修三文化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