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成功策略

发布时间:2011-11-24 10:49: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曹操的成功策略

1、第一招:挟天子而令诸侯

建安元年春,汉献帝流落安邑,献帝虽是个名存实亡的傀儡,但在汉末天下分崩的形势下,依然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臣僚,拥护汉室的正统观念还很强。所以,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想把汉献帝抓到手。从当时的力量来看,袁绍是最具有此条件的。《三国志·袁绍传》斐注引《献帝传》,载有袁绍谋士沮授的一段论述:

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来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绍悦,将从之。

郭图、淳于琼曰:“汉室凌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计,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在决定是否迎纳献帝这一至关重大的问题上,袁绍的确像荀彧说的那样“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暴露了“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多谋少决,优柔寡断的致命弱点,拒绝了沮授的建议,而丧失了先机迎纳汉献帝的主动权。沮授的警告和预言算说准了:“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这个“先人者”恰恰就是袁绍的对头和克星曹操。

当时在是否迎纳汉献帝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也发生了一场争议。曹操召集会议,商议奉迎汉献帝都许一事时,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荀彧不以为然,独排众议,主张奉迎汉献帝。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的战略思考和“若不时定,四方生心”的劝告,同沮授所讲“挟天子而令诸侯”“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完全是不谋而合。这足以说明,时势如此,英雄所见略同。曹操在这稍懈既逝的机遇面前,果断地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奉迎汉献帝。恰逢董承不满韩暹矜功专恣,难以共事,暗地派人请曹操带兵去洛阳勤王。这样,曹操便名正言顺地带兵赴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在朝廷任议郎的董昭建议曹操,以“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为理由,不使杨奉等人生疑。曹操欣然采纳,顺利地将献帝奉迎到许。自此,董昭便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

  这件事处置得实在果决、漂亮,充分显示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谋胜”于人的卓越才能。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是袁绍得知汉献帝被曹操奉迎到许,后悔不迭,于是穷思竭虑,又想出了补救办法:以他盟主身分,藉口“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令曹操把汉献帝迁到鄄城以自密近,便于得机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上。

曹操根本不买帐,转请献帝发下一道诏书责备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迫使袁绍上书陈诉一番。

  这正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策略的妙用。优柔寡断的袁绍丧失了汉献帝这张王牌,处处便受制于曹操而曹操则。由此掌握了天下大权,在群雄中脱颖而出。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能断大事的本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本质意义是抢占先机,夺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现代意义上的挟天子而令诸侯,就是通过联合国来操纵一些事,以便师出有名。像美国不通过联合国而出兵伊拉克,就会陷入道义上的被动,这可筧得上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反例。

第二招:建立和巩固根据地

曹操起兵兖州,他始终把兖州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地,成为他可进可退的堡垒。为此荀彧曾劝谏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业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曹操接受了这一意见,巩固了兖州,也为他以后战胜其他对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所以带兵打仗也好,图谋政权也好,最关健的是要充分估量各方势力,将建立和巩固根据地作为重要的战略来对待。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称霸天下的非常重要的一招--建立和巩固根据地。我们都知道,历任称霸天下者的用权各有巧妙不同,战乱时用霸权,太平时用仁权,大局初定时用虚权。显然曹操得用霸权,但要称霸天下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历代农民起义都因流寇作战方式而最终败绩。

第三招:耕战结合,是曹操称霸天下较为实用的一招。

   耕战结合,许下屯田。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后勤保障,也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内容。《孙子兵法》讲:“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曹操在为《孙子》作注时也深感“无此三者,亡之道也”。但曹操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他是否认识到了粮食对战争和治国的重要性,而在于运用什么方法来保证战争和治国都取得的效果。所以他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曹操将屯田的方式作为战争和治国两方面都必须完成的大事来考虑,足见其雄才和大略。这一做法,使当时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其霸业奠定了丰厚的经济实力。这就是以后曹操多次东征、南下,尽管战事频繁,但都未出现过粮食和兵源供应不足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一招的好处多多。一方面可以解决军队的粮食供给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定的人力问题,战时打仗,休整时务农。另外,战乱时百姓必定流离失所,无心生产,民众积怨必多。如果让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人心必定归顺。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点比自称汉朝宗室刘皇叔好多了,而那个当时天下最聪明的诸葛先生,也不明白“生聚”的重要,只想成就自己的英名,而六出祈山,把蜀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饴尽。蜀国不亡,苍天无眼了。就凭此政治谋略而言,刘备和诸葛孔明是远远不及曹操的。

   就学校教育而言,要生聚些什么呢?是学风,是各校所培养出的学生的样子(自己总结总结的,说说的不算,而是老百姓眼中口中的)。很多人认为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办学校就要人才。有人才,只能造势;有人才只能拥有点子。因为学校中踏踏实实在做的,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况且,任何学校的人才,最终都是要走的,不会永远蛰伏。人才一走,学校的高音就唱不上去了,除新人更会唱花腔。

  《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结果刘备两人俱得,也只偏安于四川而已。所以人才是肯定需要的,但教育要关注的是根本。否则,嘿嘿

第四招:恩威并施

曹操的一生也始终是牢牢握住刑赏二柄,用恩威并施之术,坚决镇压反对自己的一切势力和人士,对有功的人员则大行奖赏。其中有如何正确用人的方法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他运用权力朝廷管理的手段问题。东汉末年的社会历史状况,造成了礼乐的崩废,智士能人都望找到英明之主,竭尽其智其能,今天事袁绍,明天事曹操,后天也可能事刘备或孙权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单靠儒家正统的所谓仁德是不可能完全笼络住人才的。况且整个国家处在纲纪破坏,豪强四起的境地,如在权力运用上陷入软弱无力,则根本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曹操倡法家的刑赏二柄,其实质是想加强中央集权,适应战争的需要,增强自身的实力,达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目的。

曹操为巩固自己的独裁和专制,不仅对懦弱无能的献帝严加控制,而且对敢于忤逆自己的官宦、外戚被告残酷的镇压。如建安五年(200年),董承等人准备谋杀曹操,败露后,曹操不仅杀死董承等人,夷灭三族,连董承的女儿、献帝的贵人,身怀有孕也在劫难逃,曹操说:“欲留此种,为母报仇乎?”其后伏皇后亦遭不测,《曹瞒传》中写道:“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

  通过这件事,可见曹操专权已经到了极点了。以后孔融被杀,连忠心耿耿、为曹操竭尽智虑的荀彧也不免兔死狗烹,可见曹氏用心之酷。但反过来一想,曹操不如此杀戮,又怎能实现专权,不能实现专权,又怎能实现其霸业。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既有独霸天下之雄心,他对权力运用的核心也是有深刻把握的。突出到一点上就是他明确继承了法家的权术思想,将刑德二柄作为其运用权力的基本形式。韩非子讲:“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剩庆赏,帮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经营霸权的确需要中央集权,这样才可以使领导者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前所未有的决战的勇气与信心。治乱世必需霸权,要霸权就得集权,任何影响集权的人或事,必定受到或打或压或杀。想想聪明如杨修者,也因在第一时间解读曹操的“阔、盒”字谜,识破“鸡肋”口令,影响曹操的操纵下属的兴致而被杀。在需集权的环境中,如果领导还没说,即使你说了领导本要说的话,做了领导本想做的事,就会受到打击,打击的程度看领导玩弄政治手腕的手段而定。

第五招:网罗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拘一格选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第三道求贤令中又强调从基层第一线选拔人才的原则,曹操按韩非的“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要求,重申凡是有高才异质的人,有御兵治国之术的人,不论出身门第,一概推举。由此可看出,在曹操心目中最重要的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能人,这些人无论过去怎样只要肯努力建功立业就能获得高官厚禄,这也是他成功霸业的基础发。

所以,在曹操手下,除了少数如荀彧、荀攸等是世家官吏外,绝大多数都是白丁出身,他正是牢牢依靠这样一些人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人才也正因为在曹操处能受到重视而竭尽智力地建功立业。其二是充分信任,委以重任。曹操因爱才惜才而名及诸侯,但他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所有行动中。他留关羽,真心实意;容陈琳,不计仇嫌;纳许攸,跣足出迎;释张辽,解衣衣之;接张郃,不存疑心等等。不单是礼遇上他尊重智士能人,同样对谋士的各种建议也能虚听善纳。荀彧被曹操称为“此吾之子房也”,他为曹操谋划基业提出了众多真知灼见的主意,如建立兖州基地、勤王兴汉、挟天子以令诸侯、移驾许都等均为曹操采纳;郭嘉的十胜十败、远征乌桓以及遗书平辽东等也为曹操所听从;贾诩的各种意见。曹操用郭嘉之计远征乌桓,胜利后,对先曾谏阻者给予重赏,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君之谏,乃万字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所以在曹操处各种意见都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好的意见也能及时被接纳,形成一种以诚相见,推心置腹的良好环境,使有能力的人才都能有发挥自己都能的机会,这也是曹操能赢得许多谋士归附的重要原因。

曹操将霸权之术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即使没有牢固的靠山,纯粹靠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地积累,也最终成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势力集团,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对霸权之术的运用。

  称霸天下,不仅要有根基,要有筹备,要有强权,更好有人才为你去实施你的战略,实现你的目标。所以当为政者有一定基础后,如何吸引人才,网罗有用的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吸引人才是一 本事,用好人才又是另一种本事。好多为政者或能网罗人才而不善用,或能善用人而不长于网罗。其主要原因是不会营造一个人才展示才能与成长的场。曹操以诚待人才,不计前嫌,及时采纳正确意见,形成集思广益的氛围是引人用人的高招。现代很多企业或学校里,由于缺少了那些人才恰当展示的空间与成长的舞台,所以有些人心在曹营身在汉,甚至跳槽。

文章来自: 博客浙江(blog.zj.com)

原文参考:http://ybszjhz.blog.zj.com/blog/d-29922.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ed4e1859eef8c75fbfb396.html

《曹操的成功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