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20-09-29 13:59: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5

15.《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释]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的一项是(3分)(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等寄情山水的名句。(2分)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 

15.答案 (6分)①(1分)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②(5分)不同之处(3分)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2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解析 ①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

②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可以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

16.(3分)C “朝吟夜怨”的“吟”并非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17.答案 ①(3分)B

②(2分)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 ①A.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以及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B.这两句是直接点明声音的“寥亮”、哀苦,且“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合题意。C.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分别用敲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的婉转与柔和。

②易错词:嘈嘈切切。

18.答案 ①(2分)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②(2分)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或: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解析 ①易错字词:皋,舒啸,赋。②首先明确词句的内容思想:“惟翁醉中知其天”意思是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写欧阳修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然后再回忆《醉翁亭记》中能体现醉翁寄情于美景并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有关句子,答出即可。

19.答案 (6分)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景色上,《醉翁亭记》是整体描写琅琊山的景色,表现出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均有所涉及;《醉翁操》重在写泉鸣空涧的声音,表现泉水的清越响亮,相比之下,前者描写的范围更广。《醉翁亭记》中的景色以“热闹”为主,表现出太守与民同游的其乐融融;《醉翁操》则重在写空山的寂静,突显出泉水的天籁之声,一动一静,所营造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情怀上,《醉翁操》既体现出了欧阳修以山水自适的雅趣,也抒发了作者苏轼对山水的体悟与向往、对欧阳修的怀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而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的分析上,同时注意要有“对比”,不能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孤立作答。

2016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答: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③《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 

15.A “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16.B “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

17.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并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描写了农家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

诗歌赏析 首联由西村思往事。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他还清楚记得当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

颔联写进山时的情况。走过柳树簇拥的小桥,刚勒转马头转个弯,前面临水数户人家便是西村。这两句富于动感,景物组合巧妙,“高柳簇桥”似乎尚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而在“初转马”以后,眼前便是“数家临水自成村”,自然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写法颇为相似。这不仅回应了首句中的“小桃源”三字,而且从山回路转中展示了一幅桃花源图景。

颈联写入西村后的所见所闻。周围树木茂密,不见啼鸟,但闻鸟鸣声;当年游玩之处,已是坏壁颓垣,自己曾经醉书于墙上的诗句已是斑斑驳驳,上面布满青苔。

尾联以景作结,耐人寻味。诗人觉得,眼前这情景很是动人,值得怀念,应当写一首诗留作纪念。正当诗人吟哦之际,抬起头来,只见空中有几缕纤云、一弯新月,在此风景极佳的黄昏之时,清诗自会涌上心头。

18.答案 ①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易错字词有“俨”“阡陌”“洲”“渡”“萧萧”“常”“作”。

2017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①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      。”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记游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15.C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

疑难突破 井: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万井出”的意思是“万家井邑出现”。

16.B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知识拓展 

王昌龄《古意》

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晁补之《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张耒《感春十三首(其八)》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五首(其五)》

笋改斋前路,蔬眠雨后畦。晴江明处动,远树看来齐。我语真雕朽,君诗妙斫泥。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17.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

方法技巧 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的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例如:王维的诗整体选取的意象都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的诗和杜甫的诗选取的意象都偏消极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

诗歌鉴赏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用故里的声音啼叫着。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排解“我”背井离乡的愁情。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阵鸡鸣。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此可为一种说法。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离别之情。

本诗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来说,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18.答案 ①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②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③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默写能力。要特别关注“暧、墟、盈、纡、骇、予、鹧鸪”的写法。

2018

()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5)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12)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的一项是(3)(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

: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

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 

“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      ,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13.答案 三次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14.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

15.A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16.答案 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方法技巧 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

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分析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17.答案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示例)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易错字:樊,至,浸。

2019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处:处在、居处。造次:仓促之间。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 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          ,          。” 

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12.答案 “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语》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词语含义、文意理解、思想概括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运用规律、提升思维品质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解答此题;全段阐明正确获取“富与贵”、远离“贫与贱”的手段和途径,孔子鲜明地表达了无论何种原因,都要坚守“仁”的观点。

第一种解读:“去”是“脱离”的意思。第二种解读:“不”字删去后,“得之”的意思就变为“陷入贫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通过仁道去得到它,那么就不接受它。 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仁道去抛掉它,那么就不离开它。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13.C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

易错警示 五种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梅花,但是并没有描绘桃李,而是对桃李进行评价,认为无论桃花、李花怎样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14.A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拓展 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

15.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16.答案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示例)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丢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d624b0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d.html

《2015-2019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