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7-03 07:55: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药理学名词解释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受体阻断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经门静脉系统到达全身血循环前,部分被胃肠壁细胞和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该作用称为首过消除。(同首关效应)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是有害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tl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

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习惯性:连续用药停药后病人主观产生不满足感但无明显不适,只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也称精神依赖。

成瘾性:反复应用某药后中断用药病人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 须严格控制使用。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左旋多巴在外周脱羧形成多巴胺后,易引起外周不良反应。卡比多巴属外周脱羧酶抑剂,可抑制左旋多巴的外周脱羧作用,可明显增加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从而提高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减少外周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作用翻转: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翻转。此时,α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2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扩张效应。

化疗药物:指用于防治病原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

治疗量:临床用药的剂量。

剂量: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

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它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药理学用上95%有效剂量(ED95)到5%中毒剂量(TD5)的距离来表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效动力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应用治疗疾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稳态浓度:恒速恒量给药时,约经5t1/2,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稳态浓度。

阿托品与碘解磷定合用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能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剂量较大时还可解除神经节兴奋症状和中枢中毒症状,但不能解除肌震颤。胆碱酯酶复活药能和血液中游离的有机磷结合,也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上的磷酰基结合使酶恢复活性而水解乙酰胆碱,迅速解除肌震颤,但对M样症状效果差,所以两药需合用。

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拮抗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不引起效应,但能阻断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

部分激动药: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

精神依赖性: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可使病人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通常在停药后可出现主观不适和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但停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

身体依赖性: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流泪、出汗、腹痛、复写等。只要再次用药,症状消失。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等。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且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等。

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反跳现象:是指病人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现象

停药症状:又称撤药综合,系指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长期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可使人体对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骤然停药,人体不适应此种变化,就可能发生停药反应,主要表现是症状反跳(Rebaund)。

天然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半合成抗生素:是用化学方法通过对先天的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进行再加工而制成的抗生素。

深部真菌: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的一类真菌,此类真菌通常不引起疾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有一定的致病力。

浅部真菌:主要是皮肤丝状菌,大多侵犯皮肤、毛发和指()甲,一般不会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不引起全身感染。

儿茶酚胺类是指含有邻苯二酚基本结构的胺类。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又是交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的神经递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是指作用与机体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既:药效学;另一方面研究集体对药物的影响,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为药物代谢动力学,既:药动学。

药物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集体产生的影响或集体对药物发生的反应。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的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兴奋作用:凡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

抑制作用:凡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局部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一定剂量对某组织或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这被称为药物的选择作用。

普遍细胞作用或原生质毒:与选择作用相反,有的药物对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产生类似的作用,可影响酶的活性,干扰组织细胞的代谢,甚至引起细胞原生质变性这种作用称为普遍细胞作用或原生质毒。

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所呈现的作用。

对因治疗:凡能消除致病原因的治疗称为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凡能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称为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是致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哎哟目的不付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

药物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d1a10552ea551810a687de.html

《药理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