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时评类作文训练 - 啥是佩奇

发布时间:2019-01-24 09:5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高考语文时评类作文训练

——啥是佩奇

新闻材料: 《啥是佩奇》是张大鹏执导的贺岁片《小猪佩奇过大年》先导片,时长5分40秒 。2019年1月17日播出后迅速形成病毒式传播。

啥是佩奇

作者:封寿炎

  一夜之间,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就成了刷屏爆款。

  看似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家庭是人们最深的寄托,亲情是人们最真的牵绊。每逢年关,诉诸父母子女浓烈情感的文艺作品——无论影像还是文字,都很容易触动人心,引发轰动效应。

  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本身就是家庭亲情的象征。一双父母、一对姐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舶来品”故事,暗合了中国老百姓“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淳朴理想,也符合孩子们对童年、父母、家庭日常的真实体验。这是最基本的人伦感情,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因此,小猪佩奇风靡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然,同是亲情,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讲好一个亲情故事,就要在共通的内核之上,讲好本土化的独特表现形态和情感表达。我曾经跟一位美国友人说过,我从来没有跟父母拥抱过,也从来没有对他们说过“我爱你”。他对此简直惊掉下巴,觉得是天方夜谭。因为在他的家庭生活里,拥抱和“我爱你”都是家常便饭。

  不说“我爱你”,就代表没有浓烈亲情吗?当然不是。在《啥是佩奇》里,亲人之间也没有拥抱,没有直白的言语表达。但他们行动里所蕴含的情感,却比大山深重,比大海宽广,比醇酒浓烈。留守爷爷手工打造的金属佩奇,承载着多少深切的情感?对此我可谓感同身受。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候,我哥哥为我造了一台碗柜。他用铁条焊好框架,柜底和柜顶嵌上木板,四面镶上玻璃。在柜门的地方,他细心地把玻璃磨圆滑了,以防割手。他还用玻璃胶贴上一个把手,以方便开启柜门。这样一台小小的碗柜,也许粗糙、笨重,不如花钱买来的精致、美观,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无比珍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往今来,多少诗篇都为亲情书写。它是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基因,是我们心底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以此为根脉,生发出美好的家庭伦常、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最终构筑起我们须臾不离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

这种情感没有远去。在一位留守山村的老年农民,以及一位以动漫为伴的城市幼童之间,通过佩奇为纽带,他们在情感世界里得以联结。这份朴素而浓烈的情感,也在祖孙三辈人之间得以传承。推而广之,这部短片令无数人热泪盈眶,激活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得以体验价值、文化和情感共同体的洗礼,这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当然,一则短短几分钟的商业广告,远远无法承载我们真实的日常和情感重量。《啥是佩奇》的爆红,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声追问:有没有意愿把创作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有没有能力挖掘和诠释真实的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张力?须知,乡与城、父与子、传统与现代,这些几乎是国人生活中面临的“元命题”,却只在年复一年的返乡期才成为短暂的话题焦点。这些“元命题”所蕴藏的内涵,远比《啥是佩奇》,也比每年一度的“返乡爆文”所表现的复杂、厚重、纠葛、充满张力。留守爷爷一片挚爱背后,有着更多辛酸苦涩。代际之间的情感指向,也不是那么平面和单向。甚至过年本身,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并非快乐团圆那么简单。一顿团年饭,浓缩着更多的欢欣和悲苦,包含着人生和生活的百味杂阵。

  这些重要的命题,呼唤着更深刻、更有力的艺术创作。直面它们的优秀作品,将可以触动情感、抚慰人心,赋予人们风雨兼程的精神力量。多年以来,《功夫熊猫》成了爆款,《花木兰》被反复演绎,最近《摘金奇缘》又成为美国社会现象级的文化现象。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文化语境和故事,却被好莱坞电影反复言说。现在,《啥是佩奇》的一夜爆红,再次清晰无误地标出了人们的情感所依、人心所向。而它,或许也正是文艺创作的方向所指、路径所在。(封寿炎)

啥是佩奇的深度解读

2019年1月6日,贺岁动画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官方微博发布了微电影预告片《啥是佩奇》。一天之内,在多个流量平台的推动下,这个短片迅速蹿红,引发热烈讨论。

《小猪佩奇过大年》是著名英国儿童学前动画《小猪佩奇》(Peppa Pig)的衍生电影,由阿里巴巴影业公司和《小猪佩奇》版权方,英国Entertainment One合拍,在2019年贺岁档被寄予票房厚望。导演张大鹏别出心裁地用一个5分40秒的微电影《啥是佩奇》取代了常规预告片进行电影的前期宣传。影片以幼儿对“小猪佩奇”的广泛喜爱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听说城里的孙子过年想要“佩奇”做礼物,于是到处打听什么是佩奇,经过一系列误认,终于用鼓风机亲手焊制了一个“工业朋克风”佩奇,进城过团圆年送到孙子手里的故事。

网友对这个微电影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喜欢《啥是佩奇》的观众看中它传递的浓浓亲情、寄托的团圆心愿,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十分应景地拨动了游子心弦。电影首发微博下的评论纷纷表示“眼眶一红”“笑中带泪”“看着看着就哭了”……而批评微电影的观众则主要看到影片贬低农村、矮化农民、宣扬城市生活优越感的一面——影片中,爷爷用着天线断了的过时手机,消息闭塞到只能用村广播站喇叭向乡亲询问“啥是佩奇”,最后靠在城里做过保姆“见过世面”的亲戚帮助才实现了孙子的愿望。两种观众看似立场相反,互不相让,但笔者认为,他们恰恰用两个相互“冲突”的不同视角,共同道出了“佩奇”的本质,和这只小猪能够独霸荧幕的真正原因。

一、“幼儿动画”教孩子在家庭中做个“社会人”

小猪佩奇》无疑是一部关于家庭的动画,或者说是教幼儿如何在家庭中生活的动画。幼儿动画片一般来说承担着早教功能,它们不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通过短小的系列故事、简单的情节、色彩鲜明的形象、重复性的语言来帮助幼儿认知周遭的人、事物和基本常识。换言之,幼儿动画帮助幼儿“社会化”——内化社会价值、学习社会规范和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而在现有的主导生活方式中,独立抚育子女的核心家庭(一父一母加上一个或多个子女)是最初的社会化场景。孩子从认识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尝试和兄弟姐妹相处开始,逐步走进并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当下许多父母,或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全天候参与幼儿的生活;或担心自己经验不足,教育方法不够科学,纷纷寄希望于动画片等儿童喜爱的媒体产品,希望它们做孩子的“第二个老师”。但中国目前绝大部分流行的动画作品都以学龄儿童为目标观众,缺少幼儿动画,或许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在中国大火,甚至成为育儿“刚需”。在这个意义上,小猪佩奇的确是个“社会人”。

小猪佩奇和爱她的家人——猪爸爸、猪妈妈、弟弟乔治生活在一栋房子里,有时会和幼儿园的小伙伴玩耍,或者去看望外公外婆。在这个简单的场景中,她通过游戏或犯错不断获得新知识:“穿上雨靴才可以踩泥坑,不能把自己弄脏”、“下雪天出门要戴帽子”“生日要全家人一起过”“听爸爸妈妈话多吃蔬菜”等。和国内比较流行的科普类动画片不同,每集只有5分钟的《小猪佩奇》很少讲解知识,而是专门关注小猪以家庭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动画片的澳门版译名干脆就是《粉红猪一家亲》。在这部动画流行的几年间,不断有家长表示“看了《小猪佩奇》,孩子见到爸爸妈妈会问好了”“《小猪佩奇》让孩子变懂事了”“佩奇教会了女儿照顾弟弟”等。

当然,也有家长对《小猪佩奇》的教育效果不甚满意。在2017年,一位母亲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孩子看了《小猪佩奇》后天天跳泥坑、学猪叫,引起大量共鸣。无独有偶,在“佩奇”的原产地英国,也有不少父母和儿童心理学家在密切关注小猪佩奇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正面榜样。例如,关注育儿领域的知名媒体人Naomi Greenaway就发文称佩奇经常跺脚、吐舌、欺负弟弟,对于孩子影响很坏,她的孩子甚至模仿佩奇的口吻和小伙伴吵架;育儿专家Karen Phillip警告父母,让孩子长时间观看小猪佩奇会影响感情能力;哈佛大学的医学家Marc Wildemberg甚至针对“观看佩奇是否会导致自闭症”开展了一个课题。和“小猪佩奇”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既有“学习”、“成长”、“交往”、“温情”,也有“不尊敬”、“反社会行为”、“逆反”、“多动症”、“自闭”……让一部每集情节都能在两句话内概括的幼儿动画为如此五花八门的心理问题负责,草木皆兵得甚至有些好笑。不过,尽管“小猪佩奇”到底是个好榜样还是坏榜样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的密切关注,折射出部分父母同样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从幼年起形成健全,甚至完美的人格,不要受到任何不良影响。

二、“佩奇热”背后的教育焦虑

让我们更具体一点:《小猪佩奇》大讨论的背后,是收入较高的城市中产父母家庭教育中的“完美期待”。《小猪佩奇》目前已经在18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尽管它的知名度日益扩散,但受众的主体仍位于城市的电视、电脑或移动端上。对观众进行进一步阶级分析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小猪佩奇》的内容能更容易地反映它的受众定位。佩奇一家生活在周围环境优美的独栋别墅里,爸爸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养活全家;全职主妇妈妈精通法语、擅长小提琴,经常健身、跳舞,永远妆容精致;而外公外婆(中文版误译为爷爷奶奶)则是真正的“豪门”,拥有私人游艇甚至私人小火车。据英国网友说,英文版中佩奇的外公外婆都有浓重的贵族口音(posh accent)。显而易见,佩奇这个社会人即将进入的,是社会的中上层。

虽然观看动画片的孩子未必能意识到片中的阶级符号,但这些符号显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家长对《小猪佩奇》的定位则有更明确的认识。《小猪佩奇》在中国,最早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英语早教教程在家长中流行。很多家庭购买原版光碟,或参加播放《小猪佩奇》的英语沙龙,来让孩子学习“地道伦敦腔”,而不仅仅是如何做个好孩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选择让孩子在海外接受大学甚至中学教育,然而国内的英语教学系统却不能满足他们对“原汁原味”“语感语境”的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对英文原版儿童音像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据外媒对某大型外贸公司进口部门负责人的采访称,自2013年以来,进口原版儿童出版的销售量每年都会翻上一倍。小猪佩奇,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大热门。

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当然也会对儿童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焦头烂额。从胎教到早教、从择校到陪读,不仅要全力以赴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还得提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产生将来会怪罪“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育儿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是当代城市父母共同的话题。年轻的80、90后父母们一方面在比较中对孩子的教育充满焦虑:“小猪佩奇这样的电影,英国有,咱们没有,这是咱们教育的问题”这是很多选择“小猪佩奇”的父母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困惑:我们小时候都是“散养”也一样健康成长,为什么这届孩子这么难带呢?

爱,是春运路上的“佩奇”(节选)

  作者:娄国标

  临近年关,一部《啥是佩奇》的电影预告片,一夜之间刷了屏。虽然只有五分多钟,却笑中带泪,引起人们强烈共鸣。

  《啥是佩奇》靠什么迅速形成病毒式传播,就靠一头高情商的小粉猪卖萌吗?当然不是。它靠的是,让你不得不回忆起,曾经有人那么用心、那么执着地疼爱你。那个粉红色的、带有朋克风的“硬核”佩奇,折射出人们心底柔软而细腻的情感。

  听说儿子一家要回农村过年,孙子点名要“佩奇”,山里的爷爷立即动身开启寻找“佩奇”的奇幻之旅。眼看春节将临,爷爷用自己的“古董”手机给儿子打电话询问归期,儿子说:不回来了!那种失落感瞬间袭来……但下一秒,儿子却开车出现在父亲身边,原来,儿子要接父亲进城过年。老爹说,先回家,然后在其乐融融的房间里,把准备的年货一一拿出,最后是给孙子的礼物——用鼓风机加螺母等零件手工制作的“佩奇”。

那一刻,我们曾经熟悉的小猪佩奇,和这个“高能”的爷爷,完成了一次爱的交汇。在城乡差距、文化差异、隔代差别现实存在的图景下,一点一滴用心创造和编织的爱,正在消除隔阂、填平鸿沟。

啥是佩奇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抱亲情

短短两天时间,短视频《啥是佩奇》在网络中持续刷屏,堪称2019年的第一个网络爆款。有统计显示,这个视频一天内播放量超3100万,微博“啥是佩奇”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一条爷爷给孙子准备春节礼物的视频,准确地说,是一部电影的宣传推广视频,为什么可以成为“流量明星”、形成一道温暖网络的“文化热流”?

啥是佩奇?是写着“佩琪”的洗发水、正在直播的网红,是开拖拉机的村民佩奇、一款叫作“佩棋”的棋牌游戏,还是“社会人”再熟悉不过的小粉猪?对那些生活在偏远山村、从未接触过网络文化的人而言,小猪佩奇十足是一个陌生事物。但不管佩奇是什么,一心想着满足孙子心愿的爷爷,即便历经重重困难,也会想方设法把佩奇还原成现实。“硬核版佩奇”虽然只是一堆刷了粉漆、形似佩奇的钢铁,但却集纳了爷爷对孙子浓浓的亲情,代表着爷爷对孩子回家过年的翘首以盼。

“长辈或许不懂你,但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啥是佩奇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归亲情、拥抱亲情。啥是佩奇也很重要,因为对牵挂孙子的爷爷而言,这可能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正如导演张大鹏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影片“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样的,就是温暖、团聚”。无论故乡在哪里,总有一双手在为子女的归来而操劳,总有一段思念在为亲情重逢而守候。正是这一中国所特有的情感共鸣,所以才使得视频一经发布即击中了无数人的感性神经。

《啥是佩奇》刷爆了朋友圈,因为它传递了欢笑,反映了现实,烘托了春节氛围,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从中读出印照自己文化背景和生活现实的内容。比如游子对故土和亲人的依恋。“看过影片之后,我决定这个周末就回家。”有网友这样评价。其中也有城乡之间的发展落差。一边是4G时代、智能手机、小猪佩奇、网络直播,一边是信号不好、大喇叭广播、破旧村落、传统耕作,鲜明的反差凸显了视频意在刻画的文化冲突,也引发了不少人对城乡差距问题的探讨。让乡村振兴起来,让乡村生活的人们不再老无所依,同样是《啥是佩奇》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a4ff0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3b.html

《2019年高考时评类作文训练 - 啥是佩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