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

发布时间:2014-10-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
――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李镇西
这是一篇很久就想写的文字,每次面对读者的真情,我就忍不住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一直没有写,因为想说得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
今天――20031226日――中午,我在教科所食堂吃饭。饭桌上,刚从北京参加新课程改革研讨会回来的数学教研员郭延庆老师老师对我说:“你写了一本什么书?居然被学生推荐给部长读!”我没反应过来,问:“什么部长?”他说:“教育部部长周济呀!”我更糊涂了:“怎么回事?”他说:“这次我在北京开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刘坚在发言中说,四川省资中县有四个中学生给周济部长写了一封信,推荐一本好书。我有点明白了,马上说:“呵呵,他们推荐的是《爱心与教育》吧?”饭桌上几位老师也说:“对,一定是《爱心与教育》”郭老师说:“对,对!就是《爱心与教育》!几个学生还给周部长寄去了这本书。”旁边的几位老师都说:“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推荐。”地里教研员徐颐老师说:“李老师,你的《爱心与教育》刚一出版我就买了,后来又买了你的《走进心灵》。当时我读了以后,便很想给我儿子的老师推荐!
说实话,自从我的《爱心与教育》等著作出版以来,类似的故事和评价我已经听过很多很多,但每次听到新的故事和评价我都如第一次听到一样感动,比如今天关于几个中学生自发给教育部长推荐《爱心与教育》的事,我听后便再一次被感动,不,应该说更感动,因为我的书主要是写给教育同行看的,而这几位给部长写推荐信和寄书的竟然是几位中学生!这样的读者,我该怎样感谢?
是的,当初在决定写我的教育故事和思考时,最原始也最朴素的动机无非是想让更多的教育同行分享我的幸福。我曾在一篇题为《心灵写诗》的文章中这样回忆《爱心与教育》的写作――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纯真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正是在那砰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这教育的幸福与美!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打开电脑,拉出键盘,敲出了第一行字:《爱心与教育》我完全没有写书的感觉,只觉得十几年来教育在我心中积蓄的思想感情如潮水一般喷射而出,在键盘上恣肆奔涌;敲键盘的手指禁不住也微微颤抖。
整整三个月,我的业余时间都是这样在阳台的电脑前度过的。也许在旁人看来,如此不停地敲击键盘是何等地乏味而枯燥;但我却感到这是一件多么十分幸福的事啊!你想想,在深夜或凌晨,周围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只有我的键盘在“嗒嗒”地敲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声。我觉得不是在敲电脑,而是在弹钢琴,是在演奏来自教育来自学生心灵的最美的乐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一页页很纯洁很动情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很自然地幻化为一幅幅很美丽很鲜活的画面,那是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岷江之滨的熊熊篝火、滇池湖面的灿烂阳光„„于是,我的整个身心又沉浸在和学生一起度过的被青春染绿的日子里!
我在写的时候非常动情,因而自信,我写出来的文字一定能够引起更多的教育者共鸣,因为用心写出的文字必然走近读者的心灵。

果然,不出我料,《爱心与教育》出版后引起的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迅速请我进京接受访谈,随后又派出摄制组到成都跟踪记录我的工作和生活,然后做成专题节目向全国观众推荐。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主持人李潘还专给我一封信,是陕西一位电视台编导写给她的,希望李潘能和他合作把《爱心与教育》改编成电视连续剧。1999年,《爱心与教育》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继《爱心与教育》之后出版的《走进心灵》后来同样获得国家级大奖――“中国图书奖”
朋友程红兵开玩笑般地对我说:“你成了‘获奖专业户’了!”我说:《走进心灵》和《爱心与教育》原来就是一本书,后来因为字数太多,出版社才分为两本书出版。因此,这两本书都获大奖,是很自然的。
自己的著作获得官方的高度褒奖,我当然高兴,但我更看重来自民间、来自普通读者的评价。前面我说过,我在写作的时候就自信我的书能够打动教育同行,但我当初没有想到的是,我的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出版后,被感动的读者远远不只是教师―― 那年我女儿还在读小学,她常常回家时便给我一本崭新的《爱心与教育》“爸爸,这是我班某某同学买的你的书,要我请你签个名!
成都七中一位高二学生读了《爱心与教育》后,在深夜12点奋笔疾书,向我写来长长的读后感:“我是市内一所学校的高中生,通过《爱心与教育》,我认识了你。粗略读了你的书(因为功课太紧张,实在没有时间)以后,我有许多心里话要说。我钦佩你敢于打破旧观念写出《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书书您和您的学生的许多感人故事,还有您的激情和您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我。
科利华集团的副总裁看完书后按捺不住激动之情,给我致信:“现在已经是凌晨1点过,但我忍住不要给你写这封信表达我的敬意;如果我不写这封信,今晚我无论如何是睡不着的。因为我刚刚读完你的《爱心与教育》,脸上正挂着泪水„„”
在一个夜晚,我去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参与主持一个和读者交流的热线电话节目,主持结束后我打的回家。在车上,出租车司机认出了我《爱心与教育》的作者,一路上便兴奋地和我聊教育。下车时,师傅坚决不收我的车费,说是要向我表示他的敬意和爱心。 也是一个夜晚,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敲开了我的家门,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退休工人,但读了《爱心与教育》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一定要见见我,除了向表示感谢,还想请我为她做教师的侄女儿写几句话。过了几天他再次来到我的家里,手里提着一袋猕猴桃,说:“礼物很薄,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这以后,这位老人奔走在成都市内许多小学,义务宣传《爱心与教育》
假期里,我在老家感到身体不适,便去医院检查。填写病历姓名时,医生惊喜地问:“你是不是写《爱心与教育》的那个李镇西?”我说是呀,她激动地说:“这本书我读了三遍,然后送给了儿子的班主任!”体检完了,我问情况怎么样,这位医生开心地说:“李老师,您放心!您里里外外都是好人!
我在苏州读博士期间,师兄陶新华对我说,她母亲也读了我的《爱心与教育》,这位很教育没有任何关系的老太太说:“这本书真应该给全国每一个老师都发一本! 昆山市卫生局副局长时凤英是我在网上结识的一位网友,因为一次争论我语言上有些冲动,感觉可能伤害她了,感到过意不去,我便在春节前给她寄去了一本《爱心与教育》,既作为节日礼物,也表示我的真诚歉意。后来她给我说,刚收到书时忙得很,没有看;几个月后因为参加抗“非典”被隔离在南京“小汤山”,于是她特地带上了《爱心与教育》,谁知一打开书便再也关不上,并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今天在南京汤山疗养院报到的第一天,从中午十二点起一直到深夜二十三点二十八分,除了满足生理上
的必需所花的时间外,我整整花了十个小时认认真真读完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同时随手在电脑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次外出虽然带上了电脑,但没条件上网,我虽没有上教育战线网站,但我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为伴,真实地感受到了讲台上的李镇西,学生眼中的李镇西,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李镇西对教育的执着和痴情,我读懂了一个道理,开阔了一片思想。”她还这样写道:“阅读《教育与爱心》时,我没有流下一点眼泪,并不是书写得不感动,否则我不会连续花十多个小时看一本书,而我的这种连续阅读情景只是在二十年前看琼瑶小说时出现过。因为早在浏览这本书时,我就对这本书有了初步的认识,她写出了教育事业的价值,做教师的尊严,我更多的是看到李镇西教育的成功,看到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希望,我曾经看过《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中国》《素质教育在日本》,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无异是最打动我的,我想原因在于他写的真,材料来源于中国学校真实的生活,是李镇西的教育实践。”这篇长长的读书笔记这样结尾:“阅读完整本书后,完成这篇文章的初稿,睡在床上我睡不着,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一是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二是给女儿写封信,让她继续记日记,每晚十问。再想做的事是:我想写一篇或一本《爱心与医术》文章或书,其实做什么工作,爱心是最根本的。从高中起我就有记日记的习惯,所有的日记堆积起来也有我人高了,那些日记记录了我的成长,单位的变化,社会的改革发展带给我们的影响。如果说二十年前我读琼瑶的书读懂了小女人的情爱,那么今天我读李镇西的书读懂了人道的博爱! 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刘华女士,专门买了我的所有著作送给她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的班主任,结果有一天儿子回来问她:“妈妈,你送我们班主任的书,她拿来在班上读给我们听,老师读着读着就流泪了!
《爱心与教育》刚刚出版后的一天下午,我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姑娘,她问我“李镇西老师在那个办公室”,我说我就是,她不好意思的笑了,自我介绍说她叫“文小慧”她说她读了《爱心与教育》,想开一家教育专业书店,专门销售我的著作。我很感动,告诉她我的书都不由我销售,而由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发行销售。于是,她果真与出版社取得联系开始销我的书。后来,她自愿听我的课和报告,我讲陶行知,她便去进陶行知的书;我讲苏霍姆林斯基,她便去进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几年以后,她开办的新教育书店成了成都市内最有影响的教育专业书店,甚至在省外也有一定声誉。每次谈她的事业发展,她都说:“新教育书店,是从发行《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李老师的著作起步的。
这些让我感动的故事,是讲不完的,而且我相信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不知道。 当然,作为教育著作,我的书在教育界激起共鸣和反应的读者更多――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局专门在全区小学中开展了读《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等著作的正文和讲演比赛,并编辑了一本《学习·探索·成功――向李镇西老师学习教育活动集锦》的小册子。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告诉我,她在吉林第一实验小学任教时,学校有老师读了整本整本地复印我的《从批判走向建设》
那次我在苏州第一次见到网友吴文君,她说她在1998年就读过我的《走进心灵》当时是借别人的书,但她觉得这本书太好了,于是便把喜欢的章节抄了下来,抄了好多好多。我很感动地对她说:“下次见面,你把手抄本带来,换我一本新书!
几年来,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说有读者抄我的著作了。在重庆育才中学,一位姓杨的老师给我看她几年前写的《走进心灵》读书笔记,有摘抄,有心得,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明重点。我当即向她索要这本笔记本,她说她实在舍不得给我原件,但答应送我复印件。第二天我离开的时候,她把读书笔记给我送来了,但不是复印件,而是原件!她专门写了一封信说:“我把复印件留给自己,而把原件作为一份真诚的礼物送给李老师!

一位网名叫“沁心荷“的老师在网上写道:“我无法在办公室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因为那常常夺眶而出的泪水让我不知所措。回到家里,,独坐一隅,让自己沉浸在那一个个情感的故事中,陪着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痛哭一起欢笑„„清冷的秋夜透着丝丝寒意,但我分明感觉到胸间涌动着的激情。李老师的书再一次让我心海澎湃。后来,这位老师读了《风中芦苇在思索》后,又这样写道:“合上《风中芦苇在思索》任由自己思绪飘飞,任由自己泪水长流,任由自己呆坐在电脑前,许久许久,不知身在何处。但我知道心在何处。心,还在书页中停留。还在为那清秀而坚强的女孩杨守丰泪湿衣襟,还在为李老师和科利华人的真诚友谊而感动,还在和李老师一起寻找“通用5469”的师傅,还沉浸在对安妮的悼念之中„„我无法平静。我也没强求自己平静,那就放纵自己吧,让自己久违的泪尽情地流吧。好久好久没被书感动了,好久好久没被自己感动了„„当我读第一篇的时候,心灵悸动,我知道自己的心还没被尘垢蒙敝;当泪水夺眶而出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心还没被坚冰包裹;当我一口气把书读完的时候,我知道从教九年的我胸中还涌动着激情,理想还未泯灭,只一把火,就把它烧得旺旺的。 一位叫“潘叶红”的老师这样说她的读《爱心与教育》的情景:“窗外,皓月当空;室内,明灯作伴。手捧《爱心与教育》,斜倚在床头,任老公鼾声大作,儿子四仰八叉,我就是不忍释手,时不时地,还被李镇西老师“还债”的故事打动得掩卷而泣。年少时,曾经为琼瑶、岑凯伦笔下痴狂的爱情而落泪,追随书中的天荒地老,甘愿伏案长读。工作了,为着充实自己的头脑,常要逼自己读一些所谓的教育类书籍,却往往翻不了三页,接受不了精到的长篇大论,倒头便去南柯赴那神往的约会。如今,一本《爱心与教育》居然让我如此地孜孜不倦!实在难得!而《爱心与教育》,感动的又何止我一人?” 我不止一次发现我的著作被盗版。几年前,我在湖南桃源县讲学时,一位校长对我说:“我为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发了一本您的《爱心与教育》”他拿出一本要我签名,我拿过书看,竟然是盗版!最近我在内蒙古赤峰市讲学时,也有许多老师要我给他们买的《爱心与教育》签名,结果这些书全是盗版,而且连封面都给变了!目前我已经发现被盗版的拙著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风中芦苇在思索》。对于盗版,我自然非常气愤;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的著作受读者欢迎的程度,所以,每当老师们拿着盗版书来叫我签名,我仍然会认真地签名。 深圳育才中学的陈晓华老师是在火车上读《爱心与教育》的:“暑假回湖南看望父母,携着镇西的书,在火车上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火车上人声鼎沸,旅客的调侃,乘务员的吆喝,小孩的啼哭,整个车厢里洋溢着喧嚣和嘈杂,而我则浸淫在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仿佛进入一个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我用心灵浏览,我用真情共鸣。每一个字里洋溢的是爱心,每一个句子里垒砌的是教育。我通过字句的阶梯,仿佛走向教育的神圣殿堂。在那里看到的是教育的鲜活,是教育的灵动,是教育的轻盈,是教育的诗意。从每一个章节起步,仿佛是快乐的起点,每一个章节的结末,又似乎是幸福的收束。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朝我走来,他们带着微笑,带着苦恼,带着失落,又带着收获;然后又款款离去。从他们的背影里,看到的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追求,带着“要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快乐”的信念,走向他们美好的未来!
我在暑假去陕西乾县一中拜访网友魏智渊老师,我被这位普通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回到家里便给他寄去了《走进心灵》。后来他告诉我他是在深夜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的,读完后情不自禁写下一篇读后感,题目叫《今夜无法入眠》。文章开头写道:“今夜,在我此刻追忆的时候已经是昨天或者说今天凌晨了。看了一套很成问题的练考题,到了十一点,扼止不住的疲倦又一次袭来,只好脱衣上床,晚饭时刚才收到了李镇西老师托出版社寄来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就放在床边,(这是我的习惯,刚才买到的
书或者订阅的杂志放在手边,以防遗忘)打开,想在临睡前仔细看一看目录。没想到,刚一拿起来,便再也放不下了!我居然不再瞌睡,一口气读完了这本351页的书,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想敲几行感想,记下自己当时的心绪,却怕半夜起来打扰了家人的睡眠,一个人在床上辗转反侧。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一位叫李桂枝的老师,是教历史的,读了《爱心与教育》后给我写信说:《爱心与教育》,我是断断续续好几次才读完的,因为每次我都要流泪以至读不下去!每次重新打开这本书,我就提醒自己:一定不要流泪!一定不要流泪!但从来没有做到过。我的藏书很多,但这本书是我书柜里最珍爱的一本,以至于朋友来借时,我竟有隐隐的不舍,一反往常的大大咧咧之态,千交待万交待,别给我弄丢或者弄坏。朋友笑我小气,可没想到,她一看书,居然比我还差劲,说,想见作者李镇西一面。朋友把我的《爱心与教育》借给了她的侄女,等我往回要时,朋友说,她侄女的班主任发现了,‘劫’走自己看呢。我听了,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爱心与教育》本身就是一粒爱的种子,它愈流传,人间爱愈多;担心的是,她们惹给我搞丢了,我可就不打算‘爱’她们了。半年之后,《爱心与教育》终于回到了我手中,朋友说,这本书要是能被当做教师手册印发给每个老师就好了。
前面提到的成都新教育书店的经理文小慧告诉我,一次他们去一个乡镇卖书,许多老师都在争购我的著作,但有一位看上去不到20岁的姑娘捧着《爱心与教育》翻看了很久很久,她身旁站着她的母亲。姑娘最后把书放下了,但想了想又再次拿起。这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反反复复好久,她终于求母亲给她买这本书,可母亲说15元一本的书太贵,犹豫了很久还是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最后这母女俩离开了书摊,走了很远,那姑娘还在回头看书摊。“我实在是被这位姑娘的眼神打动了!我拿着一本《爱心与教育》追了上去,对她姑娘说:‘这是送给你的!’那位姑娘非常感动。原来,她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乡村小学教师!”我听了文小慧给我诉说这个故事后,立即打电话给出版社表示,以后凡是我的著作,定价最好不要超过15元!(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
常州师范学校的钱少月同学给我写来读后感:“我是一名中师生,看了您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没有落泪,但我已被深深的感动,我深深的敬佩您,李老师,从星期三借这本到星期六看完,我一直被它牵动着,可以说,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从来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本,但这本例外,看完这本书,我真的自惭形秽,因为我太小看了教育,相反大看了自己。
广元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给我来信:“我叫王海容,是广元师范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应该说我是从师范校才认识您的,以前我们那里较贫穷、闭塞、落后,到了广元,有幸从同学那里拜读了您的《爱心与教育》,我一连读了几遍,数以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真的爱不释手,可惜那是别人的书,我跑遍了广元的所有书店,都早就卖完了,我好失望,就用本子摘抄,抄了许多许多。 „„
同样,这样让我感动的故事和文字也是说不完的!
请读千万不要误解,以为只有“好听”的评价才让我感动。不,让我感动并心怀感激的,也包括那些批评性的文字―― 不止一次有读者直率地对我说:“李老师,你的著作感性的故事多,而理性的思考太少。我们希望你能够在理论上有自己的建构!”正是为了回应这些关心我的读者,我在四十二岁那年重新返回大学校园,开始了教育哲学博士的学习。经过三年的攻读,我写下了题为《民主教育论》的博士论文,四川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我这篇论文,不知该书是否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过去更富理性思考的李镇西。

有的老师来信说:“李老师,你的书很感人,但写的都是城市学生。你了解中国农村的教育吗?希望你能够多关注一下农村教育!”这的确是我的弱点,说实话,我对中国农村教育的确不太了解,虽然我从心底尊敬所有的乡村教师。听了这些朋友的建议,我现在开始关注农村教育了,今年8月,我专程自费去云南南部的山坡小学考察,很受震感。当然,我知道我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考察,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农村教育的。不过,我今后愿意尽我所能关注乡村教师!而且,我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去乡村学校任教!
有人对《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著作中所写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在来信中直言不讳地说,不相信现在居然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我一方面理解这些读者的怀疑,因为在当今这个弥漫着虚假的社会,要让人相信真诚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时一方面给这些读者解释:我这些著作中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这有我的学生作证。我的《爱心与教育》中许多篇章都是我的学生帮我草拟的提纲,许多故事是学生帮我回忆起来的,特别涉及到写具体的学生(如程桦、杨嵩等)时,我都要把草稿先给他们看,让他们校正其中的错误。《走进心灵》出版后,我正在教的学生几乎都读了,因为书中就有他们的故事,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做技术处理!不过,这些读者的怀疑也提醒我,要赢得读者的信任,真实和真诚是第一位的――“真实”是就内容而言,“真诚”是就感情而言。面对读者,我不应该有一丝儿虚假!
还有一些老师对我的《爱心与教育》中的思想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们认为“爱心”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相反,“爱心”的泛滥会导致对学生的放纵,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我当然不同意这个说法,但这些批评促使我深入思考教育的爱心。后来我在一次访谈中说:“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这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以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予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决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可以说,如果没有读者的质疑,我对教育之爱可能不会有这么相对完整的思考。 因为《爱心与教育》的原因,一些老师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我一直沿着《爱心与教育》的教育实践走下去,成为永远在一线的“中国的教育家”,因此,当我暂时不在学校工作而调到教科所后,不少老师深感失望,甚至说了些比较刺耳的话。虽然我坚信自己应该有选择自己事业走向和生活道路的权利,但是我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对我的一种爱――如果他们不是因为关心我,何必关注我的行踪和动向呢?这里,我愿意郑重而真诚地告诉这些老师:我不愿意重复自己,我愿意在更宽阔的领域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考――城市的、农村的、中学的、小学的等等,我甚至想自己办一所理想的学校„„这些想法目前当然没有实现,但我正在努力。我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但我愿意永远从事教育,而且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说:不论以后我如何从事教育,我都会怀着《爱心与教育》般的赤诚对待我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因为我知道,每时每刻都有《爱心与教育》的读者正用热切的眼光注视着我!
最近我还听到了一些朋友对我最近的著作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如《爱心与教育》那么感人了。这样的批评,的确让我感到为难,因为我觉得不同类型的书恐怕不好比较。比如,《爱心与教育》属于“教育手记”,因此要比只能把它同《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比;而在我看来,虽然《爱心与教育》获得的奖项最多,但在手记类的著作中,
我最喜欢的是《走进心灵》至于后来出版的教育随笔,无论是《风中芦苇在思索》《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还是即将出版的《教有所思》,我是换了一个方式表达我对教育的理解;而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虽然我尽量想写的朴素通俗写,但毕竟属于理论性的著作,所以从“感人”的角度看,是不好同《爱心与教育》比的。当然,这些读者对我的批评再次提醒我:我的能力也许做不到每一篇文字被一本书都成为精品,但至少我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自己写下的每一字!因为我这颗心的的对面,正是读者同样真诚的心!
是的,随着我著作的流传,我渐渐成了“名人”,请我讲学、写稿的越来越多,请我担任这样或那样“顾问”“编委”“主编”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在感到时间不够用的同时,心里也曾颤其那么一丝得意,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有今天真是不容易!甚至有时候我以“专家”的身份做新课程改革的报告时,情不自禁地责怪一线老师们“素质太低”――俨然是居高临下的素质教育的“救世主”“启蒙者”!但是,当我在灯下展开读者来信,倾听老师们对我说这朋友般的话时,我每每自责:你把你当成什么?你以为你是谁?写了几本书,就自我感觉良好了?就有资格去教训别人了?于是,我会感到脸红,并提醒自己:李镇西,永远不要忘记你不过是一教师而已!
因此,我拒绝了一切挂名的头衔,只保留了几个实在在在能够做事的“编委”(比如《教师之友》编委),而“主编”则只担任了《教育在线随笔丛书》的主编。至于约稿,我能推的就推,不能推的我坚持一个原则:只写自己想写的文字,不作违心之言。我这样做,虽然也曾招来一些编辑“名人架子大”的误解,但我得为自己的文字负责,这也是对读者负责呀!
不过,我保留了讲学的权利。对此,我不是没有过顾虑的的。记得我尊敬的于漪老师曾在为我的著作《从批判走向建设》序言中,专门对青年老师提出各忠告:要警惕“在名噪一时的情况下,失去冷静,耐不住寂寞,飞行讲演满天飞,成为活动家”!因此,最初面对讲学邀请,我总是尽量婉言拒绝;但许多领导开导我,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和做法,这本身也是对教育的贡献,而且与同行交流教育实践与思考也能促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更加深入。我曾就此专门通过书信向于漪老师求教,于老师告诉我,她反对的是的是那种脱离实践的、只知夸夸其谈“职业讲演家”,对于对教育有真切感受和思考的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讲学传播先进理念。她鼓励我走出狭小的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还多次推荐我参加一些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因此,现在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不拒绝正常的讲学和学术会议,因为这不只是“输出”,也是“输入”――从这些讲学和会议中,我的确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不少。只是每次我站在讲台上,我都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当“伪专家”,不要说一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而应该把自己的心掏给大家,因为下面坐着的,都是把我当朋友的读者呀!
有一次在外地与老师们座谈交流的时候,许多老师因为读了我的《爱心与教育》便向我表达他们的“崇敬”。我很认真地说:“其实,我和大家是一样的――对学生的爱是一样,对教育的执著是一样,所遇到的困惑是一样,所感受到的幸福也是一样,甚至包括许多教育教育方法或者说技巧都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著、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了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
我说的绝对是大实话。应该承认,名利对人的诱惑是很大的。我不属于钱钟书那种天生就把名利视为粪土的人;虽然我随时都警惕自己陷入名利的陷阱,但我承认有时候我也曾为自己的文章上了报纸头条或自己的照片被作为杂志封面而暗暗高兴。但是,每当我捧读读者来信时,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和其他老师相比,你不过就是多写了几本书而已。论教育成果,论工作态度,论奉献精神,论道德境界„„比你强的老
师多了去了!只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而已。而你之所以能够写出来,不过是因为你是教语文的,有点文字基础罢了!如果你不是教语文的,谁知道你是什么! 前不久,我所在的成都市教科所为我作年度评议总结时,一位主任说:“李老师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一点都没有专家名人的架子。和他相处,我会忘记了他是专家是名师。我接受她的这个表扬。不过我实在想不出我什么必要或者说有什么资本摆所谓“专家名人”的架子!我又想起在陕西师大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学员们对伙食非常不满意,但又不好说,我不加思索地就去找食堂负责人提意见,结果伙食大为改善。当时也有学员说:“没想到,李老师也会为伙食不好闹意见!真是本色!这样的名人少见呀! 别人把我当“名人”我管不着,但我心灵深处完全保持质朴的本色!因此,当有些朋友总想把我当作“模范”当作“楷模”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这种情形是很自然的,我总是说“我就是李镇西”,于是有人说我“矫情”说我“做作”。没办法,我觉得这实际是上是一个“圈套”――如果我接受并认同了这些光环,就必须按这些光环的要求去做完人,而我又不是完人,于是,我的良知会迫使我按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去努力,这样我将很累;而如果我头顶这些光环,为人却并不纯粹并不高尚,我必然是一个很虚伪的人!因此,我觉得还站在地上好。
但我现在的苦恼恰恰是我觉得我还没有真正“站在地上”。博士毕业后,领导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环境,把我调到了成都市教科所,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教育发展研究室。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心和重用。“教育发展研究”是一个宏观的学术视野。由于我过去长期在学校在课堂,因此,说实话,我并不具备进行宏观研究的能力。但是,我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因此,我竭尽全力地适应新的岗位,并完成有关课题的研究。只是独坐在办公室里,我觉得狭小的空间显得格外空旷,因而我感到格外孤独。我窗外的马路斜对面,便是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不止一次了,早晨我打开办公室的门,刚一坐下,马路对面边传来校园的歌声《我们多么幸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孩子们的童音随着和谐而亲切的旋律飘进我的耳朵,真是让我有泪落的感觉!我猛然意识到:我离学生太远了!昨天,女儿学校举行迎新年歌咏比赛,她邀请我去观看。于是,下午我便去了,走进熟悉的石室中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但有老师见到我都伸出手来和我握手,说:“专家来指导了!”让我一下觉得很别扭。当晴雁和他的同学们站在台上演出时,天使般的声音浸润着我的心田。望着台上演出的学生们,恍然觉得那就是我的学生呀!那光洁的舞台上,不曾经就有我指挥学生合唱的身影吗? 俱往矣! 俱往矣?
不,我一定要回到校园,回到学生中去。那一刻,我在心里再次告诉自己。这个想法我早已告诉了教育局的领导,他们非常理解并支持我。于是,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明年春天。 其实,我还有许多教育的理想――我想办一所自己的学校,我想到边远贫困地区去任教,我还想写《做最好的自己――创新教育手记》《女儿的故事――家庭教育手记》《中国教育诗――校长手记》„„今天我又重新翻读了珍藏的读者来信,再次感到了许多灼热的目光,于是感激之情和奋进之心再次油然而生,我在心里对所有关心我的读者说―― 我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重复我自己,但我一定会回到校园的,争取在若干年以后,以更加扎实的实践和更加成熟的思考用自己的生命创作一部新的《爱心与教育》

20031226

(写了这个日子,一下想到快到新年了。再次我想所有读者鞠一个躬,并送上我真诚的
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0fdf5b580216fc700afdf5.html

《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