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18:5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2)文章第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1D

2)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3)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分析】(1A没有留恋慰藉的意思;B花是全文线索;C没有期盼。选项A就是词语的作用不当,选项B则为文章的结构线索理解错误,选项C是对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当。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正是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3)首先在文中找到描绘花的语句,文章②③④⑤⑧段都写到花,然后从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花是对少女美好青春的烘托,也是与废墟的对照,产生发人深省的震撼效果,从主旨上看花这一形象中饱含作者的哀伤悲愤之情;从结构上看,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最后要分条列写。

故答案为:⑴D

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点评】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重要物象在文中的用意,可从情节线索、推动情节、烘托心情和表达主旨等几方面分析;是美丽的,文章主要写对一位少女在日寇的炸弹下丧失生命的感慨,而对花的多次描绘,也正是出于对同样美好生命的联想;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被炸毁的房子和欣欣向荣的花形成了对比,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被爱;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由花而想到爱花赏花的人,但少女已经死了,仍旧盛开的花衬托出已死少女的命运悲惨,烘托情感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徐老师时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2段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2)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3)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1C

2)现在离开先生将近50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徐老师虽然长相古怪且待人凶恶,但他有才华,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导有方,作者跟从他学习受益颇多,所以对他充满敬慕。

3)徐先生是一位性情古怪、习惯有趣、脾气暴躁却爱岗敬业、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的国文老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肖像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徐老师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他(严厉)的特点;细节描写——写他修改的作文时,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的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以此来突出他的。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地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地批改的作文,使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解析】【分析】(1A项,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错,文中说徐先生相貌很古怪,不能说是丑陋。B项,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错,原文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是说对写文章有一定的影响。D项,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很平实。故选C

2)本题要求概括作者怅惘敬慕的原因,此句在文章的结尾,答题时注意根据前文的情节进行概括。说怅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分析怅惘的原因;说敬慕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据此概括敬慕的原因。

3)文章第2段,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点出他的。第3段,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写徐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表现他相貌古怪和的特点。第5段,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写徐先生在课堂上发怒的情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他脾气暴躁,对学生严厉的性格。第7段,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体现了他的才学不凡;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他的朗诵很有意恩,体现了他认真教学的敬业精神。第8段,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写徐先生用大墨杠子给批改作文,耐心指导怎么使写作有生气,体现了他的才华和敬业。总体来看,文章先说徐先生相貌古怪、脾气暴躁,后说他的才学和敬业,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C

现在离开先生将近50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徐老师虽然长相古怪且待人凶恶,但他有才华,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导有方,作者跟从他学习受益颇多,所以对他充满敬慕。

徐先生是一位性情古怪、习惯有趣、脾气暴躁却爱岗敬业、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的国文老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肖像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徐老师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他(严厉)的特点;细节描写——写他修改的作文时,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的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以此来突出他的。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地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地批改的作文,使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作者对先生怅惘敬慕的原因要抓住关键句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即可。

此题考查把握散文人物形象及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散文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散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把握文章表现手法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文本,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题分析徐先生具有的性格特点,可结合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冷笑两声,勃然大怒”“当初的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得出徐先生是一位性情古怪、习惯有趣、脾气暴躁却爱岗敬业、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的国文老师。表现手法:肖像描写,欲扬先抑,找例子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质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甚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要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几乎每个晚上都耿耿难眠。

    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地跟我说过,地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难以自禁地,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橡管别离!

    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在文中首先出现在小病号的答问中,直至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下旬再次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叙述集中而清晰。

B.“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这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的付出与努力的价值,以及她内心所感到的神圣与幸福。

C.作品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比如小病号背不出诗,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愤怒一词就写出了小病号对岳老师好管闲事的不满。

D.作品在叙述岳老师和小病号的故事时,穿插写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坚强和反抗不幸命运的态度,也彰显了作品主题。

2)请对作品中画线的两段话进行简要的赏析。

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3)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 1C

2用一连串的动词(或细节描写)描写岳老师对小病号的陪伴和照顾,表现她的坚持、耐心与善良,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用反复的方式描写小病号临离开时背诵诗歌的情景,表现他的成长和对岳老师的理解、感激与依恋,也烘托了岳老师的形象。

3第一次是小病号感到绝望,放弃学习,因为没有唤起他战胜病魔的信心而伤心自责地哭;第二次是小病号离开时背诵自己所教的诗,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为小病号的成长而欣慰地哭,为离别而感伤地哭。效果:两次描写,丰富了岳老师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相互关爱,反抗命运的主题。

【解析】【分析】(1C项,对岳老师的好管闲事不满分析错误;是小病号对自己的病的绝望。故选C

2①“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这是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从跛着脚”“”“”“”“”“边走边问”“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等连续的动词可看出,岳老师对小病号十分关心,即使自己身体不舒服也始终陪伴他,照顾他,足见她的坚持与善良。②“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小病号连续三次喊出岳老师让他背诵的诗歌,用反复手法,凸显出小病号终于明白岳老师良苦用心后的成长,对岳老师的感激;衬托出岳老师的形象。

3)第一次是因为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已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她是为小病号的病而哭泣,也为自己的努力没能让小病号忘记病魔的痛苦而伤心;第二次是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小病号终于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她为小病号的成长与懂事而哭,也为了他们离别而哭。这两次哭都体现出岳老师善良、关爱他人的人物形象,也突出了主题。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用一连串的动词(或细节描写)描写岳老师对小病号的陪伴和照顾,表现她的坚持、耐心与善良,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用反复的方式描写小病号临离开时背诵诗歌的情景,表现他的成长和对岳老师的理解、感激与依恋,也烘托了岳老师的形象。

⑶①第一次是小病号感到绝望,放弃学习,因为没有唤起他战胜病魔的信心而伤心自责地哭;第二次是小病号离开时背诵自己所教的诗,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为小病号的成长而欣慰地哭,为离别而感伤地哭。效果:两次描写,丰富了岳老师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相互关爱,反抗命运的主题。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做这类题先寻找与写作对象或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发掘主旨内涵;再找代词、关键词的同近义词、特殊含义词、深层意义词、修辞词、结构词等;

3)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原因及效果分析;抓住人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对文章主旨的作用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4小说阅读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 1B

2)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解析】【分析】(1B项,“‘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分析错误,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可能有些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故选B

2)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第二问在第一问分析形象特征的基础上,由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分析其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所反映时代精神能力。明确题目要求后,通读文章,到文章中圈画出能体现小冯同学形象特征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看见她怀孕了就说她都结婚了怎么这么快,而她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她还是那么直爽”“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第二问分析小冯同学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可结合小冯的经历来分析,小冯同学中学毕业没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仍然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再考也没考上,就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然后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从小冯同学这些经历中分析概括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即可。

故答案为:⑴B

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点评】该题考查散文内容、手法的把握能力。内容方面要求考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主题思想,手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他人反应、环境烘托等),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也要注意,常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更要把握运用手法的目的。

该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把握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他人反应、环境烘托等)和细节描写。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把握人物的特点。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昤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角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中作者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的原因。

2)赏析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对变化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有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古朴本质(封闭和凋残);没有拘束的自由的生活状态;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和丰厚底蕴(文化精神上的指向)。

2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内容上:总结了青瓦的内涵,青瓦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遥远乡愁(故乡的味道),文化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青瓦内涵顽强存在的自信(期盼)。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4)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后半部分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原因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后半部分,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解析】【分析】(1)分析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位置在第段第一句,不过表语意的转折,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暗含着作者居住地的青瓦房的不足。由此,考生应整合第段上下文信息筛选出答案。第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可知家乡青瓦房有青山秀水的大自然背景;第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可知家乡青瓦房有封闭和凋残的古朴特点;第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可知家乡青瓦房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息;第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可知,家乡青瓦房有温馨味道,沉淀着地方的丰厚底蕴。

2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以城市里的隐士雨中的青瓦,比喻,写出青瓦的别致;结合第五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还可看出城市里的隐士形容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后显得不再古朴、封闭、凋残;青衫和旗袍写青瓦的别致和古朴,压进箱底写出古朴特点在城市繁华中不再优,既是比喻,也是借代,故合成借喻;梅雨的叮咛,拟人手法写出青瓦所代表的古朴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在小巷里弥漫,引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者思念的有家乡,也有家乡的古朴特点,还有家乡的历史。

3)末段第一句屋头青瓦是谁家?,与标题一致,即照应标题;同时呼应第一段的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首尾呼应写青瓦触发的思乡情;无论在哪里呼应第四段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突出青瓦触动的乡愁,城乡不变;无论在哪里”“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总结青瓦既承载乡愁,又彰显精神风骨;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联系第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第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第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第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第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可知以旧照片青瓦上的故乡,比喻,突出了青瓦和家乡的古朴别致、历史内涵,即使受现代繁华冲击,仍然永不磨灭的思乡情和丰厚底蕴。考生归纳以上信息,分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整合答案,容易作答。

4)第这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第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第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都可以看到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庆幸、美妙、快乐和幸福、知足。这些词语看出作者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快乐幸福的心理情感;第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第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第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流下了思乡泪水、第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第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可看出,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由青瓦想到青瓦所对应的故乡和古朴的历史,所以凝重”“”“遗落”“逐渐淡出等词表明情感基调变得深沉、忧伤。

故答案为:⑴ ①有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古朴本质(封闭和凋残);没有拘束的自由的生活状态;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和丰厚底蕴(文化精神上的指向)。

⑵ 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 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内容上:总结了青瓦的内涵,青瓦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遥远乡愁(故乡的味道),文化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青瓦内涵顽强存在的自信(期盼)。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后半部分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原因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后半部分,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 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表达技巧的能力。文本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技巧的作用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在什么位置,结合文章主题看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文章的开头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尾段抒情议论句,一般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也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有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2)文章段使用第一人称,第段改用第二人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

【答案】 1D

2Ⅰ①—⑤段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段从的这些经历得出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3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

【解析】【分析】(1D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错误。根据原文第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可知,作者是借助想象获得慰藉。故选D

2)阅读文章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真实地传递给读者所见所感。而从第段开始本文以第二人称的视角,阐述了从的这些经历中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更好地传递作者情感。文章通过转换人称,由描写上升到思考,从个人的体验感受过渡至情理的阐述,丰富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心的方向是文章写作的对象和重点,无穷无尽是说心的方向有多种指向。③④两段是说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⑤⑥两段是说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根据第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和第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可知,心的方向是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

⑵①—⑤段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段从的这些经历得出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⑶①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与效果:第一人称:一般优点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第二人称:一般优点是便于交流   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第三人称:一般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①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②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③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④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⑤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⑥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⑦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⑧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⑨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⑩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⑪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⑫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⑬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文章第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答案】 1B

2CAB

3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

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

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4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

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

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解析】【分析】(1B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分析,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是一种推测。故选B

2)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第一处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所以第一处诗句: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第二处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说明作家萧红已经远去,所以此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第三处文本内容是: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此处应该填写: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3)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要从时代对萧红的影响上去分析,从原文中可以筛选整合出如下几条:结合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分析,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结合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分析,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结合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分析,个人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4)考生要注意本文是把作家萧红比作青天一缕霞,本身就有一定的寓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如结合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分析,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结合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分析,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结合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分析,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结合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等分析,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故答案为:⑴B⑵CAB

⑶①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⑷①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醉红粱

周晓枫

    ①2018年的夏天,在四川泸州,我看到漫无际涯的高粱。对我这种五谷不分的人来说,远看没有结穗的高粱,又像芦苇又像甘蔗;直到它结出红褐色、花椒状的籽实,我才绝不会混淆。高粱,像燃烧的火把,像滚烫的钨丝。这些生长在北纬28度的庄稼,是用来酿酒的糯红高粱。

    ②来泸州收割高粱,我兴致盎然。我一一割断茎秆,我握住的籽穗越来越丰盈沉实。在这块最适合制造蒸馏酒的中国版图上,雨水和汗水滴落,天上的阳光和眼睛里的希望之光闪烁,我们才有这样红色的丰收。江河天成,生生不息;夏收高粱,春酿美酒——所以我们此时收割,是对未来的准备。经过泥窖发酵,经过酒洞洞藏,这些高粱将成为年轻的酒,成为老熟的琼浆。

    ③高粱发酵,是在古老的泥池泥窖里。窖泥取自长江回水弯的五渡溪,那里的泥质黏性强。工艺古老,工具也古老:云盘架、云甑、石缸、冰桶和牛尾巴。它们每年出酒数次,酿造历史距今四百多年,这些器物,这些窖池,经过数千次使用,它们上面叠印着无数劳动者秘密的指纹。

    ④酒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金,是收割高粱的镰刀,是翻动酒糟的铁锹。木,是高粱的植物属性;是烧煮的柴。水,是酿酒的泉;火,是烧起的焰;土,是发酵的泥池泥窖,是蒸煮的云甑和藏储的陶坛。五行聚汇,这是最美妙的化学。其实,茶也是这样,炊饮都是这样。但酒,似乎融汇更多。酒看起来澄澈清透,它汇聚五色:来自高粱籽的红、高粱叶的绿、高粱秆的黄,来自泉水的水晶白,来自窖泥的炭黑。它汇聚五味,既有甜和辣,也有微量且必要的苦和涩,缭绕其间是沉实的香气。

    ⑤悲欢交集的酒啊,放着是凉的,喝下是热的……把丰富的一切压进酒浆。童话里有神仙水,现实中有酒,喝下去可身经百战或百变。有人平常寡言,三杯过后,酒力拆除了自设的樊篱,大开户牖 风月入怀,似乎所有相遇的都是亲人。酒,无论甘澈还是绵甜,无论清雅还是凛冽,只要酒杯在手,都可以邀约朋友,或对月独酌、无畏孤独。对善饮者来说,酒是一种日常而美好的梦游。如果说一枕黄粱,是梦醒时分破灭了的浪漫主义,那么一醉红粱,就是微醺时刻魔幻的现实主义

    ⑥血粒般的高粱,血性般的高粱酒……高粱,既是粮食也是酒;就像文字,既是灵魂的粮食,也是情感的酒浆。其实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多余的粮食才能酿酒,酒,服务于精神的享乐。超过基础功用之外的文字表达,才能构成文学。从高粱上打下穗实,酿酒最初取自朴素的粮食;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写作的灵感潜伏在看似平淡的柴米油盐与春夏秋冬。进入藏酒洞,浸透空气的沉着酒香,让人不饮自醉。酒坛器形巨大,每坛盛纳的酒液都有2000斤,而这样的巨坛,竟在洞中绵延七公里之远。洞壁和坛体都布满益生菌团,使这里像是神秘而潮湿的肠道系统,这是酿造的必经过程;就像写作者曾把素材储存在沉默而幽暗的内心,让它们默默酝酿与成长。气候和储存条件,都影响酒的口味和品质;就像即使相同的题材,因为写作者不同的性格、经历和处理,会形成迥异的作品风格。我们每个人都在国窖1573的实验室里,用基础酒和调味酒,尝试调制自己偏爱的美酒配方。观察量杯,晃动摇瓶,注射针剂,就此产生千变万化。调制的酒体澄澈,无悬浮和沉淀,在看似透明里,却已蕴藏粮香、窖香、沉香以及难以言说的万物。我们在文学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寻找恰切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搭配合适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调整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和联合结构,安排人物、事件、场景和意义,让作品变得新颖、丰富、奇妙甚至复杂,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

    ⑦一瓶酒要经过历练,如同一个人要经过考验。高粱上演着变形记,脱去表层皮壳,经过锤炼、磨砺、蒸煮、幽闭和点睛般的调校,它们从饱满的谷物,变成迷人的酒液。这是象征和隐喻。也许每个人都是一棵岁月里的庄稼,酝酿生命为酒,辛辣而芬芳。让我们能够记忆自己的源头:高粱般的朴素生长;让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远方:酒般的丰富韵味……让我们永不丧失,蕴藏其中,那克制或释放的激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自己是一个五谷不分的人,分辨不出没有结穗的高粱,来泸州收割高粱时兴致盎然,自然引出下文高粱酝酿成酒的描写。

B.“高粱,像燃烧的火把,像滚烫的钨丝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糯红高粱的外在形象。

C.文中写有人平常寡言,三杯过后,酒力拆除了自设的樊篱,大开户牖,映衬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压力巨大的现实。

D.“一醉红梁,就是微醺时刻的魔幻现实主义一句富有意蕴,真切地写出了饮酒者似醉非醉时荒诞的魔幻状态。

2)文章第段介绍高粱发酵时的泥池泥窖、工艺以及工具都很古老,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3)作者由高粱酿造成酒的过程引起了哪些思考?请概括说明。

【答案】 1C

2突出泸州酿酒历史的悠久,体现酿酒的艰辛。为下文的议论和得出的人生启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

3高粱酿酒的过程中有五行,有着无数劳动者的艰辛,所造出的酒汇聚五味,犹如人生的滋味。文章的写作犹如酿酒的过程,需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发酵、积累、思考、默默酝酿。一个人的成长也像酿酒一样,经过艰辛的历练与考验,人生才会如醇香的酒般精彩。

【解析】【分析】(1C项,映衬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压力巨大的现实分析错误,依据童话里有神仙水,现实中有酒,喝下去可身经百战或百变”“对善饮者来说,酒是一种日常而美好的梦游。如果说一枕黄粱,是梦醒时分破灭了的浪漫主义,那么一醉红粱,就是微醺时刻魔幻的现实主义以及文章整体来看,选项属于过度解读,这句话只是描写了生活中饮酒者的一种状态而已。故选C

2高粱发酵,是在古老的泥池泥窖里”“工艺古老,工具也古老”“酿造历史距今四百多年等内容突出了泸州酿酒历史的悠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它们每年出酒数次”“它们上面叠印着无数劳动者秘密的指纹等内容体现酿酒的艰辛。此段与后文它汇聚五味,既有甜和辣,也有微量且必要的苦和涩,缭绕其间是沉实的香气”“其实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一瓶酒要经过历练,如同一个人要经过考验相照应,为下文的议论和得出的人生启示做铺垫。

3这些窖池,经过数千次使用,它们上面叠印着无数劳动者秘密的指纹”“酒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酒看起来澄澈清透,它汇聚五色”“它汇聚五味,既有甜和辣,也有微量且必要的苦和涩,缭绕其间是沉实的香气”“只要酒杯在手,都可以邀约朋友,或对月独酌、无畏孤独等内容体现了作者从酿酒的过程体味出了人生的艰辛与滋味。多余的粮食才能酿酒,酒,服务于精神的享乐。超过基础功用之外的文字表达,才能构成文学”“酿酒最初取自朴素的粮食;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写作的灵感潜伏在看似平淡的柴米油盐与春夏秋冬”“就像写作者曾把素材储存在沉默而幽暗的内心,让它们默默酝酿与成长”“就像即使相同的题材,因为写作者不同的性格、经历和处理,会形成迥异的作品风格”“我们在文学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寻找恰切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搭配合适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调整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和联合结构,安排人物、事件、场景和意义,让作品变得新颖、丰富、奇妙甚至复杂,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这些是作者由高粱酿造成酒的过程引起的写作犹如酿酒的思考。一瓶酒要经过历练,如同一个人要经过考验”“也许每个人都是一棵岁月里的庄稼,酝酿生命为酒,辛辣而芬芳。让我们能够记忆自己的源头:高粱般的朴素生长;让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远方:酒般的丰富韵味……让我们永不丧失,蕴藏其中,那克制或释放的激情等内容是作者从酿酒过程中体悟出的人成长的过程与道理。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突出泸州酿酒历史的悠久,体现酿酒的艰辛。为下文的议论和得出的人生启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

⑶①高粱酿酒的过程中有五行,有着无数劳动者的艰辛,所造出的酒汇聚五味,犹如人生的滋味。文章的写作犹如酿酒的过程,需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发酵、积累、思考、默默酝酿。一个人的成长也像酿酒一样,经过艰辛的历练与考验,人生才会如醇香的酒般精彩。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对象及筛选范围;其次在筛选的过程中要仔细,不要遗漏要点;最后将筛选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分点作答。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城市羔羊

晨义

    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但现在,就她一个。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她的语言只有她自己听得懂。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

    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你见过失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

    “哟,迷途的羔羊啊。

    “哈,四面楚歌。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

    “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然而今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止纵横。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如果有人打碎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1)从第三段看,这只城市羔羊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回答。

2)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文章为什么要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

4)结合全文,试探究倒数第二段在结构安排和主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 1)惊奇(新奇)——失望——惶恐

2)形象展示城市羔羊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传达出羔羊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借以抒发作者对单调乏味、直白一律的城市生活的不满。

3)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揭示城市羔羊将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写城市羔羊欲趁夜色逃离作铺垫。

4)结构安排:照应开头,揭示悬念;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曲折,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主旨表达: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深化主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分析】(1)回答本题,从文本中的相关叙述,可见其心理变化。如起初,她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等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2)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应该从揭示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留露出怀念的感情;抒发作者对城市生活的不满之情。等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回答。

3)文章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是为了反映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揭示它们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作铺垫。等方面展开思考作答。

4)一般而言,结尾处内容的安排,其作用是: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使文章达到戏剧性的效果;而在主旨表达上,是为了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怀,深化文本主旨等。本题可据此结合文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惊奇(新奇)——失望——惶恐

形象展示城市羔羊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传达出羔羊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借以抒发作者对单调乏味、直白一律的城市生活的不满。

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揭示城市羔羊将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写城市羔羊欲趁夜色逃离作铺垫。

结构安排:照应开头,揭示悬念;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曲折,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主旨表达: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深化主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同时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而且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景物描写作用有: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时代背景渲染当时气氛表现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与下文相照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结构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文本具体内容,从文本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依据。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在什么位置,结合文章主题看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文章的开头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尾段抒情议论句,一般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也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有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扭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春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穿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穿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3)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C

2春天是和平的岁月;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3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句式使用:整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C项,借代的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解答本题,注意在理清原文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运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述。从开头段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注释中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可以看出春天寓意着和平。从文中对故乡的回忆,例如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可以看出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文中说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看出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愿望长翅”“肩挑憧憬等,说明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说明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3)赏析文章的语言,要在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一般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本题题目是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题干中隐含赏析的范围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答题时找到文中的相应特征,举例分析即可,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等内容分析可知,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如花不标价,草不打折”“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还有整句、长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表达内容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等等。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春天是和平的岁月;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⑶①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句式使用:整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主要考查对于文本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文中我的春天是指春天是和平的岁月,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此题可以从词语运用、搭配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含义。

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答案】 1A,E

2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3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4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解析】【分析】(1A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可以回归到原文的第45段,读完45段答案就很明确了,并不是因为陶渊明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赏识,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作品要被轰动,而陶渊明恰好又是拒绝轰动的,所以不被人接受。E.朴素的语言风格显然不符合本文语言,本文语言大量引用和化用诗词,极具文采,而不是朴素。

2)第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突出的是名士追求自我人格和尊严,在这之间所经历的种种价值选择,或是迷失自我,或是坚守正确的方向;第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思想,展示出远离世俗污浊、追求高雅方向的生活层次。

3)从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4田园突出的是远离官场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追求,突出陶渊明高雅的人生追求,展示出陶渊明作为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田园揭示出陶渊明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其高贵人格的真实体现。

故答案为:(1AE

2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

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3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4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结构思路、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关键语句含义的基本能力。句子含义理解题。此类题型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位置,然后分析句子明确两点:一是句子描述的对象是谁,二是找出关键词。再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什么(关键词若为指代词、含有修辞义的词等),二是为什么(关键词为表修饰或限制的形容词、副词等)。 

3)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局部信息筛选题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中重要词语,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有时还要联系到文章的情感态度、主旨来思考。不仅仅要考虑重要词语的字面意思,更要挖掘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深层意义。在个性化解读时,要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快执意叫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D

2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心态的成熟,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解析】【分析】(1A,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所以A项正确。B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所以B项正确。C项,三个成了、三个全不顾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语势,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这种语势正是表现了方快成名后的快意,朗读时的忘我,所以C项正确。D项,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的巧妙吻合:老青蛙”—语文教师,满塘的蛙”—“我们先发出单音的独唱”—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我们齐声朗读。第二是引文中的青蛙与课堂里的青蛙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被方快踢倒瓦罐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等到教室内因青蛙的出现而大乱时,只有方快一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这里的青蛙比喻的是语文教师。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因此,这段引文与文章内容的贴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表达效果。同时划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和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老师对此浑不自知自己正被嘲笑,依然带着学生激情的朗诵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了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这种表达效果可以从情境的象征意味、画面声色情态的生动可感、人物关系的多重写照等多处进行鉴赏。

3)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看题目主要是发生于”“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宕开一笔也称之为闲笔,就是主发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在写文章上,其实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调动读者的兴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是无法让读者获得对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但是,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而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题目设问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而没有用表达有什么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设问方式,也是以此任务事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避开答题套路。这一延宕闲笔写法,主要从对揭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鉴赏与评价。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⑶①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心态的成熟,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散文的综合赏析的题目,散文的赏析重要是文意、结构、情感、手法和语言的特征,命题时一般的错误项都相当明显,以免引起争议,答题时抓住要点,寻找答案中的明显错误。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情节安排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情节的完整等角度来分析。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4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4)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第一段写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照应标题和结尾。

2命途多舛:母亲早亡,生活贫困,饱受屈辱。性格坚忍:回到故乡,置办家业,撑起家庭。

3①“南山岭原指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4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②“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解析】【分析】(1)从第一段来看,主要写一位卖菜的老妇人向兜售空心菜,第一段最后说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由此可知,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这一内容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引出下文有感父母、姑婆等关于空心菜的故事,同时和标题岁月里的空心菜以及结尾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菜,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照应。考生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中,从父亲的人生经历来看,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这表现出父亲命运的多舛;从父亲撑起家庭的表现来看,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这表现出父亲性格的坚忍,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撑起了一个家庭。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3)从文中来看,文中写到父亲、母亲、姑婆、我等,由此可知句中的每个人既是指、父母、姑婆,也指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南山岭,从表面意思来看,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南山岭的表面意应是指故乡的菜园子,这个菜园子中有童年的快乐和亲情,南山岭对于姑婆来说,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姑婆的南山岭是指姑婆的家、根,南山岭对父亲来说,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父亲的南山岭就是他的家业,不止父亲和姑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那是对富足安定生活和幸福美好家庭的愿望,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4)从文章的情节来看,看到老妇人卖空心菜引发对有关空心菜的往事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买老妇人的空心菜这一事件上来,由此可知,岁月里的空心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就是围绕空心菜来选取材料;从标题的内涵来看,空心菜无根,而父亲和姑婆也是如此,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由此可见,无根的空心菜象征了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而无根的空心菜却活得那么坚强,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由此可见,空心菜的生命力象征了姑婆和父亲他们的坚强;从标题的艺术效果来看,空心菜是具体实在的事物,而岁月又带上了历史的沧桑感,这就让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第一段写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照应标题和结尾。

⑵①命途多舛:母亲早亡,生活贫困,饱受屈辱。性格坚忍:回到故乡,置办家业,撑起家庭。

⑶①“南山岭原指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⑷①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②“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第一段写老妇人向售卖空心菜,引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照应标题和结尾。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文中父亲命途多舛但性格坚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南山岭原指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墨人生

韩静霆

    ①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白天,执笔如同使剑,左右开弓,有时候,咿咿呀呀地边画边唱,管他有调无调,吼得出汗便好。到了夜里,蘸满色彩的笔放下了,人虽然像僵尸一般在床上睡着,白天画的那些戏曲人物却全来了。咱不知从哪儿弄了个令箭,举着,喊叫着在戏曲人物队列中间穿行。最后的结果是扑通一声,我摔到了床下边,眼眶磕青了,牙床磕破了,流着血,原来是梦。戏曲人物画就是这么让你美,美个死;伤你也伤得狠,让你流了血、挂着彩。

    ②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小小的戏园子是摄魂夺魄的地方。我经常趴在那个后台的小窗户往里面瞧,看那些化完妆的和没化完妆的红脸、白脸、黑脸、花脸来来去去。最让我醉心的就是他们那个扑脸的香粉。演员们画好了眉眼,定妆时拿粉去扑。香粉在后台飘起来,让眼前一切真实的人和道具变得虚幻,都飘到了半空。

    ③在后台趴窗户看到了同班一个姓郝的同学,他的父亲在地方戏院门口检票,我就想办法去巴结这个同学。有时候他父亲不在那儿检票,我就往里闯。有一次帽子被人家抓去了,但是人却溜到戏园子那个最黑的角落里,足足看了半场戏,过了半场瘾。

    ④我绝对是那些二人转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唱功、他们的绝活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包括和观众密不可分的插科打诨,都让我倾倒。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角儿。他们的名字,像姓李的三姐妹——梦霞、彩霞、晓霞,我永远不会忘记。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具有现代戏剧的最前卫的观念和特色,要观众和舞台有一种间离感。两个演员在台上,说说笑笑,忽然那边一说去拿弦子吧,这就开始动弦子了,开始唱了,唱一段又说上了。演员在说书人和角色中间转换,那种观剧的亲切感是让人迷醉的。

    ⑤后来,我和郝同学决心自己拥有乐器,我们便一起到成人干活的工地上去做小工,挖土方啊、挑土啊,干了整整七天,弄得灰头土脸,每人挣了六块四毛四。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如此这般巨大数目的人民币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我们一人买了一个龙头的破二胡,一人买了一支笛子,迫不及待地在街边上就吱扭吱扭地拉起二胡,开始了我们的音乐之旅!

    ⑥等我学会拉琴之后,地方戏院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去演出。坐在他们那个骡马大车上,非常骄傲地和演员们坐在一起。那时候,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演出结束了,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热腾腾的猪肉粉条儿盛一满碗,我用两只手捧着,太香了!辣辣的高粱小烧锅酒,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而它更重要的恩惠和好处,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⑦地方戏院和地方戏,把我和郝同学黏在一起。可就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灾祸不期而至。大概是因为郝同学生得一副讨女生喜欢的小白脸儿吧,一日放学,我们班几个大个儿的同学纠集了一帮人,喊着让我闪开,我回头还没醒过神儿来,雨点儿一般的砖头就砸向郝同学了,追着打他。我呆呆地站在路上,浑身发抖,觉得冷。这一番砖头和叫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残酷和丑恶的东西。后来,郝同学退学了,到地方戏院去学习操琴。最后他成了我们那个城市的地方剧院院长。他的爱人是我们那个地方最漂亮的、最好的地方戏演员。地方戏慷慨地给了郝同学一个好生活。我呢,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

    ⑧后来的生活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一幕一幕地拉开。我的老伴儿陪我走过了五十多年,她常常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可惜,再也不容易找到童年趴戏园子窗台那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了,老花的眼睛是不是也磨出了老茧?老家的旧房院落和地方戏园子全都铲光了。今年母亲病逝,我回家奔丧,真正又成了一个孤儿……

    ⑨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童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调动起我对艺术和人生的这样一种爱、一种融入。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

(选自20151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2)请探究文章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

【答案】 1从味觉、嗅觉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再现了炕头演戏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突出了老乡的热情好客和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也表现出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浓郁的怀恋之情。口语化的语言,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儿化音的运用充满乡土味。排比的运用使句式工整,有韵律美。④“太香了”“真开心等词情感浓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2作者一生与戏相伴,表达作者对戏曲、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作者与郝同学的人生如 连本大戏,给人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思考。晚年画戏,找寻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消逝的怅惘。

【解析】【分析】(1)从表达方式上,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太香了从嗅觉角度,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从味觉角度,这两个角度的描写,又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生动再现了炕头演戏的场景和老乡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根据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突出了老乡的热情好客,我这小孩子”“真开心也表现出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浓郁的怀恋之情。语言表达艺术上,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采用儿化音,口语化的语言,又知在村,可见充满乡土味。修辞手法上,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使用排比,句式工整,有韵律美。抓住关键词语,如太香了”“真开心等词情感浓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2)本题问的是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先要到文中找到包含粉墨人生的句子,由表及里理解其含义,文本结尾说到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童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由这些内容可知,粉墨人生指作者找寻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结合第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可知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已消逝,想象和追忆的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所以其消逝使产生怅惘之情。从内容上来看,标题的粉墨人生概括文本,从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到和郝同学的音乐之旅,而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结尾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照应开头,可见作者一生与戏相伴,表达作者对戏曲、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标题粉墨人生是指作者与郝同学的人生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给人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思考,凸显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①从味觉、嗅觉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再现了炕头演戏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突出了老乡的热情好客和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也表现出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浓郁的怀恋之情。口语化的语言,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儿化音的运用充满乡土味。排比的运用使句式工整,有韵律美。④“太香了”“真开心等词情感浓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⑵①作者一生与戏相伴,表达作者对戏曲、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作者与郝同学的人生如 连本大戏,给人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思考。晚年画戏,找寻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消逝的怅惘。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注意结合艺术手法、用词用语特点、句式特点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用排比描写嗅觉,充满口语化特色;老乡的炕头上演,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热腾腾的猪肉粉条儿盛一满碗视觉描写,带给人气息热烈的感受,凸显出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与热情好客。我用两只手捧着,太香了!辣辣的高粱小烧锅酒,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感情流露直白,显得真挚动人。

2)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具体作答时,可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几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5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               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              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1)本选段第节化用了“________”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故乡北平的怀念。

2)为文本空缺处选择合适的字。

①A.     B.    C.

②A.     B.    C.

3)作者多次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结合全文分析说不出来的原因。

【答案】 1)杜鹃啼血(杜鹃泣血)

2①B②A

3北平地大事多,我知道的太少,无法一一道来。我不是诗人。无法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我不能啼出北平的俊伟。对北平的爱很深沉,爱到极致,言语不足于表达内心深沉的爱。

【解析】【分析】(1)本题中,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提示我们这个典故与杜鹃有关,并且借以表达对北平深沉的爱,故此典故为杜鹃啼血

2)第一小题,选择的意思,而则没有选择的意思,与平时所讲的意思差不多。偏重于书面语,此处的语言环境是“--着我知道的写,偏向于口语,并有选择之意,应用,故选B。第二小题,浸:泡在液体里。液体渗入或渗出。逐渐。搁:放置。加进去。暂放一边不处理、不进行。放:解除约束,使自由。在一定的时间停止(学习、工作)。放纵。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发出。点燃。借钱给人,收取利息。扩展。姓。此处语言环境是在自己的心血里,很明显,用,故选A

3)本题中,如原文中说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可见:北平地大事多,我知道的太少,无法一一道来。从第三段中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概括出原因:我不是诗人。无法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我不能啼出北平的俊伟。结合着文段的内容理解,可从运用反复的作用角度,来突出对北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意在强调对北平的爱之深切。

故答案为:杜鹃啼血(杜鹃泣血)

⑵ ①B②A

⑶ ①北平地大事多,我知道的太少,无法一一道来。我不是诗人。无法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我不能啼出北平的俊伟。对北平的爱很深沉,爱到极致,言语不足于表达内心深沉的爱。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引用、化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和化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fd21af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3.html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