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8-25 16:5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匆匆》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慨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读书、自能读书、读中感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读、议、悟、练,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短暂,一去不复返,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学情分析:

学生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等学习中,感受到了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形式感悟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稍纵即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时间的短暂,使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钟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理解课题

1、先猜一个谜语:“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出示钟表模型。)

2、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沉默一会儿,(播放钟表的滴答声)然后再睁开眼睛:刚才我们大概沉默了多长时间?(拔动钟表模型的秒针走半圈)此时,半分钟时间又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它轻轻地来(板书:来),又悄悄地去了(板书:去),在我们不经意间,它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中间的一点不能少)

3、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时间——日子)

二、范课文,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为了读好这篇课文,老师用心地钻研了课文,努力地走进作者,体会他是什么样的心情,现在就请同学们也用心听,看能否听出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范背课文。(难过 焦急 无奈 自责 惋惜

三、品读课文,学习语言

第一段:日子的两个特点

1、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也最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相机板书:一去不复返 无影无踪)

2、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先写了三种事物,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自然界里的事物可以去了再来,可以失而复得,突出时间一去不复返。)

3、连续的几个问话,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板书:无影无踪)

第二段:人生短暂 焦急

1、指名读第二段,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28000多个日子,那可是24年啊,朱自清50岁去逝,这24年可是他的半生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3、人生的一半已经悄悄地溜去,可“手中却渐渐空虚”,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人生短暂,内心焦急)

4、带着这种焦急与忏悔再来读读这一段。

第三段:时间的脚步匆匆 无奈

1、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无影无踪,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个空灵而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而具体,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三段,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生自读、品味)

2、时间的脚步你们感觉到了吗?作者抓住哪些日常琐事来写时间的脚步?谁来读读。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

(跨过、飞过、闪过、溜走) 再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精当。

B、时间的脚步匆匆,想挡也挡不住,想停也停不住,想留也留不下来,此时作者是什么心情?(无奈)

3、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读中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争取能够背下来。(生先自练读,然后共同试背)

4、审视自己,反思过去

A、时间的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描述时间的足迹吗?

B学生仿照说句子。(“……的时候,……的时候,)

第四段:无所作为,深深自责

1是啊,时间的脚步匆匆,来无影去无踪,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日子却是有形的,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看看作者把日子比作了什么?

A、如轻烟,似薄雾(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没有痕迹) 写得多形象啊。特别是“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这一句,知道什么是“游丝”吗?

B、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作者是一种什么心情?(板书:深深的自责)

C、比较词语: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

D、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平淡,平庸)

指导朗读,要读出这种自责,彷徨,郁闷的味道。同时要注意六个问号的读法。

2、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3、总结:看了朱自清的简介,我们知道,朱自清并没有白白走这一遭,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不能!)

面对匆匆而逝的日子,朱自清焦急后悔,禁不住扪心自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面对时间的匆匆脚步,他想留留不住,想挡也挡不住,只能无奈地发出感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面对毫无作为的日子,他深深地自责,发出振聋发聩的警世疑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拨动钟表模型)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一节课过去了,40分钟又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送给大家一句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相信大家学习了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板书:珍惜时间!)

4、拓展:读、背《劝学》诗、《长歌行》。

四、总结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最好能全文背诵。

2、找来朱自清的作品自己读一读。如:《绿》《春》《背影》《荷塘月色》

3、搜集阅读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

16、匆匆

人生短暂

后悔

无影无踪 一去不复返 无奈

自责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3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过程”。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这节课的不足是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做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做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896b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html

《《匆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