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28 04:56: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气血屏障——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一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构成

2、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3、三联体每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

4、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相伴行走肝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内称门管区

6、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7、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8、组织学——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1〃相邻两条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 I带+A带+1/2 I,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也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3〃肝板是肝脏的主要结构,由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单行排列形成。肝板凹凸不平,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

4〃气-血屏障是指肺泡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上皮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

5〃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巢内成熟卵泡的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放射冠和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经腹腔进入输卵管的过程称排卵。

肠绒毛: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

1  极性:构成上皮组织的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2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3  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状的骨板构成

4  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

5  气屏障:肺泡内气体分子和其周围毛细血管内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经过的结构

1H-E染色:

①是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组织学、病理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H代表苏木精(hematoxylin),为兰色碱性染料,能将酸性物质染为紫兰色。

E代表伊红(eosin),为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碱性物质染为红色。

2、组织:由来源相同、结构和机能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的结构,是构成机体各种器官的基本成分。一般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大基本组织。

3、生物膜(biomembrane):是细胞膜、细胞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统称,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和组成-电镜下可见的由内、外深暗,中间层明亮的3层结构组成,即“两暗夹一明” ,具有选择通透性。

4、质膜:即细胞膜,是细胞表面一层连续而封闭的生物膜,维持着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同时能调节细胞的物质交换(如钠-钾泵载体蛋白)、代谢活动(如酶)、信息传递和细胞识别(如表面抗原或受体蛋白)等功能。

5、内膜系统:各细胞器的膜与细胞核膜统称为内膜系统。

6、细胞骨架(cytoskeleton):常指细胞质骨架,指细胞质中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等网络组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相互连接、高度有序的结构,作为细胞的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并参与细胞的分裂、变形运动、鞭毛和纤毛的摆动等生命活动过程。

1、内分泌腺:上皮细胞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和形成过程中,腺体与表面上皮脱离,即不形成导管,腺体内细胞呈团索状,腺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腺体分泌物(也称为激素)通过渗透进入血液或淋巴并运送到机体各组织器官发挥作用,称此为内分泌腺,也称为无管腺。

2、外分泌腺:上皮细胞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和形成过程中,腺体未与表面脱离而形成导管,腺体产生的分泌物可经导管排送到器官腔面或体表面,称此种腺体为外分泌腺,也称有管腺。

3、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桥粒、 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 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同时存在, 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4、内皮:指分布于血管、心脏及淋巴管等脉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结构薄而表面光滑,可以减少管内液体物质流动时的阻力及有利于脉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5、间皮:指分布于体腔及某些脏器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可以减少脏器运动时的相互摩擦,起保护脏器的作用。

6、微绒毛(microvilli):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主要分布于小肠纹状缘、肾小管刷状缘,其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1、哈弗斯系统(骨单位):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指以一个中央管(哈氏管)为轴心作同心圆平行排列的数层骨板结构;

2、网织红细胞:新生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细胞内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成细网状或者颗粒状,称之为网织红细胞,成人约占RBC0.5~1.5%,其在血液中的比例反映骨髓的造血能力,入血1 ~ 3天成熟。

3、同源细胞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软骨细胞,同时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这些细胞称为同源细胞群。

4、软骨囊:软骨C周围的基质成分浓缩,并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此区域称为软骨囊。

5、组织液

①来源:是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渗透出来的液体;

②去向: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

③功能:参与组织细胞的营养及代谢物质交换;

④异常:a.来源增多或回流受阻组织水肿;

b.来源减少组织脱水。

6、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又称多能干细胞,可生成各种血细胞;源于人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的血岛,在3-6月岭胚时,该细胞定居迁移于肝、脾,而在出生后定居红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特性:①很强增殖潜能,一定条件下可大量增殖;②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成不同的祖细胞;③自我复制能力,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1、肌原纤维:是细胞内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两种蛋白质构成的肌微丝,与肌纤维纵轴平行成束排列,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2、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1个肌节,组成为1/2 I + A + ½ I 带,由肌节递节重复形成肌原纤维,因此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雪旺氏细胞(或施万细胞):指包裹在神经纤维外围的薄膜状神经胶质细胞,可形成髓鞘,与轴突共同形成神经纤维,功能是参与周围神经系统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形成,也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2、卫星细胞:是脊神经节中神经元胞体周围的一圈扁平或立方形神经胶质细胞,是PNS神经胶质C之一,对神经节中神经元起支持、营养和保护作用。

3、神经原纤维:是NC胞质中的微丝和微管,其在神经浆(即胞质)中聚集成束,呈黑色细丝状交织成网并伸向胞突内,起支持细胞和参与物质运输作用。

4、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中毛细血管及血管外胶质细胞可阻挡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脑内,这种保护性屏障叫血-脑屏障,结构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外基膜、内皮外胶质细胞及其突起。

5、尼氏体:是胞质中呈块状或颗粒状的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主要分布于胞体内和树突及其基部胞质内,轴突及其基部则没有,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激素。

6、化学性突触:以释放化学性物质为传递媒介的突触,其组成包括三部分,即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其功能是单向传递神经冲动。

7、神经纤维是N元长的突起远端(称轴索)与包裹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的索状结构,据N胶质细胞是否产生髓鞘包裹于轴索外围将NF分为有髓和无髓两种,其功能是传送神经冲动。

1、真皮乳头:指紧靠表皮的真皮内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的乳头状结构;

2、毛乳头:指结缔组织突入毛球基部的结构,其中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3、器官:由几种不同组织按一定的比例、数量及方式组合成的执行特定功能的独立结构;

4、系统:由共同完成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所构成的体系

1、血窦:也称窦状隙或不连续毛细血管,是一管腔扩大的毛细血管,管壁内皮及基膜均不完整,偶见周细胞,因管腔大而不规则,能容纳较多的血液,血流缓慢,有利于血液的储存和物质交换。分布于肝、脾、骨髓及内分泌腺。

2、蒲肯野纤维:指分布于心内膜下层中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比心肌纤维粗,染色比心肌纤维浅,具有将冲动传导给心肌纤维的功能。

3、周细胞(pericyte): 指分布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基膜外之间的一种多突起、梭形扁平细胞,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起机械性支持作用。

1、血-胸腺屏障:在胸腺皮质中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能阻止血液中大分子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内以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这种屏障结构叫血-胸腺屏障,由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外基膜、皮质内胸腺上皮细胞(即上皮性网状细胞)、上皮细胞内基膜、两层基膜间血管周隙及其中的巨噬细胞所构成。

2、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流经淋巴管并汇入血液,输送到全身后再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淋巴器官与淋巴组织内,这种淋巴细胞在淋巴器官与淋巴组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3、胸腺小体:胸腺髓质有的上皮细胞角质化或变性、破碎并被其他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成一种能诱导培育出T淋巴细胞的特殊结构。

1、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指大量分散存在于各系统中的单个内分泌细胞所组成的生理性调节体系,包括神经系统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如下丘脑室旁核与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管及呼吸道中的内分泌细胞(APUD: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两者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2、内分泌腺:上皮细胞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和形成过程中,腺体与表面上皮脱离,即不形成导管,腺体内细胞呈团索状,腺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腺体分泌物(也称为激素)通过渗透进入血液或淋巴并运送到机体各组织器官发挥作用,称此为内分泌腺,也称为无管腺。

3、旁分泌:指有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不对其功能实施调控,称此分泌方式为旁分泌。

1、浆膜:指被覆于器官表面、由结缔组织纤维膜与纤维膜外面的间皮共同组成的外膜,如大部分胃肠道的外膜。

2、纤维膜:指覆盖于器官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如食管的外膜。

3、胰岛:指散在于胰腺外分泌部间的内分泌细胞团,由4种细胞构成 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升高血糖;②B细胞:分泌 胰岛素(insulin),降低血糖;③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作用于ABPP细胞,抑制其分泌功能;④PP细胞:分泌胰多肽。

4、胃底腺:指分布于胃底和胃体粘膜层中的分支管状腺,分颈、体、底三部;由五种细胞组成,即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的干细胞。

5、壁内腺:由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下陷至结缔组织中形成,且参与了消化管管壁结构的组成,称此种腺体为壁内腺,如肠腺、胃腺、食道腺等。

1、尘细胞:指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即肺泡隔中的肺巨噬细胞进入肺泡腔内吞噬灰尘颗粒后称为尘细胞;

2、气-血屏障: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所通过的屏障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薄层LCT、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3、支气管树;气管分支成左、右两条主支气管而进入肺后再反复分支成各级支气管,从而形成一个树枝状的管道系统,称为支气管树。

1、血-尿屏障(原尿滤过屏障):指血液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出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时所经过的结构,包括有孔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外基膜和肾小囊内层细胞(即足细胞)裂孔膜3层结构,称这3层结构为血-尿屏障。

2、足细胞:指构成肾小囊内层的多突起扁平细胞,其突起分为初级突起和次级突起,常以次级突起紧贴于血管球基膜外;与血管内皮及其基膜一起参与血尿屏障(原尿滤过膜)的组成。

3、致密斑: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演变成高柱状细胞,排列致密,为钠离子感受器,可以感知远曲小管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

4、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与集合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1、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 覆盖在其表面的精浆蛋白被去除,从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获能。此过程中精子获得了两种能力,即识别、结合卵子的能力和到达卵子表面、穿透卵子表面放射冠与透明带的能力,统称为受精能力。

2、植入:胚泡在子宫底或子宫体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在受精后6-7天开始至11-12天完成。

3、顶体反应:指精子质膜与顶体外膜发生融合引起顶体释放顶体酶的过程叫顶体反应;其结果是释放的顶体酶溶解和破坏放射冠与透明带(局部形成孔洞)并穿透入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0d70ba6137ee06eff9187b.html

《组织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