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22 18:01: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原创,可修改)

20XX年度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存在问题:

调研组认为,虽然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县妇幼保健所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虽然现在搬迁至原中医院门诊大楼办公,该办公楼年久失修,严重制约了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简陋陈旧,交通工具少,很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渠口农场医院办公楼陈旧、场地狭小,已不能满足3万人口就医服务工作;二是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县财政对县妇幼保健所等建设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分配的非业务性任务挤占业务资金,致使正常的办公经费和运行经费十分紧张。基层乡镇卫生院没办公经费紧张,挤占乡公共卫生服务费屡见不鲜。三是部分项目建设配套经费难以落实。县疾控中心在用于公共卫生方面的经费不足,免疫规划专项工作下拨经费不足,影响了冷链工作的进展;部分重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不同程度影响了妇幼保健工作质量。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县级医疗机构编制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在岗人员年龄老化、断层严重,机构人员不足,县妇产科、儿科临床业务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才欠缺,已不能满足全县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而非专业人员又大量冗员,高素质人员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进入,现有的人才又因待遇及发展条件的限制而不断“跳槽”,普遍存在着人员总数多,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多,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少的“两多一少”现象。县卫生监督在岗的14名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管全县2399家从业单位,平均每人监管172家,卫生监督力量薄弱,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二是卫生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县级医疗机构缺乏高层次人才,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条件艰苦、待遇偏低,不能安心工作,申请调动的也比较多。三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县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811人,其中:6个县级医疗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509人,13个乡镇一级医疗机构仅有专业技术人员30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 人,中级职称的 人,分别占全县总量的 % %,服务于农村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以上为大专以下学历, 中专及以下学历 人,占 % 。卫生技术人员城乡分布不合理现象较为明显。

(三)、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还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薄弱。这主要是:1、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大战场、恩和乡双井子、长山头、渠口两个国营农场流动人口和自然移民多,行政隶属关系不明确,计划免疫工作不能全覆盖。2、全县131个村村公共卫生服务员都是村医兼任,在现有的村医中,有60%是由20世纪70年代县培训的“赤脚医生”转化而来,能适应预防保健、医疗服务需求的较少,女性医生更少,由于老有所养、医疗保险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人口替换难度很大。3、公共卫生管理还不尽如人意。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质量不高,由于人手紧、工作任务繁重,县乡两级缺对乏村级服务室有效的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对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督促、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格,部分乡村的健康建档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流于形式,一登到底。二是部分村医自身能力弱、责任意识不强,致使村卫生室药品配送率低,看病不治病现象时有发生。

4、食品、药品监管措施还不到位。

食品药品监督局承担着餐饮食品安全、化妆品、保健品的监管职责,经县政府协调,委托卫生监督所执法,但执法的文书下发、硬件的使用都是由食药局提供,由于执法体制不顺畅,造成部门间互相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不高,对违法行为起不到震慑作用。卫生监督体系基础薄弱,乡村两级卫生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县卫生监督所分管食品卫生的6人承担着全县1076家餐饮业和摊点食品卫生,还有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和卫生行政许可,农村家宴管理等职能,执法力量单薄,致使卫生监督工作不彻底,一些卫生违法犯罪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意见建议

1、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全县公共卫生服务硬件条件。 一是结合落实中宁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基础设施,加大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要求, 县财政要加大投入,解决卫生监督所办公场所和配备县妇幼保健所大楼维修基金。加强装备建设,依托科技,提高突发公共卫生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县财政要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设立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助经费和食品安全专项工作经费;继续加大对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检测仪器和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此外,由于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执法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专业技术特点,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监测数据,因此,配备必要的实验检测仪器和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交通工具、取证工具和技术装备,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效率和保证卫生执法客观公正,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正常开展。合理解决公共卫生与预防的补偿机制问题,促使公共预防工作具有稳定的经费投入,保证预防保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财政投入的重点应从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转变为对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支持上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财政可以实施直接的医疗救助,以保证贫困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3、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 。继续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等形式建立新型的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努力形成专业人才可进,待遇根据工作能力而定的新局面。 二是建立合适的政策导向,稳定基层卫生技术队伍。鉴于基层医疗机构专业的卫生人才相对匮乏,而高校毕业生希望到市、县级的大医院工作,不愿意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现象,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合理的政策导向,如提高工资待遇、给予更多地学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等,引导大学医校学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卫生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老龄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岗位补贴,职称晋升时适当放宽条件考虑,使其安心在基层工作,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三是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养。组织基层在职卫生人员参加学历教育,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卫生行政部门把职工教育培训纳入卫生系统的考核指标,督促各医疗机构认真落实职工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学习制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更新。 四是加强县级医院对偏远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群众。

2、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一是要在县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同时,结合即将开展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对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村医纳入卫生系统技术人员管理层面,改变村医管理体制,村医待遇全部由财政担负,妥善处理村医养老问题,更换年轻村医,更好的服务于基层。逐步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二是要加强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网底”建设,开展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级卫生机构为站点的服务模式,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建立运转高效的“双向转诊”机制,畅通信息通道,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行医,维护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秩序。

4、理顺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政府要加大投入,成立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规范监管行为,整合监管力度,按照中央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分工要求,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克服多头管理;完善和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在各监管部门内部,实行纵向分级落实和横向分片定责,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监管责任沿着纵向层层落实下去;同时,对所辖区域划分责任区,实行横向定人定责管理;加强消费者协会、社区居委会、街道、村委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和基层组织的食品安全责任,给予必要的专项补助,调动社会公益组织和基层组织监管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一个覆盖面广、功能强、反应迅速的基层食品安全防护网;重点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机制与措施的建立与落实,逐步整合各监管部门的基层协管和维权网点,尽可能做到一支队伍多种功能、多种用途,把主要力量放在监管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上,实行重点监控. 充分发挥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综合协调职能作用,继续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案件查处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工作协调力度,按照新的《食品安全法》及《药品管理法》要求,抢抓机构改革的机遇,理顺工作,明确职责,健全网络,强化属地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和宣传,继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示范乡镇、示范街区创建活动,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明查暗访,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督查督办。开展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整治,重点打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规范食品药品生产加工、营销、消费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的违法行为。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理顺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技术支撑和监督体系,形成权威统一、规范高效的监督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尽快建立健全食物链重点环节和药品全过程的风险监测网络,确定风险监测站点,组建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建立风险评估数据库,开展对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害因素和药械不良反应(事件) 的日常监测,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药品安全实施监管的科学依据。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对可能发生较高安全风险的食品药品提出风险警示。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培养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抓好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应急日常管理,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加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建立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组织开展应急演习演练,畅通信息报告渠道,严格信息报告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响应,并得到及时、快速、科学、有效的处置。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抓好药品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审评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技术监督对行政监督的支撑能力。加强宣传培训,进一步规范食品、药械从业人员依法从业行为,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识别和鉴别虚假食品药品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a9c0c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c.html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