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4 04:06: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程改革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挑战。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而信息技术又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顺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迫使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另一方面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基础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既然课程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而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种种问题,诸如教育理念滞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目标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的“改变”,即:⑴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⑵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结构的特征是什么?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代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的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均衡性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在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内容安排有多有少,课时比例有高有低,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我们要区别对待,保持课程之间的均衡,实现课程整体的优化。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了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在许多课程中有学科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二是设置综合课程。尽可能地减少课程的门类,将几门单科课程合并为综合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从小学到高中,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随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
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选择性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课程的变通上。就课程类型而言,国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选择。就课时比例而言,国家划定范围,供地方和学校选定;就课程内容而言,国家制定标准,在保证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可选择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内容。选择性还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新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课改实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革一下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学校课改,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以下七点,与大家分享一下:一是文化、两个核心、三个带动、四个要素、五个抓手、六个关系、七个步骤。一是文化,是指创设一种开放的课改文化。好学校应该是一方池塘。梭罗《种子的信仰》中提到: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因此,学校要铸造自己的“校魂”,在信念力、凝聚力、行动力上打造学校生态;班级要有“班魂”,通过“旗帜”、“号角”,来传承“班本”;即便最小的小组,也要有“组魂”,设置自己组本课程。生态即条件,育人即文“化”的过程。一所学校发展,首先要进行文化引领。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障;课改文化是核心;环境文化要育人;行为文化外体现;开放文化能搞活;特色文化能创新。所以,学校课改要缔造一种开放文化。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走到深处是文化。课改最终要通过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评的方式的转变,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最后学校才能解放。两个核心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谈到教师就要研究师德和教师技能。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考标的把握,方法的研究,不管课改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分析考标、研究方法是教师永恒的主题。学生这个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达到三维目标要求。面对两大核心问题,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的原文和课标制定专家组的解读,了解课程标准后,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三个带动是指校长带动、专题带动、典型带动。首先,校长带动。“教育的问题不是经费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校长的问题;当一个好校长需要‘革命加拼命’;校长要用心、用情、用智管理学校;校长的根在课堂上;校长的任务是引领、评价,管理就是激励;校长的作用80%是点燃,20%是评价;校长必需重视学校课堂文化的设计和建设”,俗话说:教育纵有千万难,课堂改革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出不再难。其次,专题带动。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革命,它不是人为的要另搞什么,它恰恰是要回归课堂的本质和规律,回归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呼唤科研的引领,呼唤专题的带动。鼓励学校和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变成研究专题,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路径与方法。具体做到:手头有个题;案头一本书;笔下一段文;研究有个果。“方方面面讲规律,时时处处讲科研”应是高效课堂的必然旨归。再次,典型带动。不管是区域推进,还是校内实施,高效课堂都特别需要典型带动。高效课堂的典型不能靠行政指定,而必须是“志愿军”。领导的作用在于诱发“志愿自觉”。典型的培养一靠政策引导,二靠业务帮扶,三靠活动锻炼,思考舆论声援。典型带动作用的最大化,在于点燃典型的使命担当,搭建舞台,为典型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让典型在展示过程中体验成长,享受尊严。四大要素是指课堂教学四要素,决定课堂效率。四要素是指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在四要素里,学生是主体。教育是基于儿童自身而发生的“事件”,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是主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教师如何做到主导,四个字——师退生进。“师退”是指教师要放手、放权、放心!“生进”则是话语、选择、评价三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做到点拨,不论是引导、诱导、疏导、劝导,但一定要拒绝教导。教材是工具。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方法是路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五个抓手——第一个抓手(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通过“煮教材”,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第二个抓手(抓规范,好引领):制定适合各学科各种课型的课堂模式;第三个抓手(怎样教):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及时总结,提炼提升;第四个抓手(教的怎么样的问题):教学监控与教学分析,强化教学过程的研究。第五个抓手(巩固、查漏补缺的问题):根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9bc9ddd4d8d15abe234ef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