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

发布时间:2011-09-01 10:58: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影《阿凡达》影评

——东西方智慧的较量: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

摘要:本文以电影阿凡达为切入点,在简要介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近代这两种哲学思想的交锋,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不足,并预测了未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深入人心

关键词:天人合一 人类中心主义

看完美国电影《阿凡达》3D版后,觉得潘多拉星球的美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晚上各种动植物还会发出光,就如同梦中的奇幻花园。纳威人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和自然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宛若世外桃源。我们蓦然间发现,在东方智慧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电影里熠熠生辉。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作为一种古典哲学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周代,从先秦时代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宋朝出现过学术的高峰。究其源头,对于《周易》的阐发是这个思想体系发展的主线。相传周文王集成已往理论建立八卦学说,成书为《易经》,其后与孔子的门徒所著《易传》合而为《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历代学者发扬光大,又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说[1]。但在近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式微。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慢慢的成为很多人精神上的主导。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地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随着近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对于自然界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断验证人类中心主义的正确性,更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信心。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西方国家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导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成为人类豪迈的目标。人们认为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认为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无须付出代价的;还认为只有人具有价值,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天人合一理念被污蔑为迷信落后的象征,人类从始与天分离,与动物、植物、宇宙万物失去了心灵沟通与联系,人类成为了独家寡人。

毫无疑问,这两百年是人类历史上取得最辉煌发展的两百年,我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进步,物质资源迅速发展,财富大量累积。但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却发现我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中心主义的推动下,对于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掠夺性的开发、滥用和浪费,导致了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事故、生态灾难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产生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这一切说明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发展,最终暴露了其极大的局限性。同时,在获得了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过得快乐吗?这两百年来,我们的心灵开始走向孤单寂寞,需要不断征服万物,向大自然不断索取,利用科学创造了现今的物质世界,来填满与排遣心灵的空虚寂寞。但在如此先进的科技,如此丰富的物质面前,我们过得并不比200年前过着男耕女织的先人们快乐。这就是天人分离的惨剧。在网络上流行的“寂寞党”的宣言就说明了这一现象:“哥吃的不是面,哥吃的是寂寞。后来发展成为:哥××不是××,哥××的是寂寞”。

于是,我们开始惊醒,对这一切开始反思,可以说电影《阿凡达》正是代表了这样一种思潮,西方思潮从天人分离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天人合一思维的觉醒,是整个人类社会面对当今全球暖化、环境恶劣的深刻反省,是对人类工业化破坏生态环境的批判,是人类社会由于环境污染面对毁灭边缘的追问,人类社会发展应何去何从?人类应如何生存?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才是人类值得追求的永恒极乐净土?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新世纪人类面临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现实问题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东方智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选择之一。在致力于解决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人们面前,中庸之道、天地人系统观、天人合一有了现实内涵,东方智慧在当代价值也凸显出来[2]在沉寂了两百多年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终于回到了大家的视线中,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东西方智慧的较量中,天人合一虽然短暂失败,但是,时间终于磨砺出了她的光辉。正如同电影的一样,纳威人在经历了挫折之后最终战胜了拥有坚船利炮的侵略者。但西方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毕竟有限,虽然歌颂天人合一的纳威人,但结局却不是天人合一的结局。

而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源地中国,我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比西方人更深一层。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号,如:“和谐、团结、转化、感化、大团圆、孝顺、仁爱、中和、和平共处、宽恕、一家人等理念都含有天人合一的因素。而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更是天人合一,在新时代的具体阐释和表现形式,因此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己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日用而不知。我们身为中国人,应为能有幸生在中国,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骄傲,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天人合一”,为创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天人合一式社会而奋斗终身。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走过了一条荆棘丛生的漫长道路,充满了苦难与斗争、昂奋和忧虑。面对当代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的严酷现实,在痛苦的反思中,世人把目光,又投向了4000年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其中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天地的关系,亦即哲学境界,是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境界说,也是他整个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最终归宿。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主导,人类被看作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的评判者。这种思潮到了近代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解读天地境界尤为重要。人类有责任维护环境生态的完整性,人类的首要目标必须是在分享地球有限资源的同时关心其它人和生物。天地境界就是讲人要有自觉,在地球上只有人类才具有理解世界、超越自我的能力,有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境界的试金石,如果人类不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也看到了天地的利益,那就超越了狭隘的人生境界,进入了天地境界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地方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发展传播,让更多的人对天人合一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让所有人都过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3]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

2 William J. Mitch & Sven Erik Jorgense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Hoboken, New Jersey, 2004

3成良斌.自然辩证法讲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8911d6360cba1aa811daf9.html

《自然辩证法论文 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