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发布时间:2017-09-29 07:49: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预习要求】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泊船瓜洲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

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

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②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指数名学生说

③朗读体会“绿”意: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2质疑: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①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②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朗读体会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③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

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教学内容】

《秋思》《长相思》。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教师导入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③“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④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⑤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4、全班交流:

①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③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3、质疑: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3、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四、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两首古诗。 提高学生赏读古诗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钟山

◎京口

~~~~~~~~~~~~~~~~

~~~~~~~~~~~~~~~~

◎瓜洲

秋思              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       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        思念故园热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       思念故园╱

 

 

【知识梳理】

☆字 词

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句 段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

3《秋思》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4《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链 接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 (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 (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bcf4c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1.html

《古诗词三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