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社会象征及其寓意

发布时间:2016-10-28 21:4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鼎的社会象征及其寓意(社会地位)

在夏商周时代,鼎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是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的,是夏商周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因此鼎自诞生起,便被赋于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作为礼器。

鼎的社会地位来源: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又“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随上者七十余人,尤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又有蔡全法在《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中说铸鼎塬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当时天地人三鼎的铸造,不仅代表着氏族群体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创造发明了冶铸新技术,而且由此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天、地、人三鼎,即代表天神、地神、人神(祖神)。而三神之中重中之重的神是人神,亦即祖神。在古人的观念里,天神、地神代表着以自然为本的概念与认识,是自然界中人类必须依靠赖以生存之神的载体。人神,是以人为本的标志,也是对人祖地位的提升。三鼎作为祭器,是氏族社会黄帝文化时期及其以后各种社会形态变迁中,实行“政权”与“神权”并重政体的肇端时期。以鼎为祭器,使黄帝成为万诸侯(众多氏族集团)林立的氏族社会天神的代言人,地神意志的贯彻者,人神权力的执行者。黄帝由此也成为数千年王权神授观念及孝道思想的创始人。”

夏禹治水时,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鼎开始被推到代表国家重器的位置上了,九鼎,实际上是大禹之子夏启时铸造的。侯江波在《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中,分析了青铜鼎从原有的食器到祭祀礼器,最终上升为国器地位。其中说“礼器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青铜礼器作为维护奴隶制宗法礼制社会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贵族统治阶级将其在宗庙祭祀时最常用而又特别重要、特别宝贵的礼器,视为祖宗和社稷的化身。鼎就是这样的礼器。正是因为青铜鼎在国之大事中充当了最为主要的礼器,所以其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于是便从日用器皿中分化出来而成为国之重器。”

《春秋左传》载,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划天下为九州,设州牧。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派人先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图饰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周朝建立以后,铸鼎热胜过商朝,可称鼎盛时期。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标明身份等级的功用被大大强化了,周制定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礼仪。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鼎的制造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周鼎造型逐渐由方斗状四足演变为园口鼓腹,三足,壁厚趋薄,图饰镌刻精美。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奴隶主贵族垄断了铜鼎等祭祀宝器和祭祀权,还是他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谓"钟鸣鼎食"便是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在奴隶主贵族阶级中还划分为不同的特权等级,其中铜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等用鼎数的差别。这种等级差别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证实。

马福贞在《浅论青铜礼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中讲了铜器与青铜礼器时代的区别,讲述的是青铜礼器是明贵贱、辩等级的宗法等级体制的体现。其中讲“青铜礼器的发达是宗法制高度发达的象征。”“依据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准则,确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为了确保礼法制度的实施,国家采取政令等强制手段,以求得社会政治的稳定,从而巩固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青铜时代礼乐文化的核心是/名贵贱,辨等级0,而等级森严的青铜礼器使用组合规范化、制度化正是青铜时代名贵贱,辨等级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生动体现,是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奴隶制社会等级秩序的有力实证。”

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chāng)盛的吉祥物,如“问鼎中原”“一言九鼎”。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它的整体结构(gòu)、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鼎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虽然,夏代还没有发现铜鼎,但据《史记·封禅书》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恐怕不是子虚乌有,应有所本。而商代前后期首都所发现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铜器之最,应为王室宝器。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这样神圣的涵义。当时,宝鼎成为镇国利器,一个国家失去宝鼎,即等于国家灭亡,而为敌者,也是着力抢夺对方宝鼎等国家重器。在这种背景下,就发生了《周本纪》所记楚庄王陆浑时陈兵周郊(洛阳)派人"问九鼎"的故事。"问九鼎"轻重,就是强大的诸侯楚国向周天子挑战,企图夺取周室江山的一种尝试。这里"九鼎"明白无疑地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封建地主阶级是反对奴隶主贵族实行特权统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期间取得政权后,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数多寡为标志的等级差别,但是,实际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级和特权,铜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统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后土和先王祖宗,铜鼎仍被沿用。后来还出现铁铸的铁鼎。随着社会的发展,鼎类祭器应用面较广,逐渐流行于社会,进入寺庙,以及民间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这类鼎,又成为供奉神灵和祖先的"香炉",其中后世(明)的"宣德炉"(铜鼎)最为有名。这种文化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独特的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

汉鼎衰落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王朝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春秋与战国两大历史阶段。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变革时期,这时更为先进的铁制生产工具被使用,旧的井田制不断瓦解,统治阶级内部新旧势力也不断递嬗。

春秋时期,新出现的圆形带盖鼎形制为战国时代所继承,并延及秦汉时代,成为这一时期常见的形制。鼎、簋组合保持到春秋中期,之后渐渐被鼎、敦组合所代替。[5]1997年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数十件祭祀用的列鼎,其中五组都是用9鼎八簋。如果说诸侯用鼎是僭越,但当时的诸侯已普遍用9鼎,从另一方面说明礼制的约束力已经减弱。

战国时代,随着礼乐制度的进一步衰落,青铜制作的传统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铜质器物的比例上也逐渐减少或缩小,而青铜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虽然如此,钟鼎仍占较大的比例。所用钟必成编,鼎必成列,反映了贵族宴飨的奢侈生活以及思想理念方面的变化。由于礼制衰落,以铜器作陪嫁女儿的媵器数量较多,用青铜制作“弄(玩)器也开始多起来了。战国时代,随着礼乐制度的进一步衰落,青铜制作的传统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铜质器物的比例上也逐渐减少或缩小,而青铜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虽然如此,钟鼎仍占较大的比例。所用钟必成编,鼎必成列,反映了贵族宴飨的奢侈生活以及思想理念方面的变化。秦汉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由于铜器的商品化、世俗化及社会的统一,使铜器的地方特色不再明显。在器物的性质、种类、形制、技术工艺,以及经营管理等都有根本之不同。这一时期铁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代替了青铜制品,甚至是日常生活用器,如釜、镜之类。漆器与陶瓷器的发展也逐步取代了青铜器,故秦汉时代的青铜器与商周青铜器相比已大为逊色。

两汉时代青铜器的种类虽然极其丰富,但鼎类器物数量锐减,而且基本上都是皇家所用为多。最终,鼎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魏晋隋唐以后,宋、元、明、清虽然仿古鼎类器有一定的生产,有的铸造技术水平亦堪称精湛,但昔日之辉煌从此一去而不再复返。

参考文献

[1]蔡全法.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大象出版社,2003.

[2]侯江波.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大庆师范学院学报34 . 1 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

[3].李玉洁. 中国古代的礼器组合制度:华夏考古.2006年第 4.

[4]王学泰.鼎的文化组合:紫禁城杂志.1994年第4

[5]中国人的鼎文化.安娜:文明之旅,1995年第10

[6]马福贞.浅论青铜礼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J.开封大学学报,2007( 1)

[7]张常勇,程相占. 商周“鼎”观念的二元结构[J]. 西北民族研究,2008( 12)

[8]周昆叔.铸鼎原觅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貟安志.谈阳信家铜器[J].文物.1982

[10]我国古代举鼎起源及其发展演变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宋淑艳 期刊 第十二行

[11]《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四页.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12]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 侯江波 (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第 34 1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13]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图版二九九,陈佩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新郑郑公大墓出 土青铜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e04102b360cba1aa911da71.html

《鼎的社会象征及其寓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