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英《读论语,养诗性》课堂实录剖析

发布时间:2018-10-26 05:10: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杨玉英《读<论语>,养诗性》课堂实录

时间:2012.6.12

地点:深圳市田东中学报告厅

执教:杨玉英

整理:刘灵丹

 

师:首先向来自各地的老师和专家们说一声“老师好”!

生:老师好!

师:好,再转身,坐下!紧张吗?

生:紧张。

师:紧张,说明我们很正常哦。你们看杨老师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那是因为我道行比较深,看不出来。今天我们的第一个环节,告诉老师,第一个环节是什么?

生齐:与《论语》有个约会!

师:我与《论语》有个约会,起!

生齐:我与《论语》有个约会!

师:对,很好,找到那种感觉。刚才说我们紧张,紧张就要学会在这种活动当中不断地去放松自己。我与《论语》有个约会,今天是哪两个组来PK啊?

生齐:仁厚组和公平组。

师:仁厚组和公平组,有请!(鼓掌)

饶怡枫: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孝没有终止。一天我和大家讨论学习的心得,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而归厚矣。”……(忘词了。台下学生给予鼓励的掌声。)

师:还继续吗?(饶怡枫点头)那回去拿上稿子。

(饶怡枫拿了稿子继续演讲,直至完毕。掌声。)

师:好,公平组的!

水冰熠: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要与大家分享我读《论语》的一则心得,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的意思是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出远门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向。…………他们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就请在晚年的时候陪伴他们不要留他们孤独地度过!(中途卡住,停顿了一会继续演讲至完毕。)

师:谁来点评一下呢?淑贞。

梁淑贞:这两位同学有经过很精心的准备。刚才,饶怡风同学呢,他很努力,他手死死抓住自己的衣角,这也说出了他心中肯定很紧张,但是他没有放纵自己的紧张,而是努力克制自己的紧张,然后他的稿子也比较多,忘词了,他也努力地读下去。水冰熠呢,她的稿子写得非常好,她还运用了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诗句又与日常生活结合,所以稿子非常好!

师:淑贞我想说你的点评非常棒!今天的PK大家认为是仁厚组赢还是公平组赢?仁厚组的举手。(生小部分举手)很迟疑啊。公平组的。(生大部分举手)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领奖品。赢出的同学奖黑笔,今天第二名的奖红笔,来!(掌声)一个是战胜了对手,一个是战胜了自己,非常棒!我们来看冰熠讲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今天来说太容易做到了,打个电话啊,发个短信啊,就可以告诉父母我在哪里哪里,是吧?(生点头)那么这一章孔子的话在今天怎么样更好地去实践和发挥它?太容易做到,那么,我们现在父母都还很年轻啊,冰熠的一个说法,说等到他们晚年,做子女的一定要好好地陪伴他们。可是,等你大学 毕业了,出来工作了,有自己的家庭负担,还有孩子要照顾,还有很多的责任,又不能很好地陪伴年老的父母,怎么办呢?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哦。今天的我,我是一个初一的孩子,我对父母行孝要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才去实践吗……你出门的时候爸妈担心吗?

生齐:担心。

师:担心。你不告诉他你去哪里他也担心啊,对吧?那么,我们出门的时候要不要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大概几点钟回来,我跟谁在一起。对不对?这些是基本要做到的。所以,孔子的话是两千五百年前说的,他的教导穿越了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读经典。

(课前问候+导入,用时约8分钟)

 

今天大家来看到老师这个课的题目“读《论语》,养诗性”,中国人自居自己的文化是诗性文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诗性离我们渐行渐远。今天,我们来读《论语》,试图在走进经典文化唤醒我们的诗性。

老师现在发教材给大家。(教师发教材)听课的老师们,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材在资料上的第七页,可以翻出来看一下。

这屏幕上的四章是老师从《论语》里挑选的,孔子谈到诗教谈到《诗经》里面相关的四章,我们来一二一大声读。一二一,第一遍怎么读?

生齐:慢读。

师:啊,第一遍是“通”,认字,读通它。二三遍怎么读?

生:快……

师:“快”,要求速度还有熟悉。第四遍怎么读?

生:慢……

师:慢读,我们四读就是把它读“准确”。我们来,子曰预备起……

生:(大声慢速齐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第二三遍,自己来。好,去吧!

(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很好,你们读得这么投入!大声读,快速读,照顾声量和速度。子曰,起……

(生大声快速齐读)

(一二一环节,用时约5分钟)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二章。大家看看应当重点把握哪些词语,有哪些难句,应该怎么翻译,教材上面有答案。我们小组一起来学习,八个小组,或者你有你自己独特的学友,你可以去找他一起来学习这些重点的词语还有难句,好不好?去吧!

(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师:这屏幕上有一个指标,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个很流畅地掌握了。你还有哪一些地方,跟你的学友或你的小老师提出来,也可以向杨老师提出来。

(生继续合作讨论学习,师巡堂指导。)

师:好,可以小组成员、学友之间互相检测啦,我问你答,答得出来吗?去吧!

(生自由学习,互问互答。)

师:解决了那些基本的问题之后,解说部分深度思考,深度了解,你的字词和翻译够不够了解,不够的话,后面有解说,读完解说部分,还有疑问的,提出来。

(学生继续自由学习,互问互答。师巡堂,及时指导学生解除疑问。)

师:好啦,注意一下屏幕,老师提了一个新问题啦!23:29

师:都找到了答案了。回归座位了是吧?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都找到了?

生齐:找到了。

师:念给我听。

生齐: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师:好,大家告诉我你理解的兴观群怨是什么呢?一起来告诉我。

生齐:启发思想、观察事物、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表达怨恨。

师:很好!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解说里有去把它找到。

(学生从解说里找相关内容)

师:看完了解说部分有疑问的有问题的找老师。谁有?好,你说。

生:为什么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师:好,《诗经》为什么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谁来回答?好,曼彤你来回答什么意思。

江曼彤:在《诗经》中,共提到草113种,木75种,鸟39种,鱼20种。

师:哎呦,曼彤这位小博士是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江曼彤:解说部分。

师:我刚才说深度阅读找解说部分,有的同学呢没有去找,仍满足于理解课文词句,真正地理解全部内涵还是要研读解说。这个提问很好,暴露了我们的不足,答得很好,也说明了我们有的同学做得很棒!那我们就再给一段时间去研读解说部分。

(学生自由研读解说)

师:28:16还有问题吗?

梁淑贞:就解说第二段那里。他说“读《诗经》,发现别人的经历和感怀也和自己差不多,于是找到了纾解哀怨的通道,这是‘可以怨’”,但我们平时说的“怨”是贬义词吧?但它这里为什么又说纾解哀怨、可以怨呢?

师:这个问题让老师有点要想一下怎么回答。怨,是贬义词吗?如果你做得不好,我怨,我应不应该怨?

生齐:应该。

师:如果我有委屈,我怨,可不可以怨?

生齐:可以。

师:首先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怨一定是个贬义词,我觉得它可能只是一个表达描述人的一种状态的一个词。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作品,或者说人很多时候说话,是不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情绪的时候,喜怒哀乐怨应不应该?

生齐:应该。

师:可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如果我们连表达怨都不可以都觉得不应该的话那就太不正常了。其实在这里的怨,它是以具体的一个词来说明一个现象一种非常概括的现状,其实就是说诗的一个窗口和出路:兴观群怨。就好像我们今天,哎呦,在街头,走啊走,听到一首歌,啪,那旋律和歌词,你突然有一种被雷劈中的感觉,你就顿在那里,不会走了,为什么?那首歌的情感和你的怎么样啊?完全相通的。你觉得写歌的人唱歌的人就是为你写为你唱的,你和他的感情通道怎么样啊?打通了。有没有这种情感体验?

生齐:有!

师:我们看书或读课外文章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自己有相似的地方?于我心有戚戚焉,对吧?很好,我们不要自我拘束,好像一切都拘泥于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我们都是正常人,常态的问题,我们承认它怨恨它并且理解它,在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去释放它。好不好?我们学会感到真实地表达着。老师这样的回答你感到满意吗?可能这个理解起来还是有点的困难,不怕,我们还小,以后还可以不断地在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有阅读、上课当中不断地加深对这个问题或者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还有问题吗?呃,曼彤。

生:孔子让弟子学诗的意义何在?

师:呦,这个问题非常棒!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答的问题。请坐下!

(学习一二章,用时约10分钟)

 

大家用学习一二章的方法,小组合作或找你的学伴来学习三四章。怎么样学习?一二一读,是吧?圈词语,解释难句,看解说,提问题,去吧!

(生自由合作学习,师巡堂辅导。)

师:经过粗略的学习,你能不能找到这个问题也是刚才曼彤提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诗的作用是什么?

生齐:学以致用。

师:哎呦,说得好,大声说!

生齐:学以致用!

师: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你要怎么样啊?给你政治任务,你要通达,要派你出使外国进行外交,你要能怎么样啊?要能独立应对,要能专对。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的话,“虽多,亦奚以为”又有什么用呢?好,我们来看第四章呈现的口才科第一名的子贡去跟老师请教贫穷与富贵的态度,老师指出他的不足。然后,子贡就马上引用诗句来理解老师的意思“呀,您说的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吗?”精益求精嘛!你看,孔子的回答,大家一起来——

生齐:(平缓地读)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这是孔子的语气吗?孔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啊?

刘好:激动。

师:激动还有呢?

席嘉劲:兴奋。

师:很开心很得意吧?翻译成大白话怎么说?“阿赐啊!我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啦,你看,你读过了,我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想起三件事,举一反三啊”,“告诸往而知来者”!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已经可以推理未来了。来,找到孔子那种当老师遇见一个这么棒的学生遇见一个天才学生的那种感觉。一二,起!

生齐:(兴奋得意地读)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很好!我们再感受一下当老师的这种幸福的感觉。一二,起!

生齐:(更得意兴奋激动地读)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很好!我听到了孔子从心里笑出声来的感觉了,终于找到那种感觉了,很不错!

(学习三四章,用时约4分钟)

 

我们现在就要来学以致用。孔子教他的学生学诗经是要用的,我们今天来学《论语》学孔子的“诗教”思想,学了也是要用的。那么,围绕兴观群怨,尝试引用经典诗句帮助我们表情达意。有的同学可能就会疑惑了:老师,兴观群怨要一一对应吗?No! 兴观群怨在我们初一的孩子我们就理解为引用诗句来帮助我们表情达意,向子贡学习,用诗句表情达意,这个练习啊有点难,但是大家相信自己,每个人身上都住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诗人,每个人都可以涵养自己的诗性,我们慢慢来开始,或者说我们从今天有意识地开始,我们把这个内心的诗人唤醒,OK?有点难有点挑战,对我们来说,一个独特的体验。我们来看个例子,好不好?(课件展示例子)这个书(指《不读论语枉少年》)你们都读了是不是?

生齐:读了。

师:这个结尾段落蛮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次。“反观当下,知识大爆炸”,起!

生:反观当下,知识大爆炸,每天的资讯挨挨挤挤如泡沫浮起,每年都有无数的出版物‘横空出世’,电视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张新面孔,发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世骇俗’的荒唐言。这些人这些事都如走马灯般一闪而过,又一闪而过,如一浪一浪的潮水奔袭而来,又绝尘而去,潮打空城,空空如也。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灾,我手里捧着《论语》,像是捧着一张旧船票,一直渴望登上那艘煌煌的智慧巨轮,驶向我所追寻的彼岸。经典何为经典?九死一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东风既予周郎便,那就不要错过春深里的春声!

师:这段话让杨老师非常的感动,非常绝望。感动是因为她写得很好,你们的谢然师姐;绝望的是老师活了四十年,也读了几十年的书,写了一些文章,这个句子我写不出来。然后,就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能超越杨老师,超越谢然师姐。你们每个小组去合作、议论、抒写,写成书面文段。好,发挥小组作用,待会要分头来展示佳作。(师给各小组发放草稿纸,生自主合作创作。)

师:(师巡堂指导,启发学生精益求精。)……就是引用诗句来表情达意,你可以描写景物,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说一段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呈现的兴观群怨。……等待你们的佳作!……

47:47,下课铃响)除了刘湘鄂,哪个小组有作品出来了?好,湘鄂,你来上台展示一下!就你刚才那个挺不错的,你对同学一定有启发。

刘湘鄂:现当下,高考刚完,很多哥哥姐姐考完了,就有许多人,他们的父母,唉声叹气了,但是我的妈妈却不这样认为,她对我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要找自己的英雄用武之地罢了!”(掌声)

师:还有哪个小组写好了?或者说你没写成但是已经构思好了。湘鄂代表的是哪个组?

生齐:和谐组。

师:和谐组,接下来的其他组,上台不用举手,抢着上台啊!抢着上台啊!

刘好:童年已逝。当初童稚的我们早已寒窗苦读……(掌声)

师:刘好,作为公平组的组长表现非常优异。还有同学上来即兴发言吗?哎呦,齐迹,来!

齐迹: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只小鸟,……(掌声)

师:上两周,香港的老师和同学们来听我们的“知人辩证法”的论语课,当时齐迹演讲的时候僵在这里了,今天主动上台为自己扳回一局,挽回一下,来!(掌声)因为时间关系啊,我们不能更多地去展示了。前段时间呢,杨老师离开了大家两个月去写论语教材,在这一段分离的日子里面,我的心你能懂吗?

生齐:懂。

师:真的吗?

生(迟疑地):真的。

师:谢谢你们懂。我平时比较羞涩,借这个机会真情告白一下!(PPT展示教师引用诗句表情达意的文段)你们可以情不自禁地念出来啊!

生:(大声朗读老师的真情告白)正是草长莺飞的三月,接到学校让我闭关赶写《青少年论语精读》的命令。与你们告别的时候,一时竟无语凝噎

    轻轻地,我走了。带着几十本参考书,笨重的台式电脑,回到了罗浮山脚下的老家专心写作。终日埋首于键盘和书堆之间,偶尔一抬眼看窗外,远处的东江水流汤汤,两岸青山碧绿滴脆,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是,我习惯了眼前是你们童真的笑脸盈盈,求知的目光灼灼。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收拾情绪,说服自己,写书稿是为了更好地教你们读《论语》呀!偷上了一次QQ,看见你们给我的留言:杨老师,快写快回!哪时回?君问归期未有期,不禁心头一紧,熬夜,苦思,绝不松懈!累,扭扭脖子,抬头一轮明月如镜,了然我的心事。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颈椎僵痛,手臂抽筋,但我十只手指在107个键子间灵巧地上下翻飞,左右逢源……终于,整部书稿18万字完成了!五月,凤凰花开满天下,我回到了熟悉的田东校园,回到了12班,和你们的眸子对接的那一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师:有没有一点点感动啊?

生齐:有……

师:才一点点啊?

陈壮立:好多!

师:给我点掌声哦……(生鼓掌)

(“引用诗句,表情达意”用时约5分钟)

 

师:(PPT展示当堂的《论语》章句的填空背诵文本)我们能背出来吧?

生:能!

师:一起来!

(生熟练填空背诵)55:25

(“经典铭于心”用时约4分钟)

师:非常好!

课后更努力,我们这个问题大家带回去,待会课件拷到我们班上去,明天课上检查。我们的校训“知雅识礼,崇德尚美”,你们谢然师姐读论语读得比较有心得,她是这样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何莫共学《论语》乎?夫《论语》,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张口可言,举笔可写,多识于世界纷繁之道也。”今天呢我们来展示我们的论语课给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看,希望在座的专家和老师们能给我们多提一些学论语宝贵意见,并且也能够参与到我们共同的学习中来,我们博学而无用等同于孤陋而寡闻,现在让我们再次谢谢再次感谢在座的专家和老师们。“谢谢老师”说!

生:谢谢老师!

师:与老师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有秩序退场。

(上课总时长42分钟)

 

四、《读<论语>,养诗性》专家点评

——胡立根老师、陈建伟教授、叶文梓副院长三位专家点评实录

 

时间:2012.6.12

地点:田东中学报告厅(深圳市课改现场交流会田东中学分会场)

课例:读论语,养诗性(执教者:杨玉英老师)

点评专家简介:

胡立根:男,深圳市红岭中学语文教师,深圳市首批学科带头人,深圳市首批教育专家工作室“胡立根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正高级老师。其研究领域涉及语文教学、文学、文化史等。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万字,主编或参编书多部。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四次、省一等奖四次,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7篇论文收入《新华文摘》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多篇论文收入语文教育研究权威史料。学术观点被多种论著所引用。

 

陈建伟:男,华南师大文学院教授、《语文月刊》杂志主编、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专家、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用《论语》进行初中生文学教育”子课题指导专家。

 

叶文梓: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一)执教者简介课程建构

杨玉英: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行,我非常光荣又十分惶惑地在这里上展示课,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建构。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论语》在我来说是情不自禁,情难自已,情不知其所止,一往而深。《论语》给我的人生启迪、智慧开发太多太多,所以,对我来说,读《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带着我的孩子们我的学生们一起来读《论语》对我来说是无法控制的事情,我必须这样做,我不这样做我觉得过不了我自己这一关。

第二点,在学校,我们田东中学办学的理念“知雅识礼,崇德尚美,德性启迪智慧,雅礼奠基人生”,这在我们朱校长的带领下不是去喊喊口号,树树形象,做做广告,而是实实在在要去落实到孩子们的课程当中。那么,怎么样落实到孩子们的课程当中?我们去开发了教材。开发教材的角度在哪里?我们回到雅礼的本身,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奠基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孔子这里,来寻找最正宗的儒家经典,来真正建构我们的“知雅识礼,崇德尚美”。

第三点,在于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的角度,我的思考。我觉得语文老师,寻找和开发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对语文教材,补充或者完善我们现有的教材,我们必须这样去做,语文老师必须承担传播经典文化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我对《论语》课程的设计是我一个很粗浅的思考和探索。我有一个梦想,带我的学生读破半部《论语》,在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他们现在可能还很懵懂,不知道究竟我们学习的深度的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但是我想我们的孩子能在初中三年里读《论语》,以后他的人生遇到的磕磕绊绊,他会对社会呈现出来的纷繁乱象,也许在他沉静下来的时候,他能够想到孔子,想到《论语》想到我们田东中学所给他的三年教育,所赋予他的这些德性雅礼。希望播下这颗种子能在他们心里成长,长成他们的肌肉,长成他们的骨骼,长成他们的血液,形成他们的气质、他们的风格,乃至于形成我们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我们这个课程的建构。然后,对课程的环节等技术性的问题等等,以及我这个思考,有请同行尤其是专家们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二)专家点评

  胡立根老师:

非常高兴能够听到这么精彩的课。杨玉英老师是我的工作室的成员。

在这,首先我对三件事特别感兴趣。第一个感兴趣的是教材,第一部分导学,第二部分原文,第三部分翻译,第四部分解说。我们一般编教材的时候,可能都会编一个原文,或者加个导学,后面一点思考题。我特别欣赏的是后面这个解说。因为就初中生来说,如果你只给原文给他根本没办法(懂),编个解说在后面非常有价值。所以,我特别约请她主编我国学部分的教材——这是我第一个感兴趣。

第二个感兴趣的是走过来一看这场景,孔子的画像、这凳子很有孔子讲学的感觉。

第三个感兴趣的是她八个小组的命名,我没有记全,我就挑了中间八个字,刚好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很讲究。这是关于课以外的东西。

关于课本身,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一堂课,这个课五个字:第一个是讲,第二个读,第三个悟,第四个写,第五个背。这五个字全都落实在学生的活动上面。

尤其是前面的讲,尽管在开始学生可能有点紧张可能有点结结巴巴,但是我觉得这很有价值。先是学生准备,脱稿,脱稿不行再拿稿。这学生的评点也评点得很好,是训练有素,学生评点更多的不是内涵方面而是学生的现场表现,她说你看当时他的衣角怎么样他的心如何,后来老师的评也评得到位,没有一味地褒贬。当时学生说父母晚年我们要陪伴,(老师评)但是现在父母年轻那该怎么办呢?这是讲的部分。

读,读出了味道。一二一地读,先大声地读,然后两遍快读,然后慢读。

悟,就这悟的环节,没有更多深入的讲解,而是要学生结合后面的解说来理解,也许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会觉得,这对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不是太好的。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她这课程的特点,因为她这课叫“《论语》精读课”,并不是“《论语》教学课”。如果一个学期下来,刚才杨老师说要她的学生读破半部《论语》,如果真的是从文言的角度,我们给学生这样的时间,读破半部《论语》那是不太可能的。恰恰是结合后面的解说,一边看《论语》一边看解说,鼓捣几次,我觉得学生拿着这本书又看《论语》又看解说,又看解说又看《论语》,他自然就明白了。如果我们过分地把这《论语》学究化,一定会让学生离《论语》越来越远,离我们经典越来越远。我觉得我们目前的经典教学可能就是太学究化了,甚至学究到要让学生穿着汉服摇头晃脑地读啊。我觉得我们读经典不应该是我们走进经典的时代,而应该把经典请到我们的时代来,让孔子进到我们的时代来,让《论语》进到我们的时代来,所以她上课的核心在此。(10:17)无论是开头的讲,学生的演讲,还是后面的写都是让大家感受非常深的。

第四个环节是写,这个是抓住了语文教学务实的一个特点。我们的课堂仍然是老师讲为主,到后来是学生演或者满堂闹,但很少是要学生动笔的。实际上学生动笔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要一动笔,很多东西就结合起来了。从阅读的角度说,我说如果我们要求读点东西,可能一个语文老师读一本武侠小说和一个学生读一本武侠小说也没任何区别。看完之后一不一样,说情节,学生也在评情节,语文老师也在评情节,可是语文老师阅读和学生的阅读如果产生区别那就在写。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读完武侠小说之后写一些东西,你的阅读就确实不一样。

最后一个环节是背,由于她各个环节的落实到位,最后让学生背,所以学生就背出来了。而且这堂课是非常原生态的一堂课,没有任何包装。包括上次香港的来听课,一个叫齐迹的就卡断了,但今天战胜了自己。

这堂课如果要用几个字来评价的话,那就是第一非常实,实在的一堂课;第二,非常活,第三程少堂说的,很有味,讲,讲得很有味,读,我也觉得很有味,品,其实也品出了味道,写,写得更有味。所以,我用实、活、味三个字来评价这堂课。当然,如果说,我对刚才这堂课的评价是在文化教学这个直接定位的问题,可能老师们会有其他看法,但我觉得就我个人而言,这堂课更侧重的是文化教学不是文言教学。

  陈建伟教授:

敬爱的朱校,各位老师好!非常感谢田东中学,感谢杨玉英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堂赏心悦目的经典文化课,一堂出奇制胜的语文课!我想,今天这课遵循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关于课改的,我想从课改说起。2001年我们进行课改的时候,有一本书,差不多在座的义务教育段的老师都读过,叫做《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回到我们语文课,我们课标的第一个理念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关于素养的描述当中,除了能积累、语文能力,这些技术性的因素之外,还有审美、人格、个性,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田东中学的这样一种经典文化课,它是根植于我们课改的大潮,在理论上是符合我们课改的方向的。

我不是第一次来田东,但这一次来感受不一样,多数我来评课是从技术上评课的,今天的话要谈田东的理念。一进学校的时候,我就看到这样一个氛围,让我想起朱校跟我说过的什么叫做雅礼田东。雅礼田东啊,它已经在我们田东中学的课程设置当中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刚才朱校长也讲到有五个课程是全员性的。一个义务教育段的学校,除了要执行好国家的课程之外,能不能拓展我们教学内容,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有特色的发展,这应是每个义务教育学校都要思考的问题。田东把这个“知雅识礼,崇德尚美”作为校训,强调了雅礼的内涵,从今天的展示就可以看到,潜移默化的,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肯定是个读书人。所以,我觉得田东中学在办学理念上跟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这是从理论上来看的。

田东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建设当中,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拿我在这里看的语文课,但是我也了解了一下,他们几个校本课程的推行还是朝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大方向去的。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里面奠定下来的基本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它又让我想起了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各科老师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常常引用的一种坚定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所以,无论从大的宏观的到具体,田东的校本课程建设在引领学校的发展(方面)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希望像田东这样的“身边的好学校”能够包容整个深圳市(的兄弟姐妹学校)。上次我跟唐海海局长就讲到,我说深圳有几个特色,一个要选准了,大家都说深圳是个时尚的城市,现在不是流行穿越吗?对吧?越时尚的城市越要有根。朱校说按照六岁启蒙来算田东学校发展的经历的话,它真是出道是很纯正的,继续下去啊!

这个课我的好朋友胡立根老师评得非常中肯,好的地方包括还可以修正的东西他都说了,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来说,能够将经典教育跟语文素养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这个课做了非常有力的尝试。一方面给经典教育拓展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出路,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经典教育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内化为学生的涵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能力,所以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希望你继续下去。但语文课来说呢,像她这种设计理念来说,是一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大家都知道,2001年我们的课程改革提出学习资源各种资源的时候,很多老师不理解,以为从网上搜索一个东西就可以当做资源,所以以为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但是你别忘记了你的责任是挑选资源,挑选最好的资源。而且,杨玉英写的这些理念当中,讲到“读论语,长语文”这里一段话很精彩,她告诉我们《论语》的语文味在哪里,所以她敢去开发这种课。所以,我在看她这课时我得到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将经典教育将雅礼文化跟我们实实在在的学科课程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于她对内容的掌控,这一点她很聪明,兴观群怨,如果我们去理解我们可以探讨很久,但初一的孩子,既要引领他去接受,尤其要他明白读诗的重要性,以后再来明白诗教的意义,最后就领悟读诗跟我们人的个性品质、我们人的气质的涵养关系在哪里,她今天就这一个兴观群怨,点到为止,抓住一个核心,就是通过跟诗歌有一个约会,然后表情达意,这就够了。初一的孩子能够从这个时候起步来养诗性,我们说诗性的人生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能不能兴观群怨演绎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学生他已经知道了孔子希望我们好好地读诗,孔子告诉我们多读诗,多用诗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这就够了。我们看到了她在处理孔子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她注意了堂内和堂外的关系,课堂内关于兴观群怨,你就了解这一些,但是课后你需要更加努力。我就想着哪一天我们看到全田东的学生们他们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想着论语课给了我们什么东西,他们自觉去读《论语》,这种文化就蔓延开来了,蔓延开来的文化反过来就滋养了每个人的心灵,每个人的个性。这是校园文化最好的营造。

如果从语文教学这个技术性的环节来讲,我非常赞同胡立根老师的意见,这个课本身就具有发展性。尽管在内容的碰触上是比较低层面的,但是在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能力上是高端的,为什么?整堂课就是我在广东讲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型课堂的这样一种方法,她跟那种滔滔不绝的说教的课大不一样。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是没有引领的,大家知道现在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叫做无预设教学,我们这堂课是有预设的,有老师的控制的,但是学生还有他自己的空间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让我说这堂课还有什么不够的,那就是读得不够。初一的孩子从头到尾大声读,自己读自己的感受,全班同学一起读那种声浪不断地在影响自己,中间那一部分读得不够,前后还可以。初中阶段一定要把这个贯穿下来,反复地读书是有好处的。关于这个课,我真的是感觉到赏心悦目!

今天我是冒着比较大的风险来的,今天是全省高考评卷的第一天,以我的身份是不能离开的,但是我来了,兑现了我对朱校长的诺言,而且呢我想来看一下,我们的经典教育是不是有个很好的出路,我好像找到答案了,谢谢大家!

  叶文梓副院长:

各位老师,下午好!这是深圳市基层创新会第六次。课程改革是,时代的潮流,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重大的时代任务。基层创新会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我觉得它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反思的平台,也是我们重新开始重新展示发展的出发点。今天来到田东中学,听了杨玉英老师这堂课,我有几点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课程改革它对任何一个学校都是要做的,学校怎么来改革,怎么来投身这个课程改革,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个,每个学校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校情去改的。田东中学,像刚刚朱校所说的,也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它并不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学校,但是它在课程改革当中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立足于自己的学校,从校情出发,定下一个主题——雅礼教育。这是第一个,立足自己的校情搞课改。

第二个,课改它始终是一个方向的引领,有一个主题。田东中学,它没有盲目去追随这个模式那个模式,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校情提出了雅礼教育——德性启迪智慧,雅礼奠基人生。

第三个,我觉得课程改革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学校搞课改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步一步地往下推,在这过程中它有很多的活动,比如它的校本课程,它的特色学校等等的。这是我对学校课改的几点感受。

其次,听了我们杨玉英老师的这堂课,我想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老师跟我们教育界每一个教育人来说,怎么样投身课改。杨老师给我们的感受特别的深,她首先是一个有使命的老师,她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坚持能探索正是因为她对文化对学生的一种使命,如果说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使命这样一种情感,我觉得要像她这样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现在觉得很多事情对于我们教育的人来说,不是一个能不能任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愿不愿的问题,没有这样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的话,它是不能解决这个“愿”的。比如说,杨老师的话,对她学生的那种情感,离开了几个月,对学生的那种思念,以及自己的一种告白。第二个是乐。她把这《论语》引到文学背景当中,引到我们今天展示课上来展示,实际上是她乐的一个结果,她自己喜欢《论语》,她自己喜欢把《论语》作为自己生命中的滋养,这样一种态度是很受人支持的。第三个是整体涵养的提升。她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堂课,但是背后是她近四十年来的阅读近四十年的思考,这就是我们说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展示,与她自己的精神素养是密切相关的,跟她自己的学科素养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杨玉英老师来说,正是因为有她有这种丰厚的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学素养她的精彩才会呈现。我们刚刚的胡立根老师也好,包括我们的陈教授也好,都说这堂课是精彩的课,这种精彩从哪里来?这种精彩源于她自己生命的丰满、精神的丰满。这是第二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如何投身于课改。

再次,这堂课作为展示课,我们之所以把它作为展示课,就是想以小标大,想通过一堂课来衡量课程改革在我们课堂中的落实程度,来判断我们的课改现状到底到达哪里,以后到底怎么样走,在这一点上,我感觉有以下几个感受。第一个,杨玉英老师她投身于这个课堂里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而这个教学目标我觉得是落实了课改的精神的。我们一谈教学目标,传统的,像胡老师说的,如果像很多人把它作为文言文这样一堂课来看的话,它关乎的目标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性目标,读啊词啊译啊。但我觉得这堂课的目标,她把它往前推开了两步。第一个她从单纯的知识性目标向学科素养目标推进了,这是第一个推进;第二个推进是她是由学科素养目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推进了,所以说这种对目标的理解决定了我们课堂中的所有行为。第二个,杨老师的课让我有了新的理解,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怎么理解教育教学资源观(教育资源、课程资源)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观。我们以前的话有这样一种关系,教育等于读书,等于上学,上学等于读书,读书等于上课,上课等于学教材,我们以前是这样一条等式过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都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但是课程改革它打破了这样功利的、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像陈教授所说的,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利于学生的精神跟他的身体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而且是大课程资源。生活有多广,课程就有多广,这里他把经典的、生活的东西引入到这里来。课程资源丰富了,但怎么精选,怎么巧妙地、智慧地把它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对老师的考量。在此,我感觉到杨玉英老师用她自己一种丰富的学养,用她比较巧妙的、智慧的教学方式,把《论语》这一经典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她也把课堂之外的生活资源引到课堂中来。第三个,我感觉这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变革。任何一种课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人之间的互动,绝对不是教师跟教材、也不是学生跟教材以及学生跟PPT这样的互动,永远是课堂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一堂课的状态怎么样,我非常看重老师在课堂上的状态,非常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从这些状态来看,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真实的——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没有因为这是展示课,我要来表演,要先前通过很多遍来磨啊磨,不是,而是一种真实的感觉。第二个,这课是有情有完满生命的一堂课。很多年前,叶澜教授有篇文章,叫《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实际上,我们老师在课堂改革里面,你投入的不仅仅是你的学科知识而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我们以前很看重的是知识是认知是思维,但是缺乏的是情感。我们对情感在课堂上的作用,情感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我们以前关注得不够,但是在这里我感觉到她非常注重情感的交流,正是这种整个课堂的控制,不管是从前面的读到后面的练讲我觉得都是情感,她是在非常浓厚非常真挚的情感当中把这堂课演绎出来的。还有一个,我觉得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宽松,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杨老师和她学生之间那种很自然的氛围。让学生回答问题啊,也不是专挑几个拔尖的,一个学生一堂课可能有五六次、七八次,但很多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她不是的,所以第三个我觉得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她给我的感受非常深。第四个,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我非常赞同刚才胡老师的点评。他对这堂课有几个定位,第一它是一堂文化课,不是一堂文言文讲读课;第二它是让孔子让经典走进当下的生活,不是让当下人让我们回归孔子,这种定位是非常好的;第三是对一帮初一的孩子,不是对学者对教授对研究人员在这里上课,这个定位就决定了这堂课的方式。还有一个,从过程来看,借用胡老师的话,讲读悟写背,在此我觉得有几个环节还是可以增加进来,一个是导,你看啊,这里面的导啊有几个,一个是知识的导,一个是思维的导,一个是情感的导。知识的导,从一开始“我和论语有个约会”导入本课,把以前的课和现在的课衔接上了,还有一个情感的导,比如有个细节就是对怨的理解以及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多陪陪他们)但现在父母还年轻(怎么办)这些的导都是情感的导,包括她对自己写这《论语精读》时对学生的牵挂。还有思维的导,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有一些预设的问题,是打在PPT上面的,这些是有预设问题的导。还有一种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包括刚才说的怨,有个同学提出怨是贬义的这个问题,怨是不是贬义的?这样一些情境中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延伸是非常好的,这是一个导的问题。还有一个我觉得是探的问题,探究的探。这个探究的探。我们现在课改当中自主探究合作这些大家都熟,大家都能够说,而且试图做到课堂里面,我觉得这堂课跟其他很多课不一样的是她把探这个环节安排得很充分。有一些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刚把一个问题抛出去,还没到一分钟就匆匆结束了,学生的思维还没进入状态这个环节就结束了。但是她每次探的环节我统计了一下时间,每一次这种安排都在三分钟以上,她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的环节安排得比较充分。还有一个我感觉到她在这课堂里最终落到“育”,这“育”恰恰是我们所有老师最终的目标。任何一堂课是落实你学科教学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科而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教学。我觉得通过她这堂课,而落实了育,对学生的养、育。“养诗性”,我觉得这“养”很有韵味,这“养”展示了一个完满的世界,是的,我们学生的成长不是你这堂课就能完成的,但是这堂课是他精神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很重要的环节,这堂课把一个经典的世界把一个古代的孔子把一个有高品质的精神境界的世界在你面前打开了,所以这堂课我觉得它是一堂真实的课,是一堂开放的课,是一堂有生命情趣的课,也是一堂成长中的课!让我们一起来喜欢这种经典,崇德尚美,让我们一起亲近经典,找到回家的路!谢谢大家!

                                   

 读《论语》,养诗性

                     

 

深圳市田东中学  杨玉英

 

使用教材:

《论语》中孔子谈论诗教的篇章。选自深圳市田东中学校本课程《青少年论语精读》第十四单元《兴于诗,成于乐》。共四章。

 

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学生。

 

设计理念:

《论语》在中华文化中尊崇无两的地位,独特而深厚的人文价值,无论是对民族精神的重建,还是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还是对教学资源的发掘利用,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本课内容重在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思想与学以致用主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诗的认识及兴趣,提高运用知识的自觉性,并从孔子诗教思想的内涵中,汲取修养人生的道理,滋养积极的个性。

《论语》语言丰富生动,形式多样,无论是文言学习,还是语用掌握,都对学生大有裨益。

基于上述,本课教学贯穿以下理念:

1.读《论语》,育人格。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代表。它凝聚着儒家思想的精髓,彰显着中华民族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课学习孔子的诗教言论,不仅要知晓学诗的作用,更要以其兴观群怨的思想涵养影响学生的人格。

2.读《论语》,长语文。

《论语》是经典文本中的精华,具有非常丰富的语文教育功能,譬如,它言约意丰且非凡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它首创的轻灵简便的直录式散文小品体裁,以及它栩栩如生的人物表现手法,都堪称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与楷模,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上好教材。本课遵循孔子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把《论语》经典思想运用于语文学习,训练学生通过引用经典诗句来表情达意的能力,用语文手段消化经典思想,以经典思想滋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知发展:记诵本课学习的《论语》章句,理解其意义;

2.情感陶冶:领悟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思想,陶冶诗性的人生;

3.技能培养:初步掌握引用经典诗句进行兴观群怨的方法。

 

教学重点:

兴观群怨的内涵领悟与实践。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说说对孔子或《论语》的印象或感觉。

二、《论语》大声读

诵读选文,借助拼音,读准读熟。

三、初读解文意

学习:第12两章。

思考:应重点把握哪些词语?

      有哪些难句?应该怎样翻译?

明确:

【词语】思          

【难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1.小组活动,交流探讨,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翻译,读懂文面意思

读解小接龙。每个组员读一句原文解说一句,彼此连接。

2.教师小结:明确对重点词语和难解句子的把握。

3.全班大声朗读这两节,为背诵做准备。

四、品读悟精华

教师引领,全班交流,借助教材解说部分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孔子的诗教思想。

问题: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兴、观、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多识。

1)老师出示问题,同学相互讨论并试回答;

2)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

3)穿插诵读,问哪段就读哪段,增进背诵。

五、致用工作坊

1.全班集体学习第三章及第四章后半段,明确孔子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学方法同前。

2.小组活动:

围绕兴、观、群、怨,尝试引用经典诗句来说一段话。

推选小组最佳话语,写成书面文段。

六、佳作共分享

1.全班交流:各小组口头展示最佳作文。教师点评。

2.教师示例,引导课后个人写作文段训练。

七、经典铭于心

大声朗读、背诵课文。

八、课后更努力

布置课后小组阅读:本课选文第三章、第四章。

思考:孔子认为不读诗会怎么样?

      孔子说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与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

有什么不一样?

《读<论语>,养诗性》教材

 

——选自杨玉英编著《论语分主题读本》第十四单元《兴于诗,成于乐》(节选)

深圳市田东中学  杨玉英

 

导学

《论语》一书,对六经提得最多的就是《诗经》,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经》的重视。我们后世能成为诗的民族,这就是根源。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孔子年代的诗歌共305首。它既是诗歌的总集,也是当时的音乐汇编。《诗经》的所有作品在当时都可入乐歌唱,并非单纯的文字作品。这部对后代影响很大的文学、音乐总集是孔子晚年整理的。孔子是中华文化巨人,也是世界文化巨人。

孔子以《诗经》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诗经》中有许多优美的修辞,温厚的情感,让人读了之后心灵感动,所以学诗可以使人言语委婉动人,性情温柔敦厚。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当时的知识界,人们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

 

 

【原文】

 

【注释】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bì)之,曰:思无邪”。(为政二2

 

诗三百:《诗经》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

思无邪:没有虚假造作,都是真情流露。思,语气助词,无意义。

子曰:“小子(zǐ),何莫学夫(fú)诗!诗,可以兴(xìng),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十七9

 

兴:启发思想。

观:观察事物。

群: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怨:表达怨恨。

迩: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xī)以为?”(子路十三5

 

不达:不能通达政事。

使于四方:出使各国。

专对:自行决定应对。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hào)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zhuó)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一15

 

谄: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加工象牙,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原文、翻译及解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bì)之,曰:思无邪”。(为政二2

翻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无不出于真情

解说:

孔子认为《诗经》的所有作品,都完全出于真诚的情感,而非刻意做作。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三百,孔子整理编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思无邪一语出于《诗·鲁颂·駉(jiōng》,是描写骏马向前勇健直行的样子,引申为诗人直抒胸怀,所作无不出于真情。马向前奔跑不能立刻转弯,转弯太急就会摔倒。这代表诗人对人生有任何感受就直接写在诗里,所以诗歌的本色在于真情。推而广之,文学的本色也在于真情。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只能算作无病呻吟舞文弄墨,不能称作真正的文学作品。孔子说过,《诗》,可以兴,意思是读《诗经》可以引发真诚的心意。孔子谈《诗经》,就是谈真诚的心意。思无邪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原则。

 

子曰:“小子(zǐ),何莫学夫(fú)诗!诗,可以兴(xìng),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十七9

翻译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研读《诗经》呢?诗可以启发思想,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陶冶合群的性格,可以表达哀怨。近的方面来说,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的方面来说,可以用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动物植物的名称。

解说:

孔子指点弟子学《诗》的好处。

《诗经》是百代文学之祖,表现手法多样,借着它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很容易牵动读者的情感,唤醒真诚的心意,启发思想,这就是可以兴;《诗经》的诗来自各地,可以反映各地的民风民情,读者可以更多地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可以观;《诗经》中有许多人伦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大家共有的经验,读了之后容易产生共鸣,读者自然地提高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就是可以群;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们常常产生哀怨情怀,读《诗经》,发现别人的经历和感怀也和自己差不多,于是找到了纾解哀怨的通道,这是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孔子非常具体地要求弟子立身处世需要学《诗经》。学了《诗经》,懂得孝道,懂得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在家可以事奉父母,在朝廷做官可以独当一面,通达人情世故,言辞表达也能恰当自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根据专家统计,在《诗经》中,共提到草113种,木75种,鸟39种,鱼20种。认识了这些动植物的名称,当然是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

兴、观、群、怨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大原则。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xī)以为?”(子路十三5

翻译

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让他去从事政治,他不能通达;派他到外国从事外交活动,他不能独立应付得当。学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

解说:

孔子认为,学《诗》的目的是致用,学以致用。

春秋时代,《诗经》并不只是供审美的文艺作品,它有非常重要的实际用途。《诗经》常用来作外交辞令,以展示所根据的权威和规范。那时,各国之间的使节来往非常讲究礼仪,语言表达尤其讲求委婉得体。有时候,很多话不能明说,而用赋诗来表示。那时的外交官遵循一个原则,受命不受辞,就是国君给你一个命令,但不会教你怎么说。你接受命令之后,要设法去完成,好的外交官就在《诗经》中引出最适合自己意思的诗句,成功地完成外交使命。

《左传》里面记载有这样的事情:鲁襄公八年,晋国的范宣子到鲁国来访问,并且要把晋国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鲁国。鲁襄公宴请范宣子,范宣子赋了《有梅》,鲁国就知道晋国希望鲁国一同出兵,鲁国于是由季武子赋《角弓》这首诗,范宣子立即就知道鲁国表达的意思是希望鲁晋两国像兄弟一样。范宣子和季武子都是能闻弦歌而知雅意的人,是出色的外交人才。这是使于四方而能专对的成功范例。相反地,鲁襄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庆封出使到鲁国,鲁国的叔孙豹赋了《诗经》的《相鼠》篇,庆封居然不知道叔孙豹是在讽刺他,成为外交史上的一个笑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hào)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zhuó)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一15

翻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可以了。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谦虚好礼。”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有所发挥,举一反三。

解说:

孔子告诫子贡对贫富的态度可以更积极,并称赞子贡读诗可以致用。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是由贫而富的,这个态度可能是他的直观感受。两个字,贫穷不要谄媚,富有不要骄傲,代表不要去做不好的事情。只是不去做坏事,这是消极的,但这也很难得了。孔子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从不要去做坏事,变成要去做好事,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做。

本来这段对话,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子贡接着问: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像《诗经》里面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贡在此特别引用《诗经》的句子作比喻,与老师的教导相应和,因为子贡理解了老师对弟子品德方面的要求精益求精。所以孔子毫无保留地赞美子贡能举一反三,并且表示以后可以和子贡一起讨论《诗经》了。这种赞美,代表孔子认为子贡的学问已经做得相当不错。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的话,说话就没有凭借。说话本来很简单,但要说得好不容易,要有内涵,还要文雅得体,这样才能传之久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a4b46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6.html

《杨玉英《读论语,养诗性》课堂实录剖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