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

发布时间:2020-05-13 13:28: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 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 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 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 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 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

1) 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 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 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 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 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 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 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 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 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 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 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 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 它们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7、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

1) 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2) 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

3) 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

4) 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8、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成就:

1) 方法论的多样化。

(1)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重多学者的追求。

(2)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

(3)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4)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 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第一阶段重点在政策的制定上,第二阶段转变为政策的执行。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9、学科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0、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系统论——贝塔朗菲((1)系统论原理(2)系统方法(3)系统工程)

信息论——申农

控制论——维纳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

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2)决策科学的形成(巴纳德、西蒙)

西蒙理论的贡献:

(1)以“有限度的理性”“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2)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过程理论。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泰勒——设定理性人为经济人,首创科学管理理论。

梅奥——设立理性人为社会人,创立“人群关系理论”。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它认为市场失败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就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概念的内涵

1)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 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 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国家、政府、政党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3、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4、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5、科学的品格:

1) 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 第二个品格是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3) 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 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1) 经验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2)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强调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经验主义的共同特征。

2) 理性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2)理性主义总是把一般而不是把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态度。

(4)理性主义是以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理性本身。

3) 逻辑经验主义:

(1)经验证实原则。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

(3)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4) 后现代主义:

(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5) 辩证唯物主义:

(1)全面性,或者说由于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认识中的正确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最少片面性。

(2)实践性,或者说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7、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1)由于模型和原型具有相似性,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8、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

1)理想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

3)规范最佳模型和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

9、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即“上下来去”模型

11、从经验观察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对观察到的结果以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经验概括,这是一个进行经验研究的过程,即以归纳法从事理论构建的过程,接着,在经验概括当中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运用形成概念,建立命题、理论的方法~理论,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

12、从理论假设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对既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运用逻辑演绎方法~假设,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接着,从假设出发~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这是一个以演绎法进行理论演绎的过程。或者,在假设做出以后,通过运用检查假设的方法~证实或证伪,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理论。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和功能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

1、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1) 美国: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2) 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1)党的政策:

成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的形式;

(2)间接的形式: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

(1)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2)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

(3)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人大决策:

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1)宪法;(2)基本法律;(3)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人大决定: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3)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1)行政法规;(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纵向结构: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中国:1)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

4、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1)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

2)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

3) 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1、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2、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表现在四方面:

(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国家和政府几乎以执行政治统治的职能为唯一职能,而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也以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为目的。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少数统治者个人甚至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品格、智慧、学识和视野等因素,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4、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一)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

(2)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

2)客体:(1)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

(2)目标群体。

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

功能和作用:(1)提供预测研究;(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3)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

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

功能和作用:(1)确认政策问题;(2)明确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4) 执行子系统:

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总结执行情况。5) 评估子系统:

功能和作用:(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6) 监控子系统:

功能和作用:(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交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3)反馈执行情况。

7)反馈子系统:

功能:(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3、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特点:(1)高度复杂性(2)巨大差异性(3)历史变异性。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3) 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

(二)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1)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

(2)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2、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3、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2)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4)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4、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三)公民与公共政策

1、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

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

(2)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

(6)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

(7)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1、政策周期: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2、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3、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

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

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容和属性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 客观的社会现实;

2) 问题的察觉;

3) 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 团体与组织活动;

5) 政策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1)从国内和国际视角看:

国内: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的变迁

国际: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

2)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看:

客观: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主观: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流行迷思(自然的、邪恶的、内在的)科学迷思、范式能左右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2、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

1)政治领袖;

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3)民意代表;

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6) 政府部门本身。

3、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

1)边界分析法:三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个人、组织、技术三角度)

3)类别分析法:注意原则:(1)实质的相关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次分明性

4)原因层次分析法:(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

5)类比分析法:(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想象类比)

6)头脑风暴法:阶段:(1)组建团休(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

7)假设分析法:步骤:(1)确定利害关系人(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

2)政府议程(正式议程)(1)项目的新旧——新项目和旧项目

(2)界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政党、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3、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障碍因素;

2)社群的价值规范、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4、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常见。

2)动员模型: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

3)内在创始模型: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的特征:

1)问题的针结性;

2)未来的预期性。

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二)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政策规划的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2)从时间进程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抉择之间。

2、政策方案的设计:

1) 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2)设计的阶段:(1)轮廓勾画。(2)细节设计。

3、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

1)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

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论证。

4、评估与择优的两种基本方法:

1)预测性评估

步骤:(1)方案调查;(2)详细研究;(3)进一步的分析;(4)试验式证实。

依据:(1)理论假说。(2)价值体系。(3)分析方法。

方法:(1)德尔菲法。

(2)时间序列分析。

(3)投入—产出分析。

2) 可行性评估

(三)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1) 国家元首;2) 行政首长;3) 民意代表;4) 法官。

2、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1) 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 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

3) 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

3、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1)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2) 决策过程的合法化;

行政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3) 政策的法律化。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原则和模型

1、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实施上的灵活性;

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5)影响的广泛性。

2、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3、政策执行的原则:总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具体:(1)计划周密(2)执行准确(3)灵活创新(4)全局与局部兼顾。

4、政策变通:

“求神似,去形似”这种变通形式,能够做到原则性、时效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抓

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

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要注意以下三点:

1) 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 摸清实际情况。3) 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5、政策执行的理论与模型:

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

四个主要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2)互适模型: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

三阶段(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原则(合法、理性、共识)

4)博弈模型:巴德克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

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的价值诉求、政策资源、执行者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三因素: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政策以外的变量。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1、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1) 政策宣传;

2) 政策分解;

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客观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

3) 物质准备;

4) 组织准备:(1)确定政策执行机构;(2)选人用人;(3)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

5) 政策实验:(1)选择实验对象;(2)设计实验方案;(3)总结实验结果。

6) 全面实施

2、政策执行再决策:

1)主要依据:(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2)政策环境的变化。(3)人们认识的变化。(4)政策偏差的变化。(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2)分类:(1)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2)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3)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3)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时效性原则。(3)信息原则。(4)民主原则。(5)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6)宣传解释的原则。(7)动态原则。

4)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2)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3)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

3、政策执行的资源:(1)经费和人力(2)信息(3)权威(4)执行保护

4、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三)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1、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1) 象征式政策执行;

2) 附加式政策执行;

3) 残缺式政策执行。

4) 替代式政策执行;

5) 观望式政策执行;

6) 照搬式政策执行。

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2)客观原因:(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5)政策资源的不足。(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3、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1) 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

2) 领导体制方面的原因。

3) 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4、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矫正的对象:(1)政策本身(2)政策执行组织(3)政策目标群体。

2)矫正的途径:(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3)矫正的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四)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1、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 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2) 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3) 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

2、政策的质量的高低由三要素来衡量:1) 政策的可行性程序。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 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3、执行机关的效能:合格、高素质的政策执行者的要求:

1) 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2) 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 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 较高的管理水平;

4、政策对象的情况

1) 政策对象的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性(4)主观差异性

2) 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2)政策对象的类型;(3)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

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1) 自然环境:(1)地理因素(2)生物因素(3)宇宙因素

2) 社会环境:(1)政治环境:○1政治文化○2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

○3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

(2)经济环境:

(3)社会心理环境: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用途和主体

  1、评估的含义: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某一系统的状态或质量,判断的核心问题在于确定该系统的好坏、优劣等价值。(317)

  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319)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3、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4、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①以“情况不同,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迟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②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便推卸工作失误的责任;③把政策评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手段;④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增拨经费的目的;⑤选择某些表现光线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借以掩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者严重错误;⑥选择某些次要的、直接性的政策要素造成的不良效果进行评估,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要求废纸某项政策。320

  5、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有哪些?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②是决定政策取向的依据(政策延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④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⑤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6、试举例说明公共政策评估者(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不同,其对政策评估的动机和期待也不同。

  社会成员——确定公正和能力

  政府——证明能力和诚意

  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发现缺陷、提高质量

  政策反对者、受损者和受益较少者——证明错误、重新分配

  7、不同政策评估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时的特点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

  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

  政策对象——体会真切、简单快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8、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324)①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9、非正式评估的含义: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势、评估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加以评说。优点:简便易行、方式灵活。缺点:结论粗糙,甚至以偏概全,有时客观公正。

  10、正式评估的含义:指事先制订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有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标所作的评估。优点: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方案科学化,评估结论客观全面。缺点:要求评估条件较为苛刻。

  11、内部评估的含义: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优点:有利于评估的开展,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缺点: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掩饰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

  12、外部评估的含义: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优点: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能够提高评估质量。缺点: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326)

  非公共机构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

  (2)投资或立法机构所组织的评估

  (3)其他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评估

  13、事前评估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内容有:①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②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测。③对政策效果的预测。

  14、执行评估的含义: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和执行能力的评估。方法有:①观察法。②文献分析法。③调查法。

  15、事后评估(政策效果评估)的含义:是政策执行完成厚度政策效果的评估。

  16、政策效果的含义:就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28)

  17、政策效果评估(事后评估)的主要内容:①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②政策非预期影响。③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变化。④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329)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1、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结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作出评估。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2、政策评估标准的含义:是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有价值标准和实事标准。

  3、何谓政策的事实评估:是一般由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的评估,是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为标准评估。它反映事物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何谓政策的价值评估: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礼仪、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评估,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

  5、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政策评估既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事实判断的过程,因此既要有价值标准,也要有事实标准;价值判断必须与事实判断为基础;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设立的原则不同。

  6、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有哪些?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能。③政策效益。④回应的充分性。⑤执行力。

  7、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能即某一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政策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他投入某一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8、在评估政策效益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要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②要注意分析绩效的充分性。③注意分析绩效的整体效应。④要注意公共政策的全部效益。332

  9、价值标准大致包含哪些方面?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健康发展。③社会公正。

  10、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④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⑤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⑥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⑦政策所需经费获取不已。⑧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1、何谓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到底是属于对那一项政策的投入,或每一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336

  12、何谓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订执行各自政策,于是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分出来。336

  13、政策主体有关人员的抵制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倾向于尽量不做评估。②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入,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③人们潜意识里对自己及自己选择的行为方案有所偏好,而不愿意接受他人批评,组织总是习惯于一如既往的运行不喜欢变革,而评估往往意味着或伴随着批评和变革。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评估方法的分类:①经验分析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②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③传统的分析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常见的有:①过程对比法。②价值分析法。

  2、过程对比法的含义: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特点有:①动态性和全面性。②是一种分析思路的对比分析。

  3、过程对比法主要包含哪些方法?①始—终对比分析。②始——中对比分析。③有与无对比分析

  4、始——终对比分析的定义:政策评估者为了考察某一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各种情况对比,以此来确定某一项政策效果的方法。构成是:①“前—后”对比法;②“投射—逝世后”对比法;③“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分析法。

  5、前—后对比法的含义:就是将政策对象在政策实施前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与他接受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对比,从中测出政策效果,进而据此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优点:政策前后变化一目了然。缺点:无法将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与该项政策以外的因素产生的效果分离开来。

  6、投射—实施后对比法的含义:是将政策执行前的趋向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并将所得到的投影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效果图。优点:结果更加精确。缺点:政策执行前以外环境的数据资料难以收集。

  7、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的含义:是社会实验法在政策评估的具体运用。

  8、始—中对比分析的含义:指的是在政策执行中的某一点上将政策执行的情况与执行前的情况进行比较、评估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政策效率周期规律的影响。

  9、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一般分为哪些阶段?①政策效力低效期;②政策效力增效期—高效期,③政策效力递减期。

  10、有—无政策对比分析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采取某一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对两次比较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评估的那项政策的效果。优点:能够比较有效的将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从政策执行后产生的总效果中分离出来。

 11、价值分析的含义: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最大功能。以及内涵:①目的是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功能;②核心是功能分析,③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2、价值分析的基本步骤①选择对象;②功能分析;③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监控

  1、政策监控的含义: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

  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纵向监控。

  2、政策监控的内涵:①政策监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及政党和公民。②政策监控客体: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包括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承担各项功能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③政策监控目的。

  3、政策监控机制是指在政策监控实践中,政策监控的各个子系统,特别是政策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互动方式和规则,形成的一个总体。

  4、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④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5、公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6、我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②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③纪检监察部门。④审计、统计部门。⑤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7、政策监督的三个步骤①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②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③对违背、残缺现行政策的行为手段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8、公共政策控制的含义: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9、政策控制的程序: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0、政策控制的分类:①预先控制;②同步控制;③反馈控制。或者①目标控制;②界限控制;③效力控制;④效应控制。及其各自的定义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方向和实质所在。

  政策控制的方法:①矩阵控制法;②例外导向控制法。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变动

  1、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2、政策均衡的特征: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3、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4、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5、政策持续的积极效果:①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实效。②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③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的成本。

  6、政策持续的消极结果—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

  7、政策变动的两种类型:①断裂型。②渐进调整型。

  8、断裂型政策变动的含义:意味着原政策的中断或终止,它可能被废除,也可能通过创新,使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

  9、政策调整的含义: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

  10、政策调整的基本内容:①主题调整。②客体调整。③目标调整。④方案调整。⑤关系调整。

  11、政策调整中的突出因素主要有:①决策者的价值去向。②政策环境。③政策资源。

  12、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13、绝大多数政策变动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①利益钢性的限制。②现行政策的制约。③公共意志的趋中。④变革成本的约束。⑤人类理性的局限。⑥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节 政策终结

  1、政策终结的含义: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2、政策终结对象的分类:①功能。②组织。③政策。④计划。

  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3、政策终结的主要方式:①政策替代(指的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满足的各种需求基本不变);②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期他的政策中去。③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行成一项新政策。);④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4、政策终结的作用:节省资源;提高绩效;避免僵化;促进优化(政策人员的优化和政策组织的优化「是公共政策优化的核心内容」。

  5、政策终结与否取决于各种社会力量较量的结果?其中推动政策终结得力量:①反对政策者;②明知领导者;③锐意改革者;④政策评估者。阻碍政策终结者:①政策制定者。②政策执行者。③政策受益者。

  6、克服阻力、顺利完成终结的策略主要有哪些?——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④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⑤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三节 政策周期

  1、政策周期的含义——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2、政策周期的类型: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有美国琼斯首先提出)。②功能性政策周期。③反复性政策周期。

  3、阶段性政策周期的内涵——就政策过程而言,政策包含一个由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几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新的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

  4、功能性政策周期——就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任何政策都有其功能性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整体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阶段,主流发挥积极作用,支流发挥消极作用;第三阶段,主流产生消极作用,支流发挥积极作用;第四阶段,整体发挥消极作用。

  5、反复性政策周期——就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6、影响政策周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有哪些?——①目标、②环境、③难易、④政策质量。

  7、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①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需要。②政策研究是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需要。③政策周期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④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运用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①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首要特征)。②是智囊型群体。③实行科学分类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④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⑤坚持实事求是。⑥尽可能的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是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地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宗旨是:①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②为决策者拟制、评估被选政策方案。③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④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①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美国:白宫办公厅、总统顾问及委员会。德国:联邦总理府、联邦情报局和联邦新闻局。中国:政策研究室]特点:是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拥有部分决策权利。②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布鲁吉斯学会:美国民主党的影子内阁。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美国共和党的政策研究机构].③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兰德公司].

  4、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最重要职能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具体作用是:①作为咨询性参谋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②作为知识的积累和创造者,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③作为评估性机构,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④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⑤作为宣传性机构,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政策研究组织在工作研究中表现出的特点:①立足现实,着眼未来。②价值取向上的科学祈求。③研究成果的文本化。④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⑤跨科学研究。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1、政策分析的含义: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范围:①政策内容。②政策问题的形成。③政策规划及政策的合法化。④政策的执行与结果等。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

  2、政策分析总体意义——认定政策问题、拟订政策方案、建立评估标准、权衡政策方案、设计执行计划、评估政策执行,以避免失误。

  职业政策分析的根本特点:身份上地独立性和价值取向上的科学诉求。

  3、政策分析意义的具体表现:①通过整合和科技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②减少决策失误。③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④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4、政策分析的要素①问题。②目标。③方案。④模型。⑤评估标准。⑥实施效果。⑦环境。⑧信息。

  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中心任务。政策效益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政策分析的原则①民主化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协调原则。④多样性原则。⑤分合原则。⑥预测性原则。

  6、关于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模式(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常见的形式是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分析模式[从政策过程和步骤的角度讨论基本模式](3)邓恩分析模式[从政策信息的转化过程去分析,认为政策分析是解决:事实、价值、规范]

  7、在政策分析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①应然和实然的关系。②宏观和微观的关系。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④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8、何谓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政策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有何特点?①是一个整体系统。②整体效应不断有序变化。③引入现代应用数学。

  9、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政策分析的环境分析。②政策分析的结构分析。③政策分析的目标分。

  10、系统分析有何作用?①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②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主义政策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③强调并突出政策分析人员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是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④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⑤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11、何谓定性分析方法?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的分析、判断,进行政策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方法。它有何优点:①定性分析弥补了定量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②定性方法通用性大。③定性方法有利于调动专家、智囊团的积极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局限性有:①决策方案可能不够准确和具体;②往往制约人们的政策选择的理性程度。

  12、何谓价值分析?是研究人员考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及价值规范并确定价值准则的分析过程和方法。

  价值分析有何作用?①可以确定衡量和评价政策方案的基本价值准则。②可以了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趋向,确立新的价值准则。③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指导人们对政策做出新的选择。

  13、何谓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政策方案是否具有接受河北贯彻的可能性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上的可行性。②政治上的可行性。③行政上的可行性。④法律上的可行性。⑤技术上的可行性。

  14、创造性分析方法的种类:①个人判断法。②头脑风暴法。③德菲尔法。④脚本写作。⑤运筹博弈。⑥辩证分析法。

  15、个人判断法的含义:是指依靠专家个人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等作出自己的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分方法。

  16、头脑风暴法的含义:是一种常用的专家会议法。它有助于查明问题,并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的方法。是由美国的奥斯本首先提出。

  17、德尔菲法的含义:是指采取函询调查的形式,分别向专家提出问题,在相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交流信息,而后将他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

  18、脚本写作法的含义:就是准备脚本的过程,它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的某段时间内假定要发生的时间的逻辑顺序予以排列来编写脚本。脚本写作的特点:①以一系列假设为基础。②任何脚本只能描述一种可能的前景。

  19、博弈和运筹博弈(对策论)的含义:是研究多人决策问题的理论,现代博弈论的诞生是美国诺伊曼和摩根斯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问世。是由参与人的模拟活动,博弈的剧中人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相互影响,从而模拟个人、团体或社会经济部门的抉择行为。

  20、辨证分析方法主要包含哪些种类?①两面思维方法。②模糊分析法;③灵活变通的分析法(蜕变型政策分析法、流变型政策分析法、出奇制胜性分析法)(415)

  21、何谓定量分析方法?他强调尽可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理性分析,为科学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可检验性而努力。

  22、何谓公共政策预测?: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23、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①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②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24、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①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②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③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④宏观政策预测和中观政策预测和微观政策预测。

  25、公共政策预测的内容(简答):①公共政策实施的总体环境和具体条件预测。②公共政策的绩效预测。③公共政策实施的社会心理因素预测。④对政策系统内的各部分的互动、配套和协调情况进行预测。

  公共政策的预测步骤:①确定政策预测目标。②进行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③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④选择政策预测方法。⑤对政策预测结果进行论证。预测方法:①趋势外推法。②专家评估法。③模型预测法。④动态分析法。

  第三节 公共政策咨询

  1、公共政策咨询的含义:是指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其专门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共政策咨询的种类有:①决策咨询;②政策信息咨询。

  2、开展公共政策咨询的意义:①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②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事实进行监控。③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决策失误。

  3、决策咨询的功能:①研究咨询功能。②参与决策功能。③政策协调功。④人才开发功能。

  4、决策咨询的特点:①综合性。②法治性。③公共性。④时效性。⑤相对独立性。

  5、开展政策信息咨询时应该掌握的基本原则:①准确全面原则。②客观公正原则。③最小努力原则。④优势放大原则。

  6、政策信息咨询的功能:①社会大脑功能。②信息传播功能。③决策支持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80ccbf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7.html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