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发布时间:2019-12-09 23:36: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XX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_____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_____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我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顺利完成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

(一)主要成就。

1.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协调、公平、优质发展。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______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成为全省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教育各项发展指标居全省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2.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在实践中大胆试验,先行先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招生考试、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改革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激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市有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__个、省级项目__个、市级项目__个,试点转示范项目__个,形成完善的改革体系。

3.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1)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38.53%,100%幼儿园达到办园标准。不断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67.3%幼儿园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2014年全市五区在全省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级督导评估,成为全省首个所有区都通过国家级评估的城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市普通高中等级学校和优质学位比例均达100%,______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比例50%,居全省领先地位。特殊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出台《XX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XX市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实施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开展针对重度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全市五区覆盖。

(2)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大力促进产教融合,实施中高职贯通、专插本、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互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打通中职到高职、高职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升学通道。成立校企合作联盟,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成为全省首个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和全国首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项目获联合国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实施“普职融通”,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校学生可申请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之间转学。

(3)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推进佛科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佛职院建设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验收。成立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立高校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3%。

(4)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出台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暂行实施意见,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培育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日益多样化需求的民办学校。鼓励民办学校实行教职工年金制度。完善公办、民办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扩大优质民办学校办学规模,新建、扩建优质民办学校___所。改革民办初中招生制度,严禁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采取面谈方式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学生。

(5)社会教育初显品牌优势。把社区与成人教育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区教育统筹力度,成立全省第___市___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电大办学优势,完善市、区、镇(街道)、村(居)四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启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形成“上下联动、开放共享、全民参与”的学习氛围。一大批中小学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基地,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文化体育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成为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积极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打造社区教育共同体,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层次。两位市民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南风讲坛”获评全国十大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活动品牌。XX成功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案例城市。

4.素质教育实施取得新成效。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微家书、朝阳读书等德育品牌工作深入推进。荣获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承担创建实验区任务的地级市。出台《XX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健康体质工作全面展开。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品牌,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居全省首位。探索开展体育考试改革,获______省第十四届省运动会学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承办______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行进管乐打击乐暨首届行进课堂器乐展演活动,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做好中小学生疫情防控和健康教育。

5.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近__万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41%、100%、99.91%、99.51%、96.01%,位居珠三角九市前列。制定中小学校长综合评价指导意见,提高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了一批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

6.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果。

实施学科教研提升计划,打造品牌学科。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有效教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成果丰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______省第八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市获__项一等奖,___项二等奖。在2015年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市__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数居全省前列。高考成绩连年保持全省领先,2015年高考第一批本科上线人数达到___人,比2014年增加___人,增幅达18.23%,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___个百分点。实施科研强校工程,以教育科研示范学校推进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全市获教育部课题立项数__项______省“强师工程”项目课题立项数___项______省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数___项,立项课题数居全省前列。

7.教育公平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免费义务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受惠学生人数达___万人。保障新市民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权利,2015年,新市民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数达____万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人数达____万人,占比71.05%,综合工作成效居全省第一。实施新市民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中考、高考等升学政策。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2015年指标生招收比例提高到35。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教育扶贫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助受惠学生累计___万人次,资助金额累计____亿元。

8.依法治教开创新局面。

建立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现全覆盖,禅城、南海、高明和三水区首批顺利通过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级督导验收。依法治校有力推进,创建___所______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推进学校章程建设,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推动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和行政决策水平。开展纠风治乱,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等问题的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9.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建设上新水平。

实施智能教育工程,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全市中小学人机比51,师机比11,教室多媒体化率达99%,100%学校建成校园网。实施教育装备均衡优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XX市教育装备建设指南(试行)》。全市装备总投入共____亿元。中小学各项装备建设指标全面达标,其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配备、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等生均值居全省首位。

10.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机制,依法保障“三个增长”,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___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

11.校园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着力加强抵御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工作。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学校安防基础建设。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加强隐患督查与整改,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率逐年下降,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

2015年XX市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新蓝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核心是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从国际来看,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竞争愈加激烈。世界各国竞相聚焦教育竞争力,纷纷制定出台教育发展规划,强调教育为未来发展做准备。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黄金期、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窗口期、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的关键期,必须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未来五年发展形势,抢抓机遇,以新理念、新定位引领创新发展,奋力夺取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新胜利。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形势下,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为我市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教育事业还不能很好适应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需提升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1.基础教育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城镇人口流动及生育政策调整双重因素带来的生源数量及结构变化给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公共教育服务带来的供给压力仍然较大,教育布局的合理性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和要求,与我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优质教育资源还要进一步增加。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城乡、区域、校际差异依然存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

3.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学科领军人物的数量与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尚不匹配,教师高层次学历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与专业水平需进一步优化。

4.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增强。需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扩大开放程度,为我市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5.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待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还要继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离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投入的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健全。

对照这些困难和问题,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繁重艰巨,必须主动认清形势,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精神及其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十三五”时期的新目标、新定位,砥砺奋发,主动作为,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成创新型开放式现代教育体系,为确保我市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关键支撑和坚强保障。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1]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2]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以新理念、新定位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内涵丰富的优质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更美好的现代化大城市以及和谐稳定健康幸福XX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保障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之举。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坚持公平共享发展。把公平共享作为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更加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使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把统筹协调作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坚持创新开放发展。把创新开放作为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根本举措。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教育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教育交流合作,自觉服务、积极参与广佛同城、广佛肇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着重加强与港澳台、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层次多样化合作与交流。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8年,教育服务体系、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构建起结构完善、发展均衡、质量领先、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体系。到2020年,建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为珠______岸区域教育中心和创新示范、引领发展的______教育高地。

2.具体目标。

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普惠性充分体现,教育实现高水平普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适配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市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

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服务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普惠便利的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新市民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构建体系完备、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

拓展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优化基础教育规划布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持续发展和保障教育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现实需求。

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3],办学体制灵活开放,管理体制科学高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形成适应发展、服务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

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发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更为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和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4]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协调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培育更富成效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将XX科学技术学院建设成为______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带动提升全市高校整体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全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主动适应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具有XX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高。

三、发展任务与改革措施

(一)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是非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际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完善“爱学习、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活动。推进诚信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各学科德育资源,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为抓手,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和家庭教育水平,打造具有XX特色的家庭教育品牌。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一批德育名师和先进典型。

2.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与健康水平,全面落实校园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组织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加强教体结合,普及田径、游泳、球类、武术、体操等基础性项目。落实《XX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实施意见》,推动武术项目进校园,建设武术特色学校,普及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年度报告制度。改革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提高体育课运动技能成绩。改进美育教学,培养学生至少有两项艺术爱好或特长,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2”(两项运动技能和两项艺术爱好)项目。鼓励开发特色艺术校本课程,创新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探索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中小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课堂器乐教学。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学校卫生机构建设和学校卫生人员配备基本达到《______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校卫生工作体系。有效控制学校传染病发病率,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课程,遏制学生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发生率上升势头。

3.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实施中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强化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和教学的相互衔接,建设适合学生兴趣特长发挥、个性潜能挖掘多元选择的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有效教学,切实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区域教学特色,打造课堂教学品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学示范教研组建设,提升学科内涵发展水平。创新教研模式,建立有效教研机制,落实学科教研提升系统工程,加强名师培育和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基础课题和重大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提高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水平。推动问题导向的“跨界协同”,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的基础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实施科研强师工程,以教育科研推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秀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实施科研强校工程,以教育科研示范学校推动特色精品学校发展。加强教育科研组织建设,完善市、区、镇(街道)、校(园)四级联动的教育科研组织网络。推动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利于创新的科研成果产出机制,健全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推出一批代表XX水平、具有原创性和实效性、在省内外同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精品。

(二)以公益普惠园为主体,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1.构建高标准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办园规范、有较好保教质量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采取小区配建和政府专项建设等模式,按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园保教试点工作。完善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2.提升学前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政府统筹、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管、教育部门归口管理体制。落实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贯彻落实《XX市城镇新建住宅区配建教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做好学龄人口预测,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学位需求。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推进依法办园。完善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制度,2017年达到每生每年不低于___元的标准。提升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改善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健全政府、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办园成本机制。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和科学育儿水平。建立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

3.提高幼儿园教职工福利待遇和专业素质。依法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执行《______省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健全幼儿园教职工聘用与补充机制。加大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构建职前和职后相衔接的保教人员培训体系。健全幼儿园教师管理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保教人员登记制度。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倾斜配置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农村小学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促进中心城区与农村学校结对发展和教师交流,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在农村学校深度共享。

2.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人口分布特点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和建设专项规划,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建设,建立健全教育专规与城镇总规、控规同步编制以及配建工作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城镇住宅开发企业配建与政府部门专项建设相结合,新建、扩(改)建一批学校,着力加强人口密集、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强化校际管理信息互通、课程资源共建、优质师资交流、教育科研协调、校舍场地资源共享等核心环节,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3.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品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和《______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推进______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发展规划,提升学校效能。充分利用XX传统文化和专业人才集聚优势,鼓励高等院校、知名艺术家等支持学校的师资培养、学科教学、文化建设等工作,凝练学校特色文化。

4.推进义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义务教育学校考核办法,全面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学校年度工作报告制度,推动学校完善自我评估、自主管理和不断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5.提高新市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新市民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年增加公办学位资源。公办学位供给不足的区、镇(街道)积极探索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服务。支持和促进接受新市民随迁子女入读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新市民随迁子女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制度,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工作。

(四)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1.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围绕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需要,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新建、改(扩)建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和专用功能场室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鼓励学校积极引进智力资源,支持高中学校与高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和学生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引导学校集约使用资源,推动学校特色建设。推动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工作,鼓励学校探索引进海外优质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增强普通高中发展动力。进一步确立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健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探索扩大学校招生、课程改革、资源配置等方面自主权。探索建立基于增值性评价的学校评价制度,充分激发学校创新发展活力。健全分类指导机制,引导普通高中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策略,一校一案,创新发展。

3.推行普通高中走班制改革。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倾斜配置资源,积极为普通高中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提供教室、师资等保障条件。加快建立分科选学、分层走班的教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选课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学生选课情况及学校自身学科优势,探索实施公共课程+个性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制课程制度,切实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

4.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普遍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将学生发展指导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加强对学生在选课策略、学习方法和生涯规划等方面辅导。拓展学生发展指导途径,鼓励学校积极实施“导师制”等措施,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贯彻落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提高课程的可选择性。健全课程改革专业支持体系,打造示范学科教研组,引领带动学科教研工作。鼓励学校集中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学校品牌学科。

(五)推进全纳教育[5],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1.健全特殊教育发展体系。加大全市特殊教育资源统筹力度,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加大特殊教育专项投入,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健全全纳教育实施机制,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和特殊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坚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以上,重度肢体、孤独症、脑瘫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2.创新特殊教育服务模式。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市、区两级特殊教育支援服务中心,为普通学校及随班就读任课教师提供专业支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提供解决方案。构建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强特殊教育研究组织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装备建设水平。改进特殊教育网上服务工作,帮助残疾儿童少年多渠道接受教育。建立残疾儿童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完善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方案。探索“康教一体”教育模式,实现残疾人康复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共享。

3.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专业队伍和专业人员配备,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构建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提供系统的全员培训、专题培训和重点项目培训。培养特殊教育名师群,建设市、区两级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做强特殊教育学术团体,完善名师专业成长平台,支持教师开发精品课程。到2020年,形成一支有高尚师德品行、先进教育理念、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较强教科研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的特殊教育名师群体。

(六)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优化层次结构。构建完善从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相当,多渠道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加大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力度,整合市内外中高职院校资源,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扩大中高职对口衔接专业和规模,鼓励中职学校多形式参与高职教育,多样化发展高职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与省内外应用型大学合作,探索试点中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中高职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21,中职毕业生高职以上升学率提高到50%以上。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举办应用技术型大学[6],多形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扩大专本衔接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

2.深化综合改革。强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参与,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职业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生均定额拨款与依据绩效拨款并举的公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投入机制。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制度,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度。研究制定公办学校参与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和职教集团。建立健全与职业院校办学规律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激发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支持我市高职院校开展省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评价和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探索高校管办评分离实施制度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强化教产融合。对接XX产业发展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到2020年,职业院校对接XX产业需求的工科类专业办学规模达到总办学规模的65%。培育具有品牌聚合效应和项目合作功能的职业教育枢纽(联合)型社会组织,整合全市校企合作资源,通过创新引领、孵化培育、协调指导、集约服务,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组织实体化运作。培育产业教学研究院,组建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建设教产融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面向实体企业、民营企业、本土企业的“双元育人、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学校基本素质培养+公共实训中心(教学平台)岗位能力培养+企业顶岗实训”的现代学徒制XX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建设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产融合公共实训中心和教学平台,构建岗位项目模块课程体系和基于人才等级标准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打造XX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突出理工特色,完善层次结构,加快发展高水平高等教育。

1.建设完整高教体系。对应城市定位和产业特点,适度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借助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突出理工科特色,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技能型、应用技术型、应用研究型高校,构建结构层次完整的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理工类学生分类培养体系,相应扩大应用技术型本科生规模和比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XX科学技术学院建设建制研究生院,依托产业园区扶持培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985”和“211”高校,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扩大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建设国家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创新高校办学体制。以“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围绕学科专业调整、打造高水平人才特区、构建高层次研发平台和协同育人平台,把佛科院建设成为______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突出理工类学科和专业建设,深化教产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骨干职业院校建设,把佛职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依托中德工业服务区,政府支持与引入民间资金结合,引进国内外一流理工科大学合作举办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创新机制发展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探索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共建高等教育的新格局。统筹制定大学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学校内外部关系,明确权责界限,形成以高校董事会为平台,政府、院校和相关社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管理的治理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3.深化高校联盟建设。进一步完善XX高校联盟运行机制,以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为重点,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互融和知识共享的开放体系,探索校际选课、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布局专业,引导和支持驻我市高校与我市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和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吸引省内外高校加入XX高校联盟,与我市职业院校共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能或应用技术二级学院,开展对口升学项目试点和人才联合培养。

(八)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促进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1.统筹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XX市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暂行实施意见》,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培育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把民办教育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做到公办、民办并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日益多样化需求的民办学校,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民办教育。

2.加大民办教育发展扶持力度。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机制。支持民办中小学高标准、高质量办学,办出特色。鼓励和支持优质民办学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积极帮扶民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民办学校挂职交流。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通过设立年金制度,提高教师养老待遇,努力实现民办学校教师与本地区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的退休待遇大体相当。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探索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探索建立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支持民办学校开设双语班和国际课程班。支持设立港澳台人士子女学校。

3.提高民办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完善民办学校决策、监督和执行机构,健全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财产权,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信用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有序竞争、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民办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

(九)构建灵活开放终身教育体系,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

1.构建体系完备终身教育。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开展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试点,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职业培训,促进社会化培训健康发展。引导和支持各类学校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与社区融合。到2020年,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高水平学习型城市。

2.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和课题研究。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开放共享终身学习资源。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群体。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展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广泛开展创业及谋生教育,重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着力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

3.打造XX特色终身学习品牌。以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民终身学习促进全民创新,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引导市民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挥XX社区大学的重要作用,打造社区教育总部基地,形成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学院为骨干、镇(街道)社区学校和居委(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力军,社区内中小学校、市民学校和家庭教育为基础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拓展终身学习时空,丰富终身教育学习活动载体,着力打造XX特色终身学习品牌。

(十)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适应现代学校制度的用人新机制。全面推进“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优化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教师聘用、考核、激励约束与交流机制。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2.完善教师素质提升保障机制。落实我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师德师风和诚信体系建设。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创新学前教育合格教师培养模式,推动建立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联盟。重视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到2020年,教师数量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教师学历层次和师生比达到教育现代化指标要求,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3.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18年基本完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常态化。

4.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贯彻落实《XX市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配置。到2018年,基本实现全市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师资配置初步均衡,城镇之间师资配备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十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1.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破除阻碍教育科学发展的藩篱,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必须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教育规律,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通过改革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释放办学活力。通过法治引领、保障、促进改革,构建有效支撑质量提升的教育治理体系。

2.完善上下联动、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坚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路径,明确攻坚方向,找准着力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坚持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系统覆盖,做好制度设计,找准实施路径,协调有序推进,实现创新突破。坚持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3.聚焦改革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推进落实《XX市深化创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汇聚全社会智慧力量,充分释放改革潜能,从工作有基础、社会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保障机制提升办学要素水平,改革管理方式激发教育活力,使改革成果更好地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提供更为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十二)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形成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

1.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巩固和发展友好城市交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鼓励中小学与境外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参与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选派校长和教师到境外培训和研修。聘请境外优秀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到我市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提高外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吸引境外学生到我市修学旅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加强与港澳台教育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发展。深入开展佛港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合作及佛台职业教育合作,探索建立佛港澳职业教育联盟,鼓励与港澳职业技术机构联合办学。推进佛港澳姊妹学校交流与合作,积极扩大佛港澳师生交流规模。探索佛港澳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基地,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

3.深化广佛肇和粤桂黔教育交流合作。健全广佛肇教育信息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基于网络的跨区域教育合作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可视化学习联盟的作用,推动可视化学习资源建设、应用研究和教学创新实践,促进协同创新。加强广佛肇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推动组织教育科研联盟和学校特色发展共同体,开展重大精品教育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深化广佛肇教研合作交流和体艺交流。推进粤桂黔教育交流合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合作建设一批现代职业学校。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______园)开展特色教育培训合作,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作。整合XX行业协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发面向桂黔的职业技能远程培训课程。

4.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做好______伽师、______林芝和______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办好______班。坚持精准支援,通过师资培训、结对帮扶、组团支教等方式,加大对双语教育、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受援地区教育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手拉手、一对一等帮扶活动,促进师生学习交流。

(十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学生成才发展通道。

1.完善中小学招生制度,促进升学考试和入学机会公平。完善中小学招生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科学合理设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招生入学范围,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开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制与高考改革相适应且符合实际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深入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减少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从严控制中考加分。继续完善民办初中面谈招生办法。推进异地中考政策,落实和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探索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建立市、区统一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保障考生权益。

2.推进普通高考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体系。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考试方式。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选择最好成绩使用。完善投档录取模式,规范完善自主招生。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到2020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3.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落实职业院校考试招生自主权,逐步实现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考试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和录取相对分开。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实行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办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鼓励普通高中毕业生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后分流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并报考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选拔机制,积极参与中职学生直接考取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招生改革,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十四)推动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可视化学习、可视化教学、名师成长、教育政务、资源共享、校企合作、阳光招生、创新人才、校园安全、教育清风10大行动计划,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8],加快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创新。促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推进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合作”伙伴关系。着眼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动力释放,以及能力与个性化的发展,变“被动”的接受型学习为“主动”建构型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沟通协作和网络素养等能力。

2.建设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感知网络与云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动态获取师生的学业、教业、成就、品德、身心健康等综合数据,逐步实现教育发展“可诊断、可干预、可控制、可自愈”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构建可视化学与教云平台,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培训、资源征集、应用实践创新等方式,广泛开展移动学与教的实践,积极探索可视化学习与教学的手段、方法与模式,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创新理论。发挥名教师、名校长与学科带头人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绩效,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

3.全面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建设名师专业成长平台,培育名师队伍,提升教科研创新能力,创建新型“互联网+”教学理论和模式。构建师生互联网+创新平台,通过合作、探究、互动等途径,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成果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提供平台,营造师生创新能力同步发展的教育新业态。

(十五)以推进创新创客教育为重点,提升教育装备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支撑、引领和重构作用。

1.着力提升教育装备综合治理水平。结合修订《XX市教育装备建设指南》实施优质均衡装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装备建设和优化提升,支持发展校园足球及音体美教育等装备。实施规范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实践三大提升工程。编印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与装备应用技术手册、XX市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装备建设指南,建立健全装备质量监控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装备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支撑、引领、重构作用。加快教育装备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管理和采购队伍100%完成普及型培训并持证上岗,组建教育装备人才库并开展基于_____教育[10]理念的综合应用提高型培训。2020年实现装备管理信息化全覆盖,开发试行教育装备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校际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等。鼓励开展各级教育装备应用研究和竞赛交流活动,探索中学理科实验考试改革的可行性方案和实施路径。

2.积极推进创新型学习环境建设。实施科技校园、文化校园装备工程。试行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绩效评价制度,开展“一校一名室,名室创名师”创建活动,其中全市100%公办中小学校至少创建一间广义的、特色化的教育创客空间或特色功能场室等创新实验室;90%中小学校建设服务型图书馆[11],在此基础上60%中小学校成为创新型图书馆[12]。在实验服务和管理环节,探索建设基于云和物联集成的架构与平台,实现更多的物联、更开放的环境、更集中的数据和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有办学内涵和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建设融合_____理念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室、理化生数字化探究合一室、技术教育创新实验室、体验式科学馆、环保生态园等新学科装备。推广多元智能装备、绿色健康装备、移动互联终端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室、实验室、综合电教室和录播教室的创新配备和综合应用。支持全市各区各推出一所以上的科技创新学校、绿色环境学校、文化示范学校。

3.加快实施创新创客教育行动计划。重点开展XX市教育创客培养计划,加快创新型师资培养,培养优秀教育创客、创客导师、创客名师,在师生中推广基于创造的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通过创客式学习均能享受创新创造的乐趣。组织_____教育和创新创客课程资源的开发、引进工作,支持和推广优秀课例和创意作品,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出创客教育[13]蓝皮书(XX报告)发布制度,组织中小学、幼儿园自制教学具创客创新大赛、学科实验技能与实验创新展演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各类创新创客教育活动,大力营造众创氛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设典型的特色化的教育创客空间或_____科创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和幼儿园积极探索创新创客教育。鼓励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校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研学旅行基地或众创空间。开发_____教育云平台,构建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联盟,开展跨学科创新实践项目和创客教育绩效评价研究。联合装备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创客单位等多方合作构建教育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协助师生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严格教育发展问责制,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定期评估发布制度,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主动接受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基层党组织党建主业意识,加强教育系统“堡垒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构建“1+_+_”区域化大党建[15]工作。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中小学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探索民办学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建设廉政风险防控平台,探索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

1.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全市各级政府完善各类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依法落实“三个增长”[16],稳步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改革和各阶段教育发展实际需要。扩宽财政来源渠道,依法依规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并统筹用于发展教育。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接受公益捐赠、融资等方式扩大教育投入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2.加大经费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推进以学校为单位编制年度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教育经费分配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切实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检查监督机制,重点加大各级财政专项经费及教育民生实事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领域及教育民生实事资金的落实。健全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核算与监督。健全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增加教育经费管理透明度。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加大教育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教育内部审计机制。切实加强教育收费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提升治理水平。

1.依法加强教育督导。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认真抓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健全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健全市、区两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督导职能及专业化队伍建设。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和督学聘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建设。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制度,加大教育督导公开和问责力度。加强对全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信息系统,完善督导评估结果有效运用机制。

2.加快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

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重点,实行政事分开,管办评分离,提高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和行政审批绩效评价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和教育信息公开机制,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学校管理。

3.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贯彻落实《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依法治教示范区建设,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依法制定和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实现“一校一章程”,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完善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或董事会与学校行政的关系,规范决策程序,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市级统筹、分级管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区参与的职业教育公共治理格局。

4.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全面落实校园保安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化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以校园维稳、反邪教、治安、禁毒、消防、食品、校车、防溺水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安全工作,全面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校园安全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推进组织实施。

1.强化监督检查。

规划作为《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编制年度教育工作计划,规划、评审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项目,制定实施各项教育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必须加强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本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的督促检查工作,并形成实施进展报告,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主动接受学校、家长、社会和媒体等对规划参与和监督,并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内容落到实处。

2.加强统筹协调。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明确管理职责,切实履行职能,认真落实本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司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协调合作,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各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宣传,建立新闻通气和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信息,主动通报进展,掌握舆论主动权,提高热点舆情应对能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2020年XX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表

附件

2020年XX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8c827f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9.html

《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