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留学原因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清末新政十年间,留学欧美逐渐兴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动;二是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三是欧芙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导向的转移。[关键词]清末新政;留学生;欧美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人京师;辛丑约签,九亿白银赔列强。一时间,中华大地,仁人志士,热血沸腾,激情满腔,俱思报国。风雨飘摇中的清廷,罹此大祸,西出避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痛定之余,图谋振作。从此筹划新政,开张变法,意欲自强。
一、清末新政留学政策的推动

清政府最早派到欧美的留学生可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1872年,在容闳的倡导下,曾国藩派出了第一批30名留学幼童。随后每年派一批,1875年共派出五批120名幼童留学美国。这些留美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于1881年先后全部撤回国内。正式选派到欧洲留学的1876年和1877年李鸿章、沈葆桢从福州船政学堂挑选的几十名学生。他们在国外的优异表现给欧美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大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新政伊始,清政府“着军机大臣、在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工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第一次会奏变法事宜,其中一条就是奖励游学,随后的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中有广派游历的条款。张之洞极力推荐日本,加上日俄战争中新兴的日本打败了传统欧洲强国俄国,还有更早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的惨败,都刺激了大批人留学日本。这也就是留学日本人数居多的原因。
二、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
甲午战争后,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的思潮牵动着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如何去救亡图存?这是一切爱国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出国留学就被当时人们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之一。他们认为:“望中国之日新,必不能不望留学生之日众。”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讲,《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留学生们自己也认为:“他日立中国强固之根基,建中国伟大之事业,以光辉于二十世纪之历史者,必我留学生也。”当时的留学生还向国内大量散发劝人留学书,几乎把出国留学看作是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游学译编》曾刊登过一篇《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和盼望通过派留学生来爱国救亡的急切心情,书中明确提出:“惟游学外国者,为今日救吾国惟一之方针。这是时代的共同呼声——留学救国。
三、欧美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

清政府推行的留学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和帮助。列强们洞悉了日本大量吸收中国留学生的深远的政治意图,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也竞相吸引中国的留学生。随着日本对华扩张的加剧,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了更好服务于国内对华政策,对待留学生问题上,欧美列强与日本展开了争夺。
美国本是最早吸收中国留学生的,但在20世纪初却显得落后了。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下,意识到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用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渗透来改变中国,从而把中美关系建立在更有利的巩固基础上。美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不断向中国表达好意,

力劝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190312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准从京师大学堂速成科成绩优良的毕业生中,挑选16人,赴美留学。清政府出洋考察宪政大臣端方和戴鸿慈在美考察教育时,他们与各校长“情意大为款洽”。耶鲁大学愿每年捐赠学额十一名,干尼路大学愿赠六名,威尔士利大学愿赠三名。均免收学费,意在“辑睦邦交,广敷教育”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UniversityofIUinds校长詹姆士(EdmundJ.James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份“备忘录”中这样说:“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那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我们相信,只要花极小的努力,就可极大地而且是极为满意地赢得中国人的善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5ed02e4b35eefdc8d3339f.html

《晚清留学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