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

发布时间:2019-08-26 01:18: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山松》 ..

孙哲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 自主学习:

1 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 劲(jìng)枝 迸(bèng

2 写规范字:

tíng( ) xí( ) luǒ( ) 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合作学习:

1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 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 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 回顾与反思:

1 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1]

《黄山松》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cici

一、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体会优美的语言。

二、整体把握

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归纳整合

(一)研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二)研读27段: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3.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三)研读810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终不下手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三、探究质疑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4.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简案(网友来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自读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放音乐《命运交想曲》

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想曲》。这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也是抗争命运的文章。打课题和作者幻灯片。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二:朗读、分析、评价

(一)第一部分

1 他是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2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残废自伤的心境。

3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这是一个环境怎样的地坛?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配乐朗读此句。)

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他决定活下来了。(古园的形体辛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又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

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

   (二)第二部分

导: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是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个别学生朗读1-3段,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

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转,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5.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个别学生朗读,评点,老师范读,再学生齐读。)

三.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导: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对生死观有无别的看法?

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等等。

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又如何看待苦难?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板书:              

 

 

地坛:荒芜但           母亲:疼爱理解

不衰败                 活得最苦 

                      意志坚韧

 

            作者:设想

            生存的启示

         生,不再可以辩驳 决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样活:  承受苦难,坚忍生活

[1]

[1]

我与地坛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邓蓓 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 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人格.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作者:邓蓓

单位: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

[1]

《中国的土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c5e4c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0d.html

《《黄山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