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汽车与人类的关系1

发布时间:2012-11-25 00:10: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考试序列号_99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论“汽车与人类的关系”》

课程名称: 汽车运用技术

材料与能源学院

专业班级 10级金属材料工程1

3110006653

卢树超

联系方式 159********

任课教师 邓鹏云

2010 10 30



论“汽车与人类的关系”

每当谈起汽车,我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点自豪,因为我对汽车一直以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点哀伤,因为我国的汽车业,任重而道远。

随着瓦特发明蒸汽机,史蒂芬发明蒸汽机车。世界正式迈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期。直至另外一些伟人的诞生,汽车也随之而来。汽车,这个由上万个零件组合的机电产品,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谐地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绽放出绚丽的文化光芒。汽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

在制造和使用汽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行为方式、习俗、法规、价值观念等构成了汽车文化。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为载体并与之结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在汽车的设计、生产和使用中,从汽车外表到内饰,从风格到品质,都深深打下了文化的烙印。

历经百年的汽车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汽车历史是一面文明之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变迁兴衰、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追求和人们改造环境的情况。刚刚诞生时期的汽车,是权利、地位和富有的象征,到了流水线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汽车才成为平民大众能够接受的消费品。平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也融入到汽车之中,这为汽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世界在因为汽车而改变,中国也在随之改变。中国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汽车社会”,根据国际机构研究,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会增加1.02—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急剧上升,中国已开始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结果显示,按保守估计,200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356万辆,2010年将达到5669万辆,2020年达到1.3103亿辆。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里,中国将逐步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它的大量使用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汽车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汽车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汽车具有高速,机动,舒适,使用方便等优点,备受人们青睐。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产率,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2003年世界100强前10名中,汽车就占30﹪,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汽车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能有力地拉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有资料报道,每年行业约消耗世界钢铁总产量的24﹪,橡胶的10﹪,石油的46﹪。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11年间,汽车工业增长了17倍。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了36倍。同时汽车产业的发展,还能有效的促进城市化建设,促进劳动就业。在美国,每六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与汽车有关,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汽车相关产业人员人数将达一亿人以上。

汽车产业的发展,还能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是一个集声,光,机电,热,电子,化工,美工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零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亿计,售价了万元计的商品,其巨大市场潜力,使它成为各种高新技术争相应用的强大载体。同时,汽车产业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集中体现,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标准化产业代表。

汽车技术是构建和发展汽车文化的物质基础,汽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如对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希望汽车生产厂家能够生产节能环保型的汽车。

世界著名汽车生产厂家和著名人物对形成汽车文化起直接作用,他们赋予汽车性能、品质和内涵。汽车厂家的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文化是汽车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众多产品中,汽车品牌商标是最具文化内涵。汽车厂家对其产品品牌名称以及车标极具匠心的设计,体现了企业文化和精神。汽车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汽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文化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汽车本身所折射出的设计理念,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汽车,因为其文化元素的不一样,其设计的结果便不一样,当这些元素熔铸到汽车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文化。

汽车已融入了人类生活,汽车因为人类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差别而体现出不同个性,汽车的民族性是汽车最为鲜明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汽车也是一样,可以说每款车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国家所生产的车,也带有各自国家的一些特点。

1. 美系车辆

美国社会学家说:“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对美国人而言,汽车与水和面包同等重要。美国汽车具有车席大、安全、舒适、悬挂柔软、扭力大、空调棒的特性,成了安全舒适豪华车的代表。

2. 欧系车辆

欧洲是汽车的发祥地,主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大都有百年的历史,生产的汽车都是以精致出名。各车厂家的优秀文化传统、高超的设计能力、典雅的外观、明显的操纵个性,更是称雄于世。

德国汽车 德国汽车素以安全、结实、技术含量高而著称于世。德国的轿车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传统,冷静、深藏不露,很少以外表去“哗众取宠”,其内在表现只有那些感受过的人才能领略。如闻名于世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名车。

法国汽车 法兰西人对创新理念的重视、以及其富于创造激情及想象力的气质在汽车设计上一展无遗。法国汽车的总体特点是车体较小而设计新颖,悬挂柔软,乘坐舒适,符合大众化的方向,因此在西欧成为家庭轿车的热门。如闻名于世的标志、雪铁龙、雷诺等名车。

意大利汽车 意大利的汽车,以卓越的品质、良好的性能、堪称先锋的科技运用、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而领先于世界汽车工业。意大利有“跑车之乡”之美称,以豪放、性感、洒脱,多以性能和外形表现吸引顾客。

英国汽车 英国轿车就像其民族一样,给人一种保守而尊贵之感,比德国轿车更保守、更严肃。英国轿车注重稳重、内向、有内涵。传统车用料充足更不会有夸张的外形和性能表现,令乘客有一种的实质感觉。如闻名于世的劳斯莱斯、莲花、帕加尼、罗孚、美洲豹、摩根等名车。

3. 日韩系车辆

日韩两国的汽车业大都在上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发展,相比欧美起步晚。但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封闭型的配套机制和“短、平、快”的管理方式给汽车企业注入了活力,成为后起之秀,得以与欧美车系分庭抗礼。

日韩车既有欧美的影子,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多以经济型小型轿车见长。车型大都造型新颖,内饰比不上欧美的车,但在外表上却抢尽先机,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消费群体。

日本、韩国作为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一直走在欧美前面,看日韩车,总会有一大对的仪表及庞大的电子附属器件。

日本汽车 在世界造车史上算是后起之秀,日本人独有的专注和团队精神反映在造车工艺上,使日本车从廉价车的代表到目前与欧洲高级车平起平坐。汽车成品在初期更多以模仿英、美产品而成,后期有突破性的发明。

当然,日本汽车也具有活泼、轻巧、善变、美观、创新、注意外表的特点。如闻名于世的丰田、本田、凌志、三菱、马自达、富士、日产、铃木等名车。

韩国汽车 韩国人以其特有的民族自强意识致力于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虽然生产起步较晚,但它集欧、美汽车王国技术于一体,借鉴日本汽车风格,在汽车工业起步后的18年内就掌握、拥有自主开发能力。如闻名于世的现代、起亚等名车。

4. 中国车辆

中国汽车起步较晚,汽车真正让人们津津乐道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还很难形成拥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国产轿车的特点是:车型显得沉实而且粗线条,在用途方面注意与其外形配合,比较实用。但是从美观、高科技、使用方便、乘坐舒适感以及安全等方面来看,还有待于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热衷于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喜欢观看汽车赛事外,中国职业车手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中。”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在看到汽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负面影响。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生活节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厂家卖车赚了钱,售后服务赚了钱,修车的赚了钱,生产零部件的赚了钱,出口的赚了钱,消费者也享受了汽车带来的快乐和方便。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是它污染了环境,却要全社会来承担;能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属于全社会的,现在却被有车阶层大量消耗;车多了,交通事故日益上升,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这说明,汽车是社会进步的工具和标志,但它也存在负面影响。汽车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时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快乐是少数有车人,而这些问题却要全社会来承受。

首先,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2000年,我国机动车消耗的石油为6560万吨,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费的1/3。据预测,2010年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由于国内的石油储藏量和开采量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这种能源的对外高依存度将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

其次,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日趋上升。2000年一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300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也达到了380万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据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 全世界6亿多辆汽车,每年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7亿多吨,严重污染了大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三,来自交通问题的挑战。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更为突出,北京的一些主要道路的汽车拥堵状况日益严重,由交通高峰时向非交通高峰期延展,由主要交通干线向非干线发展,交通事故也居高不下。

第四,来自车祸事故的担忧。有资料分析指出,汽车产业是一个110的产业,汽车产业一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单位产出,可见汽车产业对人类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但是全世界每年有40万人死于车祸,1200万人爱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趋利避害,是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担忧。有不少人开始呼吁在城市里限制私人轿车的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发展中的轿车工业带来负面影响。汽车社会是个全局性问题,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汽车投资和生产层面的问题。人们关注的重点必须从汽车产业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从汽车产业的发展看待汽车工业。

而我的看法是:毫无疑问,汽车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汽车与人类的关系固然是越来越密切,但是一切都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必须加强对汽车社会的关注和研究,要认真研究和吸取世界先进国家进入汽车社会的经验教训。从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认真关注汽车技术,特别是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进展以及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把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中介,我们的汽车社会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我对中国汽车发展的观点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型,中国就谈不上民族独具的汽车文化。现在经常有人批评中国的汽车抄袭,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开始,某个产业刚开始的时候,模仿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行为。目前中国汽车业还处在学习积累的过程,将来肯定会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文化也会伴随着逐渐形成。我相信在未来50年内,中国的汽车必定会随着人类与汽车的密切关系,发展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26e26d27d3240c8447ef5e.html

《论汽车与人类的关系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