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5 14:16: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实秋

    ①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⑤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⑥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若我有一刻寂寞,我会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心远地自偏就是即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只要你的内心清净。

B.只有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在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中,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C.寂寞的清福不容易长久享受,因为世界上总有催租吏”“石壕吏之类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寂寞的清福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D.寂寞是供在不如意的现实中打转的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但是人们喘几口气之后还要面对现实,低头钻进不如意的生活里去。

2)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

【答案】 1B

2)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3)第一种: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纷扰;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第二种: 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作者自己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是一种唯心论,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暂时逃避。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解析】【分析】(1B项,只有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在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中,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错误,只有……错误,原文首段说的是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文中是说在这个时候感到自己的渺小,但并非只有这个时刻有这种感受,故只有表述有误。故选B

2)环境的特点是静,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而为了体现这种静,作者却选取了枯叶乱枝的声响”“清脆的折断声”“撞击枝干的磕碰声”“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作者正是在这些声响中感受到了寂寞,感受到了空灵的境界。这种声响衬托了环境的静。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认为是清福或是逃避都可以,要言之有理。无论哪种观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阐述理由。认为寂寞是一种清福的观点,可以结合文中一些能体现作者观点清福的关键句子来深入分析。认为寂寞是一种逃避的观点,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作为逃避的有力论证。总之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要能够自圆其说。

故答案为:⑴B

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第一种: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纷扰;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第二种: 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作者自己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是一种唯心论,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暂时逃避。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学生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即文章的结构特点、如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该种情节设置的作用是什么,围绕着这些内容学生展开论述即可。第一段中,作者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本题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铁凝印象

汪曾祺

    ①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这是一点小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不告诉那年纪稍长的作家实话。姓屈,很好嘛她父亲作画署名铁扬,她们姐妹就跟着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的家庭。铁凝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的爱

    ②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又聪明,又好看。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一场晚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的女编辑,-----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凝出台。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漂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这大老头什么事。

    ③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眉浓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我见过铁凝的一些照片。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露齿而笑的。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渣滓的开怀一笑。一类是略带忧郁地沉思。大概这是同时写在她的眉宇间的性格的两个方面。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梳着篷松的鬈发(铁凝很少梳这样的发型),很像费雯丽。我当面告诉铁凝,铁凝笑了,说:又说我像费雯丽,你把我越说越美了。她没有表示反对。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

    ④铁凝胆子很大。我没想到她爱玩枪,而且枪打得不错。她大概也敢骑马!她还会开汽车。在她挂职到涞水期间,有一次乘车回涞水,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

    ⑤铁凝爱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叽叽喳喳,哨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俺腚了夹住俺腚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儿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⑥关于铁凝的作品,我不想多谈,因为我只看过一部分,没有时间通读一遍。就印象言,铁凝的小说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哦,香雪》一样清新秀润的。清新二字被人用滥了,其实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河北省作家当得起清新二字的,我看只有两个人,一是孙犁,一是铁凝。这一类作品抒情性强,笔下含蓄。另一类,则是社会性较强的,笔下比较老辣。像《玫瑰门》里的若干章节,生吃大黄猫,下笔实可谓带着点残忍,惊心动魄。王蒙深为铁凝丢失了清新而惋惜,我见稍有不同。现实生活有时是梦,有时是严酷的、粗粝的。对粗粝的生活只能用粗粝的笔触写之。即便是女作家,也不能一辈子只是写女郎诗"。我以为铁凝小说有时亦有男子气,这正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⑦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但是恐怕没有这样的机遇。而且一个人感觉到有人对她跟踪观察,便会不自然起来。那么到哪儿算哪儿吧。

1)给第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狯:________

2)第段作者认为铁凝像英格丽·褒曼(外国影星)、费雯丽,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第段作者是如何描写铁凝的特点的,请加以分析说明。

4)联系全文,作者从多方面展现了铁凝形象,请加以概括。

【答案】 1kuài

2写铁疑的气质、外貌与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相似,表现了铁疑的漂亮和天生的纯净、高雅的气质。同时引出下文,突出铁疑的美、铁凝的性格、铁凝的才华具有她自己的独特性,她是人世间独无二的。

3)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叙写铁凝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的动作和后排两个干部的反应,突出其胆量大,表现她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写的个性特点。

4外貌(形象);行事作风;性格特点;作品风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一般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词,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都是我们熟悉的。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重平时积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做题方法。如遇生僻字,可结合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进行读音的推断,可结合所在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狡狯一词是狡诈奸猾的意思,根据语境可知是贬义词褒用。其中字是形声字,从犬,会声,注意不要误读成huì,应读作kuài

2)本题题干中要求分析作者认为铁凝像英格丽·褒曼(外国影星)、费雯丽的作用。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都是国际影星,再结合文中语句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梳着篷松的鬈发(铁凝很少梳这样的发型),很像费雯丽,可知从内容上是为表现铁疑的气质、外貌出众与高雅。后文又说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从结构上又引出下文,写铁凝的美不仅在外表,更独特的是其性格和才华,突出她是独一无二的。

3)本文第段内容主要写铁凝胆子很大。具体表现是:爱玩枪,敢骑马,还会开汽车,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写。文中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是正面动作描写;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  ”写他人语言和动作反应,是侧面描写。突出铁凝的胆识。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4)本文具体描写铁凝形象特点的内容是三至六段。抓住这四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并加以概括。段写铁凝长得不高不矮……”,这是从外貌上展现铁凝形象;段写铁凝胆子很大。……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这是从胆识或行事作风上展现铁凝形象;段写铁凝爱说爱笑”“铁凝很有幽默感,这是从性格上展现铁凝形象;段写关于铁凝的作品……”,这是从作品风格上展现铁凝形象。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kuài

⑵①写铁疑的气质、外貌与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相似,表现了铁疑的漂亮和天生的纯净、高雅的气质。同时引出下文,突出铁疑的美、铁凝的性格、铁凝的才华具有她自己的独特性,她是人世间独无二的。

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叙写铁凝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的动作和后排两个干部的反应,突出其胆量大,表现她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写的个性特点。

⑷①外貌(形象);行事作风;性格特点;作品风格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

2)本题考查文中对人物描写采用艺术手法的作用分析,写其他人物主要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用明星英格丽褒曼和蒋雯丽类比,既可以赞美她的美丽,又突出了她不凡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可见,还能用这两位明星的美貌来衬托铁凝除了美貌,还具有才华。

3)本题考查对语段采用描写手法的分析,注意用词用语和句式特点,以及描写人物的正侧面手法分析。 先总结胆子大,接着连举打枪、骑马、开汽车等几个例子,用语直接简朴,是白描手法;再用其他人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突出其胆子大的特点,再引出作者真正想突出的内容: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塑造出铁凝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形象。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之上。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2)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

2对许广平爱情的温柔;讲求情趣尤其是衣着,美学等的时尚;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自成方圆有棱角。是非恩怨分明。(答出三点即可)

3①“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开头相呼应,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解析】【分析】(1C项,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原文“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是对鲁迅先生壮年去世的惋惜,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故选C

2)本文主要谈论鲁迅的温柔。首先,他对妻子是温柔的。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其次,他对待生活是温柔的。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再次,他有着孩子般顽劣的天性。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最后,他的温柔不是无原则的。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3)文章结尾部分,写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这样安排,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文章第一段最后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春光正好,春天在画里。这正好与文章主题鲁迅先生的温柔相一致。鲁迅先生给人的一贯印象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极严肃的形象,通过回忆,对先生的温柔的描写,此时的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对许广平爱情的温柔;讲求情趣尤其是衣着,美学等的时尚;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自成方圆有棱角。是非恩怨分明。(答出三点即可)

⑶①“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开头相呼应,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后来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她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也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之感,这将凄冷上升到的高度。

C.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D.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2)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有哪些具体内涵?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1C

2)愁的含义: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3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 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分析】(1C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错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思是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是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是李清照后期的诗词,除了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外,还表达对国家命运维艰、个人身世飘零的忧愁,多种愁绪交织在一起。故选C

2)该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信息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纵观全文,作者从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写到了晚年的凄凉处境,用世道的艰难困苦来一步步突出李清照高大美丽的形象,重点描写了她遭受的爱情悲剧和生活磨难,以及当世人对她的不理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般的女词人形象: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C

愁的含义: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⑶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 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有哪些具体内涵?,立足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然后快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仔细读文本,再细致深入地进行分析。信息筛选题的步骤一般为: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筛选要点--整合信息--分点作答。

3)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年庭院

余秋雨

    ①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②眼前出现了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了自己。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③我在这个庭院里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四个大字:岳麓书院。

    ④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我一直在想,历史上一切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会重视教育,他们办起教育来既有行政权力又有经济实力,当然会像模像样,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都不一样,实在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中国名山间出现过的书院很多,延续状态最好、也最有名望的是岳麓书院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⑤让人反复缅思的是一些执着的人和一项不无神圣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入时所看到的那份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程。

    ⑥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企望过高。

    ⑦突然想起了一条新闻,外国有个匪徒闯进了一家幼儿园,以要引爆炸药为威胁向政府勒索钱财,全世界都在为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而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保育员却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没有预告的游戏,她甚至把那个匪徒也描绘成游戏中的人物,结果,直到事件结束,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保育员无力与匪徒抗争,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场灾难,她所能做的,只是在一个庭院里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孩子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场游戏的意义,也许长大以后会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社会历史的风霜雨雪,教师掌握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握这个庭院,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⑧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和许多中国文化人一样,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不否认,我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护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

    ⑨不仅仅是一个亲热的称呼。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这一句中的撒落运用比拟手法,非常形象贴切,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

B.作者在第二段介绍这个特别的庭院,并对其进行描写,直在第三段才指出自己看到的庭院是岳麓书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作者认为,教育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因为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对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前的庭院所蕴含的精神的探讨,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

2)文章第段引用国外的一条新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理解。

【答案】 1D

2)引用具体事例,说明上文的观点,使文章形象生动;为后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以启发。

3)在理想主义遭到打击和消退后,中国的文化人应当坚守教育这块圣地,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对自己神圣责任的坚守,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解析】【分析】(1D项,本文以记叙为主表述错误,文章由书院谈及教育问题,以议论为主;此外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不合文意,第四段中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只是对古代官学办学方式进行了批评,并不代表着教育被冷淡,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故选D

2)从内容上来看,第七段写的是当劫匪闯入时保育员镇定地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让孩子们免受心灵伤害,强调了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内涵;从结构方面分析,第七段属于中间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教育是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的观点,又为下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铺垫;从表达效果来看,引用具体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情节典型生动、吸引读者,并能引发读者思考。

3)本文由岳麓书院写起,主体谈的是教育问题,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这里的庭院代表文化理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是文化的根基,虽遭摧残,迫害,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动摇;文化传代的游戏即教育,这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延续性;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重在过程,接受文化,传递文化,让学生领略人格内涵,教师要有自己神圣责任的坚守,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考生根据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引用具体事例,说明上文的观点,使文章形象生动;为后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以启发。

在理想主义遭到打击和消退后,中国的文化人应当坚守教育这块圣地,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对自己神圣责任的坚守,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中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立足句段的三个特点:内容特点,位置特点,表达特点。其次立足三个角度答题:内容,结构,效果。本题首先内容上引用新闻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考虑上下文的关系,引用的新闻事例是为下文服务的,因此可以做铺垫;效果上有手法要答手法,这里引用,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段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即联系全文和联系句子前后,结合作者的观点倾向作答。最后一段将教育的这块圣地比喻为庭院,其特点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缺夺不走它,这体现我们应当坚守教育圣地;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意味着我们对文化的接受和传递。至于游戏的结局,我们都不要问是我们的决心,不论结局,只求坚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读《花经》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文本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在第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时,却多用四字句租文言词语,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形象

C.文末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2)文章第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明包含了哪些内容。

3)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2做得天趣之事,立为人的根本。写出了《花经》这本好书。结交了当世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是浑浊时代清新美好的选择和追求。

3)内容上:作者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进行对照,突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的主旨。结构上:承接上文,既解释了我不再养花,又为下文抒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铺垫。审美效果:丰富了作品的文化蕴涵,增加了文采。

【解析】【分析】(1A项,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错误,结合第段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自己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由于自己受不住诱惑,不能一生专注于写作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选项内容强加因果,曲解文意。B项,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的表述有误,文章旨在凸显人物专注的魅力。C项,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的表述错误,文意是说一生要做好一件事。故选D

2)结合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分析,做得天趣之事,立为人的根本。结合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分析,结交了当世的花木挚友。结合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分析,写出了《花经》这本好书。结合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分析,黄先生养花是浑浊时代清新美好的选择和追求。

3)作者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对照,突出黄先生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这才是一生做好了一件事的主旨。结合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分析,作者这样写,既解释了我不再养花的原因,又为下文抒写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了铺垫。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丰富文章内容。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做得天趣之事,立为人的根本。写出了《花经》这本好书。结交了当世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是浑浊时代清新美好的选择和追求。

内容上:作者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进行对照,突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的主旨。结构上:承接上文,既解释了我不再养花,又为下文抒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铺垫。审美效果:丰富了作品的文化蕴涵,增加了文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有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内容分析、主旨把握、艺术特色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部分段落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本题中,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包含做得天趣之事;写出了《花经》;结交了挚友;是对清新美好的选择和追求。结合​⑥⑦段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在内容上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主旨;在结构上可以推动下文的发展,丰富文章的蕴涵,引人注意。本题中,从内容和结构上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段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意在强调人们与土地渐行渐远的现状。

B.文章第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美德。

C.文章第段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D.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的描写,为后文写他在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做铺垫。

E.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

3)赏析第段画线句。

4)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但文章第段却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这是为什么?

【答案】 1B,C

2)作者通过欣赏、研读《诗经》寻找自然田园缓解(填补、丰富、充实等)远离山水的郁闷或失去故园的空虚。

3)运用排比、拟人、借代、想象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几十年来我没有真正接触欣赏过大自然,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遗憾、失落之情。

4我自以为自己在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的乡愁,其实只是我的自恋。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的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是父亲们延续和维护了真正的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解析】【分析】(1B项,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美德错误。结合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分析,只是想多走一会,父亲名叫正德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德故意拔高。C项,借代错误。结合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没有借代手法。故选BC

2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就是认真研读《诗经》。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应该指的是《诗经》中的自然田园风光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结合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分析可知,缓解我远离山水的郁闷或失去故园的空虚。

3)结合没有……没有……没有……”分析,运用排比手法;结合认识”“交换过名片”“交流过”“传授等分析,运用拟人手法;结合”“白云”“青蛙”“蝈蝈等分析,运用借代手法;整个句子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几十年来没有真正接触欣赏过大自然,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失落。

4)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结合“‘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等分析,我自以为自己在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的乡愁,其实只是我的自恋。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父亲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故答案为:⑴BC

作者通过欣赏、研读《诗经》寻找自然田园缓解(填补、丰富、充实等)远离山水的郁闷或失去故园的空虚。

运用排比、拟人、借代、想象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几十年来我没有真正接触欣赏过大自然,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遗憾、失落之情。

⑷ ①我自以为自己在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的乡愁,其实只是我的自恋。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的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是父亲们延续和维护了真正的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点评】该题考查散文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课下多阅读经典散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在阅读时,要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心思想;逐段理解,把握段意;关注关键词,理解表层义、比喻义、象征意等。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主题有何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该题考查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特别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8小说阅读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 1B

2)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解析】【分析】(1B项,“‘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分析错误,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可能有些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故选B

2)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第二问在第一问分析形象特征的基础上,由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分析其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所反映时代精神能力。明确题目要求后,通读文章,到文章中圈画出能体现小冯同学形象特征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看见她怀孕了就说她都结婚了怎么这么快,而她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她还是那么直爽”“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第二问分析小冯同学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可结合小冯的经历来分析,小冯同学中学毕业没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仍然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再考也没考上,就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然后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从小冯同学这些经历中分析概括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即可。

故答案为:⑴B

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点评】该题考查散文内容、手法的把握能力。内容方面要求考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主题思想,手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他人反应、环境烘托等),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也要注意,常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更要把握运用手法的目的。

该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把握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他人反应、环境烘托等)和细节描写。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把握人物的特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就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花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结构、手法、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 1D

2B

3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手法: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梅花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立意:表达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找出答案。

A项,“‘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错误,原文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可知并没有提到“‘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B项,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错误,原文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可知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也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C项,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无意识中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并不是无意识地表现,而是有意识地反映;实际上文章明线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明线之外暗含了对梅的热爱。

2)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选项,依据平时的积累,做出正确判断。

B项,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错误,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以及赏析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然后分析结构特点,概括主题。本题明确从结构、手法、立意方面三个角度作答。题干中的结构即文章谋篇,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首先要明确选取这几个故事: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这几个故事的意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照应题目,揭示梅的精神品格;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等,突出了本文的主题,赞美梅花的精神品格和魅力,同时表达出因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就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更加衬托出梅花高洁的品性;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运用象征的手法,梅花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 ①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手法: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梅花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立意:表达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

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构思和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题中要求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即要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可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这类试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内容、结构及主题来陈述自己的理由。本题是个性化开放试题,明确观点后,结合文本能自圆其说阐述理由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过的落日

陆平

    ①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

    ②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催人回归应该拥有的那处蜗居。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不需要再有约束的五彩的梦。

    ③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儿歌,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④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傍晚,一车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背,连导游也恹恹地不再放出百灵鸟一般动听的喉舌。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那是一种实在不能太多暴露的意境。而一种幸福满向心底,这种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子,这种灵犀相通的感应,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只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专利,因为同行者沉溺于旅途的困顿,不再生成这种雅兴。

    ⑤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

    ⑥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在感慨老冉冉其将至今/恐修名之不立的同时,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⑦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

    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

    ⑨可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落日,即使千百年以后的日子里,落日依旧。后人无法记得太多的前人,哪怕最亲爱的长者,可是每一个后人都将经历落日,都会想到曾经有过的落日——最美、最热烈地燃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遥远亲切,都是就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言的,但两者位置上不可互换。

B.自然段承接上文对落日的记忆,引出下文屈原和乔尔丹诺·布鲁诺的例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屈原、布鲁诺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先贤,他们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同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

D.纵观全文,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语言典雅含蓄,充满诗情画意。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引用屈原的诗以及布鲁诺的话,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答案】 1D

2今天的落日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3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解析】【分析】(1D项中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这一说法不正确,作者写了三处自然界的落日:田间劳作时望见的落日、出差归来时车窗外的落日、西双版纳凤尾竹间隙的落日,突出的是落日之美,表达了对落日的喜爱和赞美。后文再写两位名人的人生落日、后人的落日,写出了生命价值的所在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人生落日自然界落日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

2)本题中要求理解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这句话,首先看它的表层意义,旭日就是落日,太阳始终只有一个,今夜落下,明早升起;其次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句内含义:作者想象着布鲁诺在临刑前一定想着这句话,写出了布鲁诺虽然面临死亡,面临人生的落日,仍心怀希望,坚信明天是光明灿烂的情怀。最后,结合文章中作者赞美自然界落日,同时歌颂了两位名人在生命中最后的落日的文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

3)从内容上讲,引用这两位名人的话,除了前文中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外,又用联想的手法写到了人生的落日,写出了两位名人在对待落日时的态度,无疑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增加文学意蕴的同时,也更富有感染力了。从结构层面来说,引用两位名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的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又照应了下文对每个人都要面临落日,但都能记住曾经最辉煌的落日的描写,很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引用名人的话,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美上,而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人生的层面,升华了主题,即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故答案为:⑴D

⑵“今天的落日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⑶①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看引用对表达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的作用;引用屈原的诗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是为了表明古人也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正如今日带给作者的心灵的震动一样;引用布鲁诺的话语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为了表达,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是落日还是旭日而发生改变,自己的坚持的正确的,尽管如今遭受到不公的待遇,但等到明天”“未来,人们一定会像认识旭日一样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 引用他们两人的话语也是为了印证,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尽管不一定都能被流传、记录下来,但在后世一定会有人在落日的时刻有同样的感受。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B.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C.“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少年时代的生活给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3)结合文意,分析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 1A

2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3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念念不忘。

【解析】【分析】(1A项,更是让赞赏不已,流连忘返分析错误,原文中对小湖的描写较多,从残荷新荷,但无流连忘返之意。故选A

2)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点明季节,并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

3)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中,喜欢夏日的新荷是因为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要增加了无限的乐趣;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裏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⑶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念念不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重要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答。一般的分析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整体和局部找出作者感情发生的变化,找出与作者情感有关的内容,然后一一分析。成年的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是一条主线,进而通过这条主线找寻内容要点。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扭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春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穿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穿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3)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C

2春天是和平的岁月;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3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句式使用:整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C项,借代的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解答本题,注意在理清原文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运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述。从开头段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注释中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可以看出春天寓意着和平。从文中对故乡的回忆,例如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可以看出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文中说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看出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愿望长翅”“肩挑憧憬等,说明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说明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3)赏析文章的语言,要在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一般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本题题目是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题干中隐含赏析的范围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答题时找到文中的相应特征,举例分析即可,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等内容分析可知,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如花不标价,草不打折”“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还有整句、长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表达内容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等等。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春天是和平的岁月;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⑶①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句式使用:整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主要考查对于文本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文中我的春天是指春天是和平的岁月,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改善,春天是对美好的期盼。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此题可以从词语运用、搭配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大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注释】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1    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作者笔下春天和秋天的大明湖各有什么特色。

2    第五自然段横线句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就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做出赏析。

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大明湖的春色特点:不大、不明、不湖;。湖中多坝,水黑且不清,水定无波,一望无景,气味难闻。大明湖的秋景特点:明朗;晴暖无风,水平如镜,湖宽水静,充满画意。

2)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对上文大明湖景色总结,引起下文对大明湖是为名胜的描写。

3①“煮过形象地写出了紫丁香花在狂风肆虐中被摧残而枯黄、残破的景象,其中透着作者的伤感。

②“阔气是很幽默的说法,本指家庭富有,这里表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蓇葖的名贵和丰富,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悦的骄傲之情。

4)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是概括大明湖春天和秋天的景物特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找到这两个季节大明湖景物的描写,最后再加以概括分析即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筛选,可以到原文如下内容中去找: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题干中的问的是: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从句子的结构上作用看,话虽如此是指上文写大明湖的内容: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是指本段中的: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所以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并且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明湖名胜的认可。

3)本题文句中的词语煮过”“阔气,要结合文句进行理解和分析,煮过句没有手法的运用,只结合文句进行分析即可,丁香花在春风的侵蚀下的衰败的形象,形象的体现了大明湖春天的惨淡的景物特点。阔气句也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句分析即可,阔气是对大明湖白莲盛产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大明湖物产丰富的欣慰之情。

4)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意的理解,作者写大明湖的秋景是为了写大明湖春天而服务的,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了大明湖春天景物的惨淡,抒发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景的叹息和感慨之情。

故答案为:大明湖的春色特点:不大、不明、不湖;。湖中多坝,水黑且不清,水定无波,一望无景,气味难闻。大明湖的秋景特点:明朗;晴暖无风,水平如镜,湖宽水静,充满画意。

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对上文大明湖景色总结,引起下文对大明湖是为名胜的描写。

⑶①“煮过形象地写出了紫丁香花在狂风肆虐中被摧残而枯黄、残破的景象,其中透着作者的伤感。 ②“阔气是很幽默的说法,本指家庭富有,这里表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蓇葖的名贵和丰富,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悦的骄傲之情。

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2    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有什么作用?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1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

2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表现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住文章有关炒米的内容,从每段中概括整合,如第一段中介绍的各地都有的有关吃炒米的风俗,第二段中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是有关炒米的做法,第三段中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涉及装炒米的用具,第五段中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是有关炒米的吃法,第六段中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涉及炒米的用途等等。

2)由原文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可知,第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坛子的普遍性;由原文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可知,写关于张仲陶这样的一段逸闻趣事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并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由上文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可知,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由上文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可知,在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句子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故答案为:⑴①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

⑵①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⑶①表现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可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插入一个算卦之人和人们丢失东西算卦的情节,也表现了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15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各题。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1    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有什么妙处?

2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

4)结合全文,探究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比喻,把芦苇的根比作千万只鸟,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拟人,写芦苇的根能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也对)

2)不矛盾。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

3生命力顽强;品节正直倔强;身姿纤柔美丽;纯洁包容。

4①“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句,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②“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句,由对芦苇的赞美写到人类高远的思想境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以疑问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该题要求分析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的妙处。从修辞手法分析,这些根”“像千万只鸟运用了比喻,再联系比喻的作用——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织成运用拟人,再联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

2)题干要求理解芦苇更像一个人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语意上是否矛盾,联系第四段上下文,芦苇更像一个人理解时,从上文中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得出结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理解时,从下文中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得出结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

3)从第三段中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表明芦苇的生命力顽强;从第四段中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表明芦苇的品节正直倔强;从第五段中这些细细的苇叶”“纤柔的少女”“长腿细腰的美人儿,表明芦苇的身姿纤柔美丽;从第六段中绽开了洁白的花朵”“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表明芦苇的纯洁包容

4)题干中要求探究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筛选关键词一拨一拨地走进”“滋养着芦苇表明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关键句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内蕴丰厚,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以疑问句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普通百姓的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故答案为:比喻,把芦苇的根比作千万只鸟,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拟人,写芦苇的根能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也对)

不矛盾。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

⑶①生命力顽强;品节正直倔强;身姿纤柔美丽;纯洁包容。

⑷①“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句,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②“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句,由对芦苇的赞美写到人类高远的思想境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以疑问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 

【点评】(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等方面加以赏析,然后结合文本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然后到原文去归纳和概括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第四段,从上文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看,更像一个人是从芦苇和人具有的共性来说,从下文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看,不一样是赞扬芦苇,批判人性。

3)本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或者根据文意自行组织答案。

4)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句式、手法、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人称方式等角度思考鉴赏,答题时要回归原文,条分缕析地作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dbbfd4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0e.html

《新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