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04-16 10:05: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 求知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 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 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 原理越普遍、基本就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 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 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 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个基础,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更有智慧,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智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更直接地说,普遍规律越难以知道,也离感觉越远——从而更加抽象;越深刻终极的知识越高贵,也越接近“

到此为止,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结论,形而上学作为单纯为学术而思考、探究宇宙万物最终极道理的学术,是最神圣最高贵学术,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而它最核心的特点就在于探索和求知,永无止境地思考。

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个振聋发聩的结论至今仍然难以超越和否定,人类和其他所有事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个思想则体现在对世界本质的思索普遍规律的研究,对所有问题的抽象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博学伟大如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也难免会有狭隘与弊端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评价非常精彩珠玉在前我就引用一下,不自己表述了:“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包罗万象。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明显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确实基于和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那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亚里士多德很多前提与基础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所得出的,比如“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这是也许由于那个时代人们对猫、狗之类教诲都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完成的;我们认为一般工匠凭习惯而动作,——与非生物的动作相似,如火之燃烧——趁着自然趋向,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于自己的动作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动力因思想,明显也透露着经验的色彩

不过虽然如此,亚里士多德在逻辑推导和论证方面确实始终谨慎严密、极具思辨意味的。从感官到记忆,记忆到经验,经验总结得到技术,从而一步步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这些推演和论证有着严密的逻辑,最后得出“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结论,非常说服力。

除了这一点,我还想谈谈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些想法。

我们都知道,形而上学名字是当时整理亚里士多德手稿的编者不知如何命名便取名为“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诸卷)的,在译成汉语时借用《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便翻译成形而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对这种学术的命名其实是“第一哲学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在现在有两个涵义,一个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而另一个则是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表示与辩证法对立的、没有发展和运动眼光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国内的哲学教科书中是一个贬义词。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无疑前一种涵义,“哲学”的含义相近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中学的政治思想课本却沿用了后一种表达。我认为形而上学实际可以指对抽象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教科书把这个词用来指“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却不介绍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显然不合适全面的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其说是一门学术,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个方向、一类问题,一种追问求知的理性态度,一追求纯粹真理思考方向,一类不为生存不为实用而是为了求知想要解答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是最神圣最高贵的,虽然他并没有贬低其他学术和知识,但是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自己研究学术高贵性的隐隐骄傲

这种神圣和高贵的属性也确实存在,毕竟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自己认识太少,人类还在战争、饥荒、灾难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生存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群逍遥学派的学者们却能够维持着求知的热情对未知发起挑战,试图思索那看上去无比神秘“自然的秘密只许神知道”问题。这种思索本身就是非常勇敢、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也许人类依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思想看起来没有实际用途,但是政治、文化、宗教种种人类文明的璀璨都是从中衍生而出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依然有其意义,但是神圣高贵属性可能却逐渐丧失了。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辩证法,就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苏联教科书体系将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那里发展而来的辩证法对立起来,其实这里的形而上学更多表达辩证法哲学家对旧形而上学的不满。

的确形而上学理念本身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相比之下,形而上学观点要更加孤立静止缺乏发展和运动的眼光。虽然在前面说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教科书中作为和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含义大不相同,但是二者也相同之处(不然为何人们会以此命名)那就是形而上学一个潜在的思想是,这个世界一个终极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形而上学是要“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而且“所谓‘善’亦即终极’”。而我们现在知道,“知也无涯”,很多事情并非有唯一和最终的答案,事情并非静止不动的,所以形而上学将自己带到了死胡同中。

看过一本书,书中说辩证法是“信仰混乱”即不承认也不代表某种绝对的东西,这个比喻也许不够贴切但也很有深意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a0a78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5.html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