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陈去病 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26 23:35: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5题。(共13分)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陈去病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注释】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的参加革命的途中。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江,成为涛神。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注释:

【注释】

①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作者由上海乘船赴汕头诗中写了初出海时所见景物的情怀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中元节:旧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于此日举行盂兰盆会,诵经施食;民间则设超度先人黄浦:江名源出浙江嘉兴。流至上海市合吴淞江,出吴会长江入吴淞:即吴淞口,由上海出海的必经口岸。

②舵(duò)楼:船上的楼舱大江东: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句。此借苏轼抒慷慨情怀,兼点大江景色。

③回:通“洄”,水流回旋回荡:写海浪洄旋激荡。

④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洲渚:指海中岛屿。有无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⑤“云磨”句:自注:“烈日中忽遇阵雨。”磨:磨擦。碧:青玉

⑥炙:烤。水泛红:烈日映照下海水反射出耀眼的红光。

⑦“唯有”二句:相传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劝吴王警惕越国报复,吴王不听,命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儿子将其遗体投入钱塘江,以便早晚乘潮来看吴王失败、后江潮果然狂涌。有人见伍子胥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之上(参见《录异记》卷七)这里用此典故,既借以描写波涛汹涌的景象,又暗抒拯救祖国危亡的不屈之志

赏析:

陈去病作为“南社”发起人之一,著名革命志士,“少年时负奇气,一往无前”,中年致力革命事业,慷慨以天下任。一九O八年,时当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之际,他由上海乘船渡海赴广东从事革命活动以这样的个性气质,这样的形势,这样的目标,该是怎样的一番心胸和激情?这一切都展示于泛海抒怀的造境之中。换句话说,挥洒于笔底的境界并非单纯为眼前景物的自然展开,胸中波澜的融和开掘,可以称作融情景,而从诗面的景物选择与渲染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象征呢?

“舵楼高唱大江东”,作者居于全船视野最开阔处的“舵楼”,自然首先规定了全诗写景的视点,其实这昂然前趋的位置,不也正与作者立于革命前潮的位置表里沟通吗?“高唱”“大江东去”,便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今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侯鸿《浩歌堂诗钞序》说他“慷慨悲歌,不可一世”,郑逸梅《南社丛谈》说他“孤芳自赏”,从这一句中都可遥见其当日气度。有此雄迈壮阔的起笔,次句“万里苍茫一览空”无论景物还是情境就都是合理的展开了。“一览空”饱溢了“不可一世”的意,而从写景看,则是大处着笔的无限远景,是极目海上的真切实境。次联出句视点下俯“波涛”,那波涛重重回荡,由近及远,无穷无尽,“极”正是“波澜动远空”的境界,同上句的“一览空”勾挽。对句视线再作回收,由于波涛的起伏,“眼前洲渚”乃时隐时现。革命风云的层层叠起,革命形势的升沉起伏,便成为这两句被象征的内涵。这几句可以凭艺术感觉鲜明体察到写景的底蕴,诗面上表现得又“无迹可寻”,人们说陈去病诗为“唐音”,这正是突出的一点。“云磨雨洗天如碧”已注明为“烈日中忽遇阵雨”的实况,视野上扬。“日炙风翻水泛红”,写日光返射出的色彩,视线下临。一“碧”一“红”,上下映衬,色调鲜丽夺目,境界美轮美奂。这境界乃是经过“云磨雨洗”、“日炙风翻”艰难锻淬之后——“磨”、“洗、“炙”、“翻”,作者遣词中如此突出这一点,强烈的主观感觉对自然景象的这种强调,其象征意旨当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作者深知自己在实景中叠映的是一种理想和憧憬,而眼前更需要的是艰苦的斗争,甚至悲壮的牺牲,所以,末联用伍子胥的事再写波涛,并用“唯有”两字领醒,命意盖在于此。“素车白马战秋风”透露着壮士中视死如归的激烈心怀,那当然是对斗争事业艰难性的充分理解为前提,并与首句“舵楼高唱大江东”的豪迈遥相呼应,形成不同色调的情感层次。

全诗笔力雄迈恣肆,境界阔大,气势豪壮,真力弥满,显示了陈去病诗歌的独特风格,并由此感知一代历史前驱者们的昂扬风范。 (魏中林)

赏析二:

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此诗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历七月十五,作者由上海乘船渡海赴汕头时。吴淞江与黄浦江于上海会合后,出吴淞口,会长江入海。当诗人乘坐的海轮出吴淞由长江口入海时,登上甲板,极目海天,豪情满怀。遂作此诗。

舵楼高唱大江东二句写出发时的豪情。在万里长江东流入海处.作者心里升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迎接战斗的豪迈感,情不自禁地吟起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脚下的江水浪涛眼前的飘风流云与词句描绘的景色多么吻合啊。而历史长河万古奔腾,无数英雄俱为陈迹天下兴亡正在我辈的博大胸襟,才是诗人吟哦古人佳句的意兴所在。海天云水,万里苍茫,目光可直视无碍,直到天与水的尽头。“一览空”的“空”字,不仅是景物的写真,更是情志的奔放。

波涛回荡极二句写即目所见海景。回荡极极言浪涛的动荡变化,往复无尽。“洲渚”乃水中小片陆地。大浪相激鼓荡不已,烟波浩渺,一片蒙蒙,沙州小岛看似若有若无。两句写出烟波浩渺的情景。

云磨雨洗天如碧二句写阵雨及雨霁。按作者自注:烈日中忽遇阵雨雨之后天空一碧万顷。骄阳映照得海面泛出一片红光。两句写出视觉的强烈印象。“云磨雨洗天如碧”的“磨”字把海上风云变幻、各色云块擦天而过的动感、动态描绘得生动传神,赋予了云、天一种硬度,一种质感,收到了奇特新鲜的艺术效果。而诗人的情操亦从这一个“磨”字里透出消息。

唯有胥涛若银练二句用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的故事来结束全诗。子胥协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屡次劝谏吴王,指出越国是吴的腹大患不可不防王不但不听,反信谗言,赐剑让他自杀。子胥死后怒气化为江湖,相传有人见他乘素车白马立在潮头上。二句在写波涛的状况时通过典故的运用,寄托了作者与旧势力拼搏的决心和向往战斗的激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9d07d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e1.html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陈去病 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