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国之重器之大明朝到代宣德炉今何在

发布时间:2022-11-19 10:56: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探究国之重器之大明朝到代宣德炉今何在
作者:吕一帆
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
一、话说宣德炉:
香炉是古人的焚香用具,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自上个世纪90年代,继宜兴紫砂壶之后,宣德炉成为艺术品市场新宠。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收藏者竞相高价收购,甚至上千万元。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焚香用具,通常用于宫廷、寺庙、权贵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宣德炉基本形状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在炉外底部,与宣德瓷器款相似,如宣德宣德年制明宣德年制据了解,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瓷、铜、铁、瓦等材料制作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发展,铜香炉渐而代之。尤其宣德炉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用黄铜铸炉的先河。宣德炉工艺精良、造型异常精美,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
宣德炉之所以成为传世之宝,不仅制作精良,而且用料名贵。据悉,宣德炉的制作有以下特点:首先,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33种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其次,炼次繁。一般炉料只经过4炼,而宣德炉却要经过12炼,因此炉质更加纯细,如婴儿肌肤。再次,闪金光。优质宣德炉进行鎏金或嵌金,看上去金光闪闪。同时,宣德年间铸造各式香炉只有3000座,后经战乱大批又被销毁,流传至今的宣德炉真品已非常罕见。因此,如今明代宣德炉已成为藏家可遇不可求的宝贝。目前,在各大拍卖行成交的宣德炉,多是明中期以后的仿品,而且优质仿品成交的价格也很惊人。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像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叫仿宋烧斑色;比朱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以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收藏家、画家项元汴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宣德炉的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材质。其他元素虽易仿制,材质却无法替代。据了解,宣德炉要经6炼到12炼。炼的遍数越多,铜的精炼度越高,杂质去得越多,也就越基本接近纯铜。所以,无须加入其他材质,它的质感就大不相同。这也是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材质之后是观察工匠使用了什么工具,使用了什么样的加工手段,经过哪些工序流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了栗红色的氧化层。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分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
明朝宣德三年宣德皇帝选用了逞逻国朝贡的风磨铜铸制宣德炉,从历史文献来看:这是真实无疑的。这好像是一个流传了六百年的美丽传说!是不是真实存在?因为到目前为止,据官方统计真正到代的中国宣德炉在全世界仅发现有两只:一只收藏在台湾博物馆的宣德炉,是当年从大陆运去的几百只宣德炉挑选出来的唯一一只,标价十个亿;一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这只宣德炉更不用说了,是从不计其数的所谓宣德炉中才挑出的一只,只用于学术研究之用!一直以来都奉为镇馆之宝,从来秘不示人!如果风磨铜铸制宣德炉确实存在,除了这两只之外,是不是还存在另外的第三只?第三只今又何在?鉴定的标准是不是如同上边所述?如果不是这样,那鉴定明代风磨铜铸制宣德炉又是什么?笔者经过四十年的研究,一直在追踪着远古的秘迹在探求!
二、一个父辈关于曾国藩家簇的故事:
多少人寒窗苦读,皓首空经,最终也不过做了一名穷酸的腐儒,朝为田合郎,暮登天子,实际上只不过是大多数读书人的一个美梦而已,要美梦成真,比登天还难。曾国藩毕竟是幸运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这一路走来,甚是艰难。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八岁。当然对于他的家族,那个从大宋年间迁入湖湘的武城曾氏来说,那已经是等待得太久太久,几百年数十代才出了这么个进士。不过,以后所发生的一切表明,更大的幸运正在等待着曾国藩,等待着这个郁积了太多苦难和祈盼的曾氏家族。命运的转变,仿佛有前缘注定,仿佛冥冥之中有天意的安排,一旦运势到来,就会势不可当。然而命运并不会是一条坦途,它像一条奔腾在山谷中的河流,前方充满了曲折,布满了暗礁险滩,有时关山重重,峰回路转,有时雷霆万钧,一泻千里。
俗话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对于新科进士曾国藩来说,第一件要紧的事自然莫过于衣锦还乡了。然而让曾国藩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前方正有一场灾难在等待着他的到来,他的这次荣归之路,也差一点成了他的不归之路。到得湖北,已渐近故乡,从襄樊登上一艘客船,沿着襄水顺流而下,不料船至安陆,夜半突遇狂风大作,江面上巨浪滔天,停泊在江中的几十号船只顷刻之间便被掀沉江底,这次回乡路上的遇险让曾国藩终生难忘,然而也是这次意外地遇险,让他第一次懂得了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脆弱。
曾国藩回到家中,喜庆的气氛可想而知,但见宾客从四面八方争先恐后,接踵而至,一时间达官贵人、巨商富贾、豪绅族老云集曾氏府上,白玉堂前鼓乐喧天,喜炮动地,那种热闹的场面远远超过他道光十四年(1834)中了举人的那次。
其实祸福本来就是无常的,有大喜,就会有大悲,悲悲喜喜地交替轮回,就是人生命运的旋律。大喜过后的曾家,马上就迎来了两件大悲的事情。刚刚过完年,在千家万户喜迎新春的热闹气氛中,从曾家传出的却是一阵又一阵的哀哭之声。先是曾国藩九岁的妹妹死了,接着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还不到一岁半的长子曾桢第又死了,两人都死于天花。曾家两代人同时失去下一代,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骨肉之痛,人何以堪。
回到家里,曾家在年初连丧亲人的大悲中,到岁末又迎来了两件大喜事: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日,曾国藩的第二个儿子曾纪泽来到了人间,还有他二十二岁还没有找到婆家的三妹曾国芝也终于就要出嫁了。妹妹曾国芝因为小时候患佝偻病,落成个驼背,所以一直找不到婆家,直到现在曾国藩人了翰林,正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样,翰林的妹妹自然也不愁嫁了。很快就有曾国藩的好友朱尧阶来做媒人,说的是本县梓门桥的一个名叫朱咏春的后生。朱家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名的大户人家了,朱咏春的父亲朱凤台,是道光五年(1825)湖南的武举亚元,朱咏春的兄弟辈中也有人中过举,和曾家结亲还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因此曾家全家大小对这门亲事都十分满意。一合八字,算命先生说真是天生一对,将来必然夫贵妻荣,子孙富贵了得。于是这边说嫁女儿,那边就喊收媳妇,再也不能拖下去了的一桩婚事,就这么紧锣密鼓地给办了。不过八字先生的话毕竟不足为凭,曾国芝嫁到朱家仅仅几年之后就因难产而死,时年二十九岁。多年后曾国藩重回家中,回忆起三妹的这桩婚事,实在是感慨良多,这人啊,谁又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呢?其时摇曳的桐油灯火下,他双眼噙着泪花,提起笔来亲手为妹妹写下了一篇《适朱氏妹墓志铭》。
从朱家为妹妹送亲回来,曾国藩立在白玉堂前岁暮的寒风中,回忆着当年他从北京考进士落魄回家后,他喜添一儿子,喜嫁一妹妹,可谓由悲生喜,可是这次他中了进士回家,先是在襄水上遇上突然来到的风暴,差点葬身鱼腹,回到家中又接连痛失长子和满妹两位亲人,正应了那句乐极生悲的古语。现在大悲过去差不多已经一年,他再一次喜添儿子,又喜嫁妹妹,实在不能不让他感叹人世间祸福悲喜的无常。他不知这一切是不是上苍在给他今后的命运以某种暗示,更不知道曾家人在喜事连连之后,上苍又会把什么样的祸福送来,他唯有在心中默默地为曾家人的未来祈祷。
且说到马背金库,一八五一年一月,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太平军从广西金田出征,迅速漫卷大半个中国,收缴富商、衙门贪官的黄金、白银、宝物,近二十万斤之多。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五月底,清王朝派曾国藩统领湘军水陆并进,锁围南京城,太平天国灭亡。一举夺得太平军从南京突运出来的金银财宝,计银锭240箱、金条36箱。曾国藩其胞弟曾国荃提出要将240箱银锭(银砖)、36箱金条,用80套车马运往湘乡。所以,湘潭、湘乡农村有句流言:曾国藩当了大官以后,发了大财,其金银财宝,用80套车马都驮不了。其流传时间达百年之久。一八七一年,曾国藩身体不佳,他依据国情的变化,命令亲信将240箱银锭和35箱金条(少了一箱)秘密返交林树宽,少了的那箱是安抚军中回乡或困难军士之需用了。从这一点来说,曾国藩是可圈可点的。话说至此,听老人们传说:胞弟曾国荃的同乡战将缴获过大明朝宣德炉和铜镜各一件,他为了表达对曾国荃和曾国藩的感激之情,就偷偷地将这两件宝物带回了曾国藩的老家,呈献给了曾国藩的家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530063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a.html

《探究国之重器之大明朝到代宣德炉今何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