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方快车谋杀案》分析小说和电影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9-10-07 21:4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东方快车谋杀案分析小说和电影的特点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著名的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小说,也是她最著名的推理作品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于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这部小说故事围绕发生在东方快车上的一起谋杀案展开,来自比利时的大侦探波洛在危机四伏的列车上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在12个嫌疑人中锁定真凶。最早由英国柯林斯犯罪俱乐部于1934年1月1日出版,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翻译成多国的语言,还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改编的电影版本有1974年电影版、2001年电视电影版、2010年英剧版、2015年日剧版和2017年新版。影视改编虽然是以小说为基础的,但是也与小说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表现在对小说剧情的删减、人物刻画和音乐的渲染的重要作用等方面。

首先是对小说情节的删减和增加。从对情节的删减来看,电影是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把主要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所以不可能像小说那样表达自由,穿插着各种支线,然后把各种分支结合起来,指向最终的结果。影视改编需要讲究的是故事的衔接性,小说的某些情节对主线故事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即使删掉也不会影响最后结局的走向。所以,在影视上,可以把小说的枝枝干干梳理一遍后,在不改变主要故事线的前提下,把最能推动剧情发展的情节和最能表现矛盾冲突的情节组在一起,构成影视改编作品的故事线。从对情节的增加来看,2010年英国BBC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一开场就增加了原著中并没有的情节。在伊斯坦布尔,一片废弃破旧的广场上,愤怒的丈夫带着周围的人群向与别人通奸的妻子不停的砸下石块。斑驳的墙壁和破碎的砖块,体现了导演对他们当地人做法的不赞同。泄愤的公民对犯了通奸罪的妇女私自聚众用路边的石块将其砸死。波洛从一出场就是站在远处目睹这场极刑,表现出的是一副非常严肃沉重的表情。这个故事原著中虽然没有,但是却与结局波洛违背原则选择帮助那十二个人而做出的决定构成了首尾呼应,为结局的引出增加了合理性。

然后是人物刻画方面。小说是通过语言来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是作者对所塑造形象的一种理想化、艺术化的结果,带有一定的模糊、朦胧色彩。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然而影视对人物的塑造是实实在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人物的性格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物形象立体化了。就比如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实施犯罪的人共有十二个:卧车管理员皮埃尔·米歇尔、秘书赫克特·麦奎恩、男仆爱德华·马斯特曼、美国太太赫伯德·琳顿、瑞典女士葛丽泰·奥尔森、俄国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安德烈伯爵夫妇、阿布斯诺上校、推销员哈德曼先生、意大利人安东尼·福斯卡雷、德本汉小姐、公主的女仆。在影视作品中,这十二个人在整部剧中前半段完全不露声色地完成了谋杀,在侦探波洛调查取证时,每一个人的神态举止以及言行,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几乎每个人都像谋杀者,但是就是找不到证据,使谜团越来越扑朔迷离,推动剧情不断地发展。然而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只能通过语言来创造矛盾,创造戏剧性的效果,虽然语言也能把这种戏剧性的效果表现出来,但终究没有影视作品那样直接,那样的形象生动。

在对波洛这个主要角色形象的塑造上,2010年这一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出场的波洛,用摧毁了自己信念的方式帮助这十二个好人完成了他们的谋杀,所以最后波洛手持念珠,颤颤巍巍走过好人与南斯拉夫警察这些人群时,显得格外的孤独与沉重,而这份厚重也使得人性这一主题更为深刻,也同时把波洛这个严肃而沉重,做事庄重、一丝不苟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2017年新版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波洛形象,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语言把他做事和遇事时都是从容不迫,在生活中还是不是带点小幽默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对他人物形象刻画最成功的一点,我认为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阶段,波洛在中枪后,把所有的人聚集在隧道口,这时,他已经发现了整个事件的真相,他带着被这些人愚弄自己的愤怒的情绪,同时也带着他内心的挣扎,与这十二个人对质。他这时候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是对法律的信仰,谋杀者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而另一方面,作为人本身,对他们又带有着同情,对死者的恶行感到痛恶。最后,在他的心中,正义战胜了法则,他违背了自己的原则,违背了他所相信的法律,放过了这十二个凶手。这一刻,他不是小说里只能靠想象的那种正派形象,而是把一个固执、勇敢、充满了对事实的尊重、充满了正义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出来,而且这种复杂的内心斗争就是通过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直接地展现出来的,因此,波洛这个人物的性格的复杂性完完全全地暴露在观众的眼前,拉近了观众与文学作品的距离。所以,不能不说,影视在人物塑造早上有着小说无法企及的天然优势。

这种优势还表现在音乐的渲染对整个影视作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音乐的渲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恐怖小说仅仅通过文字来营造那种恐怖的环境,局限性太大,一是没有视觉效果,二是没有听觉效果,所以很少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恐怖电影通过光影效果,和对环境的特写,再加上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背景音乐,把观众的神经、感官完全调动了起来,把那种恐怖的氛围生动地创造了出来。在推理小说中也一样,音乐的渲染也是影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听觉感官的调动,能舒缓影片烧脑情节的精神调动,也更能突出影片的主题、渲染人物的情绪,因此,影视改编的作品比小说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的改编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影视改编的作品是基于小说,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于小说作品的一种升华。因此,经典的小说丰富的思想内容是影视改编创作的重要资源,然后小说中成熟的技巧的运用也能够给影视剧的创作带来启发。这样,文学作品在小说和电影改编的相互作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4d6e6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9.html

《以《东方快车谋杀案》分析小说和电影的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