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31 15:40: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目标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的,并照样子写一写。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 第二课时 -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23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出示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养花》一文,可以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猫的爱更深。)

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可爱淘气;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板书

性格古怪  小猫可爱

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把这些矛盾的词语用“可是”连接起来,说明在猫的身上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从而理解了它的古怪。

2.在学习满月小猫的可爱时,通过对《养花》一文的拓展阅读,感受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教学目标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学习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老舍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声,觉得母鸡很讨厌。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抓住“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抓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夸张手法。)

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学习第4~10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9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3.学生交流。师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体会?(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试着说说你的体会。(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尊敬、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文章结构清晰。《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善用“总—分”结构。《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怪的表现。《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勇猛;《母鸡》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来表现母鸡的不辞辛苦。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京味儿”,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

不同之处:写作手法不同。《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作孩子来写。《母鸡》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板书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喜欢炫耀 伟大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在学习课文时,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母鸡的讨厌之处与可敬之处,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这篇文章的难点。在课堂上,主要就是通过读书去体会,同样是写动物,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情感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教学目标

1.认识“郑、嚣”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4个字,会写“即将、姿态”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作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文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的“侍”读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   )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

2.阅读“阅读链接”《白公鹅》。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

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而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2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接了上文,还引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尽职尽责。)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突出白鹅的叫声大而严厉的特点。)

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傲然。)

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

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3)白鹅的吃相。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偷偷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作者把白鹅称作“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有势的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侃白鹅拥有特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了白鹅的特点,又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高傲,步态从容,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语言风趣幽默。 )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板书

白鹅

叫声    步态     吃相

严肃郑重 步调从容 三眼一板

厉声呵斥 大模大样 一丝不苟

教学反思

1.充分感受白鹅的高傲。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找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通过读词语,学生对白鹅的特点有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这样,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为了更好地表现白鹅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语的手法。作者拿鸭的步态与鹅的步态作对比,写出鹅的高傲;将鹅戏称为“鹅老爷”,说“我们”不胜其烦,实际上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去表演,感受鹅的高傲。

我的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1.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抓住它的特点写下来。

2.写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抓住它的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朋友:他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跑,有的在水里游;他们有的高大强壮,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凶猛,有的温顺。它们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动物)

2.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认识了老舍笔下性格古怪可爱的猫、“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诺索夫笔下具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

3.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更多的动物朋友,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个视频,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它们的特点。(播放动物视频)

4.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动物朋友,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读要求。提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突出这种动物的特点。)

3.习作内容:齐读课题“我的动物朋友”,突出“朋友”。

4.联系实际,说说你的动物朋友是谁,你为什么把它当作朋友。

三、习作指导。

1.大家想知道我的动物朋友是谁吗?(出示小狗的图片)你们想了解我的动物朋友的哪些方面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

2.观察小动物的外形时,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头到尾等)

3.我们要怎样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才能更加生动形象?(介绍外形时要多运用各种形容词,如油光发亮的毛、大大的眼睛、尖尖的牙齿、灵敏的鼻子等;还可以运用比喻手法,如眼睛圆溜溜的,像两颗黑珍珠等。)

4.观看小狗吃食、嬉戏、休息的视频。在描写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要抓住什么来写才能突出它的特点?(动作,准确的动作描写可以很好地突出小狗的特点。)

5.小结: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很多方面,同学们在描写时可以抓住某一个方面来写具体,也可以写两到三个方面,写多个方面时要注意分清主次、有详有略。

6.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想象会发生哪些事情?

7.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对这个动物朋友产生了什么感受?

四、自由表达。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觉得我的动物朋友更可爱了!每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介绍不同的动物要抓住不同的特点。你能像刚才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这样介绍一下你的动物朋友吗?

2.小组交流:可以拿着你的动物朋友的照片来介绍。

3.小组内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

(1)你的动物朋友是谁?

(2)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朋友?

(3)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

(4)它有哪些生活习性?

(5)你和它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4.学生自主习作,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写下来。

五、习作点评。

1.欣赏自己的作品。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在觉得自己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2.选出两篇优秀习作,集体点评,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3.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朋友,从外形、生活习性和共同经历的事情等方面来写,突出了动物的特点,表达了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

七、拓展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组员之间,互相评一评,看谁写得更精彩,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哪个地方还要修改。

2.小组推选写得好的习作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板书

我的动物朋友

外形 生活习性 经历

事情 顺序 特点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写好动物的外形。在课堂上,先出示一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头到尾等。再运用优美恰当的形容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动物的外形特点。

2.学生平时对动物的观察不够仔细,词语积累不够丰富,所以在描写动物特点时,显得不那么清楚、具体。

教学目标

1.认识“肝、秆”等8个生字,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2.了解反语和冒号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3.积累描写动物的古诗,激发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反语和冒号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关于动物的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己读“交流平台”的三个句子。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

2.从这三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

3.联系生活,想一想,谁曾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4.我们平时说话和作文时,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明贬实褒)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词语,学生读。

2.通过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换偏旁识字)

3.这种识字方法有什么好处?(使生字的学习更加简单和系统化)

4.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肝、秆、俏、峭、浦、哺、轴、届)

5.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你知道这些词语分别说的是哪一类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千里马:比喻有才干的人才。

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百灵鸟:比喻声音动听的人。

领头羊: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

小蜜蜂:比喻勤劳能干的人。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

变色龙: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铁公鸡: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应声虫:称随声附和的人(含鄙视意)

哈巴狗:比喻驯顺的奴才。

3.体会两行词语有什么不同?(第一行是表示赞美的;第二行则用于讽刺。)

4.选择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第二题。

1.出示三个句子,分别指名读。

2.小组讨论冒号的用法。(用在总结性语句后面,下文具体来描写。)

3.再读句子,体会冒号的用法。

4.从下列短语中选择一个,仿照着写一段话。

爱臭美的小狗 粗心的小杰 热心肠的老奶奶

()第三题。

1.出示三个句子,读一读。

2.去掉语气词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语气词能增强感情色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男女对比读。

五、学习“书写提示”。

1.同学们,我们经常抄写课文中的一段话或者自己写作文,回顾自己平时的作业,与文中的书写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字距要比行距小。字的大小基本一致。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3.按照刚才的要求来写一段话。

六、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蜂》,指名读。注意读准“占”的读音。

2.齐读古诗,注意最后一句是问号。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无限的风光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忙碌,又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4.你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了吗?(对蜜蜂辛勤劳动的赞美,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

5.带着体会读诗,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明贬实褒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知道了运用换偏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记生字,认识了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能够用来指称某一类人的词语,学习了冒号的用法,知道了语气词可以增强感情色彩、舒缓语气,明确了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积累了描写动物的古诗。

教学反思

1.本单元紧扣动物主线,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学习与动物有关的词句、诗歌,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含有动物字眼的三字词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在说话、习作中领会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2.通过学习本单元语文园地,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动物的词句,激发了他们喜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守身自爱

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 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

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见弟求矣。----《诗经小雅常棣

注释:①孔怀:很关心。孔,很。②原:古同“塬”。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

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释:①亡:同“无”。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

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注:①与(yù):参与。在其中。②数:意外的事情。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论语》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你如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 他与苏撤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苏撤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蒙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海南儋州,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为“伯埙(xūn)仲篪(chí)”。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你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尽心致养

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

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

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孝经·庶人章》

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啜(chuò):吃。②菽(shū):豆类。3③手:通“首”。④还(xuán):迅速。⑤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①称(chèn):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3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注释:①当豢(huàn):指肉类食品。

译: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他们绣有花致的丝织衣物。用自已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盐铁论孝养》中说“以已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这两句话中对赡养父母的认识有什么共同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2.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从而给人一种照顾不好老人有情可原的错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四、延伸阅读:

江革负母

东汉人江革,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江革就背着年迈的母亲四处逃难,精心地侍奉着母亲。路上,江革多次遇到盗贼,盗贼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抢,就想拉他入伙。每次江革都是苦苦哀求,说如果留下孤零零的老母无人赡养,在兵荒马乱之中,母亲如何保全性命?自己又如何心安?盗贼见他是个孝子,都被他的诚心感动,谁也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

后来,江革搬到下邳(pī)居住,穷得连衣裳鞋子也置办不起了,只好替人家辛苦做工,以此来赚钱供养母亲。凡是母亲需要的东西,他都竭尽所能供给母亲。后来,母亲去世了,江革哭得很哀伤。于是,他就住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不脱去丧服。后来,人们仰慕他的德行,推举他做了孝廉。江革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人们称他为“江巨孝”。

五、积累感悟:

1.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歌颂父母的诗篇,其中蕴含了人们对于父母的深沉情感,如孟郊的《游子吟》、舒婷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等,请把这三首诗摘抄在你的积累本上,并且背通下来。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因为自己的过错和父母冲突的情况?如果有,请写一封信给你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此事诚挚的款意。

忠于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于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于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正道,指我们为人处事时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中说,“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可见忠于正道的重要性。

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人民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能“身正”?古人常把“仁义”当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只有“居仁由义”,方能“身正”,也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当今社会,各种诱感日益增多,忠于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道的勇气,用自己对正道的忠贞来匡正自我,匡正天下。

二、新课教学: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帅:率领,带领。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不端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孔子说:“如果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策也能得到施行;如果他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出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译:扭曲了自己人格的人,没有能使他人正直的。

三、思考讨论: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坚守正道要从“正身”做起,只有“身正”才能“令行”。为什么孔子这样认为?请思考“修身”与“治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要忠于正道就要坚守“仁义”,请査阅资料,了解“仁”“义”的内涵,并与同学们就为什么“仁义”是正道之本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郅恽拒关

郅恽是东汉时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他的耿直早在王莽算政的时候就已广为世人知晓。后来,光武帝刘秀听说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

有一次,光武帝带领众人到洛阳郊外去打猎,回城的时候已是深夜。车驾到了郅把守的上东门,光武帝的侍从让郅恽开门,被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命令郅挥开门。不料郅挥说:“夜里看不清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光武帝看了奏章,觉得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于是,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掌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修身的名言,比如孔子的“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中“知耻近乎勇”等,请你把这三则名言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背通。

2.忠于正道,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完善,曾子也说要每日“三省吾身”。请你在班里发起一个“日三省吾身”的活动把自己每天对自己的反省及感悟记在日记本上,并在活动一个月后开一个班级交流会。

笃行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笃行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笃行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行正道,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蛮貊(mò):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四、延伸阅读:颜真卿宁死不屈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了,但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已经形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问宰相卢杞怎样处理,卢杞说,最好先派人去动降。那么派谁去呢?卢杞说,颜真卿最合适,他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其实,这是卢杞的奸计,他早就妒忌颜真卿的才能,想要借叛军之手杀掉颜真卿。虽然颜真卿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德宗皇帝只好同意派他去。

颜真卿带着圣旨,赶到准西叛军所在之地。刚一开口,李希烈的部将就把刀架在颜真卿的脖子上。颜真卿大义凛然,面不改色。李希烈斥退了手下,大摆筵席,想借机策反颜真卿。这时,有人上前劝道:“李元帅当了皇帝,宰相就请颜太师来当。”颜真卿高声喝骂:“我已是快要死的人了,会受你们的诱惑和威胁吗!”李希烈无计可施,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

后来,李希烈派人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上油,高喊再不投降就要烧死他。颜真卿一听,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要朝火堆里跳,火苗烧着了他的眉毛、胡须,但叛军这时还不想让他死,就拉住了他。

李希烈见颜真卿忠贞不屈,反而成为阻碍,就下令死他。这位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文武双全的四朝名臣,最后死于叛军手中,终年七十六岁。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名句,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一一《淮南子·诠言训》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言志》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守的“进退”原则,他们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坚守正道。请查阅资料,看看哪些古人坚守了这一原则,并组织一场“坚守正道”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班会上分享彼此的感悟。

忠言直谏

教学目标:1、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言直谏”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言直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不是不论是非黑白全部听命于君王,也不是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顾全大局、秉承正道的忠言直谏。忠言直谏是一种不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始终把国家发展放在首位的忠诚之举,也是古代知识分子落实忠道的一条常见途径。

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落实忠道。如果领导、长辈有错,下属和晚辈一定要勇于诤谏,不可因个人利益而三缄其口。马融说,“违而不谏,则非忠臣”,范仲淹说,“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是否敢于忠言直谏,落实忠道,实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格和品德的考验。

二、新课教学:

1、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奏上时务书》

翻译:直言动谏的人,自古以来都明作“忠”;花言巧语的人,自古以来都作“佞”。

2、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汉)马融《忠经忠谏章》

翻译:在尚未出现苗头时劝谏,是最上等的;在已出现苗头时劝谏,这是次等的;在发生了行为之后才劝谏,这是下等的。君主行事有过错不动速,就不是忠臣。

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论语·微子》

翻译: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正直地对待他人,到哪里去而不被多次罢免呢?不正直地对待他人,何必一定要离开家乡?

三、思考讨论:

1、“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被罢免官职后,说正直地对待他人,到哪里去都有可能会被罢免。可见一个落实忠道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过于忠直而与外界环境发生矛盾,如何既坚守屈原般“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品性又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呢?请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2、“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落实忠道,然需要正直的品格,但在进谏时是否只能忠言直谏呢?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的进谏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忠道。

四、延伸阅读:韩愈谏迎佛骨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风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人为表明虔诚供佛而倾家荡产,有人用燃烧的香烫头顶灼路膊。

韩愈一向不信佛,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他说:“我知道陸下对佛并不迷信,无非是祈佑福祥而已。可是百姓们却很容易迷信,以致发生灼头顶烧手指,挥霍钱财,把全部产业统统捐献。如果不加以禁止,更把佛骨送到寺院供奉,今后一定会发展到断臂割肉的慘状。这种有伤风化、败坏习俗的做法会传笑四方,决不是一件小事啊!何况已经枯朽的佛骨是不吉祥的秽物,怎么能将它供奉起来呢!我乞求把佛骨丢进江河或烧掉,以防止人们受到迷惑。”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说:“韩愈的话触犯皇上,确实罪有应得。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恳,不怕被斥责,怎么会做出此事?我们乞求陛下稍加宽恕,原谅他不当的言论。”宪宗却仍愤怒。一时间人人都感到惊恐,也叹惋韩愈的遭遇,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宗这才宽故了韩愈,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五、积累感悟:

1.古代臣子中有不少忠直之土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谏,即使因此而遭受个人不幸也毫不后悔,比如比干因忠言直谏而被挖心,屈原因忠言直谏而被放逐,司马迁因忠言直谏而遭宫刑等,请查阅与这三则故事有关的材料,并把它们用自己的话概述在积累本上。

2.请给你身边的师长写一封“进谏书”,在书中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并阐述你写这封“进谏书”的理由。注意语言得体,方法得当。

君子慎独

教学目标: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有他人监督的情況下,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道德原则,这就是“慎独

“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汉代杨震面对企图贿赂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杨震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忠实于自己内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让杨震万古流芳。

二、新课教学: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注释:①恶:第一个“恶”(wu)字是动词,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臭”,表示不好的味道。②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二个“好”(hao),美好。③谦(qie)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

语译:所谓心意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美好的事物,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

2、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刘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的地方也会道候,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蔽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东西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非常谨慎。

3、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所以過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宋)朱《中庸章句》

语译:慎独中的“独”,是指他人不知道面唯独自已知道的时候。……这是将人的欲望止在前生之初,使它不在隐、细微之中渐渐滋长,以至于远离正道。

三、思考讨论:

1.“慎独”不仅称得上是传统美德中的精髓,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慎独”精神。

2.朱熹说:“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在今天多元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慎独”。

四、延伸阅读:叶存仁赋诗拒礼

清乾隆年间,时任河南巡抚的叶存仁为人清廉正直。

他在离任的时候,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的时候,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将礼物全部送还。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自己知道,这是君子慎独的体现,也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先贤留下了不少关于“慎独”的训诚,例如《童蒙训》里韩琦不选拔偷金使臣的故事、《辨忘录》里教育孩子从细节做起养成慎独品质,请查阅相关资料,编一期关于“慎独”故事和家训名言的小报。

2.每个小组分别排演一个古今著名的诚信故事,比如杨震因“四知”拒绝王密的馈赠、许衡拒食无主之梨等,在班级举办一次“继承诚信传统,感悟千古美德”的专题演出。

诚中形外

教学目标:1、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中形外”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诚中形外”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古人云:“人无信,不可交。”不讲诚信的人,常常以欺诈的手段对待他人,与这样的人交往,必受其害。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内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也要善意地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乐于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守信,主要是受到利益的引诱。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不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做坑蒙拐骗之事。其次,还要注意出言谨慎,努力信守。出言道慎,是指作出承诺时要考虑可行性,说老实话、真话,不说谎话、大话和空话,谨慎承诺方可元现。努力信守,就是说一旦承诺就要不惜代价去维护承诺,实现承诺。

二、新课教学:

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清〕李毓秀《弟子规》

语译: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确切,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礼记·中庸》

注释:①慥慥(zao):勤勉不怠慢的样子。

语译:平常依德而行,平常说话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改正,有长处不敢过分显露。说话时要考虑是否能做得到,做事时要考虑是否言行一致,君子怎么能不勤奋自勉呢!

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乾卦文言》

语译:君子提高道德,建立功业。忠于职守,取信于民,这是为了增进道德;言论树立真实的原则,这是为了建立功业。

三、思考讨论:

1.近来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些不实新闻,有的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恐慌,请结合《(弟子规》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名言,谈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2.《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为我们提出“不美”的真言警训?有没有并不真实可信的“美言”?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一代,所以又称他“延陵季子”。有一次,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间普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露出十分想得到宝剑的表情。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当时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心里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他了

季子在晋国的时候总想着回来,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了。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身边的人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啊。”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很想得到宝剑。我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送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他了。虽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如果我不把宝剑送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良心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费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基。”

五、积累感悟:

1.古代还有很多诚实守信的事例,比如查道吃枣留钱、宋濂按时还书等,请查阅这些故事,并和大家交流你的阅读感悟。

2.季札信守自己内心的承诺,将宝剑送给了去世的徐国国君。在生活中,你能做到不欺骗自已的良心,诚实守信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想。

言行一致

教学目标:1、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言行一致”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言行一致”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先把自己要说的做好了,然后再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也有不少人言行不一,还有的人夸夸其谈,光说不做。

我们要内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孟子认为,善良天然地存在于人性之中,返回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上,オ能得到真实的快乐。如果将人性的优良萌芽加以扩充,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徳境界;如果不能加以扩充,反而加以泯灭,就会进入虚妄的状态。所以,教化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人善良的本性:“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减矣。”如果人的言语与行为都建立在善良的本性上,就能做到内外一致、言行一致。

二、新课教学:

1、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治长)

语译:听一个人所说的话,还要看他怎么做。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释:①耻:以…为耻。

语译: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耻。”

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语译:嘴上能够说出来,就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宝”。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器”。善于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的,这是“国妖”。治国者应当敬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妖”。

三、思考讨论:

1.阅读第三则选文,说说荀子是如何看待“言”与“行”的辩证关系的。

2.古人有“言行相符,始终如一”的说法,古人也曾说过“内诚于心外信于行”,请谈谈“言行”与“心”的关系。

四、延伸阅读: 言行不一的樵夫

在《伊索寓言》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狐狸为躲避猎人的追赶而逃窜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它躲藏起来,于是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会儿,猎人追赶过来,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樵夫一边嘴里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暗示狐狸躱藏的地方。猎人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于是便离开了。狐狸见猎人走远了,便从小屋出来,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

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它一命,它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理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与你的言语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感谢你了。”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以下西方诚信名言。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一一莎士比亚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2.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流传了许多倡导言行一致的故事,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将其视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谈谈你的理解。

第十课 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1、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克己复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克己复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指努力约来自己,克制自己的贪心,抑制自己的杂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以达到“仁”的境界。“克己”是一种品德。忍让、谦让由克己而生;恒心、教力由克己而成。能克己者,其人品自高。可见,“克己”是实现礼、达到仁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克己是指自省、自责、自戒、自制,同时又不失自主、自立、自信,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规范,同时体认道德规范和文明规范的内在精种,傲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是一种积极的礼仪践行态度。

二、新课学习:

结合教材,学习古代经典著作中对“克己复礼”问题的阐述的名人名言名句。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注释:①为:治理。②让:谦让,谦逊。③哂(shěn):讥笑。

语译:(孔子与弟子们谈论理想时说,)治理国家应当讲求礼,他(子路)说话不谦逊,因此笑他。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注释:①为:治理。

语译: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如何实行礼呢?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负:背负。②:恐俱,害怕。

翻译:礼的是有来有往。我前去施加思惠而对方不报答,就不合乎礼;别人来加思惠而我不振答,也不合乎礼。人们讲求礼社会就安定,不讲求礼社会就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习的。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尊敬他人。即使是一个肩挑背负、沿街叫卖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裕显贵又知道尊崇礼,就不骄奢淫逸;贫穷卑微而知道尊崇礼,就不会意志动摇。

三、思考讨论:

1.“克己”是修身的重要方式,它强调“由己”,也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标准。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克己”的重要性。

2.“克己”的“己”应该指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请结合你的社会身份,谈谈生活中你应该在哪些方面践行“克己"”之道。

四、延伸阅读: 一文钱丢官

清初名臣汤斌,一生清廉刚正、直谏敢言,是著名的清官。清朝人沈起风在《谐铎》中记载了一件有关于汤斌的轶事:

有一次,汤斌出门散步,路过延寿寺街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路边书推上有个人在买书,数铜钱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枚在地上,但是他自己并没发觉。这时候,有个年轻人马上湊到那买书人的身边,悄悄地伸出一只脚把钱踏住。为掩饰自己的企图,那个年轻人就装作要买书的样子。等那买书人走了之后,他立即弯腰捡起了那枚铜钱,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没有人看到自己,心里非常得意。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的一举一动刚好被旁边坐着的一位老人看到了。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位老人站起来,叫住了他。老人对他拱了拱手,说:“请问您贵姓?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这个年轻人感到莫名其妙,但看他是个老人,就如实相告了。老人听了他的回答,冷冷地笑了两声,转身就走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在他父亲的帮助下进入国子监读书。他成绩不错,被选去当抄录员。后来,经过几次考试,他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江苏省常熟县尉,负责当地治安。听到这个消息,年轻人非常高兴。于是,他收拾行李,向父母告别之后,就启程去往江宁了。按照当时的惯例,地方新任官员上任时,必须拜见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但是,无巧不成书,当时的江苏巡抚恰恰是汤斌。这个年轻人当然不知道汤斌就是当年询问他姓名的那个老人。他多次前去拜见汤斌,但是最终都没能获得接见。

很快,汤斌就派人告诉这个等待上任的年轻人说:“你不必去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被列在受弹劾的奏章上了。”这个年轻人听到后,如遭当头一棒,顿时愣在了那里。过了一会儿,他反应了过来,就问前来传达命令的人:“我究竟为什么受弹劾?”传令的人告诉他说,汤大人传话:你因为贪污受弹劾。年轻人听了更加感到疑惑了,心想,自己头次做官,还没有到任就被人弹劾贪污,这不是太冤枉了吗?于是,年轻人坚决要求去见巡抚,想当面向他解释。后来,汤斌又给那年轻人传话说:“你还记不记得当年在北京街头书雄上的事?你那时还没有取得功名,看到一个小铜钱就要捞到口袋里。如今侥幸当上县尉,还不拼命搜刮,成为一个戴乌纱帽的盗贼?你还是交出吏部颁发的委任状吧,免得以后百姓告你的状。”年轻人听了,恍然大悟,顿时羞愧得满脸通红,立即辞官而去。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一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2.一文钱丢掉的是一个官位,明白的是克制一己私欲的道理。生活中,有很多细节之处需要我们道承克己之心行之。请你试着发现这些细节,为它们拟几则宣传口号,让“克己复礼”之花开遍校园。

十一 顺时随俗

教学目标:1、理解“顺时随俗”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顺时随俗”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顺时随俗”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顺时随俗”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意是合礼之为应做到入乡随俗,对别人尊重,对当地的风俗尊重。《礼记》中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礼的适宜性原则,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行礼应因时、因地、因对象的变化而灵活处理,保持为礼的适宜性。

礼的具体形式要与社会时代变化相适宜,即“礼,时为大”,践行礼以与时俱进为最高原则,不死守古礼;礼的运用要与环境风俗相适宜,即“礼从宜使从俗”。比如说中国各个传统节日各有相应的礼仪规范,不应乱做更改,要入乡随俗;礼节的形式各有要求,但根本是为了协调社会关系,践行礼时不忘根本又要灵活处理。总之,行礼适宜,顺时随俗。

二、新课教学:

1、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竟:通“境”。

语译:到一个地方,就要问问那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就要间问那里的风俗;到陌生人家里,就要间问人家的忌讳。

2、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2阴旧,顺人情,故谓之礼。---《礼记丧服四制)

注释:①体:体察,观察。②则:以……为法则。

语译:礼的基本原则,就是观察天地,效法四季变化,道循阴阳之道,顺从人之常情,这就叫作礼。

3、礼从宜,使从俗。---《礼记曲礼上

语译:礼以适宜为要,行为要遵从风俗。

三、思考讨论:

1.行礼要“从俗”,也要“顺人情”,请以生活中的事情为例,谈谈你对“从俗”“顺人情”的理解。

2.场合变了,礼仪的要求就变了;时代变了,礼仪的要求也要调整了。请以古今某一礼仪具体要求的变化为例,分析守礼适宜的重要性。

四、延伸阅读:千里送鹅毛

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吗?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的回纥是大唐的藩国。当时,回纥的首领为了向唐王朝表示友好,就派本国的使者缅伯高亲自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拜见唐太宗。那时,从西北出发到长安,绵延万里,交通又十分不便,因此,为了更快地到达长安,缅伯高一行人日夜兼程,丝毫不敢懈息。在当时进贡的所有礼物中,有一只珍贵的白天鹅。为了方便运输,缅伯高便将天鹅放进笼子里。但是,一路上风餐露宿,不仅人满身尘土,就连原本十分干浄的天鹅也变得灰头土脸。

当他们到达沔(mian)阳河时,缅伯高决定给天鹅洗个澡,于是就把它从笼子里放了出来。可是,天鹅喝饱了水以后,忽然挣脱了缅伯高的怀抱,展翅飞走了。当缅伯高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的手中只剩下天鹅留下来的几根羽毛。失去这么贵重的贡品,缅伯高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又是懊恼,又是倇惜。但是,总不能因此而折回吧,于是,在随从们的建议下,一行人继续向长安进发了。

经历了无数个昼夜,缅伯高等人终于到达了长安。在朝堂上,他战战兢克地带着礼物拜见了唐太宗。缅伯高用绸缎包裏了一个精致的小包,里面放上那几根鹅毛,并附上了一首小诗。唐太宗接到礼物并命人打开后,看到了那首诗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看到太宗皇帝一脸的迷惑,马上奏明了事情的原委。太宗一听,不仅没有怪罪这位远道而来的使者,反而十分感动,当即重重地奖赏了缅伯高等人,同时嘴里不断地重复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好!好!”

五、积累感悟:

延伸阅读

1.积累以下选文,读懂其意思。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同!礼,与其也,宁;,与易也,字成。”一《论语八佾》

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术。-----《朱子语类》

2.大条皇帝奖赏伯高

方面是感动于他“千里送鹅毛”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也有对他灵活处理、不失礼仪的智慧的嘉奖。你生活中有这样适宜守礼的小故事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十二 过犹不及

教学目标:1、理解“过犹不及”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过犹不及”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过犹不及”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过犹不及”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一向,强调的是礼的恰到好处,即行礼要遵循适中原则。正所谓“过犹不及”,行礼过度,无论是形式的“奢”,还是内心的“淫”,都会让人产生虚假的感觉,反而“失礼”。

真正的行礼,是恰到好处、遵循适中原则的。正是因为有了恰到好处,礼才能够正人、正身,让人不至于行差路错,才可以调节各种关系,“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礼教的适中性原则很重要,践行礼仪应该道记适中原则,切勿将礼流于烦琐,让“行礼”变成“失礼”。

二、新课教学:

1、礼者,所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越节度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上

注释:①僭(jian):僭越,超越本分。

语译:礼,是用于分辨尊卑、区别等级的,可以使居上位者不欺凌居下位者,居下

位者不悟越居上位者。所以说,礼不能离开一定的节制。

2、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下经》

语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

3、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 -------《礼记·礼器》

注释:①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指礼的领与具体的仅节都非常多。经礼,指礼的大节。曲礼,指礼的细目。三百、三千,极官其多。②其致一也:所有的礼实行起来都必须致以诚心。一,指诚心。

语译:礼有大有小,有显著的,有细微的。大的不可减损,小的不可增加,显著的不可,细微的不可放大。所以礼的领与具体的仪节都非常多,但它们实行起来必须致以减心则是一样的。

三、思考讨论:

1.践行礼仪要适中、适度,过犹不及,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行礼适度的体会。

2.君子守礼,不必多言。“四体不言而喻”,说的是,一定的礼仪规范旦修得,就会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你的言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四体”会体现你哪些“不言而喻”的守礼精神。

四、延伸阅读: 孟子“去妻”

有一天,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家,伸开两条腿自在地坐着。孟子进入房间的时候看到了,很生气。于是,他就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懂礼节,请让我休了她吧。”孟母听了,问道:“为什么?”孟子回答说:“她一个妇人,居然伸开两条腿坐。”孟母就问他说:“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不懂得礼节了,并不是你的妻子不知礼仪。如果你快要进大门了,就必须提前问问谁在屋里;如果上了台阶还没有进入屋子,也必须提高自己的声音使人知道;快要进入屋子里了,要往下看。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有所防备。现在你不声不响进入你妻子休息的地方,看到了她伸腿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有礼貌,并不是她不懂礼。”

孟子听了母亲的训诚,很是自责,于是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尝试自己翻译成白话文。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一一《孟子尽心上》

2.孟子自己未能尽礼却批评妻子不懂礼,经母亲教导产生自责之心。可见,礼仪的施行应坚持双向对等的原则。在平等进步的现代社会,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会,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现象,以期及时发现、积极改变。

十三 以义制欲

教学目标:1、理解“以义制欲”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以义制欲”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以义制欲”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以义制欲”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惠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许多人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人欲”是人的所有欲望,“天理”是与人的欲望完全对立的,这其实是误解。我们来看朱惠自己的解释:“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按他本人的解释,正常的生活需要,都是符合“天理”的,但山珍海味、妻妾成群,贪求享受、骄奢淫逸,就是“人欲”。所以,朱惠所讲的“人欲”,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恶欲”“贪欲”。“存天理”是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灭人欲”是要去除人过度的私欲、杂念以及恶念,去除对物质的过分贪求。

如何克制人的欲望?用“义”来克制恶欲,使之限制在合理限度内,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新课教学:

1、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礼记·乐记》

语译:君子以(从音乐中)感悟了道而快乐,平凡人以(从音乐中)获得了感官满足而快乐。用道来节制欲望,就可以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就会困感而失去快乐。

2、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语译:孟子说:“恰养心性没有什么比滅少欲望更好的了。如果一个人清心寡欲,即使他善良的本性有所丧失,失去的也是很少的;如果一个人欲整难填,即使他善良的本性有所保留,留存的也是很少的。”

3、朱子曰:“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

-----《朱子语类》

语译:朱子说:“人所具有的天理与人欲,这一方进那一方就退,那一方进这一方就退,没有立定不进也不退的道理。

三、思考讨论:

1、朱熹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朱子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如何理解这两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2.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将如何处理“义”与“欲”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认识。

四、延伸阅读: 鲁仲连辞封

有一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安釐(xi)王派将军晋鄙带领部队去救赵国。当时秦国称霸诸侯,军事实力强大,魏国也十分畏惧。于是,当晋鄙的军队到达汤阴的时候,就不再前进了。魏王为了保全自己,让将军辛垣衍从小路进入了邯郸。辛垣衍到了邯郸之后,拜访了赵国的平原君,对平原君说了自己的办法:让赵国满足秦国的欲望,奉秦王为尊,秦王一高兴,必定很快撤兵。平原君听了,并没有立刻答应。

鲁仲连听说了这件事,找到平原君,表示想要亲自见辛垣行。很快,鲁仲连就见到了辛垣行,最终用自己的智慧说服了他,使辛垣衍心服口服,不再提及自己前番的主意。不久,魏国公子无忌为了救赵国,抢夺晋鄙的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军撤退了赵国的危险最终得以解除。

平原君想感谢鲁仲连为赵国解围,却遭到了鲁仲连的多次拒绝。于是,平原君就邀请鲁仲连参加宴会。在宴席上,正当大家喝酒喝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平原君站起来为鲁仲连劝酒,并想要献上千金来答谢他。鲁仲连笑着说:“那些名闻天下的高士之所以为世人看重,正是因为他们替人排难解纷而不要什么报酬。若是要了报酬,那就商人的行径。这样的事,我鲁仲连是万万不肯干的。”最后,鲁仲连向平原君告辞而去再也没有出现过。

五、积累与感悟

1.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平凡人的“义举”让整个社会笼罩在文明和温馨之中,请积累两则当代“义举”故事,如勇救落水儿童的“热心奶奶”孙志秀、援藏支教7年的80后教师付成龙、“救火英雄”王峰等,并写一段读后感。

2.目前“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的生活模式,已导致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结合本课所学的“以义制欲”,讨论如何应对这种生活模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

十四 由义取利

教学目标:1、理解“由义取利”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由义取利”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由义取利”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由义取利”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君子在面对利益时,如何去获取?这就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所面对的利益应当取还是不应当取?如果利益已有了明确而正当的所有者,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应当去夺取。如果获取利益时必然会导致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损失,则是不义之利。

二、获取利益的手段是否正当?获取方式合“道”的,就是正当的利益;如果运用欺许、威胁等非法的方式取得利益,那么就是不义之财。

当然,如果用正义的方式取得了利益,却不能以特合“义”的方式去分配和享用,也违背了“义”的原则。应该根据个人实际付出的程度分配利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二、新课教学: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介:通“芥”,小草。

语译:如果不符合正义,如果不符合正道,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不随便

从别人那里取得。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语译:孔子说:“如果富贵可以(在合乎义理的情况下)求得,即使是执守卫的小

官吏,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就安守于我所喜好的(义理)。”

3孟子曰:“非其道,则一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孟子·腾文公下》

语译:子说:“不合乎正道,就不能接受他人的给予,哪怕只是一筐饭。

三、思考讨论: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由义取利”?在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和继承传统的“由义取利”观?谈一谈你的看法。

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举办豪华宴席显示身份高贵,用名牌物品炫耀富有,穿奇装异服以满足虚荣心……用“义”的观念衡量下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在班里开展一次讨论会,说说你的认识。

四、延伸阅读:叶澄衷抬金

叶澄衷是清末有名的“五金大王”。然而,熟知他身世的人都知道,叶澄衷早年却是一名穷汉,仅靠在黄浦江上摇木船、卖食品和日用杂货为生。

一天中午,一个洋人着急过江,因找不到渡船,就喊叶澄衷,想要搭乘他的船。叶澄衷答应了他的请求。小船刚一靠岸,洋人便踏上岸,匆忙离去。这时,叶澄衷忽然发现舢板上有一个公文包,心想,一定是刚才那个坐船的洋人忘记带走了。他打开看,包内不仅有很多钞票,还有支票本等贵重的东西。叶澄衷是穷苦人家出身,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和贵重物品。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叶澄衷并没有像见钱眼开的人那样把包里的东西纳为己有,而是想着丢了包的洋人一定会着急万分,于是就在原处等候失主。

叶澄衷等了很久,直到傍晚,才见那位洋人满脸沮丧地来到这里。也许,那洋人已经放弃了找到公文包的念头。但是,令他出乎意料的是,渡他过江的中国船工竟在船上抱着皮包等他!

洋人喜出望外,连忙跑上前去,打开自己的包,见包里的东西一件不少,不禁心中感动。但洋人仍然非常疑惑,他看叶澄衷穿着如此破旧,却没有拿走包里的一分一毫,便问叶澄衷:“摇船的,你不知道包里有钱和很多值钱的东西吗?”叶澄衷说:“知道的,我打开来看过。”洋人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不拿了包溜走?还等在这里?叶澄衷认真地回答说:“这不是我的东西,怎么好拿?是客人留下的东西就应当还给客人。”洋人听后,便塞给叶澄衷一沓钞票表示谢意。但是,叶澄衷却拒绝了,说着开船就准备走

洋人又立即跳上小船,让叶澄衷送他到外滩。船刚刚靠岸,洋人就把叶澄衷拉上岸,想让他和自己合伙做生意。原来,这洋人是一家五金公司的老板,见叶澄衷为人厚道,谨守诚信,便决定与叶澄衷合作。这一次,叶澄衷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叶澄衷成了洋人信任的合作伙伴,自己的生意也日渐兴隆。在日后的经营中,他一如既往地乗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最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五金大王”。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两则名言,并说说句子的含义。

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一一《礼记·曲礼上》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一(宋)苏轼《前赤壁赋》

2.结合叶澄衷拾金的故事,谈谈你对“由义取利”的人生道理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将如何做到“由义取利”,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十五 见利思义

教学目标:1、理解“见利思义”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见利思义”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见利思义”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见利思义”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需要利,既需要物质之利,也需要精神之利。人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除了以法律和政策来协调外,还要用道德规范即“义”来调理。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纯粹把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就会陷入功利的冲突和争斗中,结果是两败俱伤,利益却会离人而去。老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非以其无私那?故能成其私。”所以,提倡“见利思义”就是要人们成除功利性的目的,追求大义,这既是古已有之的原则,也是值得现代人去遵守和践行的道德规范。

二、新课教学: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语译:富有与高贵,这是人们所想要的,如果不通过正道来取得,就不接受;贫困与低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通过正道去抛掉它,就不摆脱。

2、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禄:当作体禄给……。②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语译:如果不是通过正义,不是通过正道,即使以天下财物作为体禄,也不加以关注;千万匹骏马放在前面,也不看一眼。

3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条思敬,丧思,其可已矣。”---《论语子张》

翻译:子张说:“士遇到意难甘于就出生命,看到可以取得的事物就考虑是否应得,祭祀时记得态度恭敬,居丧时记得心怀哀思,做到这些就可以了。”

三、思考讨论:

1.《论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孔孟对于富贵的认识有什么共同之处?谈谈你的理解,并和大家交流。

2.请思考,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财富观?我们获得财富、保护财富,仅仅靠法律规范,这样够吗?

四、延伸阅读: 徽商见利思义

徽商,是中国的一大商业流派,成长于宋代,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商业活动也遍及全国。徽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上颇具声誉和地位,他们聚族发展,不断建立会馆、书院,培养士子,可以说徽商“亦商亦儒”。

人们对徽商舒遵刚的评价是“精権算,善权衡”。舒遵刚并不仅仅经商牟利,他还经常抽出时间读书,最喜欢读“四书五经”。书中的义理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使他不知不觉地将其融入经商之道中。

在他看来,挣钱要有一定的方式,商人要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钱财就好像泉水,源头有了,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财富,如果以狡诈的手段谋取钱财,就是自己断绝财源。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舒遵刚却遵循此道,因此生意越做越大。

有个叫吴鹏翔的徽商,生活于清朝时期。吴鹏翔也十分遵守经商之德,他从不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有一次,吴鹏翔与人签约购进八百斛胡椒,但是后来发现这批胡椒有毒。卖主得知这一信息后,担心惹麻烦,于是找到吴鹏翔要求收回胡椒,但吴鹏翔没有答应。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原价购买这批胡椒,但随后将其全部销毁。吴鹏翔认为,如果不销毁,这些毒胡椒很可能会被卖到其他地方,危害别人。

我们总是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但是,有德有义的商人并不少。另一位徽州商人胡荣命也令人佩服。他的金字招牌屹立五十年不倒,许多人为了得到他的金字招牌,不惜出重金购买,但是胡荣命最终都拒绝了。他认为,如果

人诚信经营,客自然很多,哪里用得着花重金买自己的店名?如果卖给一些唯利是图的经营者,势必会损害自己的名誉。因此,凡是这样的人,他都严词拒绝。

五、积累与感悟

1.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许多坚守“义”字为先的例子,比如信义兄弟孙东林替兄送薪、湖北万家三代义渡等,了解这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2.结合吴鹏翔因“义”购买有毒胡椒并销毁的故事,谈谈你对徽商“见利思义”成功经营的理解。

十六 清正廉明

教学目标:1、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清正廉明”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清正廉明”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廉”之一字,古来着墨极多。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正皇帝,都铁腕反腐,甚至不惜为此背负残暴的写名。虽然我们难以评说这些帝王的功过,可是,失康而亡的貪官污吏,无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们所追求的,无非“安乐”二字。那么,貪腐和廉洁,哪一个能通向安乐呢?食腐之人,往往误以为拥有的钱财和物质越多越好,因而貪得无厌、穷极欲,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安乐最大化。其实不然。首先,贪腐的钱财多得之于小人。而对于小人来说,只有永运的利益,这样的人随时都可能成为危险的导火索,这种东窗事发的顾虑,长鲠(geng)于心,让人惶惶不可终日:而一旦身陷囹圄( ling yu),祸及性命,身败名裂,眷属蒙羞,哪有安乐可事?再则,过多的物质事受,犹如放了太多糖的蛋糕,败味害身,多食无益。廉洁之人,正气清明,坦荡从容,进可事业有成,退可恬然自安,终身为人敬重,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课教学:

1、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注释:①表:表率。②贼:祸害。

语译:廉洁者,是人民的表率;贪婪者,是人民的祸害。

2、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矣。 ----《吕氏春秋·忠廉》

注释:①易:改变。

语译:面着巨大利益不动心,仍然按道义来做事,就可以称作廉洁了。

3、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汉)刘向《说苑·谈丛》

语译:正义的人不会欺骗自己的良心,廉洁的人不会无原则地拿别人的财物。

三、思考讨论

1.认真阅读本课选文,你认为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在成长中保持廉洁,防止贪腐?

2.请搜集古今贪腐案例,述廉以全身、贪以亡命的道理。

四、延伸阅读: 于谦两袖清风

有这样一首诗:“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于谦。他为人坦诚刚直,为官清正廉洁。在地方担任巡抚时,他兢兢业业,为百姓造福,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的拥戴。

据说,有一次,于谦要上京赴任,有一个幕僚趁机向他进言,动他向上级领导行贿送礼,以求官运亨通。即使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贝、金银满箱的礼物,带些绢帕、麻菇、线香等地方特产,也勉强可以应景。于谦听了,哈哈大笑,举起两只袖子,说道:“我什么东西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说罢,口占一绝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于谦就这样带着他一身的清廉,轻装简行,进京上任去了。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读懂意思。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礼记·乐记》

2.如何理解“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这句话。

十六 清正廉明

教学目标:1、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清正廉明”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清正廉明”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清正廉明”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课教学:

四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第一课 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 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 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 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 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六课 生查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七课 望江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八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九课 诉衷情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课 扬州慢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一课 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二课 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三课 蔡文姬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 陶渊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五课 李白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六课 杜甫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3、讲帝舜。

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 后世尊为“ 帝”,列入“ 五帝”。《 史记》中说他 姚,名 重华,生于 姚墟(今属 山东 菏泽);建都于 先秦的 蒲阪(今山西 永济)。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 禅让”而号令天下。其尊号有: 帝舜、大舜、虞帝舜、 舜帝。是 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 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 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 握登在 姚墟生下了 舜。尧把他的两个女儿 女英和 娥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

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 贤哉回也 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

(三)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 思考:你会怎样做?

4 三字经 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三字经。

2、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检查识字情况。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讲讲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

2、指名说意思。

(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

 1、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2、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D指名读。

3、教师:谁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明道喻理 环境的影响 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影响

(六)、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一读。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意思。

2、正确熟练背诵句子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句子,领悟句子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练习朗读句子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

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 蔡邕顿悟书飞白

蔡邕如何成功的?

三、拓展延伸: 读知行合一

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6三字经 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四季的变化

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

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借助拼音读课文。

1 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 边读边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 小组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古语今说。

)、明道喻理。

1 自由读。

2 美丽的桃花 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 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说一说春天开的花

                 

文化传承 节气节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 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重点难点:

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8 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初读:志当存高远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讨论意思

二、了解句子出处

三、古语今说 理解意思

明道喻理 长风破浪 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 画一画

9 为学莫重于尊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二、重点难点:

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三、课前准备:

自己是怎样尊师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是怎样尊师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为学莫重于尊师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程门立雪 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知行合一

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的

10师者,人之模范也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师为榜样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见到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师者,人之模范也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理解道理

四)、知行合一

读后填写我知道

11三字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牛角挂书

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长歌行

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不懂装懂 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他该怎么做?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临渴掘井 理解鲁国国君无人帮助的原因。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如何安排时间?

14 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何妨一下楼的由来 理解时间的宝贵。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关于时间的警句,达到背诵。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学习新课

1、范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自强的孙膑 理解是怎样自强不息的。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面对困难该怎样做?

文化传承

春雨惊春清谷天

二十四节气歌 第一句

第三单元孝慈齐家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1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赵狗孝亲 理解赵狗是怎样孝亲的。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要求,画一画你的全家福

17三字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读 黄香扇枕温席”想一想黄香为什么能得到乡亲们的称赞?

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自己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18 礼之用,和为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礼之用,和为贵。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以和为贵 谈一谈你对和的理解。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要求,判断对错。

19朱子家训 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两句话出处,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两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明道喻理

房梁挂钱 理解苏轼是怎样勤俭节约的。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细水长流的道理。

读背节俭歌

20 论语 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明道喻理

孟母三迁 理解孟母为什么搬家?

四)、知行合一

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的邻居是怎样的人。

文化传承

夏满芒夏暑相连

二十四节气歌 第二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42b71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e.html

《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