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纲要详细解读(全册)

发布时间:2018-06-26 15:37: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纲要解读

必修1《经济生活》 (共25个考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 1、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B

1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是指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①价值尺度:货币像尺子一样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标价、价格多少钱、价格标签);

②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互不相欠(支付了、购买了、付款多少钱);

③支付手段:先取货后付钱、先付钱后取货(支付债务、地租、税款、利息、工资);

④贮藏手段:贮藏财富(“保存”、“退出流通领域”)

⑤世界货币外汇、美元、“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等

【考点】 2、知道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 A

1、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①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②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③优点: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了解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

①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②类型: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③特点:凡在银行开立支票存款帐户的,银行给予空白支票簿,存户可在其存款金额内签发支票。银行按照票面上签注的金额付款给持票人。

【考点】 3、了解汇率变动的表现及影响 A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则有利于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有利于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

4、“升进”原则:本国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例如,人民币升值,则有利于我国进口。

【考点】 4、知道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A

(价格变动的原因某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的原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成本)是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决定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物以稀为贵);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直接因素)

3、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等。(间接因素)

【考点】 56、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 B】;说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C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 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买落不买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较大。(盐、金银首饰)

③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举例)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考点】 78、知道几种消费心理【A】;比较不同消费行为的差异【B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跟风、顺大流、追求时尚和潮流——辩证看待)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辩证看待)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炫耀、显摆、与自身经济实力不符——不值得提倡)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追求实际,讲究实惠——大力提倡)

【考点】 9、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C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学会合理消费,坚持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坚持不奢侈、不浪费,文明节俭。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 1、了解储蓄存款,购买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知识【A

1、储蓄存款:含义:略。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目的:略。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种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2、商业银行:含义:略。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作用:略。

3、股票:含义:略。股东权利: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分享红利。股票基本特征: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股票投资收入:股息或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股票投资基本特征:高风险、高收益。

4、债券:含义:略。组成:期限、面值、利率、偿还方式。种类:国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5、商业保险:含义:略。种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6、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储蓄存款安全便捷、收益较小。股票高风险、高收益。证券是稳健的投资。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投资。

【考点】 2、阐述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B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的企业成败。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考点】 3、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C

1、权利(8个):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维权: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考点】 45、了解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A】;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C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和自主选择职业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的职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就业形式多样化,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就业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B

1、表现: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举措: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重要举措: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③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

④根本措施: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

【考点】 2、通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项目,说明国家财政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作用 C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差距、教育、社保、医疗等)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中西部、农业)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通缩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胀紧缩性财政政策)

【考点】 3、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A

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占比达80%以上)

【考点】 4、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纳税人意识 B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 1、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B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 2、解释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B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社会征信体系;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考点】 3、通过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典型实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C

1、宏观调控的原因:①市场调节局限性;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考点】 4、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B

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考点】 5、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

目前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考点】 6、知道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形式 A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考点】 7、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B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纲要解读

必修二《政治生活》部分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 1、知道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有关规定 A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重要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监督权(主体是公民,对象是国家机关其及工作人员)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考点】 2了解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 A

1、了解四种选举方式各自的优点和局限

选举方式

优点

局限性

直接选举

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浪费人力、财力

间接选举

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利于节省

不能将每一个选民的意愿都表达出来

差额选举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在竞选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有效的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等额选举

确定后选人时可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认为当选者已事先内定

2、选举方式:①从选举人角度,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②从被选举人角度,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3、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是什么):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其中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都实行差额选举。

4、制约选择选举方式的因素:①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考点】 3、说明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C

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重要性(为什么):①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行使好民主选举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怎么样):①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②公民应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③公民应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出于公心,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考点】 4、了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 A

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信访举报制度(方式:写信、打电话、当面指出等);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活动等。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含义

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反映意见,提出批评和建议

将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方式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通过人大代表的议案和质询等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

特点

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充当联系人民群众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纽带”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作用

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使公民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

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考点】5、理解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B

1、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②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民主监督的要求:①从公民态度上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②从公民的行为方式上说,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考点】6、知道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 A

1、间接参与决策形式民主选举人大代表进行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 定决策,是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

2、直接参与决策形式: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④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考点】7、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B

1、村(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 ①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 ②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 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监督村委会的工作。

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青年学生要着眼于未来发展,采用不同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提高实际本领。

【考点】8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C

1、有利于公民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2、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社区。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 1、理解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 B

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职能;(4)加强社会建设职能;(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2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考点】 2、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C

1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政府: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威信;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社会: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考点】 3、选择政务公开、质询等措施,阐明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B

1行政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2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1)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2)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3、政务公开的意义:(1)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2)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考点】 4、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能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C

1、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造福于民;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

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

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

行,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1、知道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A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考点】2、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权利及职责【A

1、产生: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直接选举)。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2、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人大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3、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④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考点】4、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B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考点】5、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B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考点】6、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2、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7、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A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考点】8、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C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 12、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 A】;了解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A

1、构成:主要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义务。

【考点】 3、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C

1、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考点】 4、理解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B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

【考点】 5、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C

1、维护我国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考点】 6、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考点】 7、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 A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 科技竞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考点】 8、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②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纲要解读

必修 3《文化生活》部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考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考点】 2、理解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B

1、影响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影响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影响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考点】3、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C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考点】4、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及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C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1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作用【B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考点】2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B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3、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C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47、理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B】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B

文化创新途径:(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基本途径之二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5)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考点】5、知道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A

1、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同时,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考点】6、说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C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考点】8、了解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A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主要方式: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还有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点】 9、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B

1、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1、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C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考点】2、知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A

1、源远流长:主要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有。 

2、博大精深:表现:1独特性(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考点】3、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A

1、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例如,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等。

【考点】4、说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C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1、正确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B

1共同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应当加以科学对待。2含义不同: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势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3态度不同: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考点】2、理解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B

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考点】3、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考点】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B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纲要解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部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考点】1、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客观实在性,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还具有可知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2、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B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考点】3、知道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点】4、理解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B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考点】5、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考点】6、说明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追求真理与时俱进【C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和特征:(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都是具体的: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考点】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 

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 

1原理:整体与部分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1)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2)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整体与部分的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3、学会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C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考点】4、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

1、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心得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考点】5、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C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立统一。

2、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和统一属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②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点】6、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B

1矛盾即对立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考点】7、说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C

1、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考点】8、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B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考点】9、阐释创新的重要哲学意义【B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考点】1、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2、了解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A

1、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基本属性、发展规律作出的判断。

2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

【考点】3、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B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考点】4、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归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考点】5、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B

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

2、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要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3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点】6、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B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内容,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学业水平测试中重要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针对非选择题)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发展。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既尊重客观规律性,又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正确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5、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10、矛盾的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影响事物的性质。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是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同时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16、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

17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8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9、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0165 王孟军 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4f3092f242336c1fb95e4d.html

《安徽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纲要详细解读(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