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概论(精)

发布时间:2018-09-17 08:4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德国经济概况(I Die deutsche Wirtschaftslage

I. 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速增长,经济奇迹

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

推行魔力四(六,多)边 形经济目标

das magische Viereck

患了“德国病”die Deutsche Krankheit

德国模式 das deutsche Modell

II. 2012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德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008年开始更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BruttoinlandsproduktBIP)只增长了1.3%

2009BIP下降了5.1%

2010年开始走出低谷,BIP增长3.6%

2011年尽管有欧债危机冲击经济继续增长,BIP增长3%

2012年增长速度放缓,具体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

进口增长4.1%

出口增长2.3%

出口净额率1.1%

失业率6.8%

消费价格上涨1.6%

财政结余0.1%,几年来首次消除赤字;

国民收入增加1.9%

基本建设总投资下降-2.1%,特别是设备投资

下降-4.4%

储蓄率10.3%

国债总额估计在80%以上。

III. 从德国看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原因

1.  所有制的变化

大众股票,职工股票,480欧元法;

2. 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共决制, 人事经理, 职工委员会, 私营变成私 , 私有变成股份制, 中心股东;

3. 产品的分配

再分配, 增大职工福利, 引进累进税。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经济发展,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存期。

5

IV. 从德国看资本主义的本质

当前的德国社会有了很大变化,但根本矛盾没有解决。2008827联邦政府决定提高雇员参与份额。但是今天德国提供雇员参利的企业不到总数的9%

提供参资的只占全部企业的2%

允许雇员参与的德国公司只有3750家,雇员约

200万,仅占2600万应纳税雇员的8%

雇员享受税收优惠的参资金额每人每年最高为

400欧元,还低于英、法等国。

6

雇员参资的全部金额为120亿欧元,德国拥有股票的人仅占7%

19912010年德国企业和资产收入增加了86.9%,而雇员收入只增加了48.5%。特别是从20012006年德国的企业和资产收入增长了32.5%,而雇员的收入只增加了2.1%,这就是说,是雇员收入增长的15.5倍;

即使此次“重大”的决定,也只是让享有雇员参与的人从 200万提高到300万,离开所谓的“使所有雇员参与生产资料占有”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7

如今认为德国经济关系是公平的德国人只占15%。人们看到在德国还是企业家垄断生产资料,获取高额利润,绝大部分的雇员收入远较他们为低,自然缺乏生产积极性。

人们对这种状况不断提出尖锐的批评,说这是“不民主”、“不公正”、“不平等”、“不人道”,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他们说:雇员的共决和共产是经济民主不可分割的成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资本理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现实意义。

8

温总理报告中的十大关键词

改革 die Reform

房价 der Wohnungspreis

环保 der Umweltschutz

刺激政策 die Anreizpolitik

反腐 die Korruptionsbekämpfung

民生 die Lebenshaltung der Bevölkerung

海洋权益 Meeresrechte und –interessen

计划生育 die Familienplanung

社会管理 die Gesellschaftsverwaltung

城镇化 die Verstädterung

9

V德国经济患了德国病

高福利费 die sozialen Leistungen

1871-1975 增长近30倍,占BIP30%左右;

高国债 die Staatsverschuldung

20102011年德国的债务分别上升到83.2%81.7%2012年估计仍在80%以上

高人工成本 die Arbeitskosten

2009年每小时34.11欧元,保加利亚2.44欧元;

高失业率 die Arbeitslosigkeit

2005457,2010320 , 2012年约285万;

高税收 die Steuern 52-45%

10

低投资die Investition

1996年国、内外投资分别为170亿和2亿马克;

低增长das Wachstum

90年代为1.5%,2001 20040.45%,2005年为 0.9%20062007年略有回升,2008又降为1.3%, 2009年出现5.1%的负增长;

结构问题严重 die Struktur

行业结构

地区机构

这就是说,“德国病”的症状是521结构。

11

VI.整治东部经济的高额投入

向东部每年的转移支付( die Transferzahlung 总额平均约为1600亿马克,占BIP4-5% ;

团结附加税 der Solidarzuschlag

7.5%——5.5%1998),1998年后年收入26192马克以下的人免交,直至2019年。

至今西德人人均支出2万欧元,东德人人均收入7万欧元。

12

VII. 经济发展停滞的主要外部原因

世界贸易增长停滞,“9·11”事件更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经济不振,高额双赤字 das Defizit;美国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德国经济便下降1个百分点;

石油das Erdöl 价格不断上扬。如涨20%BIP下降0.5个百分点;

通信和技术领域泡沫破灭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13

VIII. 默克尔黑红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

核心思想是所谓“整固、改革、投资三和弦”der Dreiklang, Sanieren, Reformieren und Investieren

“整固”就是指整治财政,强调既要增收又要节支,力争将德国的财政赤字控制在《马约》规定的3%范围内,并按《基本法》规定,使当年的投资超过举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节支 
节约行政经费;减少补贴;减少税收优惠;


14

增收

增加税费,2007年开始将增值税 die

Mehrwertsteuer从现在的16%提高到19%

引进“富人税”die Reichensteuer,42%提高到45%

提高养老保险费,19.5%提高到19.9%

投资:

把“投资”升格为三和弦之一。

15

IX. 默克尔黑黄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减税,从2011年起减税240亿欧元;

提高子女津贴,从2010年起每个孩子增加20

欧元;

延长核电站运转期,超出2022,日本福岛核

事故后重又恢复原决定;

其他政策基本上延续了黑红联盟的做法。

16

X. 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的几个大问题

1.是大步der große Schritt改革还是小步改

革。

人们把默克尔的改革称之为绣花式的改革。

17

2.是增加税费还是削减税费

由于所有纳税人都不希望增税,于是在增加间接税

率的同时减少直接税率,在增加商品税时减少劳动

税费便成了一种选择。

因为后者直接涉及纳税人的利益,是明的,增加难

以被接受;而前者只是间接涉及纳税人的利益,是

暗的,增加较易被接受。

这样大联盟政府便在大力增税的同时宣布降低失业

保险费,而增值税当然就成了德国增税的首选税种。

18

3.是重视结构问题还是忽视结构问题 das Strukturproblem

结构性失业扶摇直上;

马克die DM和欧元der Euro的增值;

世界经济竞争加剧,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

新经济出现后,德国反应迟钝;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国家需求上升,抑制了私人的消费需求;

地区结构问题日益严重。

19

4.是强调增长(das Wachstum)还是强调稳定(die Stabilität

经济增长半个百分点,就会多带来25亿欧元的税收收入和23亿欧元的社会福利保险费的收入。

节流是重要的,但是是有限的,而开源才是根本的,是无限的。

20

5. 是突出效益还是突出公正

今天德国的基尼系数为0.30,大大低于0.40的警戒线,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从效益来看,应该说德国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12年人均BIP德国是42625美元, 列第20位。

21

XI. 展望der Ausblick

德国经济要出低谷,必须要有以下决定因素:

1.必须要有全方位的改革方案;

2.要加速东部经济的转轨进程,尽快同西部经济实

行一体化;

3.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强

劲增长。

22德国经济的九大优势

1 较高的国际竞争能力;

2. 良好的市场准入和 “德国制造”的良好声 誉;

3. 稳定的工资成本;

4. 先进的工艺技术;

5. 持续不断的劳动市场改革;

6. 大胆的税收改革;

7.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8. 较高的公民满意度;

9. 良好的基础设施。

结论

德国的经济已经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低谷,也经受住了欧债危机的考验,但仍将在徘徊中艰难前进;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善于从逆境中奋起的民族,对他们应寄予希望。

德国的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II
die Soziale Marktwirtschaft

I. 当代世界的各类经济体制

中央计划经济

die Zentrale Planwirtschaft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ie Sozialistische Marktwirtschaft

预算型

参与型

分散经济计划的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kapitalistisch)市场经济,自由(frei)市场经济

社会福利(sozial)市场经济

福利国家(wohlfahrtsstaatlich)市场经济

II. 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诞生

斯密Adam Smith:市场经济之父

欧根Walter Eucken:秩序自由主义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主义

艾哈德Ludwig Erhard: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之父

阿尔马克Alfred Müller-Armack: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命名人

III. 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生产的提高靠市场竞争,社会的公正靠福利制度;

但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宏观调控

die Globalsteuerung

希望走一条介于资本主义der Kapitalismus和社会主义der Sozialismus之间“第三条道路” der Dritte Weg

宏观调控不仅是指国家,德国联邦银行,工会和雇主协会都属调控机构;外加协调机构,如专家委员会(五贤人) der Sachverständigenrat5 Weise) 国家经济发展理事会Der Konjunkturrat

VI. 四大自由和四大矫正要素

消费自由

开业自由

生产和贸易自由

竞争自由

反不正当竞争法

保证每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福利,充分就业

提供失业、医疗和事故保险

提供储蓄津贴、建房津贴和资产构成(480欧元法)

V. 社会福利保障die Soziale Sicherheit

各类福利保障(养老金、医疗、事故保险,父母津贴、公用事业单位津贴、失业金 I、失业金II、住房津贴等等);

国家收入(税费收入和举债)的再分配;

60%的人年收入在15000-50000欧元之间,15千人年收入在250 000欧元以上, 150万人拥有50万欧元以上的资产。 6千万人靠工作收入生活,其余依靠养老金和失业金;

13.5%的贫困 die Armut人口(欧盟规定为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收入60%的人群,国际规定为每日收入1.25美元以下。

2011年,中国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274 元提高到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提高了9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

VI. 对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争论

“德国病” 引起的争论;

支持率下降,反对率上升;

大多数人支持该体制的基本原则,如70%的人支持竞争机制;

VII. 对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体制的评价

必须要分清它的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中又要分清成功与失败。

从理论上来看

以“秩序自由主义”为指导,强调“秩序加自由”,强调“宏观调控”,就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无政府;

主张“使所有雇员参与生产资料占有”,建立“股东社会”,其矛头直接对准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对准了产品的私人占有制;

强调福利,旨在缓和生产中的人剥削人的关系。

因此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来说,它无疑是一种改革。

从实践上来看

产生了很大效果:对资本主义作出了一定的改革,因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奇迹。

但是由于社会体制的制约,这种改革是有限的,关键的改革是失败的:

德国至今还是一个私有制社会,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不改变私有制,不消灭剥削,经济上的平等、人道是无法达到的,所谓股东社会、福利最佳、共同富裕也只能是空谈。

VIII.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异同

理论上没有根本差别,都是平等、自主、竞争和开放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德国人说你们就是多一个词尾吗?

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是最本质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

共同富裕。

IX. 东部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福利市场经济转轨die Transformation 问题

1.转轨的特点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大搞私有化;

经济转轨步履艰难、困难重重;

采用激进的转轨政策,搞“休克疗祛”;

政府投入巨大。

2.人心不稳,人才流失,结婚率低;

3.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依然不小; 

4.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5.赶上老州仍有困难。

结论:转轨是痛苦的,代价是昂贵的;

转轨是必要的,时间是漫长的。

X. 市场经济的优势die Überlegenheit

1. 可以充分发挥微观基础结构的作用,调动企业der Betrieb 这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2. 奉行商品经济,尊重价值规律,因而有利于经济的自我调整;

3. 强调竞争,推动经济发展;

4. 重视激励机制;

5. 产权明晰;

6. 拥有发育良好的各类市场;

7. 能提供广泛的信息 die Information

8. 能更好地配置资源die Allokation

9. 主张对内对外的贸易自由

die Handelsfreiheit

10.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利于防止行政控制 时的腐败die Korruption 现象。

XI. 市场经济的弊端

缺少宏观调控机制,难以保证经济的总量平衡;

会扩大社会两极分化die Polalisation,造成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更大不公;

无法限制垄断das Monopol,进行公平竞争;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XII. (中央)计划经济产生的经过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主张有秩序的经济体制;

列宁提出计划经济;

斯大林大力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各社会主义国家均照搬照抄计划经济体制。

XIII. 中央计划经济的优势

有利于迅速扭转经济混乱的局面;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控制;

有利于操办国家大型项目;

可以大大减少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基本上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periodische Wirtschaftskrise

能较好控制社会的两极分化;

有利于缓和人际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XIV. 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 der Missstand

重中央计划,轻市场配置;

重政治决策,轻价值规律;

重人治,轻法治;

重投入,轻产出;

重生产,轻销售;

重精神鼓励,轻物质鼓励;

重外汇管制和外贸垄断,轻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XV.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和市场是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优于 另一方的特殊功效;

3. 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的市场 经济则是最佳形式;

4.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 志,社会主义制度可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

西方主要经济理论(IIIWestliche Hauptwirtschaftstheorien

一、古典学派。(英)亚当·斯密,李嘉图

自由放任,市场万能,市场均衡(萨伊定理,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重生产和增长,

古典二分法(货币变量是名义变量,物质变量是实际变量)。

二、新古典学派。(英)杰文斯,(法)瓦尔拉, (奥)门格尔

边际革命,包含边际(增加一个单位)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

通过价格变动,可以使市场均衡,使有效需求等于有效供给;

重资源配置和分配。

三、新自由主义的伦敦学派。(奥)哈耶克

个人自由,私人企业制度是最好的制度,自由市场制度,最少政府干预, 最大化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完全不干涉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

消费主权论。即指消费者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生产经营的目标;

中性货币论(流通中间的货币数量仅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而不影响实际中的总产出水平);

中性利率论(即在开工率最大、通胀率最稳定时

的货币市场利率,既不对市场产生膨胀也不对市场

产生紧缩作用)。

经济周期论

四、弗莱堡学派,社会福利市场经济。 (德)欧根(肯),艾哈德

已在第二单元作了介绍

五、新自由主义的现代货币主义。(美)弗里德曼

货币理论(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真正有意义的是实际货币数量,而不是名义货币数量);

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量的增长大于产品数量的增长,物以稀为贵;

浮动汇率影响国际收支。调整国际收支有4种方法:动用储备,调整国内价格,调整汇率,直接控制与外汇有关的交易。其中变动汇率是最好的方法。

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II货币主义)。(美)卢卡斯、萨金特、巴罗

适应性预期(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

理性预期(厂商的预期趋于完全正确描述现实的理论所作出的预期)。

市场出清(供给与需求相等)。

自然率假说(动态平衡,暂时能打破,但不能根本改变,应顺应)。

七、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美)拉弗尔,费尔德斯坦

减税(拉弗尔曲线);

削减社会福利;

减少国家干预;

缩小政府开支,

消除财政赤字,

鼓励储蓄和投资,

紧缩货币,减少流动性。

成功的案例: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

八、以科斯(美)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之前有美国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理论。制度创新是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影响制度创新的因素有四个:成本、收益、获得信息和排斥局外企业的成本。

三级制度创新,即个人、集体和政府。

交易成本(购买生产要素,支付雇用要素,包括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和实施费用),不确定性。

产权(分为私有产权、公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不同的产权结构表现为不同的企业制度);

九、公共选择学派。(美)布坎南,塔洛克

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是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过程,研究资源配置的非市场过程,从市场过程的特点理解政治过程。

研究的内容包括:直接民主制经济理论(投票决策规则,投票交易,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公共产品偏好强度的显示)。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代议民主制经济理论(政党理论,公共选择者行为论,利益集团论,寻租论)。

寻租论,寻求规则外的收入。只要政府行动超出范围,其分配介入了经济活动就会导致寻租活动,就会有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追逐政府活动所产生的租金,从而导致非生产性的浪费;

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议会或国会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十、凯恩斯经济学。(英)凯恩斯

新两分法:货币变量通过传递(导)机制可以影响实际变量。

市场不平衡、不充分竞争理论。

低就业平衡,不可能达到平衡导向的充分就业。

仅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可能使有效需求等于有效供给,而必须有数量的变动;

失业理论,不仅有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还有非自愿失业(有效需求不足时,即便想就业,也没有可能 )

有效需求论(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时的总需求, 也就是企业主达到利润最大化时的总需求。 社会达不到充分就业就是因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心理要素有三个:

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造成消费不足;

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

心理上对资产未来的预期。这后两项造成投资不足。

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一般情况下,收入增加,储蓄增加,而消费并不会同比例增加,

心理上的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它取决于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包括收入动机和经营动机。收入动机:从得到收入到用掉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经营动机:从支付成本到获得销售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2. 谨慎动机;3. 投机动机。

心理上对资产未来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论。指的是预期增如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乘数理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更大的变动,其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所谓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

加速原理是主要说明由于生产量变动如何引起投资量加速变动。

货币量理论。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后,人们心理上对未来更感到难以预料, 因而流动偏好更强。于是当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使利润达到某一限度时, 利率也不再下降 ,即出现流动性陷阱。

货币工资降低影响就业量理论。只有影响到有效需求才会影响到就业量。货币工资降低会造成领工资人收入降低的再分配,影响消费,但有利于改善国际竞争地位, 促进投资。

经济周期理论。在萧条阶段降低利率有利于经济复苏, 但仅仗此货币措施不行, 必须靠财政措施, 实行收入再分配, 以提高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主张宏观调控,

剌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 剌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剌激有效需求,

通过税制、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手段来引导消费倾向,

从长期看利率重大变动会影响消费倾向, 从短期看无大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是, 利率变动时会使证券和其他资产增值或贬值,

反对节俭,寄生消费、挥霍以及搞赤字财政都应得到鼓励,

刺激消费和投资既要用货币政策, 更要用财政政策, 鼓励借贷, 鼓励搞赤字财政,

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十一、菲利普斯理论,菲利普斯(新、英)

菲利普斯曲线(就业与通胀关系)

财政政策(改变政府购买水平、转移支付水平、改变税率)。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

十二、新古典综合派。(英)希克斯, (美)萨缪尔森

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新

古典综合”,也称“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右

派”。

收入决定论(研究社会总产量、总就业量和总收入

水平由哪些因素决定,社会的总收入等于消费和储

蓄之和,社会的总支出等于消费和投资之和);

十三、新剑桥学派(英)罗宾逊,卡尔多

也称凯恩斯左派,后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综合

派对立

价值论(强调剩余在价值中的地位,商品的价值最终由劳动来决定)

十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美)曼丘,罗默

菜单成本理论,

交错调整价格和工资论,

市场协调失灵;

十五、以加尔布雷斯(美)和缪尔达尔(瑞典)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福利国家理论;

新社会主义论,提高市场系统的地位和权力,消除计划系统对其的剥削和抑制,让两者权利和收入均等化,资本主义就可以转换成新社会主义;

比较经济。

十六、熊彼得的经济思想。(奥)熊彼得

经济周期理论。两阶段:上升和下降。四阶段:繁荣、萧条、危机、复苏。

(英)基钦周期:3—4年的短周期

(法)朱(尤)格拉周期:9-10年的中周期

(美)库兹涅茨周期: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长周期。

熊彼特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

期包括3个短周期。

他以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3个长周期,以中等创新

为标志,划分中周期,再以小创新为标志,划分短

周期。

创新理论,新经济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崩溃论,

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并依靠确定价格、工资参数而运行的社会主义。

德国的对外经济 VDeutsche Außenwirtschaft

I. 国际经济学中各类核心论点

1. 绝对利益理论(主要代表为Adam Smith亚当·斯密)

两个国家同一产品的成本差异。

2. 相对利益理论(主要代表为David Ricado大卫·李嘉图)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因生产效率的不同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差异,但生产要素的配置是相同的,从而引出两大国际贸易的依据:

“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帽和鞋,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20%,而制鞋时则强1/3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

3. 生产要素禀赋论(主要代表为Heckscher赫克歇尔和Ohlin俄林)

生产要素集中指的是资本和劳动。

要素的配置是不同的,但生产的技术是相同的。

一国主要生产本国富有的生产要素产品,进口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产品。

国际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因此国际贸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国际贸易会带来要素价格的均衡,即要素均衡论。

4. 里昂剔夫之谜(怪论)(主要代表为Leontief

里昂剔夫对要素禀赋论的批评主要有三点:

是静止的,无法用于动态要素的现实之中,

实际上是资本缺乏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雄厚的国家也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找不出通过劳动分工而获利的结论。里昂剔夫举出美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产生里昂剔夫之谜(怪论)。

发达国家拥有优势:高素质劳动力和风险资本,另外那里对高技术的需求也大:如节省劳力的投资商品和新消费品。

5. 莱布辛斯基理论(主要代表为Rybczynski莱布辛斯基)

生产要素是在变化的,使用增长快生产要素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

生产要素不限于资本和劳动,还有国家(干预)、政治、社会稳定、技术、知识、运费、环境、原料等。

6. 新要素禀赋论

强调人力资本,认为发达国家就业率高,人才素质也高;

而发展中国家就业率低,人才素质也低,因此产生分工;

发达国家出口高素质人才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低素质人才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贸易是多边(维)的,超出两国范围。

7.(不)可支配模式

某国因原料缺乏和技术缺乏而无法拥有某些产品。这种缺乏包括永远缺乏、中长期缺乏和短期缺乏三种情况。

II. 德国的国际收支 die Zahlungsbilanz

经常项目收支die Leistungsbilanz

资本收支die Kapitalbilanz

外汇收支die Devisenbilanz

经常项目收支

贸易收支,商品(贸易)收支die Handelsbilanz

商品往来的补充收支Ergänzungen zum Waren- verkehr是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库往来的收支

服务收支die Dienstleistungsbilanz

工资薪水及资产收入Bilanz der Erwerbs- und Vermögenseinkommen

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出口净额

转让收支die Übertragungsbilanz die Schenkungsbilanz(赠与收支,包括经常性转让和资产转让)

资本收支

包括直接投资,有价证券买卖,购买股票,信贷往来;

分长期和短期,以一年为界。

外汇收支

经常项目收支同资本收支之和

例如2005年德国经常项目收支为-274.84亿欧元,资本收支为-1022.59亿欧元,则德国的外汇收支为-1297.43亿欧元

III. 货币的可兑换性和汇率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浮动幅度

1969年前的美元/马克汇率1:4,浮动幅度1%

196913.42

198513

198711.6

2002年欧元/马克 11.95583

欧元/美元(1998-11.18/0.84/1.60

今日欧元/美元汇率 1:1.3215

汇率升(降)的后果

出口价格上扬(下降),出口减少(增加)。出口顺差减少(增大)或出口逆差增大(减少);

进口价格下降(上扬)进口增加(减少);

出口商品减少(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增加);

物价稳定(动荡);

对在国外投资有利(有害);

出国旅游费用下降(上扬)。

IV.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

1944年布赖顿森林体制 (das Bretton-Woods-System)

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

自由贸易

大幅度降低关税

普惠制

国内外商品同样税率

取消进出口数量限制

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关税回合die Zollrunden

日内瓦回合 Zollrunden von Genf 1947,(35%)

阿讷西回合(法)Annecy-Runde 1949,(2%

托奎回合(英)Torquay-Runde 1950/51,(减3%

日内瓦回合 Genf-Runde 1955/56(2-3%

狄龙回合 Dillon-Runde 1961/62,(减3%

肯尼迪回合 Kennedy-Runde 1964-1967, (减7%

东京回合 Tokyo-Runde 1973-1979,

(工业减34%,农业减2-40%

乌拉圭回合 Uruguay-Runde 1986-1994,

多哈回合 Doha-Runde 2001-

贸易保护主义

关税壁垒

非关税贸易壁垒

V. 对外投资

1. 供给导向型投资 versorgungsorientiert)

2. 销售导向型投资(80%

(absatzorientiert)

3.工资导向型投资(lohnkostenorientiert)

VI. 技术转让
der Technologietransfer

1.蓝图和技术公式

2. 供应设备

3. 供应元件

4.早期通报新技术

5.培训技术人员

6.经常性通报技术革新

7.提供市场营销信息

VII.风险和风险政策Risiko und Risikopolitik

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

1.市场风险

2.价格风险

3.信贷风险

4. 供货、取货风险

5.汇率风险

6.运输风险

7.区位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

1.战争

2.抵制(Boykott杯葛)风险

3.封锁风险

4.制裁风险

5.罢工

6.骚乱

7.革命

7.国有化和没收


制定保护投资协定

1.国民待遇(die Inländerbehandlung)

2.最惠国待遇(die Meistbegünstigung)

3.保护资产免受没收和国有化

4.资本自由转移

5.国际仲裁

国家保护措施

1.提供赫尔梅斯担保

2.提供投资担保(参股、参股性信贷等)

3.提供优惠信贷和融资援助

4.提供风险担保(运输担保、价格担保、汇率担保和出口信贷担保)

VIII. 投标die Ausschreibung

1.招标、标书

2.投标

3.开标

4.中标

5.招标和投标担保(5-10%

IX. 欧债危机问题

希腊长期“有意误报”经济实情。2010年债务为143%,最高达160%

2010年欧猪五国PIIGS希、意、爱、葡、西(笨猪PIGS四国是希、意、葡、西)的债务分别为143%119%96%93%60%

欧盟各国主权信用评级下滑。

主权信用评级一般由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做出。分投资与投机,长期与短期。以长期投资为主要标准。

标普长期投资评级标准是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间可用+-号,表示强弱,如:

AA+、AAAA-

穆迪长期评级共分:AaaAaABaaBaBCaaCaC。在AaCaa的六个级别中,还可以添加数字123,如:aa1aa2aa3

惠誉的长期投资级和标普一样。

此外标普还会发布展望,包括“正面”(评级

可能被上调)、“负面”(评级可能被下调)

“稳定”(评级不变)、“观望”(评级可能被

下调或上调)和“无意义”。

标普的B+级和穆迪的Ba1及以下各级均为“

垃圾级”。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

欧债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

是欧洲各国长期实施高福利、高债务的后果;

美国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

结构原因

南与北、

政治与经济、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新债与旧债、

单一国家与统一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五项趋同标准

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平均率的1.5个百分点;

长期利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平均率的2个百分点;

货币汇率必须在此前两年的时间内保持在汇率机制允许的幅度内,没有贬值;

政府年度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

公共债务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三大问题

是治本还是治标;

是奉行财政紧缩政策还是推行经济刺激政策;

从何渠道出资纾困。

前两个问题理论上的答案已经逐步清楚,那就是标本兼治,紧缩和刺激双管齐下。

关于各国能否通过紧缩政策达到经济复苏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凯恩斯、李嘉图和非凯恩斯理论)。

麻烦的是第三个问题,钱从何而来?

欧盟的最后应对方针

欧盟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25个国同意签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条约》即“财政契约”,并于2012130通过,3月签署,20131月生效。德国改变政策;致力财政一体化;

欧洲央行深度介入:201296宣布新的购债计划,直接货币交易(OMT)即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并实行金融监管一体化;

2012123欧元区17国通过成立“欧洲稳定机制”(ESM)(永久防火墙)927生效。

德国较少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

1. 早在2005年默克尔上台后就提出“整治、改革、投资”三和弦,突出了财政整治,此后, 债务和赤字便大幅度下降;

2. 国际金融危机对德国的虚拟经济冲击不大;

3. 德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得当,新增流动性不大,仅为820亿欧元;

4. 德国银行业保守,非营利性银行比例高达70%以上。 存款保险体系健全,保险额高于其他各国,拥有严格的信贷监管机制;

5. 经济发展良好,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出口增长7.8%2012年增长放缓;

6. 德国2011年推出新债务法规,大力削减国债和赤字。要求联邦政府从2016年开始每年新增国债不得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35%,联邦各州更是从2020年开始就不得举借新的债务。

中国应对欧债危机

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扩股, 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进入特别提款权。2011–2015特别提款权的权重:美元41.9% ,欧元37.4%,日元 9.4%,英镑 11.3%,增资430亿美元;

愿在充分考虑风险防控前提下,继续投资于欧元区国债市场,购买欧洲稳定机制债券和欧元区国债;

加大对欧投资,购买欧洲企业股权;

肯定欧盟提出的标本兼治原则;

希望欧洲能够在财政紧缩与经济刺激之间找到平衡点;

强调信心。尽管中方对欧债问题心存担忧,但对欧洲经济、欧元区以及欧元依然“抱有信心”

X. 德中经贸关系

1.两国贸易额已由建交初期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11亿美元,增加了近600倍,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30%。中国已成为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高潮时德国由华进口减少19.4%,对华出口只减少4.7%。“中国够朋友”。

双方同意用欧元和人民币作为贸易支付手段。

投资

2012年德方对华投资14.5亿美元。中国对德投资为6.26亿美元,项目98个, 排第三位;

在中国投资的德国公司有7000多家。中国在德国的企业近年猛增至2000多家;

技术转让

在发达国家中中国从德国获得的技术是最多的,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截至2011年4月底,中国共批准从德国技术引进合同15448项,金额522.1亿美元。项目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通讯、电子电气、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和化工制药等领域。

德中(中小企业的)合作形式

l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加工,来 件组装,补偿贸易)

l     合作生产

l     联合投标

l     合作企业

l     合资企业

l     独资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下的德中经贸关系

捐弃前嫌,抱团取暖;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加大高层互访;

扩大经贸合作领域;

加强磋商,协调两国共同应对危机的方针和原则。

问题

取消对华的发展援助;

跟随欧盟对华搞贸易保护主义;

抱怨高额贸易逆差;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得不到平等的市场准入;

中国对德投资困难。

结论

尽管德中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差异,但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同新兴市场国家合作的范例;

两国的经贸合作潜力远未耗尽;

发展前景广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bc217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c.html

《德国经济概论(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