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士兵军考语文之文章阅读理解: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

发布时间:2017-12-04 14:53: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士兵军考语文之文章阅读理解: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

散文阅读与欣赏是军考语文阅读题中的一个重要的考点分支,对于解这类题的方法,张为臻老师整理归纳了四个解题“步骤”: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四、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

本篇文章是从理解词语的联想意义方面来解题的,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境,通过联想生发出来的词语的临时含义,它包括隐喻义、拟人义、象征义。本文解题是从隐喻义入手的。

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节自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横线,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________现象。

解题分析:隐喻是文学作品尤其散文最常使用的艺术手段。它通过设喻的形式通俗易懂或者形象生动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文中“暴发户“野孩子”两个形象的比喻,是名词喻体,所代替的本体分别是“明、清的白话小说”“西方长篇散文小说”;“造谱牒”“认父亲”是动作喻体,所代的本体是“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遥承希腊、罗马的史诗”。本题答案为:新风气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致”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5ee44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a.html

《2018士兵军考语文之文章阅读理解: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