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治制度专题

发布时间:2013-09-13 19:09: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节 中世纪英国的分君主制

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

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

1.英格兰的由来

2.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①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地分封

②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

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

1.威廉征服

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

占有17的土地/封地分散/向国王宣誓效忠/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

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

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3.改革意义

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①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②斗争的焦点: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

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

①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

③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

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

4.《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①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②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③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④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

⑤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1.议会的演变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3.地方代表

4.议会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中叶

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

参考教材第85页,学生自学

都铎王朝时期的议会与国王(1485—1603年)

都铎时期王权的强化

1.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备

2.宗教改革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委员会出现;三读制逐渐形成;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

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

①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

②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③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

2.议会机构自我意识强化

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统治

参考教材89-91页,学生自学

关键概念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模范国会;枢密院;议会制

思考题

1. 中世纪英国威廉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王权?

2. 试析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3. 简述“牛津条例”的主要内容。

4. 简述中世纪英国议会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国家整体的影响。

阅读书目

1. 董建萍《西方政治制度史简编》,东方出版社1995

2. 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4.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

5. 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近代英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变革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长期国会”与内战

1.都铎时期形成的国王与议会的稳定关系被破坏

①表现:藐视议会 国王强征新税

②被破坏的深层原因: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2.《权利请愿书》

3.《大抗议书》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第一次内战

2.第二次内战

316495月共和国成立

护国政府

1.共和国未牢固形成

2.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

封建复辟

1.第一次复辟:未成功

第二次复辟:恢复了国王、上院、下院的旧体制

2.查理二世的倒行逆施

①疯狂报复;②企图恢复天主教

光荣革命

英国的宪政体制特点和宪法性文件

英国宪政体制的特点

1.英国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成文的完整的宪法,只有一些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没有特殊的修宪和制宪程序,议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制宪机关,被称为“柔性宪法”。

2.不成文的习惯法、传统及惯例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更大的作用。

3.法院的宪法性判例也是构成其宪法独特性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宪法性文件

1.《自由大宪章》 1215

2.《权利请愿书》 1628

3.《三年法案》 16411694

4.《施政条例》 1653

5.《人身保护令》 1679

6.《权利法案》 1689

7.《王位继承法》 1701

英国议会的民主化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权基本上由土地贵族把持,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政治最保守的时期。

2.辉格党长期执政,国内政策毫无改革精神和民主内容。

3.上下院人数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在238名与658名左右。

4.下院的选举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选举体制腐败而又混乱。

1832年选举改革

1.通过《选举改革法》,主要内容有:

①重新分配下院议席。

②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③规定了选民的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从15天降低到2天。

④取消上院提名下院议员候选人的权力。

2.选举改革的结果

英格兰各郡选区和城市选区选民人数增加,但改革只是调整了部分选区和部分地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工人阶级一无所获,掀起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三)1867年选举改革

1.通过《国民参政法》

①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②重新调整议席分配,再次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45个议席分给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③增加大学选区的议席。复票权直到1948年才取消。

2.选举改革的结果

城市选民人数超过农村选区,城市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但并没有完全满足广大人民对议会民主化的要求。

18841885年选举改革

1.进一步降低选民资格,选民人数增加到500万人左右。

2.规定了单一选区的相对多数选举制。

1911年《议会法》

1.颁布的背景

19世纪末开始,英国国内政党政治稳定发展,内阁制度日趋完善;国际上展开瓜分殖民地的争夺。议会自身的弊端日益凸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议会权力的重心从上院转移到下院;二是英国宪政体制的重心从议会向行政位移。

2.主要内容

①明确规定下院与上院的关系,每届议会任期由七年改为五年。

②凡下院通过的财政案,在上院休会前一个月提交上院后,上院如在一个月内否定原案而又未提出修正案,可呈请国王批准生效。

③哪些法案属于财政法案,由下院议长裁定。

④非财政议案,若下院连续三次通过(第一次通过与第三次通过之间的时间间隔少于两年),即使上院始终不通过,也可呈请国王签署生效。

1949年《议会法》规定,非财政议案经下院连续两次通过(两次通过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而两次被上院否决,也可呈请国王签署生效。

3.重要意义

实际上取消了上院的立法权力。使英国的宪政体制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下院在议会体制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宪法保障,同时也为内阁权力的膨胀大开方便之门。

其他法律性文件

11872年《秘密投票法》

21918年《国民参政法》

31928年《国民参政法》

41883年《取缔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法》

51948年《人民代表法》

英国政府机构的设置

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

内阁制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制政府又称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以英国最为典型。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有:

1.内阁首脑应由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充任,表示内阁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成员一般由议会中多数党的议员充任,表示内阁的一致性并应集体向议会负责。

2.内阁首脑和有关大臣应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议员提出的质询,并在议会通过的由国王发布的法律上签名以表示向议会负责。

3.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应集体总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由选民的选举来决定内阁的去留。

内阁的形成

1.内阁是在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①中世纪 御前会议

②亨利六世 枢密院 下设若干委员会

17世纪以后,外交委员会取代枢密院成为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

④光荣革命后,英王主持内阁,形成内阁由多数党议员组成的惯例

⑤乔治一世时,形成英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内阁摆脱英王控制,集中行使最高行政权

1742年沃尔波连任21年首相后,因议会反对失去多数支持而辞职(首相个人及部分大臣),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惯例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佩勒姆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佩勒姆带领全体阁员、非阁员大臣辞职,开创了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威廉·皮特以解散议会另行大选,直接求选民认可和支持

1832年议会改革后,阁员与首相共进退,责任内阁制形成

1900年英国议会的公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一词

1937年《国王大臣法》的颁布,内阁这一名称才正式有法律依据

2.内阁首相的由来

英国政府机构的演变及设置

1.政府机构演变图

18世纪

财政委员会

下设五个委员,财政大臣为第一委员;

七个委员会分管关税、消费税、印花税、盐税、土地税等

海军委员会

首席委员是海军大臣;陆军由国王担任总司令

贸易和殖民地委员会

8名委员组成;促进英国贸易,监督海外殖民地事务

国务

大臣

南方大臣

协助国王管理南方事务

北方大臣

协助国王管理北方事务

国务大臣

负责战争,帮助国王指挥

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中央政府机构设置逐渐完备

1849

财政部

下设国内税务、关税、邮政、林木土地委员会

1786

贸易部

处理一切国内贸易和殖民地事务,提供咨询、资料

1782

内务部

职责广泛,但不得干预地方政府权力范围内的事务

1839

教育委员会

管理政府对教育的拨款,主席由上院议员担任

1899

教育部

独立主管教育

1889

农业部

负责管理土地改良、农业技术推广、预防疾病渔业等

1855

文官事务委员会

制定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办法

19世纪

工程部,铁道部,邮电部,殖民事务部,森林和土地收益部,卫生部,国防委员会,关税委员会;宗教事务委员会,移民委员会等

2.内阁和国会会议机构不同

五、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1.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人屡次执政,他们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2.政党政治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型文官制

3.当时文官系统的混乱状况也迫切要求实行根本性改革

4.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先后进行改革,为全面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5.考察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两次文官制度的改革

11853年《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

①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

②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

③严格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劣汰,奖勤罚懒

21855年《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①确立了经过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制度,但只限于初级文官

②规定建立由三名委员组成的文官事务委员会,负责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和录取

③文官候选人需要出示品德、健康证明

31870年第二道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真正建立

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则

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公平竞争原则

2.通才的原则

3.依据职绩和资历晋升的原则

4.中立、常任的原则

5.文官范围主要指常务官

(四)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政府行政机构中的优势地位

2.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文官体制腐败和不合理现象

3.文官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实际上成为决策和立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官不参与党争的惯例,形成“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当前文官制度完善化的职业特点

1.长久性,终身任职,不得兼职

2.隐名性,默默无闻地从事分内工作

3.政治上的中立性

六、英国司法制度及其变革

英国的司法体系

1.判例法2.成文法3.衡平法

英国的法院系统

11873年司法改革以前,英国的法院分为四种

治安法官法院;四季法院;中央级法院;专门法院

21873年《高等法院组织法》进行法院系统改革

①高等法院

②上诉法院

31881年改革

4.大法官的地位——终身制

英国的陪审制度(参考教材126页,学生自学)

关键概念内阁;责任内阁制;文官制度;普通法;国务会议;

思考题

1. 试析英国宪政体制的特点。

2. 试述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内容和原则。

3. 简要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阅读书目

1. 董建萍《西方政治制度史简编》,东方出版社1995

2.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3.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



三节 当代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下院议员由选民分选区直接选举产生

选举资格1.选民资格2.候选人资格

选举方法

1.选区划分——小选区制

选区: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直接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

小选区

(单名选区制)

按地域划分选区,选区划分较小,每区只选一名议员

大选区

(多名选区制)

选区划分较大,每区选数名议员

选举地理学:又称“选举几何学”,按人为因素划定选区。例如,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选民分散在几个选区内,使他们在各个选区内都不能形成多数;也可以将这些选民集中在少数几个选区内,使自己的候选人能够在其他多数选区内当选。

2.计票方式——相对多数

多数代表制

(大小选区)

相对多数代表制

(一轮选举制)

候选人或政党只要取得比其他候选人或政党相对多数的选票即可多选。

可能出现未得到多数选民支持的候选人也当选,或获多数选票的政党却只得到少数议席

绝对多数代表制

(两轮选举制)

候选人或政党必须取得总票数的一半以上才能当选或独占该选区的议席,只对大党有利

比例代表制

(大选区)

各参加竞选的政党按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18世纪法国最先提出,容易造成议会危机,政局不稳

混合代表制

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混合使用,如德国联邦议会的选举

3.小选区制的利弊

对资产阶级大党有利

对两党轮流执政有利

对建立强大而稳定的政府有利

对议员和选民直接接触有利

对小党不利,对无阶级政党不利,只要在选区内未获第一,都是死票废票

历次大选中,执政党所得票超过总票数一半的很少

执政党所获选票总数有时低于反对党

选举过程

1.选民登记

2.候选人提名

3.组织竞选班子

4.开展竞选活动

5.投票

6.统计、公布结果

选举制的特点

1.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2.选举活动时间较短,费用较少。

3.英国大选重在政党,并非个人,与美国不同

4.下院大选对哪个政党上台执政有决定性意义

5.小选区相对多数即获得下院席位,有时执政党所得选票反而比反对党少,并不能充分代表民意

英国议会的上下两院

两院制的起源与演变

英国采纳两院制的原因:

①设立贵族院和平民院是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其目的是实现立法机关内部的阶级分权。

②让民选的平民院对提出的议案进行第一次考虑,设立贵族院对平民院通过的议案进行第二次考虑。平民院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选民的切身愿望,贵族院不与政党共进退,其稳定性和保守性正好弥补了平民院的不足。

③贵族院在改革中吸收了各种政治家和专家,反映出一种新型的社会特殊利益和需要。

二、上院(贵族院)的组织机构

上院的组织机构可分为两个系统和两个层次。

两个系统:上院自身的组织和政党的组织

两个层次:全院大会;上院各委员会和政党议会党团

1.全院大会

①上院由贵族组成,包括皇室成员;世袭贵族;苏格兰贵族代表;爱尔兰贵族代表;教会高级神职人员;法官

②全院大会由大法官主持,其权威不及下院议长,“象征性”

③上院多数党领袖的职权:代表上院陈述意见和要求,维护上院的利益和特权;在上院全院大会中出现争执和疑难问题时提出解决办法;领导上院总督道员安排上院每周的议程;与下院执政党领袖一道安排议会两院的年度立法规则

④上院设办公室,由议会秘书领导,同时还负责管理上院的账目,是专职为全院服务的人员

2.政党议会党团

①西方政党主要通过本党在议员中的政党领袖、督导员和议会党团等方式影响议院大会和各委员会的活动。

议会党团一般指议会中通常由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以统一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为目的的政党机构。其主要职能有:参加选举议长、选举各常设委员会委员;协助议长确定议会议事日程;研究并决定本党重要投票立场;统一本党议员的立法思想和行动等。

②多数上院议员参加了政党。

3.上院委员会

①议会委员会制度是随着议会立法事务专门化、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和自身工作精细分工和有效管理的需要应用而生的。

②上院委员会与下院委员会相比较,建制不够齐全,权力较有限,按惯例工作,没有明确法律依据。

③主要有:全院委员会、公议案委员会、私议案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专题调查研究委员会管理上院自身事务的委员会等。

④各委员会主席领导本委员会的工作,主持上院全院委员会会议,要求超脱政党门户关系,公正地为全院工作。

4.上院的作用

①协助和监督下院的立法工作。

②对下院的工作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③是最高上诉法院,行使司法权。

④上院议员具有丰富的从政和治国经验,为政府储备大量的人力资源。

下院(平民院)的组织机构

1.全院大会

①议长

②代议长

③下院多数党领袖

④下院的行政部门

2.政党议会党团

①保守党议会党团

②工党议会党团

③自由民主党议会党团

3.下院委员会

①全院委员会

②遴选委员会

③常设委员会

④特别委员会

⑤联合委员会

议会的职权

A立法权

立法权一般指立法机关制定、修改、通过和废止法律的权力,是统治集团将其意志升华为国家意志即法律的权力,也是立法机关首要而传统的权力。

a.提出法案

①议员 ②议会中的委员会 ③国家元首 ④政府 ⑤一定数量的公民

b.讨论法案

①三读制

一读:提案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议案名称进行宣读

二读:对议案一般原则(不是细节)进行讨论

委员会审议阶段:决定议案命运的最重要阶段

三读:议案最后讨论通过的阶段。

②常设委员会在讨论法案中的作用:“行动中的议会”,是议会中的“小议会”

③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

直接派代表出席议会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并作证

同议员及其助手直接接触,设法争取议员的支持与合作

积极支持本集团拥护的议员候选人竞选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制造舆论,发动基层游说

通过法院诉讼等方式游说法院宣布某些立法违宪

c.通过法案

d.公布法律

e.委托立法

B:财政权

C监督权

a.质询权

b.倒阁权

c.调查权

d.弹劾权

议会的会议和议事规则

1.例行会议和特别会议

2.议事规则

①法定人数规则

②会议公开规则

③一事不再议规则

④议员在会议中发言不得追究规则

⑤法案必须两院一致通过规则

英国议会在宪政体系中的地位

1.议会至尊

2.议会和政府的关系 “主人”→“仆人”

①政府对议会的控制

②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英国国家元首制度

国家元首

1.概念:现代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或国家象征,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国家元首与古代国家元首有质的区别。

2.形式

①单一元首

②集体国家元首

③无国家元首或国家元首不明确

3.产生方式

①世袭制

②选举制

4.任期

①终身任职制

②限期任职制

英王在法律上的地位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的组成部分

3.政府首脑

4.司法公正的源泉

5.联合王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6.教会的首脑

7.英联邦的元首

英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凝聚力

2.是国家宪政体制连续性、稳定性的体现和保证

3.是社会矛盾和政党斗争的协调者和缓冲器

4.是内阁的顾问,对内阁提供咨询、鼓励和忠告

5.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后备武器

英王的特殊待遇

1.“国王不应为非”

2.在物质上享有巨额收入的待遇

3.在礼仪上享有最高待遇

4.王室机构包括英王私人秘书、档案保管处、王室财产保管兼英王司库办事处、御前大臣办公室等

英国的内阁与政府

政府的概念

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与立法、司法相互分立并相互制衡的行使行政权的机关,这里主要从狭义上来理解。

掌握实权的内阁

①是集体决策机构,掌握最高决策权,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

②是政府领导机构,按照议会通过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管理权

③领导、协调和划定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④管理全国的内政、外交

⑤直接控制武装部队

⑥立法权,享有立法创议权或提案权,提出并起草公议案,决定议会的立法程序和进度

三、内阁首相的权力及责任

①掌握重大人事权

①向英王汇报政府工作概况

②拥有最高决策权

②主持内阁会议

③掌握政府领导权

③对各部实行总监督,解决各部之间的纠纷

④控制内阁和议会权

④批准无需提交内阁讨论的全部重要决定

⑤宣布紧急状态权

⑤在下院中就最重要的问题为政府辩护,答复下院对政府一般行政提出的质问

政府机构的设置

西方各国中央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在纵向上基本分为四个层次:政府首脑、内阁、政府各部、行政机构。

政府各部是执行政府政策的主要工具,英国政府各部主要有: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内政部、工业部、贸易部、能源部、农业渔业和粮食部、就业部、教育和科学部、卫生和社会保障部、环境部、交通部、威尔士事务部、苏格兰事务部、北爱尔兰事务部、文官部等。

政府各部内设机构分为大臣、大臣办公室、司、处、科。

部际关系和协调领导,据政府各部的性质可划分为三类:

①职能性的,主要从事某一方面的社会管理。如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内政部等,部际之间是平行的关系

②地区性的,综合管理所负责地区的各种事务,如威尔士事务部等

③中央统管性的,行使协调和控制前两类部的职能,如财政部和内阁办公厅

枢密院

英国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

1.概念

两党制指西方国家中两个最大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取胜的方式,互相交替、轮流执政。

2.两党制的共同特点

①两大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都具有单独执政的实力,其他政党无法与之竞争。

②两大党势均力敌,平等享有执掌政权的权利,轮流执政,有台上台下之分,无主从之别。

③两大党通常一朝一野,彼此互相攻击,但其矛盾和冲突建立在不危及现存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

④定期的选举活动为两大党和平交替政权提供合法的机会。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的萌芽时期(17世纪70年代—19世纪30年代)

2.两党制的形成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3.现代两党制确立时期(20世纪初至今)

4.英国各主要政党

名称

成立时间

组织机构

主张

代表阶层

执政时间

工党约660万党员

1900年成立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名工党

全国代表大会;全国执行委员会;最高行政机构称“总部”;有十分完备的党章

信奉费边社会主义,主张改革国家机器,废除上院;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对外主张缓和与裁军

19241929年麦克唐纳;1945年艾德礼;

1964-1970年威尔逊;1974年;1998年布莱尔三连任

保守党约200

万党员

1833年托利党改名保守党

全国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无正式党章;党领袖掌握最高权力

推行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主张限制工会权利;对外主张建立强大防务

英国上层,大资本家、企业主、农场主、银行家、律师等

1933-1945年;1975-1986年撒切尔夫人;1907年首创影子内阁

自由党

1839年辉格党改名为自由党;约20万党员

最高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年会;总部;自由委员会

对内主张增加政府开支,改革选举制制度,实行比例代表制;对外主张与欧共体合作

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有工商业资本家、律师、教师、学生等

1922年后逐渐沦为第三、四党,1790年获6席;1983年与社会民主党结盟,获17

社会民主党

1981

筹划指导委员会;约8万党员

实行比例代表制;实行国企和私企并存的混合经济;对外主张在欧共体和北约中充分发挥作用;实行多边裁军

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利益,有公司经理、企业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职员等

1983年与自由党党结盟,获17

英国

共产党

1920年约1.8万党员

中央执行委员会;地区委员会;支部

通过和平道路走向共产主义;削减军费、裁军;英国应退出欧共体和北约

代表英国无产阶级

1945年获2

威尔士民族党

1925

3.5万党员

主张实现威尔士独立,支持工党政策

民族主义政党;在威尔士教师中很有影响

1974年获2

苏格兰民族党

1934

1.8万党员

主张苏格兰独立;支持工党政策

民族主义政党

1970年获1席;1974年获7席;1979年获1

合作党、民族阵线、共产主义同盟等,党员均为1万人左右,在议会中尚未争得单独议席,政策上有的支持工党,有的支持保守党

影子内阁

1907年保守党在政党政治和议会斗争中首创“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又称在野内阁、预备内阁。

影子内阁是由反对党上层领导集团按照内阁的组织组成的后备政府。它有公认的党魁,领袖,成员包括:该党员内阁成员,该党在下院有影响的议员;或由该党下院议员全体选举产生。其主要任务是领导本党在下院的一切活动。

和内阁一样,影子内阁同样强调阁员行动一致,集体负责。它的存在与工作,增强了反对党的政治实力,刺激执政党上层加强组织工作,扩充内阁权力。

反对党的作用

1.对政府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衡

2.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

3.是言论自由的保障

五、英国两党制的特点

1.英国两党制中的两大政党不是始终如一而是有变化的,这与美国两党制不同。

2.英国的选举制度与英国的两党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

3.英国议会的上下两院中,只有下院与政党制度有关。

4.下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担任首相;得票第二位的为法定的反对党,组织“影子内阁”。执政党领袖集党权、行政权、立法权于一身。

5.英国两大党党内采取集中制,组织严密,党纪严格,党的领袖掌握大权,党内民主很少。

6.两党壁垒森严,有明显的阶级基础,选民基础不同。

7.保守主义的影响使两党长期稳定。

英国的地方政府

参考教材153-157页,学生自学

英国地方政府制度的演变

英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和地方自治制度

1.行政郡、郡级市、都市

2.议会委员会制

3.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财政控制

2)行政控制

3)立法控制

关键概念两院制;内阁制;议会党团;倒阁权;质询权;弹劾;一事不再议原则;议会委员会制;

思考题

1. 简要分析当代英国选举制度的特点。

2. 简述议会党团的特点。

3. 简述西方国家议会立法程序。

4. 议会议事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5. 试评议会两院制。

6. 简要分析当代英国上院的政治作用。

7. 简述英国下院议长的地位和职权。

8. 简述在实行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君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9. 简述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特点。

10. 简述英国内阁首相的权力。

11. 简述英国两党制的特点。

阅读书目

4.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5.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

6. 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7. 刘建飞、刘启云、朱艳圣《英国议会》,华夏出版社

8. 蒋劲松《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9. 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 沈汉、刘新成《英国议会政治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e163030722192e4436f61e.html

《英国政治制度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