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作文之司马迁祠导游词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2-17 14:16: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司马迁祠导游词2000

【篇一: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 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 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

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篇二:司马迁墓导游词】

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1982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鲁讯盛赞《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三: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攻匈奴。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

亲未竟的事业,写成《太史公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周公卒500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500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到孔子手里作了一次总结,把它保存在《易》《春秋》《书》《礼》《乐》六经里面。从孔子到司马迁,又过了几百年,需要再作一次总结式的整理,这是时代的需要。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来。其实这就是司马迁少年时代的理想。 想到了父亲的遗嘱、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想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誓言。司马迁就把满腔的忧奋化作了动力,以宫刑去换取生命和时间,幽而发奋、夜以继日地燃烧了生命中的最后9年,著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囊括了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公元前93年,司马迁写给他朋友《报任安书》,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深沉思考。公元前90年,汉武帝见到了《报任安书》便将司马迁下狱死。历史伟人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木制牌坊上所题:高山仰止四个字,这句话原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因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用到这个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心乡往之,然不能至。司马迁对孔子献身教育的精神非常钦佩,自己也期望能够做到像他一样。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的意思是司马迁德高如山,令世人所景仰。司马迁的祠墓建在前方的小岗上,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这些旅游者,我们现在就用高山仰止的心态去拜谒一下这位超越自我的历史伟人。

现在我们脚下踏着这条路叫朝神道。在寺庙、道观、教堂里因为有神来供奉所以才有朝神道,那么在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什么会有朝神道

呢?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所以韩城人自豪地认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历史韩城人说了算!巨大的成就,刚直的性格,博大的胸怀,使韩城人已经把司马迁当作神来供奉了,所以这条路就叫做朝神道了,这条路修成槽型,是为了排水方便。

朝神道走完了,就踏上了这组台阶。建筑是有生命力的,人们在建筑中融入了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想,这组台阶也有它深渊的人文意义,那么就请大家来数一下这组台阶有多少级?我们一边数一边看,大家现在看一下这座建于清代砖石结构的牌坊上的这副对联:上联是圣人光道统下联是汉史竟经文横批是河山之阳圣人光道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韩城设立学校讲学,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也指司马迁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儒学教育。汉史竟经文指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以和《诗》《书》《礼》《易》《春秋》等四书五经相媲美。河山之阳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一句话,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指的是司马迁小时候在家有过一段耕田牧羊的生活。这副对联概括了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

无限风光在于险,大家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这组台阶,有没有数清一共多少级台阶?99级?对,为什么会是99级呢?古人以九为尊,以九为大,帝王的宫殿多以九间面开代表最大及尊贵,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都是九间面开,在封建的礼制等级思想下,只有皇帝才可以在建筑、办公、起居之所时用九间房子,而一般的官员、百姓只能根据等级选相应的面宽间数,老百姓虽然对司马迁怀有深厚的敬意,但在那样的封建礼制下,只能给司马迁修一座五间阔的祠堂,但他们却在拜谒司马迁的路上修了99

级台阶,你帝王一个九,我们用两个九,含有更高至上的意义。而且司马迁祠墓修在汉武帝夏阳挟荔宫对面的土山上,更有藐视皇权的意义。老百姓通过富有灵性的建筑,表达出了对司马迁的无限崇敬。现在我们站在99级台阶之上,回头望去,黄河如带、山水相间、满目风光,会让你的心胸豁然开朗,司马迁祠墓修建在这样一个头枕梁山,脚踏黄河,南接韩塬,北绕芝水,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也是对这样一位饱受劫难的历史巨人的蔚籍吧!!

祠墓修在这座土山之巅,祠包括献殿和寝宫两部分,献殿是致施礼仪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在吊咏史公时所提的诗文及所刻镌的碑石。步入献殿时,迎面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宵汉下联是悠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上联说的是司马迁在李陵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下联说的是司马迁在遇到了巨大挫折后的执着奋进,终成伟业,横批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这副对联横批上的标注值得大家深思:徐村裔孙仝叩,为什么司马迁的后人都在徐村呢?公元前90年,《史记》问世以后,汉武帝便将司马迁下狱死,司马迁的族人也因此受到了株连。为了逃避灾难,司马族人决定逃离家乡,在走之前呢,他们改了自己的姓氏当时司马家族有两门人,于是他们就在司的前面加上一,在马字前面加上两,就变成冯,同两姓了。等到那场浩劫过去之后,他们又重新回到故乡,把这个地方叫徐村,徐字拆开就是双立人加余,表示两族人余下来了而且徐同续是同音字。在徐村,冯同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先,冯同两姓也互不通婚,他们是司马迁的真正后裔。

在献殿中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吊咏史公的碑文,其中有两块较有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cb48d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0.html

《马作文之司马迁祠导游词2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