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之中庸思想观辨析

发布时间:2013-05-15 19:38: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司马迁《史记》之中庸思想观辨析

摘要:“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为司马迁继承并将其应用于《史记》,使这部史学巨著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之魅力。本文试从思想内涵、人物评定、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辨析《史记》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中庸思想

“中庸”是儒家学派集大成之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诸多内涵。《中国哲学词典》{1}就将“中庸”一词作了较为全面的诠释:一为崇高的德性;二为辨别君子小人之标准;三为不过亦不及;四为善良之民;五为中庸即常道;六为中庸即诚; 七为中庸即中节;八为中国人的基本思想。“中庸”追求博学、明辨、慎思、明辨、笃行及天人合一之精神,对后世中国之文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而司马迁继承了儒家中庸思想之精华,将其应用于《史记》,融会贯通,使这部史学巨著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之魅力。

二、对“天人合一”的礼赞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天道是自然本真之道,而人道则侧重于后天的修炼和努力”{2},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的理想状态下圣人的最高境界,而在《史记》中则表现为对拥有伟大人格、崇高理想与文化修养的历史人物的礼赞。如《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季康子与孔子弟子冉有的对话:“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3}孔子对德政的追求,也就是对中庸天人合一,造就祥和、非战社会的追求。司马迁以冉有之意突显对圣人品德之崇敬,他在太史公曰中认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至高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而孔子身为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可谓圣矣!”{4}把孔子评定为至圣,体现了司马迁对孔子所做所为的至高评价,也体现了他自身对中庸之道中“天人合一”思想之推崇。

司马迁对孔子追求至诚至善给予盛赞,对屈原的悲惨遭遇及高洁情操则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和感慨。屈原虽忠信于楚怀王,却屡遭猜忌,被迫放流,心中虽保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然骨气,但终究空怀报国之志,自沉于汨罗之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屈原悲惨的政治遭遇刻画得真实自然,只字未批楚国的腐朽政治却又赤裸裸地揭示了楚国世家大夫相互猜忌、政权夺利的状态,以“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5}短短一句揭示了楚国放逐屈原以后自身无以为谏最终导致亡国的因果报应,一个“竟”字就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对小人违反中庸之道的控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bf2ddb195f312b3169a5b4.html

《司马迁《史记》之中庸思想观辨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