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发布时间:2019-11-25 01:35: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作者:南昌市育英学校刘美根

教材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需两个课时)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理念:

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展示《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简介作者师生互补

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阿迷”们遍布全世界(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多媒体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生齐读生词(生词由多媒体展示)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2、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讨论归纳: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研读重点探讨难点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小组讨论归纳:

(1)层次: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3)说明方法:

A..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作诠释、打比方)

B.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C.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些创造性的思维

小组讨论归纳: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2、讨论: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些启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六、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七、作业

1、抄写生词三遍

2、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多媒体展示小孩玩沙子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篇短文《被压扁的砂子》标题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篇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

这篇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3、学习文中字词

(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三)细读课文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小组讨论: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讨论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4)你又是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5)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讨论明确: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里有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6)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另外还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举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打比方:“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列数字: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2、交流讨论

(四)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那么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找出并细细地体会

1、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就如面对面交流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探究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与老师、同学作再进一步的探究

(五)体验拓展学会联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课文:在本文中你认为应当掌握些知识在些方面得到发展又希望得到老师些方面的帮助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思想方法上考虑

【明确】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这表明每一个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可以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可见我们平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自己的发现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课外延伸:

①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②拓展练习: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一种是: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是:由于恐龙是孵化雌性还是雄性小恐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请你任选一种猜测并据此展开想像和联想将陆地上的恐龙灭绝时的情景作一下口头表述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课后练习准备

3、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可这无处不在的“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忽然一齐消失了这是回事呢它究竟是灭绝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是否能破解恐龙的谜案呢

三、自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2、这篇短文说明的层次怎样?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又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学生讨论: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他们各自的依据

【明确】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明确】“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证据三: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斯石英有怎样的性质:

【明确】A、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B、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4)作者讨论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明确】(有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

【明确】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语句品读体味语言

这两篇短文正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而本文作者阿西莫夫又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下面就让我们来体味这篇短文的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明精炼逻辑严谨说理充分且幽默风趣

1、语言逻辑性强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强

例:“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括号里的文字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有杂质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

2、语言风趣幽默

例:“万一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3、语言准确

例:“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篇三: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沙河中学梁雪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59000f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8.html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