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说明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角度”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容都是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简介)。而我国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页脚


1、你们了解轼吗?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洵,其弟辙合称“三”,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他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美)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
2、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3、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谁愿意来试一试(找个别学生试读)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四、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孩子们交流)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页脚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盲人摸象》《小马过河》等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五、品读领悟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前两句的意思。
3、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4、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页脚


5、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6、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六、拓展延伸。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七、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诗人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看待什么人,判断什么事,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的认识人或事。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横→岭侧→峰---低各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页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f0d6b2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5.html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