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3-19 13:11: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袁世凯传》读后感

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第二件事情是维新运动,袁世凯当时深知维新派已掌握了起草上谕之权,若取得信赖则可有不次之擢,平步登天,所以在光绪帝问及维新变法时袁世凯极力赞扬,但同时他又对新旧两派的斗争知情所以他采用两面派的手法应付这种局面。但是当政局急变,新旧两派进入最后战斗,光绪帝处境孤危时,袁世凯将维新派的计划全盘拖出,使西太后提前发动政变,绞杀变法运动。这种血腥叛卖的手段让袁世凯赢得了西太后和荣禄两座靠山,飞黄腾达更是有了捷径。这件事充分体现出了袁世凯的韬略,他虽然叛卖友人但是对当下的政治局势的分析很是正确,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下,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用改良主义的手段来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是行不通的。他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清晰分析和仔细权衡让他规避了不少麻烦与挫折,他对官场风云莫测的敏感嗅觉也是他成功的很大因素之一。

军权的重要性

在满清的强压下血缘必然难以生存,袁世凯是河南人,父亲是朝中要员,和李鸿章同朝为官且为挚友,小的时候还受过李鸿章的点拨,算有师徒情谊,当然最重要的是汉人权力传承不能断掉。时有淮军左宗棠等人声望巨大但苦于年事颇高,可袁世凯不同,正值年轻,干事果断且有抱负,所以托付予他至小站练兵,后淮军奔溃而新兵独霸,袁世凯的权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李鸿章领导的淮军的政治力量的支持,简言之他的权利不是无土之木而是中国政治典型的“世袭”,朝鲜的镇压和戊戌变法时的站队来源于他军事力量的掌握,而这正是传统政治的命脉,古今如此,中外亦是如此。看看泰国政治,泰国的政治就是典型代表,权力的传承从来是冠以形而上学的正当性保护,或者有武力的绝对镇压,泰国是后者,西欧和英国是前者,近期泰国女总理英拉下台军方掌权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再回到袁世凯的军权上,小站练兵是袁世凯真正掌控军权的第一步。没有小站练兵,就没有袁世凯改编、组建北洋六镇军队的机会。曾经左右中国政局近二十年的这个集团,是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到编训北洋军六镇时形成的,对袁世凯的政治生涯尤其后期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1908年11月,慈禧、光绪去世后,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官到河南安阳洹上村隐居时,仍然悄悄架设着电台,与他那些分布在重要军政岗位上的老部下保持着密切联系。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叫陆军大臣荫昌带北洋军赴武昌作战,但部队将领大多是袁世凯老部下,不肯听从荫昌的指挥,迫使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负责指挥湖北前线军队。袁世凯一面与革命党谈判,一面压皇帝退位,几个月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廷就不会再起用袁世凯,他就得在安阳那个小村子继续养病下去,也可能就老死在那个村子里了。这就是军权给袁世凯提供的的时运和机遇。所以这也应了毛主席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事力量永远是政治的保证。”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李宗一的《袁世凯传》这本书以大量的历史细节鲜活地再现了一个乱世枭雄翻云覆雨、竞逐群雄的官海传奇,并因此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一个时代的缺口。诗人徐刚以如火的激情、史诗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光明与黑暗并存、梦想与绝望同在、进步与颓败共生的时代,展现了一幅末世悲歌式的民众生活图景,堪称一部20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心灵史。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他的故事是一本很长很长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均是负面的为多,对他的印象也多是停留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企图复辟帝制,以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约。

魏征说: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蛇仙以为以人为镜观得失未免太功利,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以人为镜,明正谬,正方向倒是比较实在的。近日读了《袁世凯传》从他那里照到了一些东西。

    袁世凯有一句话蛇仙很欣赏:遇到难事要有撼大树的思想。意思是说办大事不能急,要发动众人的力量,你推一把,我拽一把,他踢一脚,用力了的人多了,那棵树自然也就会被撼动,最后,你只需要轻轻顺势而为就很容易成功。袁世凯很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推翻清政府袁世凯居功至伟,但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呢?当然不是。有革命军的起义造势,有黄兴的不断宣传发动,有改良派的长期努力,更有孙中山先生的不懈奋斗,袁世凯只不过是最后关头,在孤儿寡母的隆裕溥仪面前威逼利诱、欺瞒哄骗使之就范,其实,袁世凯就是最后压死大象的那根稻草。为什么袁世凯能够成为最后的那根稻草?因为他懂得借力,懂得借势。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做大事,但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烦心的事,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不急躁,思考有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或缓一缓寻求其他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前几天老公办一件事,我对老公讲了袁世凯的这句话,老公觉得有道理,直夸我读书有长进呢。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我有一个体会:造势艰难毁势易。袁世凯花了差不多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在造势,为他的梦想造势。他在天津小站练兵积累权力第一桶金,接着不断扩军、培植党羽,不断巴结权贵,使官阶不断上升,当面对辛亥革命的潮流时,他能静观时势,对革命军不翻脸,对清政府不得罪,两边和稀泥,终于获得了推翻清政府的至高功劳,第一总统的职位如愿到手。这一路上,袁世凯走得辛苦也走得顺利,是他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但为了那八十三天的称帝,他毁了一生的成果,如果他不称帝,也许历史不会那么评价他,即使不是英雄也至少会称其枭雄。用八十三天去毁一生的努力,造势艰难毁势易啊!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不懂得控制,不懂得收敛,不懂得审时度势,最终一败涂地。同事认识的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小伙子很有抱负,工作之余一直坚持考公务员,最终如愿以偿。由于专心梦想和其他原因,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前些时候终于准备与一个心仪已久的姑娘结婚,但在结婚的前几天他因为女孩的几句话向女孩举起了刀,最终伤害了女孩也毁了自己。我为这个年轻人深深的惋惜,多少年的与书为伴,多少年的寒窗苦读,多少年的父母殷殷期待,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几分钟毁了一生,惜!惜!惜!但愿我们都能从别人的故事吸取教训,懂得忍与敛。

       没有看这本传记之前我一直是以坏人来评判袁世凯的,读后才汗颜自己的单薄与浅陋。袁世凯出生的富贵是他无法选择的,纨绔作风也非他一人独有,富家子弟的通病,他也曾十分的有志于科考,不下三次入科场,他最初还是希望做一个好青年的,但那条路对他不通。天生有才的他,必须有用武之地,他不得已选择了一条有别于常人的路,但未必不是正路。现在我们也经常教育有些不读书的孩子:三百六行,行行出状元。别人能选择一条非读书的出路,袁世凯为什么不行?他的选择无可厚非。他一直非常用心地经营着每一步,他非常的聪明,他练兵十分有方,善于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经验并运用外国人,这一点在清朝那样的封闭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训练的北洋军相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他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他也是个政治天才,像这样的人迟早他都会有所作为的,只是,有的人是顺历史潮流而动,有的人是逆历史潮流而行。可惜,袁世凯在最后关头选错了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批判中吸收,在借鉴中摒弃。

1)国民党军表现了富于献身精神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郝梦龄、谢晋元、张自忠、

佟麟阁、戴安澜、赵登禹、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战的胜利

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党(共组织会战22次,主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71次;共毙、伤日军276万(死85万);国民党官兵伤亡320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be87d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3.html

《《袁世凯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